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718

“双师同堂”需足够师

2025/11/08 南洋时报/社论

教育部长法丽娜披露,政府将于2027年推行“共同授课”(Co-teaching)模式,由两名教师共同负责单一班级的教学,兼重学术与品格培养的双重教育目标。

该部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激励教师发挥创意,并通过“整合式教学”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将多门科目融汇于单一教学时段,例如将英文、科学及音乐课程整合成综合教学单元。

课程改革将分阶段推行,先从学前教育着手,2027年延伸至小一及中一,然而,此教学措施却招致网民讥诮的留言批评。有者提出质疑,认为须先解决师资短缺,扩大培养教师渠道;有说学生会感到混淆,也有说要增加更多教育拨款的体系支援,才是最根本的做法。

其实,在国外均有采用“双师同堂”的课堂教学,即在同一课堂环境对学生群体进行协同备课、讲授及考核,譬如一个教师负责教学,另一个教师负责观察及记录学生在课堂的表现

当然两个教师在课堂共同分担授课和示范的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提高了师生比例,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互动。

除了课堂管理能更有效,更重要的是,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接触到多项知识,及时给学生辅导和答疑。

因为AI时代,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正经历从“应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过渡,在网络效应的知识世界里,要学习跨学科和跨界,要通过广博的视角和跨界对话来理解问题,通过互动学习和实践来深化认知解决复杂问题及开拓新领域。

双师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信息,摄取知识,还能通过关注、互动、反馈累积学习情感。

让教育跨越式发展

当然教师之间的协同教学与教责分担,就在于要有好的教师,只有“学有优教”,才不会有资源浪费,才能让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让双师同堂的教学实践取得成果。

问题是在师资雄厚的先进州区,双师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但在师资短缺的偏远乡区,教师团队的配置才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教育部的目标是明确的,只要政府能把握好节奏,通过问题的牵引与启发,平息诡言浮说,两个教师一堂课的教学实践是会有好的绩效的。

 

学校要尽对学生的义务──需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

2025/11/0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劲晖

今年的校园安全,主要是围绕在令社会哗然的霸凌、性骚扰、刺杀等事件。其实,除了这些偏向"软体"的个人问题,校园的"硬体安全"也不能被忽略。

就在过去的927日,芙蓉冷京拿督克拉那布特拉国小一名9岁男童因踩了破损的井盖,不幸跌入1.8米深的排污管身亡。

这名9岁死者,也是该校家协主席的儿子,被救起后虽然进行了紧急抢救,却依然回天乏术。

事发后,警方援引《2001年儿童法令》第311)(a)条文(监护人或父母疏忽照顾,导致孩子暴露在危险中),将调查报告交由副检察司定夺,最终将此案列为"无进一步行动"NFA)。

死者父亲透露,家属已经聘请律师,研究可以采取的法律行动,认为相关单位必须为孩子在校内掉入排污井丧命的事件负责。

我常常在走访校园时,都会分享之前的法庭判决,引用家长起诉校方获得赔偿的真实案例,特别叮嘱校方要注意硬体设施等的安全隐忧。针对最近发生的排污管命案,这些"硬体安全"更显得重要。

学校对学生有"谨慎照顾义务"

2016712日,吉兰丹话望生国中一名男生在体育课踢足球时,被一个已损坏的足球门柱压中头部,当场重伤身亡。

调查发现,校方早在四个月前已知晓该球门柱损坏,却未妥善移除或存放,导致悲剧发生。

法庭指出,学校与教师对学生有"谨慎照顾义务",不只是限于课堂内,也涵盖操场活动。这起案件中,校长及体育教师在知道器材损坏后未确保移除,构成疏忽。

法庭认定,教师须采取合理措施,保障学生安全。被告没有尽监督与安全管理的责任,而风险又是属于可以预见的,因为有疏忽直接导致学生死亡。

最终,法庭判决校方须承担100%责任而需要赔偿原告,并支付诉讼费用。

学校需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

1989918日,一名二年级学生在课间与同学玩翘翘板,离开跷跷板时时不慎绊倒,头部撞在学校为美化环境而放置的石头上,三天后因头部重伤去世。

死者父母起诉校长、教育部及政府,指他们疏忽导致孩子死亡。

法官审阅证据后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照顾义务,仅限于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并非保证绝不发生意外。案中教师在得知学生擦伤后,立即上药并通知校长,其行为已属合理。

医生也无法确认若立即送院能否挽回生命,而且学生离校五小时后才病重身亡,责任已转移至家长。

法庭认为,学校已设有监督与安全警告,石头的摆放属一般园艺设计,风险并非一般可预见的。因此,教师与学校在此案中并无违反"谨慎照顾义务"

学校要规避一切可预见的风险

无论是井盖、足球门柱或是美化用途的石头,但凡是学校的硬体设备,若有可预见的风险,都必须定期检查,维修工作也不能一拖再拖,以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倘若学生受伤,一旦发现校方有疏忽,则必须作出金钱赔偿;倘若学生身亡,即便给再多的赔偿,也无法挽回一个宝贵的生命。

学校需要了解对学生的谨慎照顾义务,时刻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才能许一个安心上学的环境。

