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3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320

不问责,没全面检讨,大学多元教育前途堪忧!(上)

2022/02/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祝家华

关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废除中文必修科事件,南方大学学院(简称南方大学)最初表示对网络传言不回应,后说会全面检讨,再来是紧急恢复,恢复成必修课但没学分,再来才在一片声讨声中真恢复维持三学分;但今后如何落实,有待分解。

这事件反复曲折,让我们看清南方大学管理层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没担当,也无全面检讨,更多是为了灭火与应付,决策过程粗糙,反映当前管理水平的迷失。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解读南方大学的文告及其辩手的辩词,还原“南方事变”的历史真相,同时继续问责于当前的南方大学管理层!

首先,笔者原不想提“南方事变”辩手陈锦松的南方背景,因他三番四次重提本人与何启良的“风波”(其实和现在所发生的“南方事变”风马牛不相及),只好借此说明在2016年初本人让陈加盟南方大学,主管招生入学处(含国际招生)。不久因其表现管理层不满意,调去管国际留学生处;但其表现未尽人意,经一年和董事会成员游说下,于201811月才勉强辞职。他不断提“个人恩怨”,是否反映了个人内在心境?当前在大学校政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重提个人恩怨之事,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大家应自有公断。

南方大学日前(121日)发表的文告,乃一人的文稿。小曼的正式身份是文物与艺术馆馆长,兼管“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后者是去中华文化之后,因应外界批评而成立不到一年的临时组织。新委员会包山包海揽括多个单位的活动,是一人在操作。

马华文学馆原有操作不受影响。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教授离开后空无一人,约年前才聘请莫家浩博士当研究员(研究所只剩一人,所长也找不到人选?);小曼负责的文物与艺术馆(不是文告中的文化与艺术馆)也是一两人在管理。

最重要的是,文告证实了一带一路与中国研究中心、沈慕羽华教与师资培训中心、国际教育与交流中心、大学出版社等完全被拆散或废止,也干脆不回应废除一带一路与中国研究中心的事实,更没有回答关于搁置世界中华语言文化学院的重要规划,这是南方大学发扬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计划与旗帜。

一个人主导的临时性的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能代替世界中华语言文化学院及上述重要的单位吗?单位没有了,人才走了,华教精神不在,个人能独撑多久?令人质疑的是,大学文告所罗列的事项活动,几乎由一人的业绩所拼凑,堂堂华社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大学文告内容,仿佛个人的舞台,管理严重失衡令人不安,反映了南方大学目前的管理水平与状态。

大学得推动各领域学术研究、思想创新及教学等的提升,要培养人才,也得让学术人员安心研究及教学、讲师及艺术人才有创作及思考的环境等等,记得小曼曾对笔者说过不要让大学社团化,现时的南方大学不也如此这般!文告所列举的南方沙龙、离开地球表面及企业家大讲堂之盛况等等,都是过往的情况,如今重要单位废止拆散及流失逾四成人才,还谈中华文化特色的校园云云,这是不敢面对现实的写照,如未能及时正视南方大学的病根病源,问题将恶化而陷入危机!

——逐一回应

兹重点反驳该文告的内容如下:

1.沈慕羽华教与师资培训中心的设立是捍卫与深耕华教的重要单位,如今文告证实已废除,只是辩解把有关课程纳入“专业与推广教育学部”,证明管理层随意拼凑重要单位,以应付已废除的中心,说明不重视华教的变迁,去中华文化确实在进行!

2.文告证实废除国际教育与交流中心,这决定令人难以理解,因大学必有和国外大学交流的外事单位,是否可想像一个国家没了外交部吗?此乃办学理念出了问题及思想混乱所导致的结果。

3.文告也证实废除了“亚洲文艺复兴与跨文化书院”(Asian Renaissance and Intercultural Lyceum,简称ASAS)之决定,但并不了解ASAS是第一轮升格为大学学院时高教部部长看重的项目,要我们推动跨文化的工作。这是我们规划在2017年至2021年的第三个五年转型革新纲领中发展的重点项目。

可惜还没有落实发展,2018年就发生“南方事变”,亚洲文艺复兴与跨文化书院被压制打击,不能操作,最终被废止。对大学缺乏理念与重企业盈利的管理层来说,这重要单位或是随意可以抛弃的“东西”,也是思想困境与方向迷失的后果!

