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让孩子安心成长的社会
2025/10/19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詹亨敏
最近的校园悲剧一桩接一桩,让人震惊,也让人心碎。
独中的性丑闻、马六甲少年弑母杀兄案、Zara的坠楼、拉曼学院学生连续自杀、校园霸凌、校园轮奸与性侵事件,再到近日震动全国的叶芯嫙命案,这些新闻来得太快、太沉重,让人措手不及,也久久难以平静。
我想起2016年震撼台湾的小灯泡事件。年仅4岁的女童在大白天遭人砍断头颅夺命,全台痛哭哀悼,舆论压力下,社会开始反思精神医疗与安全网的漏洞。
小灯泡与叶芯嫙一样是父母怀中的宝贝,但她们却被残忍剥削了成长的机会。
我曾以为,这样的悲剧离我们很远;如今我才震惊发现,我们正重演别人的痛。
家长以为孩子的沉默只是青春期;当孩子说压力大,被回了一句“谁压力不大”。我们都以为,“哪个青少年不叛逆”是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却不知这样的忽视正在一点一滴耗损孩子的安全感。
教育体系鼓吹“爱的管教”,教师被逼放下藤条,管教权力被削弱,却忘记教育本质应是因材施教;学校强调纪律与校誉,却忽略学生的情绪与心理。
老师少了被问责的压力,校方维持表面和平,教育部自我感觉良好,一切看似井然,却早已埋下悲剧的种子。
请不要再让学校成为伤害发生后才学会反省的地方。请不要再让家长的爱只停留在成绩单上。请不要再发生悲剧后,我们只有痛心与震惊,但制度改革却毫无改进。
小灯泡母亲曾公开呼吁“愿我们有一个让孩子能安心长大的社会。” 这句话,我们应该记在心里,实践在社会中。
如果这些悲剧能让我们正视教育的冷漠、家庭的疏离、制度的麻木,那么,它们至少让我们看见并醒觉,我们还有多大的改进空间。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前提是,我们真的愿意做出修补。
补的是对孩子的耐心与陪伴、制度改革的诚意;补的是不再过度保护孩子,重视大家的心理健康。
小灯泡事件后,台湾至少开始了修法与公共讨论,这是痛出来的进步,虽然改革仍在路上。
今天的马来西亚,也需要同样的勇气与集体清醒。真心希望别再让每一场悲剧,只换来短暂的舆论高潮与一次制度的沉默。
在看似无解的暴力循环里,我们该重新学习如何真正看见一个人
2025/10/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史光宏
霸凌、轮奸、谋杀……近期校园暴力案件频传,有人说要恢复鞭打教育,有人说要重启UPSR和PT3,有人说要立法管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从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角度来看,当案子太恐怖、无法理解,人脑为了恢复“完形”,就会自行编织因果、创造解释,哪怕那解释并不真实——只是为了让认知获得闭合(closure)。由此可见,大家的焦虑是真的,大家的关心也是真的,但大家所归咎的原因和开出的解方,就未必是可信的了。
问题总是复杂的,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不能也不该简单归因。自己难免会有偏见,也没有能力给这个现象一个完备的说法。但是,我想邀请大家一起来回顾和思考。
把人当人看,我想是最基本的,既看见人性需要管制的黑暗面,也看见人性需要关怀的光明面。当代的青少年处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他们在烦恼什么?他们在困惑什么?他们在期盼什么?
这是首次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吗?
我的中学时期就读普通国中,当时就听说并见证过不少暴力事件。比如学生在课室里打架,相约放学后决斗,甚至借黑道帮派的力量在校外火拼。这里头有赤手空拳干架的,也有拿巴冷刀砍人的,有没有砍死人我不确定,但鼻青脸肿、血迹斑斑倒是有的,警车到校调查也看过几回。强奸案件,也有所耳闻,不过大多当事人都倾向选择息事宁人或奉子成婚。至于霸凌,不管是肢体的、言语的还是精神的,身边发生的也算不少,自己或多或少也曾经卷入其中。那个时代,老师鞭打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家常便饭,UPSR和PMR也都还在,不见得起了多大的阻吓作用,不是吗?
这一回的校园暴力事件与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
我想,首先是肇事者变了。过去,行使暴力的往往是问题学生,有前科,有迹象,事件爆发后还不至于叫人匪夷所思。如今,平日行为举止正常的学生,纪律也没问题,家庭也不破碎,但就突然做出了不可思议的暴力举动。我们难以置信,我们难以理解,这孩子怎么突然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他平时不是这样的啊!
