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329

兴建独中的期望

2022/03/0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 小刀

星洲日报探悉,雪州政府较早前宣布,拨地增建独中计划,与吉隆坡中华独中获发展商献地增建的分校,其实是两所不同的独中,这意味着,如果获得联邦政府批准及成功落实,雪州将增加两所独中,而不是早前所宣布的只有一所。

这是一个好消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华文受到重视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华文已成为全球一种强势语文,许多外国人也因为华文的经济价值而进行学习。

我国得天独厚,具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从小学至大专学院,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雪隆独中的入学人数大幅度上升,许多家长都选择将孩子送进独中就读,这是多么振奋人心,令人鼓舞的现象。

但是,根据董总收集雪隆独中过去几年的数据显示,位于雪隆的8所独中,都出现爆满的情况,尽管申请者踊跃报读雪隆独中,但相关独中今年也只能录取50%的新生,即有超过3500名申请者被拒于独中门外。

可想而知,雪隆需要兴建独中是华社迫切渴望已久的事,除了雪大臣增建独中的声明之外,另外有发展商献地,若成功落实,两所独中便可填满被拒之门外的新生。

华总主席丹斯里吴添泉对于雪兰莪州政府宣布拨地供兴建一所独中的计划表示欢迎和支持,并希望能够获得联邦政府的办校批文,互相配合下落实。

目前可说是土地具备,只欠批文,既然兴建独中批准的权限在教育部,希望州政府及有关方面,快马加鞭积极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兴建独中批文,让这两所独中能够早日建立起来,惠及莘莘学子。

 

华教辛酸听惊雷?

2022/03/03   光华日报/评论

~/震华

农历壬寅年阵雨的季节,又再风起云涌听惊雷,华裔正值华教铁树开花时刻,无幸却由于各邦人马鼠光如豆,南马一端的南方大学学院,不幸议论濒濒、左右“开火”!

鉴于私心及出风头,各方人马蓄势待发,他们为了造势及花样阵阵,导致华教的发展,被卷入漩涡。尤其闻悉柔佛州选政坛风云密布,相信丑陋的政治人物,会趁机煽动及愚弄手无寸铁的人民,何况柔佛是政客们寸土必争的堡垒。

笔者近期听闻及阅报,证实双方部份无聊和浅愚人物,互相大呛及卖弄伎俩,他们似乎瞄准华教工作者的玻璃心,企图在宣传上误导同根的华人。身为华教工作者,华族的文化、华团诉求、华基党团的旨意,却因意见不合刀刃相见,显然在无情剥削广大的族群。历史辗转的巨轮,显示华人如一盘散沙,青年们,尤其未曾在独中受教育者迷惑及失去航标,他们咸认华裔的出路黑暗、挫折?

犹记得当年半义务到许多独中专题演讲,那昏暗年代仍未有韩江、新纪元及南方大专院校的耸立。

再往那辛湛的年代,已故新加坡李光耀总理,用其铁腕手段“硬硬”关闭南洋大学,不过最近听闻其儿李显龙总理,在一次极重要的集会,全程以华语发表和阐述。新加坡李显龙总理“落叶归根”、豪迈的演说,此优良的作风似乎在泱泱良风、习俗中,使该国人民有必要对华教刮目相看。

大马华教的血泪史,华教族魂林连玉,他那鲜为人知坚忍不懈的奋斗,死后立碑让后辈不忘初心!

前仆后继、共领风骚,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圣先贤南渡开荒,华教先辈们在坎坷形势下,艰辛播种及撒苗,大家有必要抱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华教发展化干戈为玉帛。

忆昔往,华教的幼苗萌芽滋长,风吹雨打后仍能破岩茁长,它见证了铮铮铁骨儿女,而且在薰陶和培育中,万古留芳!林连玉泰斗的“不妥协”,导致特怀居心者软硬兼施,把他傲骨赤诚的良心,诬指为叛国,甚至褫夺他的公民权!风声鹤唳使华教人士被逼到墙角落,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水手,终于可在破浪迎涛下“废寝忘食”,迈出万里长征的脚步。

诚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我们追求礼义廉耻后,更要热爱中华文化,而且要拥有金睛火眼,看穿谁才是华人、华教的无畏推手?