4.文告证实废止南方大学出版社。出版社最初由郑良树老师成立及领导,较后交给副校长管辖,显示大学出版社是重要的独立单位。拆散人员及库存书籍之后,经冷冻后随意放在不同性质的组织,隶属于研究生与研究院;后者是管理研究生及研究为主的设置;大学出版社是编书、出版、营销各种学术丛书及文学著作的工作,之前据说要归马华文学馆管辖,现在归于研究生与研究院,是大学办学及管理理念随意重组的结果。

5.文告已承认没办线上线下的师长节,忽悠两句没有办线下师长节,但没说明为何不办理线上师长节活动,以凝聚全校董教师生感情及重视孔子代表的中华文化教育。这间接承认停办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师长节。

6.“南方人文精神奖:南方之鼎”设立之初,规定两年颁发一次。从2006年到2018年共颁发了六届,其中有一两年因没有人选而延后。文告证实确实没有举办,真实的情况应是被遗忘。现在被提起,才重新记得。这证明过去办的南方人文精神奖南方之鼎是重要奖项,代表南方大学的人文精神。在关切后,记忆才追认,显示不敢忘却初心,可嘉许。

7.《人文大学堂》2016年创设,办了四场重量级演讲,被失忆之后,重新提醒才记起,临时说已邀请新加坡郭振羽教授参与讲座,但不知道举行日期,应该是写稿人随意想起的“创作”。文告证实《人文大学堂》已停办。

8.中文系减损三位教授,除詹杭伦教授与安焕然教授之外,文告有意遗忘祝家华教授有指导中文系博士班研究生,人文与社会学院原院长黄大志教授也能指导,两位兼任指导中文系硕博研究生的教授,也属中文系师资。一系流失两位正教授,两位兼任教授,没有填补,是漠视学术人员的举措。南方大学中文系原是大马最强的中文系之一,现状是今非昔比了!(待续)

 

不问责,没全面检讨,大学多元教育前途堪忧!(下)

2022/02/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祝家华

南方大学“急救章”的反驳文告,反映了其教育理念的水平及管理的混乱,可忽悠社会人士,却让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人员一眼看穿其问题,南方大学目前的教育理念及路线正陷入双重变奏与迷失中,是大学使命与制度的无故变更。

文告出于一人之手的“急救章”及充满个人业绩拼凑,缺乏大学管理的整体及细节问题的处理。郑良树老师曾经问:“小曼是学术人员吗?”真是一针见血,呈现南方大学人才严重流失后的不堪状态!

南方大学于19日发文告要全面检讨废除中文必修科事件时,广大群众引颈企盼大学管理层能检讨及问责为何此事会被掩盖两年多,同时妥善落实必修科的恢复。但没想到“全面检讨”的紧急会议之后,仅有四段文字,只字不提问责与落实恢复后如何安排。

除了玩弄“维持必修科”的说法,仿佛废除没发生,结果新的变化连维持也没有,变成没有学分的“中文必修课”,还很高兴给新山中华公会及五帮会馆汇报。最终新山小商公会再度出手,南方大学管理层才在春节前慌张“原形毕露”,恢复中文必修科三个学分!

整个事件说明,当前南方大学管理层有心理障碍及理念局限,不愿全面检讨废除中文必修科事件及问责,因此闪烁其词,让大家不禁担心其“去华化”的议程。人的思想认知及理念才是事件的根源,主理大学校政的校长及董事长得直面问题,南方大学需要的是回归民族多元教育的正道,不是“还南院一个公道”。

其实,笔者在201812月卸任前,把这些年来最好的南方大学交托,学生人数2800多人,课程有45项,含专业文凭、学士、硕士至博士课程,师资全盛及有九位教授,现金有2000多万,升格大学基础齐备,只欠申报程序。郑玉美校长在2020519日与笔者见面时说:“将来2021年升格成功,也不是我个人功劳,你已经建立了foundations,我只是compile!”