相比过去,现在的青少年几乎从实体世界搬到了虚拟世界,大多数很小就有了自己的手机,很早就开始在网络世界游走,每天的荧幕时间轻易就达到8小时以上。过去,在实体世界,孩子交哪些朋友、去什么地方、做什么活动,或多或少都需要经过父母同意,至少也得向父母报备。想象一下,如果未成年的孩子问你,他可以去飙车吗?可以参加性派对吗?可以跟陌生人喝酒狂欢吗?我想,任何正常的父母都不可能放任自流吧。然而,网络时代,透过手机,青少年每天都在接收五花八门的讯息,每天都在跟来历不明的人打交道,每天都曝露在未知的风险之中。这一切,父母都不知不觉乃至自然而然。
网络里,孩子每天在看什么、聊什么、做什么,跟什么人打交道,在什么社群活动,大部分父母是不知道的。
假如将这些网络轨迹逐一摊开来检视,说不定就能看出什么蛛丝马迹,不至于等到发生了荒唐事才目瞪口呆。
表面上,是平日循规蹈矩的孩子突然黑化,实际上恶果可能早在你不留意时逐渐酝酿。反常的品行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只不过从前在实体世界迹象明显,如今在网络世界难以捉摸。美国学者Jonathan
Haidt在《失控的焦虑世代》中将这个现象称作“童年大重塑”,结果是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大流行。
再来,媒体环境也变了。过去,我们的讯息主要来自报纸、电视、电台等主流媒体,来源相对有限可靠,接受资讯的时间段也相对集中,要么是翻阅报纸时,要么是特定新闻时段。如今,我们的讯息几乎都来自网络,而网络上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可发表、可传播的自媒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新资讯,而且大多还要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真假难分,虚实难辨。而在流量为王的背景下,耸动的标题、极端的言论、膻腥色的内容都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抢夺注意力,没有最俗,只有更俗。
一方面,是校园暴力事件成了流量密码,谁都来骂上两句,谁都来借题发挥,于是演算法就推送得更加卖力,我们的观感也愈发强烈。不是说事件不严重,而是新媒体的环境会在观感上加倍放大其严重性。另一方面,科技的转变也让问题越来越复杂。网络霸凌、深度伪造、拍照录影、点赞分享,科技工具让每个普通人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使旧的暴力行为有了更多新的形式,同时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
有了社交媒体,表面上我们得到了更多发声和参与社会事件的平台和机会,但其实大部分表达都流于情绪宣泄,没有公共论述,也没有理性对话,反而还激化了矛盾、放大了偏见、煽动了仇恨。更糟的是,大家以为自己关心了、参与了、行动了,其实水过无痕,什么也没有,但却在事过境迁后心安理得地放下了。义愤填膺就在这样的虚耗中被消解,并未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和改变。另一边厢,媒体为了流量而不断沉沦比烂还可能产生维特效应,八卦笔法的报道会否引起他人模仿也是潜在的风险。
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认为恢复鞭打教育就能解决校园霸凌的问题,重启UPSR和PT3就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我想也未免太小看这个时代了。不由得想起刻舟求剑的故事,船边刻的是老记号,但轻舟已过万重山,底下早已不是同一片海了。况且,人的记忆总会美化过去,念想当年种种,这里头其实常常出现幸存者偏差。套一句教育家杜威的话:“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
与其回溯过去的经验来给教育的未来提建议,不如踏踏实实地面对当下的现实:物质生活丰富,精神世界空虚;信息严重超载,识读素养低落;虚拟互动频繁,人际关系脆弱;实体管得太严,网络放得太松。这样的生活环境可说是前所未有,人类千万年演化出来的生理机制在瞬息万变中显得水土不服。特别是脑袋尚未发展完
备的青少年,在科技无孔不入的针对下更显脆弱,轻易就在网络中越陷越深而不自知。这方面,瑞典精神科医生Anders
Hansen在《拯救手机脑》有精辟论述。
校园暴力事件中,受害者是人,施暴者是人,旁观者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就有偏差,就会犯错。对于无法控制自己以致威胁他人安全的人,当然需要加以限制和约束。至于犯错的人,当然也该加以惩处和对付。然而,除了消极地对肇事者进行事后清算,应该也要积极地寻找问题根源并预先对症下药吧?
把人当人看,我想是最基本的,既看见人性需要管制的黑暗面,也看见人性需要关怀的光明面。当代的青少年处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他们在烦恼什么?他们在困惑什么?他们在期盼什么?时代的日新月异大家都知道,却又习惯性地以旧眼光来看待新现象。我们真的能以过去的经验来揣摩当下的青少年吗?经验并非完全不能参
考,但肯定有很大的局限性。倚老卖老之余,是否也应该去倾听、去感受、去理解今天的青少年呢?
