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2025/10/17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国辉
最近我国校园频频发生霸凌事件,甚至演变成夺命悲剧与骇人凶案,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这不仅是校园孤立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家庭教育、媒体生态与科技变迁共同运作的影响,已狠狠敲响了社会的警钟。
当校园接二连三爆发霸凌,甚至出现命案这类极端事件,意味社会环境正经历潜移默化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深思,我国的“教”与“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当校园频频发生霸凌及命案事件,吉兰丹州总警长却指州内高达90%的未成年强奸案属于双方自愿,并认为应提控涉案的未成年少女,丹州总警长以“自愿”理由提控法定强奸案中的未成年少女,此荒谬言论不仅违背了保护未成年少女的法律初衷,也再次让她们受到“第二次”伤害,遭到社会的谴责,这犹如将受害者“刑事化”,使受害者感到恐惧不敢去报案,如此将制造更多不公的社会问题,丹州总警长可谓言多必失,越帮越忙。
学生与儿童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樑,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学校有责任教导他们,而家庭更有责任养育他们,不能让这些未来的栋樑自生自灭,政府需制定妥善的教育体系,老师在校园内谆谆善诱指导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包括价值观教育、媒体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支持,学童才能在复杂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
如今的父母同样需要不断学习,包括接纳子女的个性特质、学习放下期待、掌握处理和化解亲子冲突的能力。然而,即便是较具教育意识、积极学习新式教养观念、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父母,也往往敌不过短影音的强烈冲击与“洗脑式”影响。
因为现今只要孩童一机在手,这世界尽在掌中,互联网的信息如排山倒海般涌入孩子的脑海,无论是优质或低俗、健康或畸形的资讯。若父母忽略引导,让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孩童们的行为又怎么不走向极端化?
在人工智时时代,孩童们需父母的养育,更需父母的陪伴与引导,父母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养育者,更是良好价值观的引导人,彼此之间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谈话,尤其涉及社会问题,需培养他们批判性的思维,孩童们才能在正确的讯息洪流中学习筛选与辨别真伪与好坏。
因此,现今为人师表的老师与为人父母的家长,因人工智能时代的迅速变化,老师及父母仍需重新思考,如何建立当下学童特质的教育制度及如何关注与保护他们,以免忽略了他们在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上的转变。
元可否认,未来的教育制度更需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智慧,为孩童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规范,只有当科技与教育并行,学校家庭社会的齐心合力,我们才能守护孩童的心灵与价值观,避免孩童们误入歧途。
如今政府开始审议制定反霸凌法,设立一个仲裁机构专门处理涉及者,然而领导仲裁机构者须以身作则行正直公义,才能让下属随从跟着行正直公义,否则这又将是昙花一现空雷不雨,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孔子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现今撑权者应有所领悟吧。
一个都不能少的毕业礼
2025/10/17 星洲日报/北马
~作者:陈云清
看到学校发来的采访邀请函,原来又到学期末了,也是学校为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刻。这场仪式对学生而言,象征着一段重要学习旅程的圆满结束。
过往,曾发生学生因成绩不理想或品行记录不佳而被校方禁止出席毕业典礼的事件,引起社会热议,不过近年来已鲜少听闻,换言之,毕业生都能拥有这场人生仅一次的中学毕业礼。
毕业典礼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一段青春的总结。典礼的那一天,毕业生向同窗与师长告别,也接受来自校方的祝福,象征着成长与转折,蕴含了告别、感恩与希望。
虽然早些时候,坊间又传来成绩不达标的中五生被禁参加毕业典礼的情况,但后来理清校方有折中方案让不合格的学生去为自己争取出席资格,也算是给自己的一种承诺与提醒,意味着那依旧将是一场“一个都没少”的毕业盛会。
我确实不忍见到学生被禁出席毕业礼的情况,可以想象学生那种自尊心受挫或觉得自己被排挤的痛,甚至可能因此对学校难有归属感。若校方敞开怀抱,不以成绩作为出席标准,相信毕业生能感受到校方的认可,也份外珍惜这份包容,而这也许正是他们迈向更成熟人生的第一课。
有些人或许认为“没得出席毕业典礼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对学业都没责任心,还谈什么参加毕业典礼”等等的言论,看似合情合理,却忽略了教育的另一面。
学生在中学阶段所经历的不只是考试与分数,还有成长、友情与磨炼。的确,在课业上努力与耕耘,是学习责任与坚持的必经之路;然而,若以功利的思维去衡量一切,教育反而会失去应有的温度。
中学是引导学生理解努力与善良的地方,而不是急于让他们体会现实的冷漠。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毕业典礼,不只是形式上的包容,也是肯定他们在学习旅程中的付出,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教育从来不是以惩罚为核心,而是引导与启发。所以,我们总是冀盼教师能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热忱,并塑造他们的正向品格。
面对学业不佳或行为偏差的学生时,家长最期盼的,是能与教师携手同行,共同陪伴与教导孩子,而非以否定的眼光看待他们。
如何在挫折中继续扶持孩子成长,何尝不是家长与教师共同的必修课?
