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华小的警钟
2025/10/17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戴华光
柔佛州华校董教联合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峇株巴辖的36所华小,在过去8年学生人数锐减了21.89%,其中18所华小学生更是不足150人,已沦为“微型华小”!
作为柔佛州第二大县,人口已经超过50万的峇株巴辖,竟然有一半的华小是微型华小,这的确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数据。更严重的是这18所微型华小的学生人数趋下降的形势,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恐怕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有校无生”,只剩下校名让人回忆。
峇株巴辖华小面对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全国华小的缩影,这不仅仅是地方上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华社的全国重大课题。一边是教室空荡荡的乡区学校,另一边是人满为患的城镇学校,这样的落差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也是社会与环境变迁衍生出来的局面。
乡区华小人数骤减,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迁移,以及华裔家庭“少子化”所导致。年轻一代为了生计搬到城市,无形中也带走了潜在的学生。加上有些家长选择国际学校或国小,让原本已学生来源不足的微型华小雪上加霜。
再者是城乡差距与资源不均的因素,城镇华小一班学生人数可多达40至50人,教师“供不应求”是难以避免,教学压力也就更显沉重。反观乡区微型华小,因为学生不足,政府拨款必然有限,连聘请辅助教师或更新设备都困难,自然也失去招生的条件和吸引力。
生源不足也不是华小面对的唯一问题,非华裔学生在华小的比例显著攀升,也冲击了华小的生态。在峇株巴辖36所华小里,有超过600名非华裔学生。这一方面说明华小教育与教学获得友族家长的认同,另一方面也为华小带来教学挑战。
课堂上非华裔生越多,意味着老师必须花额外时间辅导语言,才能让非华裔学生跟上进度。若处理得当,这是多元共融的契机;若处理不当,则会成为师资与课程的新负担,甚至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捍卫华小不能只靠感情呼吁,需要的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最根本的是政府政策扶持,拨款机制必须调整,微型华小虽小,但其历史与文化意义重大,不能因人数少而被边缘化,相反的有必要设立特别津贴措施,确保微型华小能继续运作,毕竟迁校不应该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守护华小,不只是守护一栋栋校舍,而是守护一个族群的语言、文化与身份认同。教育不能只讲数字,而是更应该重视品质和素质。
教师训导权不应被削弱
2025/10/17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黄明杰
近日,西马一所中学两名教师因两年前在学校纪律室内执行训导职务,使用藤条鞭打一名男学生而被控上庭的事件,引发社会震惊与关注。可是,事件发生已有两年之久,相关教师一人在职,一人已退休,如今才被起诉,令人费解。无论背后有何原因,这起事件值得我们深思与检讨。
身为一名意外组记者,笔者过去曾亲眼见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往警局报案,指控老师使用藤条体罚。然而,许多所谓的“伤势”往往只是手掌发红或大腿轻微鞭痕,并不构成严重伤害。
笔者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在沐胶一所华小念书,调皮捣蛋、作业没做,经常被老师责骂甚至用藤条打。有一次更被校长鞭打至腿部肿胀,但回家后连一句都不敢说,深怕父母知道后反而加倍惩罚。
如今的学生却大不相同。许多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责骂甚至小小处罚后,第一时间回家向父母投诉。家长随即愤怒前往学校兴师问罪,有者甚至拍照、录视频放上社交媒体,恶意放大事件,引发公众误解。
这些行为不仅让老师无所适从,更削弱了学校应有的纪律机制。学生若在校抽烟、打架、欺负同学,难道不该接受应有的惩罚?俗语说﹕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老师是孩子在校的父母。如果连老师都无权责骂、鞭打犯错的学生,试问学校如何肩负培育未来社会栋梁的责任?
我们理解父母爱子心切,但“爱”若没有原则,便是“溺爱”。现今许多父母一味袒护孩子,不仅削弱了孩子对是非对错的判断,也让他们对权威与纪律缺乏敬畏,最终导致学生失控,校园暴力频发。
近年来﹐校园频传霸凌和命案事件实令人感痛心,这背后是否正是教育失衡的警钟?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老师在学校内行使训导权,不是为惩罚,而是为纠正学生行为,引导其成为品德良好、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因此,社会各界应给予教师应有的尊重与信任。
爱的教育对学生还管用吗?
