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仁何以为人
2025/10/28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最近校园是非多,大家对校园安全也存疑虑,并纷纷追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有人说家长溺爱孩子,让孩子失了分寸;有人说学校校风不严宽松,对于问题采取“扫进沙发底”的方式。对此,教育部长提出在新课纲多教60分钟塑造品行课、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建议禁止16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手机。
这些措施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这些问题,只是一切改变都需要时间,不是三天两头换政策换方式可以达标的。
学生孩子不是一天变坏
我们都清楚知道,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学生孩子也不是一天变坏的。我们听过一夜暴富,但一夜变坏是不可能的。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也只是比喻。所有的事情都会有潜伏期。所有内心的恨意、抑郁也不是短时间满溢的。长期的被忽略、被压抑,才是让他们走向绝路或变成暴戾的主因。然而,我们却常常在发生了一些事件后,仓促之下就立一个新条规,作为亡羊补牢的挽救方式。
打个比方:之前有报道小孩溺毙,教育部就说要拟定新课纲,让所有孩童学游泳;涉及青少年的交通事故暴增,就规定老师在课堂教道路安全指南;网络霸凌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教育部又开始要老师们在上下课前高喊“拒绝霸凌”的口号!这样不断把工作加在老师身上,再有热忱的老师也会变得“没有师威,唯唯诺诺”,根本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
教育从来就不是服务业,老师是给孩子传道授业解惑,陪伴他们成长的人,绝不应该是“视学生及家长为服务对象,为了饭碗而颠倒是非的人”。
儒家认为:人,仁也。生而为人,必须学会仁;不仁者,非人也。当仁心不再,不管在哪里,社会都会走向崩坏。医生有仁德,叫仁医;老师有师德,才能为人师;讲仁爱的家长,才会教育出有仁义的孩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今,我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并在生活中贯彻“仁”的核心价值。
高度点赞印华作协井里汶分会 一个崇尚弘扬华族传统文化的文学组织
2025/10/2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意如香
非常高兴又看到印华作协井里汶分会,在分会主席云风自编、由会员们自导自演的传统歌舞戏“嫦娥奔月”,为纪念中秋节又搬上井里汶舞台上,10月21日,一群崇尚华族传统文化的井里汶老、中、青作协分会文友,以及前汶华学校师生60多人,兴高采烈地欢聚一堂,欢庆中秋佳节,观赏了一场精彩的“嫦娥奔月”歌舞戏。
20多年来,井里汶作协分会在已故老前辈老兵与凡若组建下,不遗余力地走在弘扬华族传统汶华的正确文学道路上,形成了富有传统意义的井里汶分会的活动宗旨,为后来的继承者奠定了传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老兵与凡若前辈过世后,继承者林选慧与云风文友,接任以来,高举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把井里汶作协分会的文学活动,紧紧地结合华族传统,坚持传承沿袭下去,作了卓有成效的使命传承,让井里汶的华族群体,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观赏文友们的文艺节目演出,重温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多年来,被文友们搬上舞台的传统剧目就有:嫦娥奔月、孟母三迁、屈原粽子飘香、国庆节、春节歌舞节目等等。每场文艺汇演,文友们都认真筹备,一丝不苟地准备着节目演出,自编自导自演,从服装设计,新颖夺目,舞台表情动作丝丝入扣,歌舞演唱更是动听喜人,大大引起了汶华观众的喜爱。可以说,井里汶文友们的演出水准,在千岛大地,堪称得上可以伸出大拇指赞扬,一点也不为过。
更难能可贵的是,印华作协井里汶分会,多年来除了举办文艺汇演,更不忘定期举办读书会,让文友们从读书研讨上获取文学素养。每次读书会,都选用切合生活实际的文稿,并事先由文友们把文稿内容,编辑成短剧,在台上活灵活现演示一番,以加深参加探讨文友的感知,从而激发了文友们都能结合自身体会,踊跃发言讨论起来。虽然有时也会引起一些不同意见的争论,最终都能在主持者的精辟总结下,达到与会者的圆满共识,皆大欢喜。
一句话,印华作协井里汶分会是好样的,他们不作形式上的表面文章,而是力求务实、结合实际生活的有益题材,不管是传统节日的文艺演出,还是文学研讨读书会,多年所做出的一切,都能结合实际地达到预定的效果,让文友们与观众,都同样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中华文化的熏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什么?就因为印华作协井里汶分会,从主席到理事与会员文友们,始终团结一心,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不为私不为利,只为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弘扬华族传统文化,决心让中华传统永远在千岛大地,世世代代,传承不息。
井里汶文友们做到了,而且做出好成绩,我们特伸出大拇指,衷心点赞歌颂,祝贺你们再接再厉,戒骄戒傲,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汶华学校的师生老前辈们,永远和你们站在一起,他们:苏鳌庭、卢济希,刘桂源、许俊华老前辈,永远是你们可靠的后盾,由老兵与凡若培育下的中华火苗,已经越烧越旺,越来越受汶华观众的欢迎喜爱。
