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义务教育应延长
2022/03/0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
我国教育部取消小学评估考试UPSR之后,于2021年开始实施“课堂教学评估”。日前,当局宣布以“课堂教学评估”马来语文掌握水平作为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毕业生直升国民中学一年级的标准;华、淡文小六学生马来语文掌握水平达TP4~TP6级,可以直升国中一年级,TP1~TP3级水平学生则需要另参加一项“六年级马来语文能力测试”(Ujian
Pengesanan Literasi Bahasa Melayu Tahun 6,UPLBM),合格者可以直升中一,不合格则须修读一年预备班方可升读中一。
今年2月,UPLBM测试首次举行。据教育学界反映,学生要求在1小时15分钟完成马来语文知识理解与应用测试、看图造句和作文考试,对TP1~TP3级马来语文水平学生来说是颇具难度的;测试结果恐怕降低华、淡小毕业生直升中一的人数比例,即使近年华、淡小毕业生修读预备班的人数比例只占少数(13%~15%),有关测试的负面效应也需要关注。
国民中学以马来语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华、淡小母语教育源流具备中等马来语文水平学生升读国民中学尚且需要下功夫克服“学习语文”转换的问题,何况中下马来语文水平的学生,即使修读预备班辅助课程,也未必能掌握一定马来语文理解与应用能力。这导致一些学生在国中时期,因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沦为“逃避学习”的“教育失败者”。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聚焦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教学媒介语而滞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已为国际教育学界深切关注。
母语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篇题为《听不懂,怎能学会?》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提及:全世界多达40%
的人口没有得到以他们所讲或所懂语言提供的教育;所讲语言不是课堂语言,这一问题常常阻碍儿童学习;需要至少6年母语教学,方能缩小少数语言者的学习差距;在多民族社会,通过学校系统推行一种语言,常常是人们对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不平等问题不满的根源。
今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发表“2022年国际母语日献词”,重申“全世界每10名学生中就有4人无法获得以自己最能表达或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教育;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一种较为脆弱的基础之上”。阿祖莱认为这是“难以言状的体验”,其结果是“在发现一种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思想世界的同时,遗忘他们从小便熟知的语言”。因为,“学习或遗忘一种语言,并非仅仅是掌握或丧失一种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个世界的出现或逝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监测报告和国际母语日献词,着眼多元民族社会少数民族学生丧失母语教育权益及其给民族语言发展、社会公平、文化建构带来的严重影响,予以我们深刻的启示:民族母语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维护母语教育权益,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的交流方式,还需要让学生建构母语“所承载的思想世界”,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语言文化传承、社会公平、民族和谐的关键。
恢复“华中”母语教育教学
在民族母语不具备官方语言地位的情境,我们坚持母语教育教学,根本目的即在于维护母语教育教学的这种至高无上的价值,确保民族母语不致消亡。
回头再看UPLBM测试,其目的应该不是限制华、淡小母语教育源流毕业生直升中一,而是为确保学生掌握国中教学语言,以顺利完成中学学习任务。
但是,这种测试诊断,是否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语文”转换问题、适应国中学习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深入研究。
眼前的现实是国民中学的“教学语言”安排,对华、淡小母语教育源流毕业生而言,毕竟是有悖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学习规律的。开明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让学生“都能在不放弃母语的前提下去发现其它语言”,并且能选择自己熟知的母语作为学习知识的语言。这就牵涉变革国家教育政策、延长现有母语义务教育年限的重大问题。
然而,为了民族子女心智发展和族群智慧开发,6年母语教育稍嫌不足,华社有必要据理向政府争取将6年母语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或11年。
当前华文独中是华社发展民族母语教育的中流砥柱,为民族子女提供6年母语中等教育。但独中不属义务教育,且学额有限,不能全面满足相应需求。因此华社致力申请增建独中,何妨提醒政府勿忘当年教育部长给予改制华文中学保有三分之一科目以华文教学的保证,在现有81所前改制国民型华文中学恢复华文母语教育教学。
老师也下乡
2022/03/05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黄先炳博士
上周受邀谈“大专佛青社区服务”
。我是这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最初的计划书是我草拟,应该够格谈这话题。佛青社区服务不是原创,而是改良,是参考80年代兴起的“下乡服务”而策划。
发起大专生下乡服务,主要是拉近城乡的教育差异,不管是对教育的认识或实践。这是场教育醒觉运动。
我们的改良主要有两点:一、为了提醒大专生不要自抬身分,把“下乡”改为“社区”;二、取消“被领养”的仪式。
后来因为一些因素,我没有参与大专社区服务。多年后,我却在师范学院发起这活动,让师范生也走进社区。为了应付讲座,我召集当年的参与者以获取反馈。意外的是时隔二十多年,大家对这活动还是回味无限,并认为它对就职后的教学有很大助益。
其一,为了办这个活动,当年他们用了3个月时间筹备,接触了不少社会的精英,给予他们启蒙。抱着共同的意愿筹办活动更增强了凝聚力,共事更有默契,以致在毕业后,他们还可以组团协助学校办活动。
其二,因为他们对教育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孩子共处的时候,更清楚要做什么,不只是到乡区“服务”而已。当年我们以写作为目的,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扣紧所接触的事与物思考、沉淀、表达。结束前的村民聚会,不是文娱表演,而是孩子的文字飨宴。参与者都表示,这一次的活动,让他们更知道如何教作文。
其三,由于活动期间的融洽气氛和共识,致使后续活动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进行,无需刻意安排。二十多年后,听着当年的参与者报告他们接触的“家庭”的概况,分享着谁当了教师,谁出国留学,谁事业有成,是最大的告慰。
今天,这样的活动是不是还有存在的价值?肯定的。尤其是现今的孩子已经习惯“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生活方式,更加需要有“外人”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帮助他们成长。
该责难宽柔独中吗?