 

华文没有那么重要

2022/03/0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我国华人社会中不少人相信华文很重要,这些人觉得接下来国际上的各种专业比如生物、物理、化学、资讯科技等领域的书写都将从现有的英文转为华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华文将取代英文成为世界语言。

也基于这样的内心想像,使得这些信众不自觉的会贬低马来文和英文的重要性,并因为中国崛起让未来华文的地位高涨而感到自负,内心形成一种对华文以外语言的排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看不起我们国语马来文,连首相呼吁官员日后代表官方到外国交流要多用马来文也冷嘲热讽(国内中文媒体相关新闻底下的留言惨不忍睹),认为马来文仅仅是东南亚域通用的地方语言,学不好也不要紧,反正未来只要懂华文以后就能在世界横行了。

这是一种极为扭曲和偏差的想法,就以马来西亚的公领域而言,华文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就算今天大家为中国崛起感到高兴,国内的华文地位也绝对不会超过马来文,在这个国度,华文一直来都没有资格跟马来文叫板,未来也不会改变这种情况,这才是我国语言与文化的真正的现实。 

在这个国家,马来文和英文是所有公文的通用语,各种契约、专业文件都是以这两种语言书写,每一个专业都以英文和马来文为沟通语言,如果无法掌握这两种语言,基本上在这个国家是寸步难行,而华文只是一个加分选项,并不是一个必要的能力,所以在马来西亚这个脉络下,华文根本就没有很重要。

只是很多华人看不清这个现实,尤其在中国崛起的大局时下,很多华人看不起马来文,觉得马来文只有马来西亚可以用,离开马来西亚就毫无用处,但残酷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人这辈子都只能在这个土地上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够离开这个国家移民他国?即使真的能离开,也只有台湾、中国是可以用华文横行,世上绝大部分国家仍然以英文为基本沟通语言,华文在今天仍然没有大家想像的重要不是吗?

躲在中文圈内看世界

而相信华文很重要而排斥马来文、英文的这种情况,也直接造成不少华人的马来文和英文能力的低弱,以至于无法(排斥)阅读华文以外的文字,这也让很多华人只能够躲在中文圈子内看世界,从来不知道马来文社群和英文圈子内对于各种社会事件的观点和立场,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也因此形成,华文教育背负妨碍国民团结的原罪也因而产生。

其实躲在中文“同文层”内,单纯的透过华文来认识世界也并非不可,只是最系统化和最完整的华文书写体系、中文节目也只存在与中、港、台地区,纯粹透过华文了解世界,往往也就意味著只有透过中国、台湾的视角来看世界,最终就是只有中国或是台湾的思考方式。

而受限于两岸局势,台湾被贴上不团结的反叛标签,加上中国崛起带来的各种文字、影视媒介无所不在,以至于不少华文使用者所认识的全球大小事都只是从中国的脉络和利用中国那套大国崛起的思维来解释,却不了解不同群体的立场和脉络,成为一种没有马来西亚本土概念的离地思维,这也是今天网路上各种非常不合时宜的偏驳论战发生的原因。

这种情况不只是出现在个人社交媒体的各种贴文,连我国华文媒体也有这种问题,许多外电消息都直接把中、港、台媒体的译文直接复制贴上,不仅不懂得从最源头的外电查证相关消息,连国家、地方等用词也照复制而无查证,最终造成各种误会和错误讯息的传达,充分的凸显了中文媒体被中、港、台华文媒体系统的制约,在资讯来源更宽广的今天,狭隘的眼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十分可惜。

这些都是单纯从中国网路资源和媒体吸收各种资讯的结果,大家深信在中国崛起后,未来华文必然是水涨船高,华文就比其他语言更优秀,马来文等地方性用语就更不如华文,这是一种自我膨胀的错误心理。华文比以前更有价值,并不意味著马来文就不重要,相反如果作为马来西亚一员的我们要搭上这个大潮流,马来文的掌握反而更重要,因为今天中国不是要一个能够把华语讲的跟他们一样好的外国人,而是拥有跨文化思维,能够沟通不同文化与社群的人才,一个能够把华语说得跟中国国人一样好,却无法看懂一篇马来文、英文公文的马来西亚人在中国崛起的大时代下,根本就毫无任价值可言。