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笔尖绘乡愁,童心连故土
——记柬埔寨广肇学校华裔学子的“中国故乡情”
2025/10/28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孙玉玉老师
在柬埔寨金边的晨光里,广肇学校教室的玻璃窗总是最先映出微光。当“妈妈的故乡”主题活动的通知传到教室时,孩子们眼中骤然亮起的光芒,让我真切触摸到了血脉里那份跨越国界的故土情缘。
“老师,妈妈说她的故乡在广东,有会‘唱歌’的骑楼!”“我外婆家在福建,过年要包圆圆的肉燕!”刚听到这个消息,教室里像炸开了一锅温热的糖水,孩子们围着我七嘴八舌地分享。
这些孩子大多出生在柬埔寨,很少踏足中国,却从母亲的讲述里,攒下了一个个关于故乡的碎片:是春天门前飘香的桂花树,是夏天外婆摇着的蒲扇,是冬天饭桌上冒着热气的饺子。这些碎片,成了他们笔下、画中最动人的素材。
作文本里藏着最纯粹的思念。班里的一位女生在文中写道:“妈妈的故乡在浙江杭州,她总说西湖的水像镜子,能照出天上的云。我想把作文折成小船,让它顺着湄公河漂到西湖,告诉故乡的水,我在柬埔寨想念它。”文字虽朴素,却让我想起她课间总缠着我问“老师去过西湖吗”的模样。还有一个男生,用端正的字迹写了爷爷的故事:“爷爷年轻时从广东潮汕来柬埔寨,带了一把紫砂壶,现在每天都用它泡茶。爷爷说,茶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我喝了一口,有点苦,又有点甜。”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把故乡的记忆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们画画剪纸的场景更是令人动容。他们握着彩笔、剪刀,把对中国的印象、对妈妈口中故乡的想象,一点点变成具象的画面。有的学生打算剪一幅“长城”的剪纸,红色的卡纸被她剪得边缘有些毛糙,最后,经过她的一番操作,长城跃然纸上。她还特地在长城上面剪了两只雪白的和平鸽,象征着和平。有个男生画了一幅“皖南落日图”,他特意用金色的颜料涂了城楼的屋顶。他说“妈妈说她小时候,喜欢躺在草地上,看落日的余晖像金粉一样洒在屋顶上……”因为常听妈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还把枫叶涂成火红色;还有几个孩子画了“江南小镇”图。画面里既有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又有错落有致的古亭。他们说“我们要把妈妈的故乡画出来,回家给妈妈一份惊喜,然后把画挂在家里,让妈妈的故乡和我们的家连在一起”。看着这些作品,我忽然明白,所谓血脉传承,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这样的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悄悄在下一代心中扎下根。
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孩子们学习中文,不仅仅是学一门语言,更是系起与故乡连接的纽带。只有这样,以后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如今,孩子们的作文和作品已经整理成册,即将寄往中国参加评选。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活动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的意义。在柬埔寨广肇学校的教室里,“妈妈的故乡”不再是地图上一个遥远的地名,而是作文里的一句话、画纸上的一抹色彩,是孩子们心中“中国”最温暖的模样。
作为一名中文教师,我曾无数次思考“文化传播”的意义。直到此刻我才懂得,它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当孩子写下“我爱妈妈的故乡”时认真的眼神,是他们举起剪纸作品时骄傲的笑容,是血脉里那份代代相传的、对故土最深沉的眷恋。这份眷恋,会带着这些华裔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一步步走近那个只在母亲讲述里出现过的故乡,也让中柬两国的情谊,在童心与乡愁的交织中,愈发绵长。
随笔:金边的夕阳与灯火,是支教路上的温柔路标
2025/10/25 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广肇学校语合中心】 贾雅茜老师
柬埔寨的夕阳,总带着一种让人心颤的绚烂。当暮色浸染金边的天际,云层被晕染成橘红、橙黄、淡紫的渐变色,层层叠叠地铺展在城市上空,仿佛大自然在天空这块画布上肆意挥洒着颜料。站在高处望去,林立的建筑在夕阳的勾勒下显出错落的轮廓,这一刻的金边,比国内的夕阳似乎多了几分浓烈与奔放,每一次日落都像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让我忍不住驻足,将这瞬间的美好烙印在心底。
而学校门口,那位老爷爷的小店,却有着与这份绚烂截然不同的宁静。那是一间不起眼的铺子,金属质感的墙面有些斑驳,门口撑着黄黑相间的伞,夜晚亮起的一盏小灯,在昏暗的街巷里格外显眼。老爷爷总是安静地坐在店里,有时整理着货物,有时只是望着街头发呆。店里摆满了各种零碎的物件,从日用品到小零食,像是一个微型的百宝箱。
每次从学校出来,或是晚饭后散步经过,那盏小灯总会准时亮起,温柔地照亮我回住处的路。老爷爷从不主动招揽生意,只是在有人光顾时,才会露出淳朴的微笑,用不太熟练的中文或高棉语交流。有一次我问他在这里开店多久了,他只是摆摆手,笑着说“很久了”,那笑容里藏着岁月的沉淀,也藏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夕阳的绚烂与小店的静谧,就这样在金边的日常里交织。白天,我在广肇学校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将知识与爱传递;傍晚,或是沉醉于一场色彩斑斓的日落,或是在老爷爷小店的灯火下,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柬埔寨的时光,因这夕阳的丰富色彩而绚烂,因这小店的温暖灯火而绵长。它们是我支教路上的温柔路标,指引着我在这片土地上,一步步走向热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