2022/03/0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周若鹏
我少时求学,校方不时会邀校外有识之士来演讲,以开阔同学视野。印象中看过作家、音乐人、心理辅导员等等,就是没有罪犯和贪官——而现在这世界变得好荒诞。该责难宽柔独中吗?来,先讲讲笑话。
话说有一名教徒在濒死之际,教主在病床边对他说:“你将要进入天国了,快谴责魔鬼!背弃魔鬼!”这教徒想了想:“呃,还是别了,这恐怕不是随便树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我到底会去哪边呢!”
这就对了。政局风头火势,换首相比换衣服快,不知谁是下一个神、下一个鬼。独中向来在夹缝中求存,哪能轻易得罪人呢?
况且,据纳吉说他曾批准宽中分校,也算帮过忙,到宽中关心一下进展无可厚非。潘俭伟狠批宽中校董,但他在野,嘴上说说容易,哪里知道独中董事部经营辛苦?而且,他这么一骂搞不好正中纳吉下怀。
纳吉摸透群众心理
纳吉这大马第一网红真不是盖的,早摸透了群众心理。访独中的招数在2018年大选前就用过,中招的是坤成,当时引起某些学生不满,议论纷纷。作为政治人物,他深知批评的声音一定会有,但同时也能让华社存在感爆灯。如果什么也不做,那就只能被负面言论淹没;站出来曝光,反而有可能扭转乾坤。
访宽中的效果更“好”,纳吉已非首相,估计在野党开火更不客气。炮火延烧校方,他趁机“维护”,对潘喊话说“冲我来就好,别诋毁学校”,这样纳吉反而变成好人了。什么时候变成巫统维护独中、行动党攻击华校了?大人的世界好复杂。到后来林吉祥发言说潘言论过火,已然太迟。如此操作怎不叫人拍案?
孩子懂得分辨是非
让纳吉在学校演讲就会给孩子错误示范吗?那也未免太低估孩子了。过去访坤成的风波源于一位中学生表达不满的社媒贴文被分享万次,孩子是懂得分辨是非的,也终究会体谅董事部里大人们的为难之处。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出自中庸,说的是要以宽大柔和之心教化他人,就算对恶人也不报之以恶。
所以,纳吉来做客应予礼待,不过至于教化嘛应该就不必费力咯。
以华校为家的马来校工
2022/03/06 星洲日报/大北马
~作者:陈嘉盈
车窗外的繁华街景渐渐消失,映入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农家民居,以及一片片的青葱翠绿。
我开车近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那所被油棕树团团包围,隐藏在密林中的华小。
经过小石子铺成的小道,踩在上面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声响。
在保安大哥眼神示意下,我在数片锌板搭建而成,简陋的保安亭停下片刻,登记个人信息后,保安大哥领着我到校长办公室。
这是一所看起来不起眼,却是“有故事”的学校。
我是配合本报即将推出的新系列文章,才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一路曲折,还频频走错路,这话倒不假。
校长耐心地向我介绍学校里的各个角落。
踩在坑坑洼洼满是裂痕的石阶,摸着已开裂、鼓起、脱皮的旧墙,看着不知废弃了多少年的砖瓦,以及荒废多时的公共电话亭,一边听校长讲很久很久以前至近年的故事,内心有些激动,仿佛回到了从前那悠闲快乐的童年时光。
在校长口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人,竟跟我开头提到的那个“小石子道”有关,让我不禁好奇的追问。
校长说,那是马来校工去建筑工地,向他人讨来建筑废料,再掺杂许多小石子铺成的小道。
校工名叫阿杜拉扎,据校长形容,阿杜拉扎几乎把华小当成自己的家来守护,校园里处处都留有他的“手笔”,比如墙上的中文训言是他一点一点的补色上去的,供学生等候的小亭子及亭内磁砖四方桌的建材,也是他东拼西凑收集,再拼装改造成的。
只要有需要修缮的地方,他会主动请缨去修缮且不额外索取分文。还有许多许多,无法一一道来。
可惜我到学校的时候,他已经回家去了,遗憾地擦肩而过。
校长说,今年会是阿杜拉扎留在该校的最后一年,因为学校要搬迁了,搬到一个离他住处较远的地方。
这里的一草一木及整座校舍建筑将在几个月后走入历史。这也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几乎每个角落都有着电影情节般的历史故事,一路咔嚓、咔嚓地,拍了数百张照片。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拍了最多照片的一次。
这是其中一小段故事,真正属于该校的历史故事会更精彩。
新系列即将于近期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