如今,2021年升格大学已落空,教授剩下三人,学生人数急速下滑至1800多人,还计划废除26项各类课程,种种变故令人担忧。因此,“南方事变”始末及后果,历史自有论段,公道自在人心。

新瓶旧酒?

南方大学如果没被揭发废除中文必修科及其他一系列废除重要单位及活动,管理层会恢复中文必修科三学分吗?大家非常清楚,“南方事变”静悄悄过了两年多,其实内部已争取多时。确实有《今日南方》在争取下得以恢复中文为主导(甚至更多中文,是理亏还是没人翻译成英文稿?),也临时设立了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官方中文网页经媒体报导后勉强局部恢复等等的修补举措。

但我们要问,校政主政人的思想、理念及认识更新了吗?大学多元教育精神要在,思想得先行,没有谦卑虚心认错道歉,多元教育的华教精神能回归吗?所谓新瓶旧酒,我们最清楚了。

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的新衣是罩不住的,大学之所以大,除了大师名师之外,还得深耕文化建设、思想提升、人才培养、研究创新等等的四大关怀:关怀人类命运、关怀国家发展、关怀民族建设以及关怀社会正义的志业,岂是区区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所涵盖的几项活动?把大学的使命窄化与矮化,是严重的误导及迷失,把华社二百多年争取奋斗来的大学愿景典当及偏离民族教育路线,令人痛心及担忧,是否南方大学所托非人?!

古语有云一叶知秋,现代管理有魔鬼在细节中之说,废除中文必修科事件的细节始末,让我们知道“南方事变”发生在两年多前,被揭发在后,修补在其间,但离开全面检讨还很远,最关键无人问责,何来正道与多元教育大学的未来?

其实处理整个“南方事变”不难,要全面检讨,只要设立一个全面检讨委员会,包含现有管理层成员、南方大学赞助人及会员、以及新山中华公会及五帮会馆等社会人士,落实留台联总的问责及小商公会所提的SOP监管机制等。

认真全面检讨后,还原“南方事变”历史真相及责任归属,南方大学当可重整旗鼓,恢复原来的声誉。在明确思想指引下,一所多元教育的大学之道有待华社去开拓耕耘,正是:大学之道,千年之约,开百代人才,天下为用,南方之美。“南方事变”之后,我们有理由要求南方大学管理层落实自己表明的全面检讨,这是南方大学之幸!华社之幸!家国社稷之幸!

 

期待多元理念遍地开花

2022/02/10    中国报/评论

~作者:陈泽清

高举多元大纛的沙巴民兴党西渡马来半岛,厉兵秣马,图谋天下;大马民主联盟党(MUDA)横空冒出,加上原有的民主行动党、民政党及公正党,意味着标榜多元的政党百花齐放,然而,多元的的理想果真能在我国落实吗?多元的理念真的能遍地开花吗?

上届大选迎来我国首次政党轮替,国人莫不对新科希盟政府充满期待,希望希盟政府能以公平的政策来取代积重难返的单元化政策,可是,事与愿违,希盟政府执政不足两年就夭折,国人期待的多元理想成为泡影,徒呼奈何!

多元观念之所以受落,不外是为了实践“公平”两个字。也就是说,多元政党所奋斗的目标不外是希望所有马来西亚公民,不论是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都享有公民的公平待遇,绝不因肤色的不同而受到歧视和差别待遇。

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多元政党的涌现,无不朝着公平政策而来,无不希望我国各族皆享有公平待遇,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下共同建设繁荣的马来西亚。然而,碍于过去单元化政策的根深柢固,长久以来马来族群享受单元政策的庇护,他们愿意接受多元的观念和公平的政策吗?愿意放弃政府扶持多年的拐杖吗?而政府胆敢收回对马来族群的扶助特权吗?

摆在眼前的事实,多元观念能否落实,公平的政策能否推行,关键在人口过半的马来族群身上。如果不能说服他们接受多元观念,如果他们不肯放弃多年的拐杖,欲落实多元观念和公平政策不啻是步履维艰!

