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702

民间信仰与华社文教事业

2025/10/1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庭河

由于尚无整体性的调查和评估,目前未知全国众多民间信仰组织对本国华社文教事业到底做出了多大份量的贡献,但恐怕不少。毕竟从部分针对个别民间信仰组织的研究报告中,确可见到对诸如华校、华裔学子、华团、艺文团体或活动等的支持,尤其是在经援方面。此外,当然也有如提供场地、设备、人力、饮食、资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协助。

简言之,自古以来,民间信仰体系,包括其庙宇、团体、个人等,本就与华社的结构和运作之方方面面大有干系,乃至或可说民间信仰其实就是华社本身的物质、文化、精神等需求的一种“神化”,即通过某种神圣或神秘叙事为华社的群体本质和生活形式建构了一套宏观的生态和秩序。从功能论的角度,这其实与其他宗教在特定社群中诞生的现象无二,只不过更具草根特色而已。

本国华社常有所谓“三宝”之说,即华团、华校、华文报章。然近年来随著民间信仰组织的活跃,所举办的活动规模甚大,甚至频频成为媒体报道的宠儿,相当博人眼球,或正因此,坊间开始有人觉得其应也值得被视为独立的一宝。事实上,若民间信仰及其组织不硬得纳入“华团”(即宗教社团子类)的话,本就该被肯定为一宝,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宝。

诚如有研究发现,早期的民间信仰庙宇往往成为一地华社的公共事务中心,包括提供教育、文化、福利、经济,乃至法治和政治等服务,后来才有偏世俗的会馆取而代之。然而,会馆也未必是彻底世俗的,因不少会馆其实也与民间信仰结合为一体,设有神龛、牌位,定时举行祭祀,乃至某些会馆还与庙宇共处于一屋檐下,最典型者如雪隆海南会馆。

当然,众所周知,随著现代化的进程加剧,主要诞生自传统农渔业社会的民间信仰越来越有被边缘化的趋向,甚至一度被深受西方叙事影响的知识界和文化界在舆论上刻板化为迷信、老旧、蒙昧,乃至“有害”等。好在本国政府大体上对华社的宗教领域采取比较“不想了解”但也“不多干涉”的态度,所以精英界的偏见不至于在实际政治上对民间信仰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管怎样,虽说本国还不至于像某些西方社会那样走到了“后现代”,但今天的主流论述已相对多元,所以传统的事物也开始受到较为客观、公正,乃至友善的看待,包括民间信仰。由是回头一望,人们才发现原来民间信仰其实也一直在“默默”地贡献华人社群,尤其是在乡镇地区,多少仍发挥著上述公共功能——只是不少组织也和一般华团那样,正面对著青黄不接的难题。

综言之,现今的民间信仰应被承认其于各方面,尤其在宗教和文教领域对华社的长久贡献,而且还足以继续给予厚望——当然同时也该赋予其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若是人们对它的宗教面向尚有点保留、敏感或避忌的话(尤其是对那些有信仰其他主流宗教者而言),至少也可肯定和支持其于文教方面的功劳、功能和发展。

至于民间宗教信仰组织本身,诚如前文一再提议的,应开始进行改革、提升、转型,除了保持原有的文教功能,如保育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文物、举行祭祀、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和赞助民间艺术表演(如传统戏曲、舞龙舞狮等)之外,尚能开拓新的功能,比如举办文教讲座和研讨会、开设经典教育课堂、出版读物、开设网页或社媒专页,乃至参与学术研究等。

惟自不待言,民间信仰组织若要提升其文教功能,创造更大的公共价值,进而繁荣华社的文教事业,恐怕还需要更多的人力和专才参与,否则仅能沦为空谈。这一方面就得看组织本身的立场和政策,也要看华社其他单位,尤其文化界和学界的主动性了。所以诚希望两边都能看到民间信仰本有的珍贵条件和价值,不要漠视之、辜负之、浪费之。

 

华教拨款:递增,更须到账

 2025/10/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王展造

2026年财案正式出炉。国人如常执镜细观,群声纷陈,或得或失,或褒或贬。

就在众声喧哗之际,马华副总会长黄日昇指摘,财案未见明确列出“华教拨款”项目或相关明细。说到煞有其事,声色俱厉。若不深究,读者还真会以为在国阵执政年代,财案历来都有将“华教拨款”白纸黑字、清楚列明。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首相的确没有提华小拨款。但同样的,他也没有提到“国小拨款”。所以,这难道意味著国小华小一起手牵手,没有拨款吗?

