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

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再思考

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再思考(上)

201651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海外华文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现在除了中国侨办,许多国家部门、民主党派和各级政府都更加重视和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所有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的人都有深切感受。遇上这样的时代,是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幸运,也是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幸运。海外华文教育也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我在海外从事华文教育有二十多年,期间写了不少关于华文教育的文章,也提出了许多思考,但每次写完之后都有“言犹未尽”的感觉。如今,我们国家更加关注海外侨胞,海外华文教育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就海外华文教育、华文学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这是“再思考”标题的来由。


“再思考”的有些观点,可能不太符合领导和专家的“战略决策”,但这些都是我最想说的话。


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的那个数字


1996年,我在瓦伦西亚遇到金光奎老先生。他是1927年旅居西班牙的青田华侨,时年86岁,娶葡萄牙女为妻。他对我说,“我的根已经断了”。我理解他的叹息,老人家虽有四代人了,但没有一个懂中文。金老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在老人家去世后,这个西班牙华人社会的第一家族便在华人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


有一年,我在西班牙南部小城碰到一个老乡,他八十年代初旅居西班牙,3个孩子在西班牙长大,全部大学毕业,但没有一个会说中国话。朋友说,最让他们夫妻操心的是孩子,“他们除了一副中国面孔,已经一点儿也没有中国人的味道了……”他的话,我一直没有忘记。我也经常想着这样一个问题,那些在海外出生长大,一点也不会中文的孩子,还算是中国人吗?


我常常想起领导和专家们“述说”的华侨华人数字,有说“5000万”、“6000万”、也有说“7000万……”我不知道这些数字的来历,也不知道这些数字包括不包括那些一点也不懂中文的孩子。说实话,我一直怀疑这些个数字的可靠性。我想,如果这个数字不包括他们,有点不合情理,按照遗传学的定义,他们当然是华裔。但如果包括了他们,也有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完全不像“中国人”了,最关键的还是他们自己认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按照法律,他们完全有选择的权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迁移,血液交融,很多后人早已不记得自己的祖先了。


我也不知道这个“统计”数字是否包括菲律宾总统阿基诺?记得有一年他来中国“寻根访祖”,说了许多让人感动的话,可是转眼间他又成了反华的急先锋,中华民族有这样的后代吗?我曾看过一篇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回忆文章(文章作者和题目已经无法记起),文章讲述了一个长着“中国面孔”的美国兵让志愿军战士遭受了巨大牺牲的悲痛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一个长着“中国面孔”的敌人来到志愿军阵地上,志愿军战士以为他是“自己人”,没有开枪打死他,结果全部战士反被他打死了……


我说这些,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是不是华侨、华人、华裔?不应该只是看面孔、也不能只看他的“遗传基因”,而是应该看他们的“心”。“心”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看他们有没有“中国心”,首先就是看他们身上还有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痕迹。如果连祖先最基本的标识都没有了,我想,不把他们看作是中国人也罢!我们必须明白,华侨华人数量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如果一个人已经不认亲时,我们仍然硬要把他当成亲人,那是极其可悲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汉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标识。如果离开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海外华侨华人很难维系自己的血脉亲情。我想,这就是我们海外华文教育的最大意义所在。


关于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随着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也有了极其快速的发展,海外华文学校确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华侨华人学习中文已形成高潮,还有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这是值得我们感到欣慰的。


在很长的岁月里,海外“少”有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汉语曾是被严令禁止的,在欧美国家,虽没有禁令,但也少有华文学校。其原因:一是祖国不够强大,海外华人没有地位。在一个没有华人尊严的国家,不可能有华文教育;二是华人谋生的艰难,连自身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自然很难顾及孩子学习祖国文化……海外“汉语热”的兴起,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祖国的强大。“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国与家,有很多方面是相通的。这个世界还很现实,国家强大了,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尊重了,就一定会有人要学习你的文化。


