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707

从校园悲剧探讨教育体系

2025/10/21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梁舜惠

女学生在校园被刺杀事件,引起全城关注。近期校园不再安全、不再单纯这个状况,国会出现了很多建议,有的学校在进校园前也落实了安检机制。

最让我汗颜的是,居然有议员建议,在校园恢复鞭打制度,同步落实在私立和国际学校 。该议员还比喻,说过去他的年代里,在鞭打制度下,校园平安安全,并无此类伤及人命的事件。

我不知道这一句听起来有理有据的言论说动了多少人的心,但在我眼里,这个视角极度微观,甚至危险!

时代不一样了!我们需要承认现在中学生的思维、认知超越我们当年的水平太多了。因为网络、因为科技、因为资讯普及话、因为全球化、因为营养、因为社会文明、因为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所以他们懂的有的时候都比现在的我们快、多。

但现在的孩子们都有一个状况,他们懂的,未必能表达出来。或者说是,未必愿意对身边的家人、师长表达出来。

这个点上,要探讨的是,现在的教育制度、师资、校园风气甚至家庭教育是否跟上了现在青少年思维的发展速度? 抑或者长辈们守旧、保守的思想堵住了青少年们跟你沟通的欲望?反正说了也被推翻,就干脆不说了。

在学校里静静呆呆的学生,搞不好在电脑面前是黑网科技高手;在老师眼里那个不做功课上课睡觉的问题学生,搞不好是畅销网络作家。在同学眼里不受欢迎的孤僻学生,搞不好在网络世界是一个坐拥千万粉丝的声播。

若学校、甚至是教育制度还未能跟上青少年们的进程和演进。去学校上课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无聊甚至极度浪费时间的行为。

这个时代在上演着进化论。所有的爱和理解看起来是可以缓和一些悲剧,但是根治青少年校园问题,还是回归到教育制度。而我们现在教育制度,跟上他们的思维进化了吗?还是一直在旧有的教育体系上面画龙点睛,然后再情感绑架地告诉青少年们,想当年我是这样学,我的校园经历……

恢复考试制度,对我来是画龙点睛。恢复鞭打教育,像是恐怖主意以暴制暴。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由青少年们打从心里创造,才是他们这个时代要写的篇章。

但,学校的掌权者们,你们是否有给予足够的空间,让青少年们去发挥?是否足够开放去聆听?还是铁饭碗抓在手,而忘记了师者,传教、授业、解惑也的初衷?

前些日子随一客户到中国考研,接触到了一个青少年教育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不往知识类培养青少年,但是贯彻他们更多的软技能,如演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借用这个青少年群体,互相打造了个正面的环境,让青少年们找到了懂得他们的同党,情绪和思想上有了输出的管道。这是正规校园教育无法提供的。

教育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甚至是一个不眠不休的功课。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个时代需要应对的功课。这一次的校园刺杀悲剧,哀悯的背后,除了是对施暴者的一堆怨恨和评价,更希望大家把视角放在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上。而我们这一些比他们多吃几十年盐的人,又能为这些未来的主人翁,多做些什么?

 

校园安全敲警钟

2025/10/20 星洲日报/东海岸

~文:杨悲

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我国的校园内竟然发生了两起骇人听闻的事件,首起是女生在教室内被性侵,过程被录影,然后被传播出去;次起是一名女生被男生用利器捅死,横尸女厕内。

两起事件足以证明我国的校园安全已经敲起了警钟,不容任何人否认。

这么恐怖的事件竟然在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校园内发生,怎不使家长及莘莘学子们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呢?

为什么我们本来十分安全的校园在近年来开始起了变化,各种霸凌的事件层出不穷,搞得老师们动辄得咎,专家们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太过注重智育的灌输,所以学生以学业成绩为重,以至于忽略了德育和情操的培养。

这么一来,一个学生只要成绩优渥,那么别人就会赞赏和表扬他,至于他的人品如何,已经是次要的事。

但是,学业成绩再好,却没有高尚情操和品德的人,能够算是完人吗?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才能改变校园的风气,而校园的风气改变了,才能确保其安全性得到保障,不但霸凌事件会大大减少,而且也不会发生性侵或杀人事件。

但愿教育部痛定思痛,彻底改变学校教育的重点,别一味强调学业与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而是要兼顾品德的灌输,让学生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不能打不能骂,教育还能怎么教?