恢复鞭打教育很简单,但要恢复师道尊严很难;重启UPSR和PT3很简单,但要摆脱应试教育并重建学习意义很难。而我们总爱将问题简化,做最表面的解释,选最轻松的路,似乎这样会让自己更好过一些。
现象很无奈,问题很复杂,我没有解方,只能思考,只能探索。或许,在看似无解的暴力循环里,我们都该重新学习——如何真正看见一个人。
随笔:异国病榻,暖情长伴
2025/10/18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干拉省加江市培英公校】广西侨办老师 莫如朋
在柬埔寨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援教的日子忙碌而充实。然而,同事黄老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如同一道阴霾,打破了原本的平静,却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会长和同事们温暖而真挚的关怀。
中秋节前夕,黄老师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起初以为只是小毛病,去当地医院拿了药服用。随后几天一直忙于中秋节晚会节目彩排和正式演出。可随着病症逐渐加重,中秋节当晚,她终于支撑不住,被紧急送往了当地的医院,而后又在苏坚成副会长的女儿苏如宝和我们三位中国老师的陪同下转到金边医院就医。躺在陌生的病床上,周围是听不懂的语言和陌生的环境,孤独和无助感如潮水般向她涌来。
就在黄老师满心焦虑的时候,孙宝儿会长得知了她的情况后,迅速打电话询问黄老师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并跟符校长和校长助理杨老师联系,安排顶班顶课事宜。孙会长关切地安慰黄老师说:“别担心,安心养病,工作的事我们会处理好,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身体养好。”简单的话语,却如同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黄老师心中的阴霾。
随后几天,孙会长、同事们、朋友们每天都纷纷打电话、发信息询问黄老师的病情,有的让她排除一切干扰在医院治疗静养,有的分享着工作中的趣事,试图让她放松心情,让她暂时忘记身体上的痛苦。黄老师的好朋友金边培华学校的黄校长还熬了萝卜汤带着礼品亲自到病床前看望她,还特意用手机翻译软件与医生沟通病情,确保她能得到最好的治疗。这份用心,让黄老师深深感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黄老师的身体逐渐康复了。回到学校,孩子们纷纷到房间探望她,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和热情的拥抱,还有白板上那惟妙惟肖的肖像画和工整的中文“欢迎黄老师回来!”“我们爱您!”“祝您身体健康!”,让她更加坚定了安心在这里继续援教的决心。
这次同事黄老师生病住院,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培英学校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友爱。在异国他乡,远离亲人和朋友,会长和同事们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的关心不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工作上的情谊,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真诚。
黄老师在柬埔寨这段生病的经历,虽然痛苦,但却收获了一份珍贵的情谊。今后,无论遇到多少风雨,我们这个团队会将这份爱传递下去,在同事们遇到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让我们这个充满爱的团队更加团结、更加优秀。在的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带着这份温暖和关怀,继续努力地工作,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茁壮成长。同时,我们也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情谊,和会长、同事们一起,为柬埔寨的华文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博之力。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培英学校的孩子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校园怎么了?
2025/10/18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许鲁帆
我国校园近来一次又一次成为社会悲剧的现场。马六甲性侵案尚在审理,少年刺杀学姐的命案才引起全国震撼,吉打华玲又再传出校园性侵事件。几起事件接连发生,让人不禁问我们的校园,究竟怎么了?
这些血淋淋的案件,不只是个别青少年的偏差行为,而是教育体系整体失能的投影。当校园内外充斥暴力、欺凌、性侵与冷漠,当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不是尊重与同理,而是压抑与恐惧,我们就该诚实地面对一个问题,即教育已经偏离了它的初心。
在理想的教育环境里,校园应是最安全的地方,让孩子学习、成长、犯错、再学会改正。但现实却是学生携刀进校、宿舍安全松懈、教师对暴力事件缺乏处理机制,校方管理多以“不闹大”为原则,宁可压下不报。校园安全网早已破洞百出,而教育部至今仍未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安全评估与监督制度。
几乎每一宗校园暴力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情绪失控”或“长期被忽略的心灵”。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低落、心理辅导人力不足、教师未受专业训练,这是教育体系的普遍现状。在查拉校园霸凌案后,教育部的对策竟是让全国学生每日喊口号“我们痛恨霸凌”。教育部长甚至在首相生日当天,让学生喊出“我爱首相”。荒谬的行为,不在于口号本身,而在于它把教育变成了政治的延伸。当校园里的悲剧还在发生,部长却忙于拍照、做仪式、发文宣,这不只是行政怠惰,更是对孩子生命的漠视。
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听话的学生,而是培养有思考、有感情、有责任感的人。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喊出反霸凌口号,而是教会他们在拒绝中自持、在愤怒中止步、在悲伤中寻求帮助,那才是教育的灵魂。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仪式与宣传,而是系统性的行动。这些无辜的孩子,本该被爱、被引导、被拯救。愿这些悲剧不再只是新闻标题,而是国家良知的警钟。让教育回归人性,让校园重新成为希望的地方。唯有如此,下一个孩子,才不会成为另一个统计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