现在在海外从事华文教育的主要有两种力量:一是华侨华人民间的华文学校,一是中国官方的孔子学院。还有就是各国大学的“中语系”,因为人数少,它们对华文教育影响不大。前两者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民间机构承担的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官方机构承担的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传承”和“传播”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内涵和意义差别很大。传承是对自己的后代;传播是对“别人”家的孩子。传承是纵向的,是自然的延续,属于血脉流淌;传播是横向的,是对外的开拓,属于友谊“馈赠”。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郑和下西洋”的故事。1405年始,明三宝太监率200多艘巨船,27800余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奉命七下西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也总是想起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裤带,宁可让自己的人民饿肚子,也要无偿支援“巴尔干半岛社会主义明灯”和“唇齿相依的越南兄弟”的故事。可是,除了得到恶毒的谩骂和无情的战争,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这些年来,对外汉语传播和推广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我们在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唱中国歌,说中国话……这些节目极大地满足了国人的自豪感。但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把“歌词”当真,唱歌是娱乐,他们是为了谋生。“友谊”当然是需要的,但亲情才是最重要的。在海外,真正从骨子里热爱中华文化的只有华侨华人。无论祖国碰到什么困难,只有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永远不会改变。


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我们如何将汉语的教育转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如何弘扬中华文化?使其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而发挥它应有的光彩!”写这种文字的人,他们对祖国的文化很不了解,对中华文化缺乏最起码的自信。其实,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中华文化的伟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花儿开满山坡,靠的是自身的魅力,“蜂迷蝶恋”,是因为它的芳香。其实,每一种文化都像是一种花,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当今的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在努力发掘、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因为在各民族人们的心里,“自己的文化才是最美丽的”。


花不可以断根,文化不可以“断”代。断了根的花会枯萎,断了代的文化则很难重生。对于祖国而言,没有什么比让海外漂泊者的孩子继承中华文化更加重要。


关于海外华文学校的华文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海外华文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成绩斐然;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学校依靠祖国和侨胞的支持,发展也极为迅速,他们“传承”中华文化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


作为一个海外华文学校的华文教育工作者,我更关注的是海外华文学校的华文教育态势。华侨华人的后代永远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流。因此,就当前海外华文学校的华文教育问题,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关于海外华文学校的现状


海外有多少华文学校?根据2011年中国华侨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华侨华人蓝皮书》介绍,海外华文学校总数“超过5000所”。在祖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海外华文学校有了极其快速的发展。十多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得到了持续的蓬勃发展。201412月,国侨办裘援平主任在《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海外各类华文学校已经有2万所,在校学生数百万人。


各国国情不同,华人历史不同,华人族群人数和构成也很不相同。因此,各国华文教育的状况自然很不相同。根据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亚洲有华文学校3000多所”,占全球华文学校总数的60%,“美国就有华文学校500多所”,占10%。根据2015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全球华侨华人总数6000万,东南亚地区有2000多万,美国有400多万,欧洲有250余万。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侨华人分布有关,与华侨华人的年龄结构有关,也与华侨华人安居乐业的状况有关。根据综合指标,除东南亚地区和美国之外,欧洲应该是华文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2000年前,西班牙只有9所华文学校,2011年前,西班牙华文学校总数约30所,如今,西班牙大大小小的华文学校总数约在80所左右。


海外最早的华文学校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在东南亚,一些华文学校也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他们不仅有自己独立的校区,有完整的小学、中学,甚至还有大学。而更多国家的华文教育起始则比较晚,大多只有几十年左右的时间,西班牙最早的华文学校是在1984年。至今,绝大多数华文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仍然“寄人篱下”,并且都是周末班……周末班从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是学校,它只是一种“语言补习班”。学校只是华人的一种习惯说法。


海外华文教育都源自于华人自发的行为,因为各国华人的状况不一样,因此差异性很大。九十年代中期,本人曾参加过在荷兰举办的欧洲华文教育研讨会,当时欧洲华文学校有不少是教繁体字和注音字母的,也有一些学校是教粤语的。直到九十年代后期,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由于各国华侨华人历史不同,各国华人学生情况也很不一样。有一个台湾同胞自2006年至2010年,对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等国家的华文教育状况作过考察,他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作过评估,合格百分比:听90%95%;说70%~80%;读<5%;写<2%。而在西班牙,华人社会比较年轻,绝大部分华人都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华人,因此孩子的语言环境(指家庭)比较好。华人学生入学时,“听”与“说”基本没有大问题,学生只要读完小学六年,“读”与“写”也都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海外华文学校根据其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华人社团性质学校,一是华人私立性质学校,私立学校包括侨胞个人和侨胞合作的学校。在西班牙,90%以上华文学校都属于华人私立性质的学校。国内关于华文学校的调查,比较在意学校性质,这可能是受国内教育体制影响,以为国家学校要胜于私立学校。欧洲的教育状况恰恰相反,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要远胜于国家大学,海外华文学校状况基本也是如此。海外华文学校的规模只跟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关,跟学校性质无关。


