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5 星洲日报/教育

黄先炳:面对国家教育改革和全球教育转型,华文教育应以自信与理性融入国家教育体系。(黄冰冰摄)
(吉隆坡25日讯)拉曼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先炳认为,未来的华文教育必须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设计”,从“族群教育”走向“国家教育的创新伙伴”。
“以智慧规划蓝图、以教师为根基、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华文教育才能在2025年之后,继续为马来西亚的多元与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他说,面对国家教育改革与全球教育转型,华文教育不应陷入防御姿态,而应以自信与理性融入国家教育体系。
“华教应以建设性方式融入其中,并积极参与教育政策的讨论与制定,让华教声音成为国家教育愿景的一部分。”
华教蓝图聚焦3大目标
黄先炳今日以《从传承到创新:展望2025年后华文教育的政策蓝图》为题发表演讲时建议,华社应共同制定“2025年后智慧华教蓝图”,在国家教育愿景下确立智慧华教方向。
“蓝图应聚焦3大目标——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科技提升学习质量与教学效能;以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育核心;以多语与文化教育支撑国家竞争力。”
他说,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改变知识生产、学习评量和语言习得方式,既带来创新机遇,也考验人文教育的根基。
“人工智能能强化个别化学习和多语沟通,但教师依然是教育的灵魂。科技必须服务教育,而非取代教师。”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应以教育智慧、伦理意识和文化根基为导向,让科技成为教学的助力,而非削弱学生阅读、写作与思考能力的替代品。
马多语环境是优势
黄先炳强调,华教在新时代的定位,应以教育质量和文化价值为根本,以人工智能和多语生态为动力,以理性和包容为桥梁,推动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构建可持续、具前瞻性的体系。
他指出,大马多语环境是长期累积的社会资源,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数据和文化资产,更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优势。
“维护多语生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责任,也是国家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创新的战略任务。”
他也说,政策提供框架,但未来方向取决于社群的远见和行动。
“历史证明,每一次危机都蕴藏着转机;华文教育能走到今天,正是因为华社在坚持与对话之间展现智慧,在坚守与适应之中积累韧性。”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