2025/10/20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黄家强

最近,国内校园频频传出霸凌、打斗、轮奸、甚至命案事件,社会舆论哗然。有人主张恢复校内鞭刑,也有人呼吁政府应禁止16岁以下的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甚至有人提出要全面检讨教育体系。然而,这些声音虽然多元,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近年来,教育现场的气氛愈发敏感。教师既要教学,又要小心翼翼地不触碰“禁区”。体罚被全面禁止、严词责备被视为“情绪暴力”、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家长投诉、上报、甚至被迫面对法律程序。教师的教育热诚,逐渐被恐惧与无力感取代。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老师选择“少说为妙”,甚至提早退休,早日远离这个圈子,学生的纪律问题则越演越烈。

如今的家长,彷佛将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孩子成绩不好,就责怪老师教学不力;孩子受了委屈,立刻兴师问罪,要求学校“给个交代”,甚至告上法庭。

结果,学校在压力下不敢惩戒,教师在恐惧中不敢教导。当责任界线模糊,教育现场的信任基础也被一层层侵蚀。教师成了“服务员”,学生变成“客户”,而教育的尊严,也在这种角色错置中悄然流失。

其实,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待他人的态度、面对挫折的方式,无不在孩子心中留下深远的印记。所谓“三岁看大,七岁定终身“,家庭教育是人格与品格的基石。若孩子从小未能被塑造成有礼、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的人,等到他们踏出校园,由社会来“教训”,那学费往往会更高昂,代价也会更残酷。

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当他习惯了“有问题别人会帮我处理”、当他从未学会承担后果,他便无法理解社会的规则与责任。这样的教育结果,不仅伤害个人前途,更危及整体社会的秩序。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纪律并重。没有纪律的爱,只会养出任性的孩子;没有爱的纪律,则会变成冷酷的权威。如今的教育环境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社会过度强调“保护孩子”,却忽略了“培养责任”。我们害怕孩子哭、怕他们受挫,却忘了人生的成长本来就伴随著痛苦与磨练。

要走出这个困局,社会必须重新检视教育的定位。学校不是补习中心,教师不是服务员;家长不能只是监督者,更应是教育的共同参与者。政府也应在制度上给予教师合理的管教权限,建立明确的纪律框架,同时教育家长理解“管教”并不等于“伤害”。唯有三方携手,教育才可能回归正轨。

我们也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现代教育”?是完全放任孩子自由发展,还是给予他们明确的规范与方向?真正的教育,不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是让他懂得自律、自重与自省。

如果一味强调权利,却忽略责任;只重视成绩,却放弃品德;那么,我们最终培养的,不是健全的人,而是脆弱、任性、无法面对现实的一代。

教育,不该沦为社会矛盾的牺牲品,当家长、教师与政府都能回到教育的初衷: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他成为负责任、有同理心、懂得尊重的人,那时,我们的校园或许才能真正回归平静与纯真。

 

校园悲剧的警钟——重塑教育找回身心灵平衡

2025/10/2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维浤

近日,多起校园犯罪事件震惊社会,而日前发生的校园刺杀案更令人痛心。这不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教育制度深层问题的投射。当我们反思这些事件时,不难发现,问题的根源往往不仅在于个别学生的行为,而在于整个教育制度环境对学生身心灵健康的长期忽视。

飙摩哆、沉迷虚拟游戏、种族主义、宗教极端、杀人、强奸、霸凌、自杀、自残......当这些令人震惊的词汇逐渐成为了学生议题的标题,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灭亡。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教育制度过度强调学业成绩与升学率,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在无形的竞争压力下疲于奔命,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而情感教育、道德培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却被边缘化,这导致了许多学生选择投入虚拟世界。这种失衡的状态,如同埋下了一颗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对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培养。教育也不只是老师的工作,也是家长以及社会全体共同的责任。教育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学会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其次,公民教育应成为课程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责任感与法治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关怀他人。此外,体育、艺术与社团活动也应得到充分重视,让学生在多元发展中找到自我价值与生命意义。

家庭与社会同样肩负重要责任。家长应放下对成绩的单一追求,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情感需求。社会则需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通过媒体、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推动全民对心理健康与公民素养的重视。

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育人更应首当其冲。“教”和“育”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工作,传授知识和人格的硕造不是一朝一夕。教育的真正成功,不在于培养出多少高分学生,而在于塑造出身心健康、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唯有从制度到文化全面改革,才能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下一代打造一个更加平衡、充满关怀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