2022年2月13日星期日

英相飙华语· 外劳也会说 中文热需生根才能传承

2022/02/11  南洋商报/要闻

独家报道:黎添华、梁慧芳

中文是美丽的语言,让友族也深深为之着迷。

英相约翰逊在国会“飙”了中文引发热议。

杨金川博士

拿督姆加希博士和女儿穆兰。

由留华友族成立的Jom Mandarin积极推广中文。

2022121日这一天,或许是英国下议院数百年来,首次出现的创举:中文登上了西方议会殿堂!

事缘,首相约翰逊因被发现在疫情期间开派对而面对朝野议员要求辞职,岂料,情急的他在一片喧闹声中的国会上突然飙起了华语,说了句:“你好,认识你很高兴”。

尽管这句看似与当时情况毫无关联的话令人傻眼,在野议员更可能不晓得他在说些什么,不过这起事故却成功引起大中华圈热议。中文热爱者甚至认为,约翰逊的这一举动,抬高了中文的学习价值。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文在全球的学习价值也备受看涨,除了过去东南亚非华裔学习中文外,近年来非洲地区更掀起了一阵“中华热”,不过,很多还是停留在“会听、能讲”的阶段就打住了。我国华裔也不见得就比这些非华裔来得好,其中,随着手机拼音功能的普及,许多人很多汉字都早已不会写。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院长杨金川博士就向本报指出,其实若只是掌握会听会说,那么我们的中文程度和外劳没有多大区别。

他举例,一些在我国逗留时间较长的外劳,都能掌握最基本的语言,不过,这只是纯粹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旦离开了这样的环境,过去所掌握的语言听说能力将变得生疏,久而久之更会忘得一干二净。

“因为它是无根的,无根怎么生长呢?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心态,会说,会听就好,最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最终的结果已经可以预想了。”

文字是文化载体

他认为,唯有会读、会写才是结果,才能传承。这也是为何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的传承可避开文字。因为文字是记叙、传承、传播文明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杨金川的解释不无道理。环顾四周,茨厂街的印尼外劳就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乔治市吉林万山的越南外劳更能以福建话回应老槟城,而散布在国内各地的尼泊尔外劳,多少也都能以国语和经常查询他们证件的警方对谈。不过,一旦这些外劳回国后,留在他们脑海的,或许不会是这些他们曾拿来谋生求存的语言,而是发生在我国的人事物。

他说,会读、会看,才能从经典借鉴古人的智慧,通过文字,超越时间与空间,和千百年来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沟通,去领略从古至今的变迁。

读写思想古今对话

当然,单纯的“会读”还是不足够的,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变化、文化在变迁、信息在丰富,“会写”也才能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转化为文字,演化成段落,最终成为一篇篇承载着我们所思、所想,也像先贤一样,跨时空为后人留下丰富的典籍与文献,让后人可以通过阅读,产生跨时空的对话,这才是学习中文的意义。

“否则那一篇篇、一本本的经典,在我们后辈子孙的眼里只是单纯的方块文字,成为装饰符号,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断层、断根。”

除了旨在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文化与传统外,对语言的深层掌握也与我们的底蕴产生直接的影响。

杨金川指出,毕业生到职场上,运用到的技能是语言与语文,但这只是表面的能力,语言与语文的背后其实承载更多无形的底蕴。

语言包含涵养思想

“我们说一个人是否有涵养、有文化,会赞誉他们‘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等等。通过这些形容词,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与语文背后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或语言能力而已,而是包括涵养、思想、知识等等,那就是文学。”

为了学好这所谓的“文学”,要掌握的学科就包括古今的历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书籍史等等,多少掌握一些就可以发现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以此塑造出丰富多样、包罗万象的文明与文化。

再来,我们也能从经典中体悟先贤的思想世界,感悟他们的生命痕迹,透过经典升华我们的生命价值。

“生命短暂,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一一经验,但可以借鉴他人的生命痕迹走一遭,那就是精神养分”。

前伊党开明派姆加希  翻译党报送女儿留华

很多人知道,前首相署部长拿督姆加希博士是当初伊斯兰党的开明派,在他未加入诚信党前,更以中文来翻译党报《哈拉卡》,借此希望让非教徒也能了解伊党和伊斯兰教义。不过,你或许不晓得的是,他开明的作风,也包括将孩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如今女儿更已经毕业,并在我国教导友族中文。

