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699

黄家和连创佳绩

2025/10/04 东方日报 /评论

~作者:陈启华

熟悉大马政治的人都知道教育部华裔副部长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位。尤其是要面对大马独立60多年以来,所累积许多悬而未决的华教问题。

还记得黄家和初任副教长,接受专访时笑言,2023年当他宣誓就任后,党员朋友恭贺他之馀,也会加多一句“保重”。

面对大家的祝福,他的回复是:“责任使命在前,心心念念为民,念兹在兹为国。”“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以过去的经验,想法和不同的形式,把东西做得最好。”

22个月后的今天,黄家和到底有没有把东西做得最好呢?

众所周知,华小师资短缺问题困扰华社几十年,长期以来未能获得全面与根本的解决。当然这和老师的培训息息相关。

黄家和上任以后,师范学院华小组今年破天荒录取了1268位申请者,并迎来1120位新生。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录取人数!

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有20位统考生被录取,改写了过去10年统考生被录取的最高纪录!

申请过程中,副教长办公室拨了超过2000个电话给符合资格的应征者,鼓励或提醒他们参加面试、心理测试等。正如董总中委罗志昌所说,这是难以想像的!他也特别感谢副教长的努力。

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华小教师的行列,师范学院华小组今年首次开放予持有STPM资格者,并缩减一年的课程。黄家和又开了先河!

在栽培老师的同时,教育部也积极培训校长,大刀阔斧改善因候选人“过不了关”所造成校长不足的问题。今年录取了1652位校长候选人接受培训,是过去10年来最高的一次!

中学华文老师长期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过去每年录取人数不到100人。今年教育部加码录取了200名,创下新高!

今年9月,教育部再接再厉,为无教育文凭的大学毕业生,开设为期1年的师范学院培训,为华小临教提供转正的机会。

黄家和也破例亲自上阵,通过各个社交平台,积极招揽华小未来生力军。更在报名截止24小时前向正在华小当临教的老师们真情喊话,鼓励大家申请。

黄家和刚上任时承诺“建校迁校,重中之重”。今年迄今他已为华社争取到4所华校搬迁批文。

亮眼成绩

这其中,柔佛中央华小苦等26年的迁校批文,获得副通讯部长张念群的前助理,陈劲晖拔刀相助与黄家和鼎力支持,短短8个月内收到批文,再创佳绩!

论到建校,蒲种培明华小、柔佛武吉英达培才华小、砂拉越桥南华小、吉打巴林园培智华小、雪州乌冷呀吃18哩中华华小与槟城乔治市益华华小已在2024年和2025年陆续开课。

短短两年内,有6所新建华小开课,黄家和再次交出亮眼成绩!

过去25年,STPM生在大学招生过程,需面对大学预科班和基础班的竞争。昌明政府今年踏出第一步,让STPM 4.0理科生,获得前3个心仪科系选择。

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提早把69位优秀生名单交给首相安华,并与高教部长赞比里讨论,为相关优秀生据理力争。

副教长办公室也以WhatsApp方式,联系这69名优秀生,嘱咐在UPU成绩出炉后,尚面对选项问题可以即刻联系上,确保万无一失!副教长团队以WhatsApp主动连系学生,这还是第一次听说,黄家和真是用心良苦!

10年,大马龙狮总会向教育部申办全国校际龙狮赛,都无果而终。去年该会代表与黄家和见面洽谈这项赛事时,他一口答应和支持。

这项赛事在去年和今年已经成功连办两届。参赛学生还可以获得课外活动分数。可见黄家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支持,不遗馀力!

过去22个月,副教长黄家和连创佳绩,大家有目共睹。他亲力亲为,为华教全力以赴,改写了多项的记录,开创了华裔副教长许多的先河,大获好评。也得到董教总的赞赏和肯定。

希望黄家和再接再厉、励精图治,继续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如他所说的: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过去多年的旧体制,需要一步一步地改善,让国家变得更好。

 

教育改革是全民的事

2025/10/0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我国中小学将在2027年正式启动新课程(Kurikulum Persekolahan 2027,简称KP2027),以取代现行的小学标准课程(KSSR,始于2011年)以及中学标准课程(KSSM,始于2017年)。

每一次的教育革新,都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教育文件的更替,更是教育理念的再定位与实践方式的转变。若缺乏思想与观念的深层更新,改革极易流于形式,陷入“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困境,难以突破旧有框架。

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今日教育的素质,就是明日社会的发展潜力。因此,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学校或教师的责任,而是关系全民福祉的系统性变革。除了制度保障、政策引导、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更新,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凝聚共识,建立协作机制,确立清晰的共同愿景。否则极可能像俄国寓言故事《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样。尽管大家都使劲拉车,但天鹅拚命往天上飞,大虾使劲往后退,梭鱼则努力往水里钻,到头来车子一动也不动,留在原地。

在教育改革中,家长的态度、认知与行动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也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师的教学选择。尤其在改革初期,成效往往难以立竿见影,更需要家长保持耐心、给予信任、积极配合。如果家长仍然以旧有标准来监督教育,只会造成新旧系统相互掣肘,令教师在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进退维谷,学生更是无所适从。

