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025/10/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时候,或许我们应该停下脚步从根本去反思这个问题,而不是急着指责谁,毕竟所有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一切简单地答案往往会忽略了背后多元复杂的因素,留下了 悲剧重演的伏笔。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只是如何育人?所谓育人的目标又该是什么?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答案。其中最主流的答案就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至于什么是有用的人,不少人都把有没有掌握未来就业的专业能力视为是否有用的标准,以至于整个社会渐渐将教育视为未来工作、赚钱能力的栽培,也不经意的将教育的功能简化与功利化,将学业成就与分数视为教育的目标,而忽略了“人”是一个多面向的存在,也造成大家错过了育人最核心的重点。
在教育心理与哲学的讨论中,人的有三个面向,一个是内心冲动与欲望,这是最原始的本性,可以从婴儿的身上看到这种情况,肚子饿了就会大哭,想睡就会发脾气,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就会情绪崩溃,这阶段的人时刻都想要满足内心渴望,毫无理性可言。
第二个是以理性为出发点,内心原始的冲动被完全压抑,所有的决定与行为都为了达到社会期待的完美表现。从理想的角度来说,这样是最完美的人,他们可以将内在的原始欲望抛去,当必须要做决定时,可以从纯粹的大局、最理性的角度下手,这是超人或圣人等级的存在,并非凡人可以做到。
纯粹的欲望并不符合整个社会的运作,文明会崩溃,社会陷入混乱一片。完全的理性则违背了人性,这样的人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因此绝大部分的时候人都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是欲望占据先机,有时候是理性走在前面,至于何时可以放开被欲望支撑,什么时候又该由理性来压制欲望?教育在这个时候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所谓“育人”这件事。
从上述脉络来看,教育的育人就是一个确保社会能够顺利运作的一个系统。人类透过教育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欲望,在面对自己不想要的情境时调适自己的内心冲动,当面对困境与问题时能够作出一个符合自己内心渴望与别人期待,让自己与社会得到最大利益的决定。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分析,今天各种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教育系统出了问题。以学校性侵案来说,犯案的学生为何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很重要?重要到可以透过理性去设计组织性的团伙犯罪?为何他们在思考他们的性行为时,能够接受伤害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是能够接受的事情?
雪州的学校流血攻击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犯事的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如果他真的因为对某个女性有好感,却担心得不到就走向极端,那为什么他无法接受被拒绝?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让内心原始欲望支配了行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显然如此极端不理性的行为是成长过程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学阶段的他们早已有判断是非对错,也清楚行为背后的后果与代价。这绝不是老师是否拥有鞭打权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家长溺爱的结果,更不是哪一个教育部长失职的产物,至于是不是网路资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或者是否因为社交平台灯红酒绿带来的扭曲价值带来的改变,没有人能说清楚,也有可能是所有上述一切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得他们误认为可以将自己的欲望视为一切,把自我的感受放在所有事情之上使然。
事情已发生,纯粹的指责没有意义,简单的答案可能会忽略了真正复杂的因素,因此现在必须要做的是探究这些孩子们的内心想法,找到影响他们行为的背后因素,再从教育系统的角度去防范事件发生的可能,否则这只是系列悲剧的起点。
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2025/10/18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黄敬明
校园霸凌事件,是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争执、吵架或欺负,似乎已是常见的校园问题,只要校方妥处理便能解决。但是,凌辱是肉体与精神上的折磨,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侮辱。
从男学生毙命厕所的命案、女生被男同学强奸,以及令人发指的校园轮奸事件;再来是不可思议的14岁男学生刺死16岁女生的校园命案,这些校园发生的奸、淫、辱、杀事件,真叫人不寒而栗!
日趋严重的校园性侵、霸凌及命案事件,不仅是社会治安的警钟,更是教育体系深层问题的反映。当校园原本应是学生追求知识与培养品格的安全环境,却成为受害者的噩梦,教育工作者与社会各界是否该认真和深切检讨,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从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到社会教育,层层息息相关。缺乏家庭教育与家人的关怀是问题根源之一。学生缺乏正确的性观念与道德判断,加上现今电子科技、网络媒体与资讯的发达,孩子的思想与观念一旦遭受涂毒或走向极端,后果不堪设想。
校园应该是师生之间、学长学妹之间共同教育、学习与成长的大家庭,充满校园学习风气的欢乐和笑声,如今怎会变成如此恐怖?
若教育忽略了对性别与人权的重视,再多的学问也无法培养出有良知的公民。
校园应是培育知识与品格的殿堂,却成施展暴力的地方。这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教育体系长期忽视人性与伦理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本身一旦失职,悲剧就会不断重演。
校园暴力事件不只是个别的犯罪行为,更是教育体系与社会价值失衡的结果。当知识的殿堂沦为性暴力的现场,何其不堪!
除了加强校园安全措施,更应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法律支援管道,让受害者能安全求助、勇于发声。唯有如此,校园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安全、平等、尊重的学习空间。
教育的真正目的除了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人格、引导价值观。若教育忽略了对性别与人权的重视,再多的学问也无法培养出有良知的公民。唯有正视问题、改革教育,才能防止悲剧重演,还给学生一个真正值得信任与安全的校园。
学校纪律和安全的今与昔
2025/10/18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高城人
最近阅报读到数宗校园的大案件,包括霸凌、性侵、凶杀,令人感觉“触目惊心”!