华文学校因为是周末的语言补习班,因此,正式申报和获得批准认可的学校极为少数。我对欧洲其它国家的华文教育状况缺乏调查,具体情况不了解,估计与西班牙海外华文学校的情况不会差别很大。


海外华文学校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办学规模上,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华文学校的情况也很不相同。规模大的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学生已逾2000人),小的只有几十人,属于家庭式的学校,类似于古代的“私塾”。在某种程度上,规模也是教学质量,没有规模也就没有质量(特殊的小班制专业教学例外)。还有因为教材和师资力量不尽相同,因此,教学质量很不一样。


二,海外华文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12月,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先生在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有一个重要讲话,她在说到华文学校“转型升级”时,强调了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的问题。裘主任的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切中要害,点出了海外华文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


任何一种东西,只要是“热”,就一定有问题。人的身体如此,“汉语热”也是如此。海外华文教育应该融入主流社会,成为一种常态才是正常的。而要想成为常态,就必须要做到“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但是,海外华文教育要做到“三化”,非常不易。它是一个目标,是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奋斗的方向。海外华文学校的“转型升级”,其实也是一场教育变革。


中国教育如果从夏开始算起,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古代的教育对于中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教育开始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自“五四”之后,教育改革的呼声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专家、学者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到今天为止,似乎仍然没有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短暂,自然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要实现“三化”目标,首先需要有自己的校舍。西班牙有英国学校、德国学校、法国学校,还有日本学校,但没有中国学校。从现行的语言补习学校到正式的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是师资问题和教材问题。


也许在欧洲,师资是华文学校普遍存在的难题,华文学校的老师大多都不具备任教资格。即使是中国师范大学毕业生也一样,也都没有当地教育部门认可的教师资格,包括“孔院”。西班牙华文学校老师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华侨华人,一是留学生。留学生老师的最大问题是不稳定,她们到学校任教都只是“权宜之计”。来的时候,她们都还不是合格老师,可是,几年下来,培养好了人也走了。教师资格是华文学校规范化、专业化的一大障碍。


海外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暨南大学的《中文》课本和《汉语》课本,基本没有可以挑选的余地。华裔青少年在当地长大,西方是拼音文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华文是象形文字,学习难度要很多。另外,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决定了海外华文学校不仅仅只是教授汉字,还要传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华文教育需要增加中华文化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知识性、趣味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因此,华文教材如何更加适合海外学生,确实是值得研究的。(未完待续)


巴塞罗那中文教育基金会 董事长 麻卓民
2016427




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再思考(下)

2016520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一点体会和建议


海外华文教育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它需要更多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前些时候,受国内一家华文教育研究机构委托,对西班牙的华文学校做一个调查。尽管调查提纲的一些问题不是太难,但做起来不容易。因为被调查者总是心怀戒备,不太有人愿意说真话。这些年来看过一些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学术文字,总的感觉是许多调查不具广泛性、代表性,一些研究不具科学性、前瞻性,结论如出一辙,大多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


我曾参加过一些高规格的座谈会,也听过一些经过精心安排、认真准备的华文教育汇报。一些汇报让不知情者“感动”,让知情者“汗颜”。多年以前,曾有“官员”这样劝过我,“不要太认真,领导出来就是过过场子……”我想,如果调查只是听取空乏的“汇报”,或“走马观花”,确实是很难获得真实的情况的。


前些年,我对西班牙华文教育状况做过一些调查,有的学校让人感到唏嘘,就像是故事。在西班牙某华文报纸上,几乎每期都有对某华文学校的报道,有一回我碰到那位校长,她对我大吐苦水,说学校没有多少学生,处境十分艰难……我说报纸不是说你们学校办的很成功吗?她对我说了真话,给了一年广告费,每期都要有宣传我们学校的文章。但也有的学校的办学经历确实让人感动。我曾经访问过一家华文学校,创办人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创办人是个女同胞,年逾六十。20年前,她想办华文学校,但没有任何人愿意伸出援手。后来她凭一己之力,开始创办华文学校,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道路。如今的两所华文学校的学生有六、七百学生,但她的学校依然不被关注。她是一个执著办学的人,她学校的教材是自己掏钱买的……海外华文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我想,也许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执著于这项伟大的事业,海外华文学校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