所以,华文的地位提升并不是一种我优你劣的地位评比,更不表示只要学会中文,别的语言就不重要,华文地位的提升是让华文成为沟通连接不同社会、文化的媒介,作为这个精彩多元大时代下的一员,懂得英文,掌握马来文,精通华文就表示可以透过不同文字、语言来认识不同的立场和脉络,沟通不同的想法和包融不同的文化,不应该只奉行华文至上,自负的认为中华文化最优秀和迷信中国崛起最伟大的单一论述,应该广纳百川而非故步自封,如此这才是世界公民的基本条件。

 

一起改革全国中小学运作制度

2022/03/0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伟豪

当学生受到疫情和灾情影响而成绩不佳,甚至得休学时,我们除了释出该有的同理与同情心外,还可以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积极促进教育系统的改革,一起让当下的逆境成为跃进的契机。

在冠病疫情和水灾的夹击下,很多今年的大马教育文凭(SPM)考生得在面对这个“一考定终身”的挑战,应付赶赴考场的种种磨难。除了“传统”水灾频发区的吉兰丹、登嘉楼和彭亨境内的考生外,如今还有全国各地数千名因为确诊冠病或成为出现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无法按时上考场。虽然这些学生可以补考,但是没有人可以担保他们在补考日能够无恙。这一切着实令这届受影响的考生身心俱疲。

打从冠病在20203月中开始冲击我国的教育系统,教育界的各方都处于被动的状态。除了疲于应付随时爆发的校园感染群,也得配合一再更新的考期、入学日期以及相应的标准作业程序(SOP)。此外,学生家长也在这段期间饱受煎熬,除了得面对孩子们从校园把冠病带回家的风险,还必须为孩子们打点防疫与上课装备,好让他们能够在不停切换的实体课和网课中接受应有的正规教育。

与其继续被动地接受,我们是时候探讨冠病疫情以前的全国统一考试与定时定候上课是否还合时宜,以便我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首先,全国统一考试真的必须得要求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在同时间一起应考吗?为什么不可以像已经标准化且获得全球认可的英语雅思(IELTS)和托福(TOFEL)测验那样,常年都有考期?类似运作的考试还包括全国各地都有考试地点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以及我们考取驾驶执照那样,到处都有学车和考车中心。为何就得纠结于让大家在同一时间考试呢?这对那些刚刚结束确诊隔离但还未完全康复,又或者在水患中痛失家园甚至是家人的学生来说,即使勉强上得了考场,也不是能够测验出相关学生的真正智力与学术技能的最好时间。

其实,我们现有的高等教育运作机制就是一个可以让中小学改革成功的参考对象。以私立教育机构为例,大部分的私立大专院校已经调整各自的招生与入学日期以及频率了。有别于公立大学的一年两个学期,一向以三学期制度来降低运营成本的私立大学都尽可能地调整入学时间以配合国内外学生的深造计划,有的甚至让原本的学期数倍增,以方便需要补考或者得符合种种入学条件的学生升学。

至于公立大学,类似的弹性也是可以按需要来作出安排的。一般上,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提出要求,校方是可以在6月和9月这段学年交接期安排一个7周的短学期,同时让每门课的上课时数翻倍。不过,为了确保学生能够从容地应付短学期的学习与功课,学生的每周学习时数(SLT)不得超过40小时,或者每天最多8小时。所谓的40小时SLT,除了涵盖所有讲师的授课时间,也包括学生做功课以及自修的时间。这些既有的制度都可以适度地转移到中小学的运作。

当学生受到疫情和灾情影响而成绩不佳,甚至得休学时,我们除了释出该有的同理与同情心外,还可以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积极促进教育系统的改革,一起让当下的逆境成为跃进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