值得一提的是政坛新秀赛沙迪自希盟瓦解后,拒绝追随时任首相慕尤丁,不贪图官职,更难得的是他对土团党纯为单一种族斗争的理念不表认同,选择退党另起炉灶,自行创立MUDA,广招华巫印党员,令人耳目一新!

是时候重新洗牌

较诸于其他标榜多元的老政党,无疑的MUDA党的横空出世令人充满期待,为什么呢?环顾老招牌的多元政党如行动党及民政党,虽美其名为多元政党,其实以华裔党员居多,因此,时逢大选只能在有限的华人选区上阵,在众多马来人居多的选区根本沾不上边,能够占据的议席数量自然大为受限。而以马来党员居多的公正党,虽属多元政党,然而因长期的内讧、内斗,党内精英纷纷出走,早已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势力式微,这一点从刚举行的砂拉越及马六甲州选举,公正党全军覆没可窥出端倪!

来届大选,希望随着多元政党MUDA的成立及民兴党的进军,配合18岁首投族的选票能改变我国的政坛生态。国人实在不愿意看到我国政坛老是被老面孔的政治人物盘踞!江山代有人才出,我国政坛是新陈代谢,重新洗牌的时候了,新政党的成立,新政治人物的涌现,希望能为我国政坛注入新活水,带来新气象!

 

学会讨论

2022/02/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分组讨论是课堂中常见,也极受推崇的教学手段,一谈到以学生为主体,大家总不忘使用讨论形式。步入强调培养6C Creativity创意、Communication沟通、Collaboration协作、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 Character 品格和Citizenship公民意识)人才,追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21世纪,分组讨论更成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活动。

这一点可从各校所创建的21世纪课室(Bilik darjah abad ke-21)看出。当中最为明显的是座椅排列形式,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采用集体面向黑板,成行成列,分开而坐,改用以小组为单位,以及可根据教学需要,自由、灵活组合的形式。条件具足的,还可根据不同功能,划分出供展示成果、集体讨论以及个人活动、思考的区域。

据知,打造21世纪课室所费不菲,动辄数万令吉,但比起软体建设,硬体设施的创建与改变还是比较容易在短期内达至,以及更快速被看见,因而总是最先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与焦点,即形式先行。只是,一旦软体设施无法迎头赶上,教学理念、方法,以及学习文化不能产生相应的变化,只能沦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的展示馆。

分组只是形式,讨论才是重点,单靠改变桌椅排列形式,改变课室布局,并无法让学生自动学会讨论,展开有意义的学习。因为讨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力,会说话不表示能“对话”,你一言我一语的,各说各话,没有交集,也不叫讨论。

讨论是双向的话语交流活动,除了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得善于倾听、理解别人说的话,给予适当的回应,同时具备独立思考、思辨的能力,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能接受不同的意见。这样的能力需要训练与学习,经由实践来养成。

课堂中的讨论并不是放任自流,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介入,有计划的引导,不仅安排分组,更得关注讨论过程,缺乏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的方法指导,很容易让讨论流于形式化,交流表面化,出现“假讨论”现象。

从两人一组开始

组织讨论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适当的教学干预。例如当学生还未建立足够的信心,不习惯面对群众发言时,可先使用“思考—成对—分享”(Think-Pair-Share)方式,让讨论从两人一组开始,即先与身边的伙伴分享,壮胆后再一起结伴面向大组发表意见。

面对有人滔滔不绝,有人则不发一言的问题时,则可使用“发言筹码“(Talking Chips),借助所派发的筹码驱动学生轮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这比单靠口头激励学生“不用怕”,“要勇敢发言”更有帮助。另外,宽松、自由,相互信任,允许犯错,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也会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愿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讨论,不仅是课堂教学手段,不单是为了解决课堂里的学习难题,也是实现民主社会,培养有能力针对公共事务展开理性讨论的国民,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纠纷的重要途径。这样的能力需从小培养,由课堂讨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