何况,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与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因家庭因素、心理状态或成长环境而在学业或行为上出现偏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值得被肯定或被理解的权利。
校园悲剧下,老师的伤有谁看见?
2025/10/17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彩婷
短短几个月,全国接连发生震惊社会的校园事件,从霸凌、性侵到命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一宗悲剧都来不及被社会消化,新的噩耗又再度传来。许多人不禁疑惑:“校园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有人把矛头指向学校纪律松散,也有人归咎于社交媒体的毒害,但更深层的隐忧,或许潜藏在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差与失衡之中。
近日的校园骇人命案,让社交媒体再度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浪潮,然而,在众声喧哗中,一段由老师写下的心声,却也让人心头一紧,尤其相信让教育工作者读来,久久无法平静。
“其实我的同事们都在办公室哭。铃声响,立刻转换模式,离开办公室去应对学生。”
就是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无数老师的坚强与无奈。
是的,当社会关注受害者与加害者还有他们的家庭时,我们也该看见另一群同样承受冲击的人,那些在第一线面对学生、无从回避悲剧、却仍需要在下一秒维持课堂秩序的老师们。
没错,当全世界都期待老师稳住大局时,他们却必须在下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把泪水收回眼眶,戴上镇定的面具,继续上课。
老师们的身心同样在受创,很多人难以想象,教育工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悲剧,承受着多么深沉的心理冲击。那句“铃声响,立刻转换模式”,看似专业的体现,实则是长期压抑着情绪,忽略自我创伤的写照。
这已不再是单一的悲伤事件,而是教育环境早已亮起红灯的警讯。
一名曾是纪律老师也直白地道出:“老师真的只想教书,而不是天天在搜武器,天天在跟青少对骂,天天担心被投诉,还担心坐牢。”
短短数语,字字锥心。
我们不能只在悲剧发生时,才“看见”老师,更不能让他们在孤立无援的体制中,独自承受无尽的压力。
然而,如今的校园里,老师除了教书,还要应付大大小小的投诉、出席会议及处理行政工作,高压的环境,让老师的热忱都逐渐被磨损。
日前,新任教育总监反映,校园霸凌与性侵事件长期被“扫入地毯底下”,教育部长对此则认为,是因为老师们觉得这些事情是小事,没有上报,才导致问题被忽视。
不禁要问:“为什么又是老师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当老师真的很不易,他们要教育孩子、安抚家长、应付体制,还要承受舆论的苛责。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有被倾听、被照顾的权利;也希望校园,不再是伤痛循环的起点,而是信任与温暖的开始。
随笔:一枚李子串起的思念与坚守
2025/10/16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老师】 莫如朋
在柬埔寨援教的日子像一本珍藏在心底的旧相册,每一页都记录着珍贵而难忘的瞬间。但未曾料到,一颗小小的貌似家乡的李子,竟能在异国他乡撩起我内心深处思乡的情愫。
今天中午,我正在厨房弄菜,突然收到同事杨老师递过来的一颗李子,“莫老师,这好像是你们河池的李子,我在菜市场看到就买了。”我把李子放在手心仔细一看,一颗饱满圆润的李子映入眼帘。它紫中透红的颜色,像是家乡夏日里天边绚丽的晚霞;那一层薄薄的白霜,仿佛是记忆中家乡清晨的露珠。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它,放在鼻尖轻闻,那熟悉的果香瞬间钻进我的鼻腔,将我带回到了家乡的李子树下。
在我的家乡广西河池市,每年七、八月放暑假的时候,就是李子成熟的季节。我总会和朋友驱车前往李子林摘李子。我和朋友欢笑着冲进李子林,我们仰着头,看着满树的李子,垂涎欲滴。朋友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在李子丛中扫视,很快锁定一颗紫得发亮的李子。她纵身一跳,双手牢牢抓住树枝,伸手一拧,李子便落入掌心。我也不甘落后,在树下踮起脚尖,伸长胳膊努力够着高处的果子。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手指紧紧捏住,轻轻一拽,“噗”地一声,李子成功摘下。我们顾不上清洗,就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酸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清脆的果肉在嘴里嘎吱作响,那是暑假里最甜蜜的味道。
我缓缓咬下一口手中的李子,熟悉的酸甜滋味瞬间袭来。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的思念和疲惫都在这一口李子中得到了慰藉。我仿佛回到了家乡的怀抱,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和朋友的关怀。然而,当我回过神来,看着窗外柬埔寨那独特的建筑和文字,我又意识到自己身处异国他乡,肩负着援教的使命。
这颗李子,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更是家乡的象征,是连接我与故乡的纽带。它让我明白,无论我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而在柬埔寨的援教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让我收获了成长和感动。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同事们的相互支持,都让我深深眷恋这片土地。
我知道,援教的路还很长,未来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当我想起这颗家乡的李子,想起家乡给予我的力量,我就有了继续坚守前行的勇气。我会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援教事业的热爱,在柬埔寨这片土地上,用心浇灌柬国的花朵,让更多的孩子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光彩。同时,我也期待着下一次回到家乡,再次走进那片李子林,感受那份熟悉而又温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