他表示,当初女儿原本是想跟随其脚步到中东学习阿拉伯语专业,不过,最终获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的奖学金。

“这不是一个困难的决定。中文是美丽的语言,也是未来世界重要的语言之一,我当然鼓励她去。”

语言宗教勿混为一谈

尤值一提的是,他表示,尽管自己是巫裔,更是虔诚的回教徒,但是学习语言并不是种族,或宗教问题,因此不应该混为一谈。

“学习中文不会让我流失马来人的特质,会说中文也不会让我无法成为一个好的回教徒,一如华裔学习英语,也不见得就会少了华人特征。”

期间,他更指出,尽管很多人会误会马来社群很抗拒学习中文,不过其周围的亲朋戚友也都很支持他和女儿的决定。

“我不排除还是有一小部分极端分子的存在,尤其是那些玩弄种族主义的人,但是多数都是正面看待的。”

“爪夷文”课题遭有心人操弄

有趣的是,讨论其巫裔学习中文一事上,记者不禁主动提及如何看待早前希盟执政时推动“爪夷文”时华社的反应,姆加希坦言,自己曾与董教总交流,期间,后者的顾虑其实不是“爪夷文”本身,而是当中的教学模式等细节。惟,当时经过一些有心人士的操弄下,反倒让马来社群认为董教总极端偏激,最终引起华社与马来社群之间的误解。

此外,近来一些马来组织起诉华淡小违宪一事,也引起华社的不满,进一步加剧彼此的冲突。但,殊不知其实各族早已相互学习,彼此欣赏着对方的语言文化。

女儿取名“穆兰”

姆加希强调,任何的恐惧与担忧应该建立在理性的事实上,而他只希望各族都能以更开阔的胸襟去接受不一样的语言,以更开明的思维去接受不一样的文化,并在里头相互学习,成就一个更敦睦和谐的社会。

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学习中文不仅协助女儿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华裔是我国一大种族,学习中文有助她了解华裔,从而促进种族团结。

在女儿求学期间,中国教授为其女儿取了一个中文名“穆兰”,当中的“穆”是“穆斯林”的意思,而“兰”则属意像兰花般兰质蕙心。如今,其女儿更回国任教,教导中文,同时更不时教导父亲简单的中文词汇。

华裔学习母语是使命

友族学习中文的出发点除了现实的功利考量外,难得的是,他们也意识到通过中文开拓视野,让他们更了解华社的想法,而推动跨族群互通。但,看回华裔,我们专研中文的意义又是什么?

除了了解古人的智慧、掌握探寻中华5000年智慧的钥匙外,杨金川就认为,专研中文根本就是华人的使命,而不是经济的问题。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把中文和中国的崛起绑在一起,难道我们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也是因为中国的崛起而传承至今吗?”

他指出,先辈历经千辛万苦,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后还坚持母语教育,甚至写下一篇篇的心酸华文教育史。若沦为一个只求回报和绩效的社会,那么就等于失去温情,更甭说人情。

“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都强调绩效,如果连掌握母语也要讲绩效,这个世界还需要文明的多样性吗?对学习中文,还是需要多几分温情与敬意。那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的血脉。”

询及许多华裔在升上中学后放弃中文,甚至担心影响整体成绩而不报考中文,他语重心长表示,考试只是一套规范评估,以公开、公平的制度去评估这项能力的掌握程度而已,充其量只是检核这项能力的一个证明。但不能以此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不应该成为阻碍学生继续修读的导因。

“该检讨的不是考试的机制,而是考核的内容,打击华裔子弟的不是学习华语,而是评估的内容与学习成效相符合。”

请多几份温情与敬意

过去,我们总会在看到友族学习中文、写书法,或玩古筝时表现出一股莫名的欣喜与自豪,却不曾想过为何洋人不会诧异我们的英语说得溜,马来人社群也不会因为我们读得懂国文而兴奋。如今,这样的思考更应该延伸到另一个层面。

当友族或外籍人士积极学习中文,甚至专研这门语文之际,身为大马华裔的我们是否也应该思索本身与中文之间的关系?

在中文遍地开花的今天,我们的中文掌握程度又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发展?在对待中文时,我们是否能多几份温情与敬意?

过去的中文使用与学习道路上,或许只有你和我,愿在第三方的加入后,我们都能看到自己与中文的关系上的另一层意义与发展。

(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