以“减负增效”为例,若学校努力减少机械作业、增加探究学习、关注自主学习,但家长却担心学得不够多、不够,而额外加码补习、购买作业簿,就会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的怪象。这不仅背离了改革方向,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其兴趣与动机。换言之,如果社会观念仍停留在考试至上,执著于分数与排名,忽视学生长远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培养,再先进的课程也可能被短视的做法抵消。

因此,在推行2027新课程时,教育部除了加强教师培训,也必须关注家长的参与度与知情权,及时展开家长教育与沟通工作,让他们理解改革的目标与意义,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误解,把潜在的阻力转化为助力。家教协会在此可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家长探讨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定期的家校对话与协作,共同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努力。

2027新课程(KP2027)的启动,是国家为未来发展注入动力的系统性变革。它不仅是教育文件的更新,更是教育理念与社会观念的深刻重塑。唯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打破壁垒,凝聚共识,携手并进,这场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高中选科不能马虎

2025/10/0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郑名烈

又到了学年末,初中毕业生开始烦恼上高中要选择理科或商科,数理成绩好,大概没什么顾虑,选读理科可为自己三年后上大学填写就读科系时多一些选择。简单的说,理科生可在文理工商任何科系任选一科。而文商科,则已排除在理工科系之外。

对于哪些已经立定方向,确立自己将来要往哪一个就业方向发展者,看似可以毫不犹豫的做出选择。但是,抉择之前,却莫忘记先衡量自己在数理学习的绩效。如果数理化能力差强人意,即便初中统考考得不差,也别信心爆棚,以为自己潜力无限。

上了高中之后,数理化的深度跨越性的提高了不只一个档次。此时,如果不擅长进行知识的系统整合者,在数学上一些运算基础搞不清楚,后面加深难度的课程往往跟不上。几次挫折下就失去学习兴趣,恶性循环下,学习成绩就提不上去,最后就陷入泥沼苦苦挣扎。这种情况只能等待机会由理转商。灵活办学的学校,在高二之后提供学理转商的弹性,学生可在高三阶段集中火力学习经济、商业、历史和地理科,反而有机会在统中考获标青的成绩。但如果学校没有理转商的机制,留在理科班可能毕业都成问题。

因此,初中上高中选择就读商科或理科之前,每个学生要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搞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或者最起码知道不适合什么。即便了解到未来哪些行业比较夯、获利高,也得扪心自问自己适合吃那一碗饭吗?例如高科技产的半导体业,课程中最具相关性的电子领域的科目,如果对物理的领悟力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最好还是不要勉强自己走上那条路。再者,特许会计师是个容易谋生的职务,但是对数字缺乏敏感度,恐怕也不适合攻读会计系。

有些学生选择理科是虚荣心作祟,以为理科的档次高一些。忽视内心的声音,选择一个原本就不喜欢的学科,也缺乏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成绩就很难提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稳,后面的课程要消化就愈来愈不容易。即便高中一年级勉强升上去,愈到后面的课程难度愈大,要摆脱颓势赶上进度可谓困难重重。

选择理科,如果只为证明自己不适合念理科,这样的测试成本也太大了。知识的追求要懂得做系统整合。如果对课程内容消化不来,又谈什么整合?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关键还在于要知道怎么用。    

 

闺女进入师范学院

2025/09/30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颜美秀

大女儿去年应考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获得全科A,成绩单中有A-,她同时申请预科班和师范学院,不过挤不进预科班,所幸还收到师范学院的面试通知。

进不了预科班,她其实是无感的,因为她早就想进入师范学院,即使后来政府为了平息民间舆论而更改口风,承诺让全科A的学生进入预科班,她也没有想过改变主意,当初申请预科班只是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

要进入师范学院需要通过面试这一关,7月份,她被安排到芙蓉师范学院参与面试,那时面试的以马来友族居多,华裔寥寥无几,大家都是准备充分,很多人手里都提着自制的教学工具,可见竞争之激烈。

当时一些家长也在外围谈天,说明孩子同时申请到预科班,若是进不到师范学院就读预科班。

当然,面试之前是要做功课的。董教总在全马各地举办多场“我要当老师”讲座,女儿也有出席讲座并获得董荣山的提点,感谢“我要当老师”台前幕后的推手们。今年师范学院华文组招生名额增加,百乐县有6人以SPM成绩进入师范学院,也是近年最高的人数,可喜可贺。

在等待面试成果的同时,闺女暂且入读大学先修班,后来接到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才向中六副校长申请停学。上个月,闺女已到师范学院报到,展开追寻教师梦之路。

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透露,今年截至5月已有2397位教师选择提早退休。此景犹如“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

人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志向、目标和想法,进而会作出相应的抉择。既然闺女已经决定走上这条跟祖父和父亲同样的路,曾经也当过两次临教的母亲,自然也是百分支持,并且深感与有荣焉。我们衷心期待也祝愿她早日实现成为教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