2025/10/17 星洲日报/大霹雳
~作者:王奕霓
近来接连发生的校园悲剧,再次让社会陷入对“教育失效”的反思,每一宗案件都令人震惊,更让人心寒。校园,本该是最安全的地方,如今却成为暴力与冷漠滋生的温床。
面对接二连三的校园案件,政府试图以技术手段防堵问题,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实施电子身分验证,禁止13岁以下孩童注册账号;也有人主张恢复藤鞭体罚,认为“只有痛才懂错”,以震慑失控的学生,让他们不敢犯错;有人指出“爱的教育”已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认为它过于空洞,无法真正的感化学生。
所谓“爱的教育”,原是强调以尊重与理解取代恐惧与压迫,这在社会威权的年代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如今的孩子成长于网络世代,他们的信息获取速度远胜父母与老师,对权利、情绪、自我表达的意识空前强烈。若教育仍停留在单纯的“关爱”与“包容”,而缺乏界限与责任的引导,那“爱”会变成纵容的外衣。
有父母认为,对孩子太严厉,会让孩子疏远自己,因而孩子做什么,家长都会以爱为名全盘接受,深怕一个严厉的指责,就会让孩子自尊受挫,等孩子真的越界、伤人、甚至夺命,家长与社会才惊觉,“爱”的教育是否真的适用。
事实上,爱与惩罚本就不应对立。真正的爱,包含着让人明白何谓“界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被引导,需要感受到规则的存在,不是为了压抑他们,而是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秩序,它告诉孩子:“你的自由,是以不伤害他人为边界。”
惩罚的意义,不是为了施加痛苦,而是为了教会责任。什么是责任?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当孩子越界后,需要承担与其
行为相匹配的后果,可能是道歉、是弥补、是失去某些权利。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
归根结底,爱不是无原则的妥协,惩罚也非单纯宣泄愤怒。教育的真谛,是在温柔中建立界限,在关怀中植入敬畏,才能引导孩子走向成熟,这才是“爱的教育”应有的模样。
随笔:迟到的月饼,不迟的温暖
2025/10/13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老师 莫如朋
在柬埔寨援教的时光,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带着几分异国乡愁的画卷。而今年那份迟到的中秋节月饼,就像画卷中最温暖的一抹亮色,拨动了我内心深处那根思乡的弦。
异国中秋——思念家乡
当国内的亲朋好友在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共赏明月的时候,远在柬埔寨没有中秋假期的我,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白天,我站在简单却充满希望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心中满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努力地用学生们似懂非懂的中文掺杂着蹩脚的当地语言,向他们传授知识,分享着来自远方的文化和故事。夜晚,当月光洒在湄公河畔的培英学校操场上,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那轮和故乡一样的明月,思念如同潮水般涌来。我想念家乡那热闹的中秋家宴,想念家人围坐在一起祭拜月亮、品尝月饼、烧烤小酌、话家常的温馨场景。
收到月饼——惊喜温暖
日子在忙碌与思念中悄然流逝,直到今天中午,学校门口快递小哥送来一个快递。当我接过快递,看到上面熟悉的中文地址和寄件人姓名时,心中满是喜悦。打开包裹,一盒精美的月饼映入眼帘,打开月饼盒,淡淡的月饼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那一刻,我才想起,原来是国内的朋友惦记着远在异国他乡的我,给我寄来了这份中秋的礼物。虽然这份礼物因路途遥远迟到了,但它所承载的温暖和情谊却丝毫不减。
品尝月饼——牵挂问候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五仁月饼,细细端详着。那金黄的外皮,精致的花纹,仿佛每一处都蕴含着朋友的关怀和思念。轻轻咬上一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散开,甜而不腻,每一丝甜意都顺着味蕾直达心底。我闭上眼睛,仿佛回到了家乡的中秋夜,和家人朋友一起,欢声笑语回荡在耳边。
这份迟到的月饼,不仅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它让我明白,即使远在异国他乡,我也从未被遗忘。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我虽然面临着语言的障碍、生活的不便,但每一个来自家乡的问候和祝福,都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孤寂的心灵。
分享月饼——甜蜜喜悦
而那些可爱的柬埔寨孩子们,当他们看到我手中的月饼时,眼中满是好奇和惊喜,沈彩云说:“中秋节都过了,老师怎么还有月饼啊?”我告诉孩子们:“是中国的朋友中秋节前特意从中国寄过来的。”我将月饼切成小块分给他们,看着他们品尝月饼时那满足的表情,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在这个小小的教室里,我们共同分享着这份来自远方的甜蜜。不同的文化在这一刻交融,温暖在彼此的心中传递。看着学生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我更加理解了援教的意义。虽然远离家乡,但我在这里也收获了另一种团圆。我和学生们就像家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而那盒迟到的月饼,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和家乡,也连接着我和柬埔寨的孩子们。
温暖和爱——不会迟到
这盒迟到的中秋节月饼不仅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份来自祖国的关怀和温暖。它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友情的温暖、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援教的信念,更让我懂得了,无论距离有多远,关爱和温暖永远不会迟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用爱和知识照亮这些异国孩子的未来,也让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