自改朝换代以来,每逢财案公布,总会看到那句老掉牙的污蔑又双若缀地再度登场-“华教零拨款”。每到此时,总有有心之人乘机带风向,有人拍桌痛斥,有人摇头叹息。然而,随著每一年的过去,事实的铁证,总会毫不留情地打脸这些“污蔑者”。

以过去3年为例,每一年,团结政府都以实际行动昭告天下,华教拨款非但不减,反而递增,一次次狠狠打脸前一年的“零拨款论”。

说无凭,数据为实:

2023年,华教拨款高达4770万令吉;

2024年,除了4494万令吉的华教拨款外,另有6200万令吉专门用于学校厕所提升计划;2025年,华小获拨4780万令吉,华中另获500万令吉。

年年岁岁“零拨款”控诉相似,岁岁年年“真到手”拨款不同。此尚未计入全津贴华小所获额外拨款。若一并纳入,数字更为可观。这一组组数字,比任何口水战都来得实在。更何况,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早已多次,斩钉截铁地重申:2026年的华教拨款,只增不减。

重要的是,华教最后“真金白银”地拿到了拨款。以史为鉴、以今为比,华教拨款勿重蹈2015覆辙,不翼而飞,被悄然挪作赈灾之用,石沉大海,音讯杳然。那些年月,高调口号轰隆隆,华教拨款尽成空;空言高呼声势浩,兴学之款转瞬抛。庆幸的是,如今终于迎来了真金白银终到位的时代。承诺若空谈,何异画饼?唯有兑现,方显政德。

换个角度来看,团结政府在华教拨款的落实机制上,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据黄家和日前于国会财案辩论上披露,过去华小拨款往往要等到45月份才开放申请,款项则在年末11月方才拨下。

而自2024年起,制度大幅优化,申请窗口提前至前一年的12月,学校可在翌年7月前便获得拨款。这一调整,不仅让校方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规划与执行,也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务的系统性思维与前瞻性施政。

再者,尤须一提的是,2026财案中,团结政府宣布全额资助霹州太平大直弄益华华小的迁校与建校计划。这是史上首次由政府完全承担华小迁建经费的案例,堪称里程碑式的突破。

州政府制度化拨款

试想,若由国盟的伊党土团民政执政:

华教拨款还会像近几年这样,一年更比一年高吗?

独中拨款还会像今年一样,再创新高、破纪录吗?

极端思维主导的政府,会全额资助一所华小的迁校建校吗?

答案,毋庸置疑。那将是不可能的奢望。没有极端分子挑起关闭华小课题已是万幸。

回望槟州,自2009年起,行动党主导的州政府制度化拨款予州内华小、华中、独中与教会学校,迄今总额突破1亿3497万令吉。这不仅是一笔数字,更是一份持续16载、言出必行的承诺。这亦说明,唯有由理念正确、方向坚定的联盟执政,方能护华教长远。

言归联邦政府,当然,比前朝政府好,远远不够。唯有一年更比一年好,方不负民心所望。

 

金边中秋,一场羽毛球与铁锅炖的温情相遇
——记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的异国适应记

2025/10/11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广肇学校 语合中心】 李雪艳老师

当柬埔寨的季风渐渐转为轻柔,金边的天空被月光洗得格外澄澈,我知道,这是我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第一个中秋。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在广肇学校任教的日子里,我曾在“蜜月期”后经历过迷茫与孤独,却也因一场羽毛球、一锅热腾腾的炖菜,找到了属于这里的“家”的味道。

从讲台到球场:当羽毛球成为一扇窗。初到金边的第一个月,一切都是新鲜的。可随着日子推移,对家乡的思念、独在异乡的寂寞,像无声的潮水般涌来。那时,我想起了自己从小一直热爱的羽毛球。通过当地华人社群,我加入了一个由中国同胞组成的羽毛球圈。

每周的球局,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光。球场上,我们挥拍、奔跑、欢笑;球场下,我们聊教学趣事、谈金边生活、分享彼此的适应心得。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有企业外派员工、有创业青年、也有像我一样的教师——因一只小小的羽毛球聚在一起,成了彼此在金边最温暖的依靠。