我在小学时期已懂得阅报,回忆中,我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对霸凌、性侵这些字眼没有概念,更遑论学生杀学生的恐怖大案。
那个时代,给我更深印象的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大藤鞭。
学生面对严师责罚后总是“鸦雀无声”,在课室里如此,回到家也如此,并没有见过家长怒气冲冲到校找教师“算账”。
印象中,那个时代的学校没有篱笆围墙,也没有保安人员驻守,但是在我的幼小心灵中,学校是安全的。
因为有严师保护我们,不守校规的学生会受到严厉惩罚,因此没有“大案”发生,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我就读的小学和中学都不是特选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但是我这家境贫寒的文弱书生,并没有遭受任何霸凌。
而后,我当了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学校的纪律已有别于我求学时代,而且“每况愈下”,主因是教师不可随意处罚学生。
这一代的学生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如果孩子受罚,家长会出头,到学校问责。
从2011年开始,社媒普及后,学生的思维已脱离传统的“道德羁绊”,到了失控地步。
近来校园发生的这几宗“惊天大案”,似乎是“计时炸弹”的爆发点,这不是巧合,其实是多年来,“重视学术成绩,忽略道德教育”制度种下的因所结出的“苦果”。
社会上呼吁推动教育改革的声浪浩大,于是我们看到教育部因应当前的严峻态势,继日前宣布在“高风险”的学校装置监控器,又出炉加强校园安全的5大策略,包括:强化师生的心理健康、推行“性与社会健康教育”、落实儿童保护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关怀与支持、聆听学生的心声。
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愿这些措施能修复和弥补校园安全网现今已经错综斑驳的漏洞与裂痕。
内阁将开会商讨提升学校安全的对策,根据首相安华说,政府必定采取严厉的措施应对,我们且拭目以待。
随笔:在柬埔寨的炎热里,我找到了教育的清凉
2025/10/18柬埔寨《柬中时报》
~作者:【广肇学校侨办教师】 韦中任
虽然飞机降落在金边机场时,已是当地凌晨三点四十分,但是扑面而来的热浪,和弥漫在空气中一种陌生的香料味儿,霎时扫除了旅途的疲惫,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柬埔寨的土地,作为一名外派援教教师,我将在这里度过一年的时光。机场外,我们把行李箱装好,登上迎接的校车,我既兴奋又忐忑——这一年,将给我带来什么?
一幢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高大楼房拔地而起,宛如一只孤鹜在鸡群中脱颖而出——这是我被分配来的金边广肇学校,午后的阳光把一切都镀上了蜜一样的颜色,在敞亮的教室里,我身后的白板写着今天的课题《幸福是什么》,跟前站立着二十来个孩子,他们双手合十,眼睛像一汪汪清泉明澈透亮。“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指着白板上的汉字说,“我们来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
接下来我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中心句,可是巡堂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找不到句子,有的没有画对句子,这说明他们没有读懂课文意思,于是我叫他们自由组合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来探讨问题:1.课文讲的幸福是什么,在哪一段话出现,请画出来。2.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
话音刚落,全班的孩子都动起来,很快就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就像吴哥窟的石砾找到了彼此,瞬间垒成一座通向知识的殿堂。刹那间,教室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方格,而变成了一个微缩的“文化市集”,孩子们的笑声和讨论声,是市集里最动听的交响乐。“哪个小组长代表本组来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拍了拍手,说道。班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这时我们班的大个(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又站了起来,把课本卷在手里,摩挲着转两圈,冲我腼腆笑了笑——这是他每次回答问题时的招牌动作。“天龙,你觉得,幸福是什么?”我好奇的问道。“幸福嘛……”他扭头后仰,看了看墙上的空调机,用不太顺畅的中文说,“就是现在,风吹过来,很清凉”,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补充,“还有就是妈妈做的Amok(阿莫克,柬埔寨传统美食)鱼的香味”。说完,全班的孩子像炸了锅一般,笑着,议论着,还有几个也站起来手舞足蹈,仿佛眼前满是阿莫克盛宴。是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把火种。“说得真好,像诗一样”我点点头说,“在中国,我们也有一种类似的幸福,叫‘天伦之乐’,就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
“老师,那你的幸福呢?从那么远的中国来,”大个子问。我笑了笑:“我的幸福,有点不一样。比如,今天你终于正确地区分了“彼此”和“互相”这些近义词的时候,那种感觉就是我的幸福。”大个咯咯笑起来:“那是因为老师你讲了很多遍!”我说:“对呀!你看,你的幸福是‘感受’,而老师的幸福,更像是一座‘桥’”。“一座桥?”大个疑惑地歪着头。我说:“是的。当我教你们‘团圆’这个词,你告诉我柬埔寨新年时,全家人无论多远都要聚在一起,围着Prahok(柬埔寨特色发酵鱼酱)吃饭。那一刻,中国的词语和柬埔寨的风俗在课堂上‘团圆’了。我觉得,我就像一座小桥,让两种美好的情感相遇了。这种相遇,就是我的幸福。”大个沉思片刻,眼神亮了起来:“我明白了!就像你教我们“分享”这个词。我们柬埔寨人说,“ការចេះចែករំលែកអាហារនាំមកនូវសុភមង្គល!”,意思是食物要分享才香甜。老师,你把中文分享给我们,我们把故事分享给你。这本身就是“分享”的幸福,对吗?
我心头一暖:“完全正确!大个,你才是最好的老师。你看,幸福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种理解。你的幸福是空气里的清凉,是家的味道;我的幸福是看见你们眼里的光,是搭建理解的桥梁。它们不一样,但都同样真实和珍贵。”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天边绚丽晚霞的映照下格外灿烂, 学习中文,让我们都觉得幸福又多了一种颜色。
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无处不在,当地教师告诉我,柬埔寨教育注重记忆与重复,而我的互动式教学法最初让他们困惑,但我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一颗心触动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让不同灵魂在共赏美好中相遇。
柬埔寨的炎热依旧,但我的心却因这段经历而变得清澈澄明,我原以为是来传授知识,却在这儿收获了关于文化和教育的更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