 

教育内卷随时代演变

2025/11/07 南洋商报/

~作者:洪东水

不论什么时代,都会出现教育内卷。以前的教育内卷是没有阶级的分别,如今的教育内卷却出现富者与贫穷家庭之间的竞争。

由于教育内卷出现了阶级之分,也就造成了社会不平衡现象。富裕家庭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源,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而普通家庭则被逼跟风,陷入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由于社会不断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于是许多原本不是非常富裕的家庭,也只好随着社会风气而展开孩子教育上的竞争。

虽然穷人也有参与教育内卷的权利,但却因为输在起跑点,而无法因此崛起。

如今社会所培养的人才,都因为家庭拥有较优越的生活环境,最终成为社会所注重的人才。

当今社会,教育内卷现象确实日趋严重。家长为孩子报读各种补习班,学生为成绩不断竞争,学校也陷入名校竞争的压力中。

过度竞争变“筛选机制”

许多人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名校,却因为过度竞争而让教育变成了一种“筛选机制”,导致社会进一步被分化。现代孩子不只在自身族群中面对教育内卷,即使拥有了杰出的成绩,还须面对另一个“筛选机制”。

纵然考得多么优秀,还须视“筛选机制”中是否推行公平政策。以前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难乎其难,拉曼学院才因此而成立。其成立的目的,就是协助无法获得大学名额的华人有机会在大专求学。当时华人对拉曼学院的成立抱有许多憧憬,而它也为华社造就了无数人才。

随着时代的演变,华人拥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除了涌入固打制的本地大学,尚有拉曼理工大学与拉曼大学提供优质教育,更有国内与国外私立大学提供培育英才的机会。

优异生被拒之门外

就算华人拥有更多的求学管道,但因为“僧多粥少”,依然还须在自身族群中面对内卷。即使拥有完美的成绩,却不一定能够进入本地优质大学,许多考取优异成绩的学生依然被排斥在本地大学门槛之外。

由于教育进入巨大的变迁,那些拥有完美成绩的学生,若家境富裕,尚有追求优质大学的机会。许多外国大学提供优质的教育系统,这些拥有“实力”的学生,依然有机会塑造良好的前途。

勇于教改实现公平

即使是本地大学,若无法凭成绩或固打制进入,尚有机会通过大学公开招生通道(SATU)实现进入本地大学的心愿。

许多领袖不断强调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教育内卷却也导致穷者不容易被制度所吸纳,穷者依然难以翻身,而富者更容易成功。

由于教育内卷依然存在,社会不平衡现象也被加剧。社会必须勇于推行教育改革,重视素质教育与多元发展,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

 

以英语为桥,筑支教之路

2025/11/07  柬埔寨《柬华日报》副刊

~作者:· 【广肇学校 侨办】韦丽敏老师

当我带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初心,踏上柬埔寨这片热情的土地,成为广肇学校的一名支教老师时,我便深知,跨越语言障碍是做好支教工作的第一道关卡。家长们不懂中文,我对柬语完全不懂,家校沟通的壁垒、日常出行的不便,都让我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座“沟通桥梁”——而英语,便是我选定的方向。

初到学校,每次需要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时,都必须麻烦本地老师全程翻译,不仅效率低,一些关于学生学习细节的情感传递也难免打折扣,经常麻烦本地老师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外出购物时,想买一瓶水、一份水果,都只能靠手势比划,常常闹得哭笑不得。

这些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必须把英语口语练扎实。从那以后,我的课余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清晨吃早餐时,我会打开网络课程,跟着外教纠正发音、练习日常对话;午休时,我把常用的家校沟通话术整理成英文笔记,反复背诵;傍晚放学后,我会留在办公室,主动找英语老师聊天,从天气、饮食这些简单话题说起,哪怕一开始磕磕绊绊,也逼着自己大胆开口。

为了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我还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学唱英文歌。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总能让人放松下来,《Yesterday Once More》的怀旧旋律、《Do Re Mi》的轻快节奏,都成了我练习发音和语感的“教材”。我会把歌词打印出来,逐句分析语法、标注生词,跟着伴奏反复哼唱,不知不觉中,不仅记住了大量词汇,口语的流畅度也悄悄提升了。办公室的老师们常常笑着说,每次经过我的座位,都能听到不同的英文歌,仿佛置身于音乐课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惊喜地发现,家校沟通时,我已经能独立用英语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他们的疑问,几乎不再需要本地老师帮忙翻译。有一次,一位家长特意找到我,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老师,你的英语说得很好,和你沟通很方便,谢谢你这么用心。”这句话让我心里暖暖的,也更坚定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外出购物时,我不仅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还能和摊主简单闲聊几句,偶尔还能帮同行的同事当“临时翻译”,这种成就感难以言喻。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我支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解决了我的沟通难题,更让我能更深入地融入当地生活,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命,而语言正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在广肇学校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所谓支教,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不断突破自我、搭建跨文化桥梁的过程。

在未来的一年里,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坚持与热情,在支教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英语架起更多沟通的桥梁,让中国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也让这段跨越国界的支教之旅,因这份努力而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