中秋月圆时,铁锅炖里见真情。中秋前夕,球友们提议办一场“中国一家亲”中秋聚会。那天傍晚,我们围坐在一口巨大的铁锅旁,锅里炖着热气腾腾的东北菜,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有球友带来了家乡的月饼,有人唱起了熟悉的歌谣。我们举杯邀月,分享着各自的故事,也聊起了如何更好地融入这片土地。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适应”,不是被动地忍受孤独,而是主动地创造联结。作为一名中文教师,我不仅在课堂上传递着中华文化,也在生活中实践着“中国一家亲”的精神——跨越地域与背景,用真诚与热情,筑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从“挫折”到“扎根”:一名志愿者的成长。如今,走在金边的大街小巷,我已能从容地穿行于市井烟火之间。广肇学校的孩子们会用稚嫩的中文对我说“老师,我喜欢中文”;周末的球场上,总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着我;而中秋夜晚的铁锅炖,将是是永久留在我心中的温暖回忆。

我渐渐爱上了这里——爱上柬埔寨学生纯真的笑容,爱上当地慢节奏的生活,爱上了学校食堂的美味菜肴,爱上了学校提供的温馨宿舍,也爱上一群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互相扶持的深情。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教授语言,更是搭建心桥。在金边的日子,我学会了用兴趣打开社交之门,用共情理解文化之异,用行动书写“中国一家亲”的生动篇章。

这个中秋,虽远离故土,却不觉孤单。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另一种“团圆”——那是羽毛球划出的弧线,是铁锅炖升腾的蒸汽,更是无数中国人在这片热土上,用善意与勇气共同编织的、名为“家”的网。

月是故乡明,情是此乡亲。愿每一位在异乡奋斗的中国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那片暖。

 

茶韵中秋,巧融统筹:一堂华文实践课的别样演绎

2025/10/08 柬埔寨《柬华日报》柬华副刊

~作者: 【端华分校】韩滢泷   

在华文教学中,如何让知识与文化、传统与生活自然交融,让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把握学习的智慧,是海外中文教师常思考的。时值中秋佳节,结合“统筹安排泡茶工序”的课文教学,我尝试将茶文化、中秋习俗与华文实践相融合,让学生在茶香与饼香中,既品味传统文化的韵味,又深化对“统筹方法”的理解。

一、文化浸润,铺就课堂底色

中秋,是中国人心中关于团圆、思念的文化符号;茶,是中华文化中浸润生活智慧的物质载体。在课堂开始,我以“中秋为何赏月吃饼”的民俗追问引入,再自然过渡到“茶是如何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从文化语境上,为“茶与中秋的相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奠定基础。当学生们看到白板上那幅精心绘制的“嫦娥抱兔”中秋主题画,听我讲述中秋与茶的历史由来时,文化的种子或许已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

二、茶韵流转,演绎统筹智慧

本次活动的核心是“统筹安排”的实践运用。在学习泡茶工序的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泡茶的步骤,明确“洗茶具、烧开水、拿茶叶、泡茶、分茶”等流程。随后,我提出关键问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大家都喝上茶,同时还能完成本课的课堂练习?”学生们对照课文,结合生活经验,给出方案。例如:烧开水的时间可以用来做练习题,泡茶时可以完成习题的校对……在实际操作中,同学们一边静待茶水冲泡,一边专注完成习题。当第一杯茶香弥漫在教室,习题也已完成大半,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统筹时间”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可操作、能提升效率的生活智慧。

三、饼香萦绕,升华课堂意趣

中国人的中秋离不开月饼。学校贴心地为老师们准备了月饼,老师们也将这份承载着关怀的月饼带到课堂,与学生们一同分享。待清茶缓缓泡好,一场“茶配月饼品中秋”的温馨环节便随即开启。我们一边品尝着香甜的月饼,一边小口啜饮着清茶。在味蕾的享受中,我引导他们观察、描述“茶的色泽、味道”“月饼的外形、滋味”,让学生在观察与品味中,感受茶的清香、月饼的甜腻,以及这二者搭配相得益彰的美妙。即便身处海外,当一个个月饼在掌心传递时,大家也能从饼香里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品尝到来自中国的味道。

四、教学反思,探索融合之道

这堂融合了茶文化、中秋习俗与统筹思维的华文课,让我在中秋当天过得无比充实。从材料的准备,到当天的统筹安排与效果呈现,我深刻体会到,华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的四角,而应打通“文化、生活、知识、实践”的脉络。当学生在泡茶的等待中高效完成习题,在吃饼喝茶时畅意表达,他们所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统筹时间”的方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对生活智慧的领悟。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这种“融合式”教学的更多可能,让华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涵养文化、提升素养的乐园,让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如这茶香、月饼一般,层次丰富,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