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微小合并 让爱心微小延续下去 埔地华小让孩子快乐成长

 2020/12/31 星洲日报/时事焦点

林綵潔:报道/郑霹麟:摄影







(怡保30日讯)一个让孩子不舍得回家的学校,一个推崇爱心教育的学校,一个不让孩子被功课压垮,让孩子自由学习,快乐成长的学校,值得延续下去。

教育部近期提出合并学生人数30人以下微型华小计划,多所微小已接获向家长征询意见的指示,埔地华小推崇爱心和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获家长认可和赞赏,家长一致反对合并建议。

埔地华小校友、前教师兼家长黄添存认为微小有它的存在价值,微小最难得之处是小班制教学,学生能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而且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城市大学校,微型学校也成了家长的另一个选择。

她说,埔地华小的教学模式更倾向生活技能的学习,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培养个人素质,开发自学能力,这些都是他们往后出社会谋生的个人优势。

周承隆:微小师资素质不差大校

埔地华小家协主席周承隆说,儿子比较擅长英语,转入华小后因为华语水平低,课业越来越追不上,功课也应付不来,他为让儿子跟上进度,加强督促儿子,反而让儿子更压力,抗拒学习,过程中破坏了亲子关系。

他说,儿子华语表达能力差而受到嘲笑,更不愿意说华语,加上课业落后,信心被打击变得封闭,抗拒上学,他意识到必须为儿子找出路。

“我不认同填鸭式,以考试和成绩为导向和高压式的学习生态,这种过分竞争的环境,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反而美育和爱心教育更能激发潜在才能,让孩子自在学习。”

他说,转来埔地华小后,这里的教学模式让儿子重新意识到做功课等于学习而非为交差的苦差事。

他认为微小师资的素质不比大学校差,而且微小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构思和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法,达到更有效的成果。

孩子的校园生活是否快乐,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以前爷爷接他放学时,他是垂头丧气的,现在接他放学,他是蹦蹦跳跳的。”

李彩凤:学校像孩子另一个家

李彩凤每日从和丰来回载送两名孩子上学,以前他们就读的学校距离家里才5分钟路程,如今单程就得耗上1小时半,但看见孩子的笑颜她甘之若饴。

由于路途遥远,她送孩子上学后索性待在学校当陪读妈妈,可以坐在课堂上从旁辅导孩子和其他学生,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学习伙伴,从中建立亲子关系。

她甚至帮忙打理校务,种菜种花,参与发展学校的策划,学校更像是她和孩子的另一个家。黎莉萓:喜欢返璞归真教学

黎莉萓说,一般城市大学校的功课非常多,所以常听说学生做功课做到哭,对上学产生恐惧症。

她说,她更喜欢这里偏向生活化,返璞归真的教学方式,孩子可以放松心情学习,吸收能力也更好。

她也说,孩子们放学后都不舍得回家,会留在学校运动、下棋,她也常在学校逗留到晚上陪学生一起进行活动。

赖伟权:孩子教师相处自在

赖伟权住在怡保,虽然每天都得提早出门送孩子上学,但看到孩子开心和转变一切都值得,而且意外收获是路途远,他和孩子在途中相处和交谈的时间也长了。

他说,儿子3年级转校过来埔地华小的时候,班上只有3名学生,刚好华、巫、印裔各一名,3大民族能够一起学习和成长。

“学生少也有好处,凡有什么交流、表演或比赛都一定可以参与,不像人多的学校,很难被选上,所以孩子表现的机会也多了。”

他说,儿子和老师的关系像朋友一样,他有老师的电话,课业上一遇到不懂的会直接信息问老师。

“他和老师的相处很自在,虽然对我们来说有点“没大没小”,但这显示儿子和老师的关系密切,更像是家人。”

廖燕燕:教学非纸上谈兵

埔地华小校长廖燕燕说,埔地华小的教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通过实境去学习,比如学生会种植蔬菜,亲手播种、施肥、采摘到烹煮端到饭桌上。

她说,从农场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整个过程教育的不只是技能,还包括培养耐心、责任感、毅力等的个人素质,完成后带给孩子的成就感无形中建立起他们的自信。

学校设迷你动物园

学校也设有一个养有鹅、孔雀、火鸡等的小型动物园,学生把这里的动物当作自己的宠物。“起初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养鹅养鸡,反而是家里有养鸡的学生来告诉我们应该喂它们吃什么,它们怎么孵蛋,为什么会生病,为了把动物养好他们会自己找资料,这样养成一个自发学习的习惯,开发思考能力。”

学校也设有演播室,让学生在录影室内当主播或广播员,锻炼他们的胆量、语言和敢于发表的能力,学校也聘专人教导剪接技巧,在科技的掌握上也不落人后。

廖燕燕:预计学生增至33

廖燕燕于2017年掌校时,埔地华小只有13名学生,经过3年的优化教学系统、设备和校方积极招生下,如今该校学生人数已增加至28人,3年间达到超过100%的增长率。

她透露,预计明年该校学生人数能增至约33人,但校方将会继续努力招生,以期达到至少40名学生的目标。

(星洲日报/作者 林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