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星期四

【第10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独立中学组)得主】——

 “学生需专属钥匙领略奥妙”  郭丽云引领通往华文世界

2025/10/13 星洲日报/暖实力

报道:刘雯诗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郭丽云认为自己走上教师之路是“冥冥中注定”。

郭丽云跟学生感情深厚,毕业后仍不时与她聚餐。郭丽云(左二)积极营造校园的文学氛围,鼓励学生投稿发表作品。图为某一届学生的创作文集推介礼,郭丽云与学生返校参与的毕业生合照。当日她也主讲文学讲座。

“啡阅不可”文学活动,把图书馆变成咖啡馆,让学生沉浸在咖啡的香气与书香之中。

(槟城13日讯)拥有近20年教学资历的郭丽云老师,将华文比作一座蕴藏丰富的城堡。“学生需要找到专属的钥匙,才能登堂入室,领略其奥妙。”

她认为,华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领悟的基石。因此,教学不止于传授知识技能,更肩负育人使命,绝非照本宣科。

“开启这座城堡的钥匙多种多样——阅读、写作、辩论、演讲、文化、艺术,甚至跨学科的融合探索。”

怀抱此信念,郭丽云在正规课堂之外,精心设计各类活动,引领学生寻找并推开一道道通往华文世界的门扉。

校园文学氛围需用心营造

身为马大中文系硕士、文学研究者、作家及本报专栏作者,郭丽云深知校园文学氛围需用心营造。

她在槟城锺灵独中发起系列文学活动,点燃星星之火。2018年的“百诗可乐”反响热烈:她邀请10位马华诗人精选诗作,与英文科合作举办英译诗比赛,并辅以诗曲弹唱会、讲座及征文比赛。2019年的“啡阅不可”则将图书馆变身咖啡馆与弹唱现场,结合微型小说比赛与讲座。活动盈余更惠及微型独中。

鼓励写作并非易事。她曾将文学创作列为“ 功课”,要求学生投稿。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甚至爱上创作。一班学生更将作品结集成书,毕业后仍持续耕耘,甚至有人选择攻读中文系。

“教育是深耕人心的工作,成果往往‘延迟满足‘。”郭丽云形容校园如沃土,教师撒下无数潜能种子,静待不知何时会萌发的嫩芽。她坚信学生怀有未被察觉的天赋,教师职责在于发掘。

创“中文大使”团队“健言社”

为克服活动人力不足,她创立“中文大使”团队,培养艺文推广生力军,成为校内华文活动的坚实后盾。另设“健言社”,系统培训辩论、相声、演讲、主持及播音人才。

郭丽云自2008年起执教锺灵独中,20092020年间担任华文科主任。她推动科内课件资源共享,大幅节省教师备课精力与时间。同时积极为同仁谋福利,除了校方津贴外,更筹募基金提供额外补助。

如今作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她自评“严厉”,学生印象多为“很凶”或“教书可以”。但她的“凶”以理服人,责之有道,学生亦心服。

任华文编辑构筑华教根基

回望执教路,郭丽云笑称“冥冥中注定”,求学时期的空档总巧合地担任临教。投身教育前,她曾任华文编辑,并与出版社合作撰写教材,深厚的编辑经验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构筑了她对华文教育的扎实根基。

即使在教课、办活动、带社团的繁忙中,郭丽云始终留心青少年敏感的心灵。她坦言教师并非完人,常忧心“视线之外沉默的孩子”因无心之言受伤。“我向那些曾被遗漏或误解的学生致歉。希望他们忆起我时,感受到的是一位真诚的老师。”

荣获第10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她衷心感谢同事、学生、朋友一路同行,特别感念家人的包容支持,让她在理想与现实间从容前行。

她同时感谢吴德芳基金、协办单位及推荐人(吴维城校长、林振耀副校长、拿督陈昌孔老师、嘉阳出版社社长许育华、马大中文系系出版社社长许育华、马大中文系系主任潘碧华、新纪元文学与社会科学院院长伍燕翎)的信任,激励她在教育与写作路上持续深耕。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