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当然离不开祖国对海外华文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对海外华文教育影响最大的是海外华文学校学生“中国寻根之旅暑假夏令营”和海外“中华文化大乐园”,还有“全球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大赛”、“节庆文化走进巴塞罗那”,这些活动极大地增进了华裔青少年对祖国的感情,增进了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兴趣。


如何进一步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我根据自己的体会,现提出几点意见。


一,大力加强海外华文教育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海外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也很不相同,但有许多问题都是共同的。我们需要认真解读裘主任提出的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的问题,需要明确什么是标准化?什么是正规化?什么是专业化?应该怎样支持、帮助海外华文学校实现“三化”目标。


我们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华文教育研讨会”。我认为,许多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研讨都缺乏深度。我们需要明确“海外华文教育研讨会”和“海外华文教学研讨会”的区别。“海外华文教育研讨”是关于华文教育长远发展和解决当前重大问题的讨论;“海外华文教学研讨”是关于华文教学问题的讨论。关于“字词句”的研讨和教学方法的研讨虽然需要,但决不是当务之急。


二,关于海外华文教材问题。


现有的《中文》和《汉语》课本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海外华文学校教材十分缺乏,有的选用台湾版的教材,有的是自己编写的教材,正是因为有了《汉语》和《中文》教材后,海外华文学校的教学活动才开始趋于规范。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华文教材如何适应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确实是值得探讨的。因为现今海外华人社会与二十年之前的华人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一代华侨华人基本都是当地出生的孩子,我们的教材应该考虑方便他们的学习。2015年,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编辑正式出版了“幼儿汉语双语华文教材”(三册),在当地出版发行,并参加了在巴塞罗那举办的西班牙教育展,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双语汉语教材的最大好处在于容易让孩子们学习。我们的华文教材需要“本土化”,“本土化”教材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


除了正式课本外,我们建议国内编辑出版一些针对海外华文教育的辅助华文教材,比如《古诗词选编》和“三常知识”简本。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已编辑完成“中华古诗词选编100首”,编辑的思路是把经典古诗词按照学生年龄编排。幼儿要求郎朗上口、适宜背诵;小学和中学按照由浅入深顺序编排。所有被选的古诗词,一是经典;二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比如节气文化。辅助课本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海外华文教师问题。


在海外华文教育中,其实师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师资问题不仅仅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问题,而是关系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大问题。


现在海外华文老师的结构,各国情况不同。在西班牙(根据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80多位老师情况分析),华人老师约30%,留学生约70%。在华人老师中,师范学校毕业、在国内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不到30%。留学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是华文学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来,国侨办每年都派出优秀教师团到海外举办师资培训班。虽然这种培训对提高老师教学水平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不解决根本问题。相对来说,华侨大学与暨南大学设置的“华文教育本科专业”比较有效。专业招收海外有志于从事华文教育事业的华裔高中毕业生,前提条件是培训合格后必须在海外华文学校工作若干年。这种定向培训的模式,比留学生要相对稳定。华大与暨大还面向在职华文教师,开办了硕士学位班。


如果华大和暨大的模式能够施行,估计五年至十年之后,海外华文教师队伍的状况一定会大不一样。但是要真正解决海外华文学校教师队伍的问题,还必须要寻求与主流教育机构的合作,通过和当地大学合作办学的办法,让我们的老师获得当地的教师资格。与主流社会教育机构的合作是解决海外华文教师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和主流教育机构合作,需要海外华文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国内政府的支持。


当然,海外华文教育、华文学校和华文教学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


结束语


华侨—华人—华裔;华文—华校—华教,海外华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项“留根工程”。无论在什么时候,华裔青少年永远是海外华文教育的主体。当狂热渐渐退去,一切归于平和,这一条脉络一定会更加清晰。


海外华文教育欣欣向荣的局面前所未有,但它依然还是一项充满阳光的事业。在西班牙,华文学校学生约在2万左右,占华裔青少年总数在30%左右。全球华文学校200万华裔学生,占全球华裔青少年的比例更少。海外华文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海外华文教育由于发展快速,华文学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在所难免。记得2015年春裘援平主任来巴塞罗那考察华文教育状况时,有学者批评一些华校不太规范时,裘主任严肃地讲了这样一段话,“无论是什么学校,只要是在教我们的孩子学习祖国文化,让他们说中国话,认识中国字,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先就是好的,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大意)。


海外华文教育在发展,海外华文学校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我相信,海外华文教育的局面一定会越来越好!(续完)


巴塞罗那中文教育基金会 董事长 麻卓民
201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