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言
2025/02/19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陈英爱
“教书”是神圣而伟大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记得上小学时,我常常在家里玩“教师”这个玩艺儿。我当一名老师,把木门当黑板来写,下面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可是我还是照样在黑板上涂涂写写,嘴里也振振有词地解说手中的课本,偶尔还用鸡毛帚拍打木门以警示学生们要注意听讲,模仿学校的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等。玩得那么开心啊!现在回想不禁哑然失笑!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五,六岁时就开始当起小先生来了,去学生当家教小孩。星期日到学生家帮他们的家人洗衣,做菜,做家务等,给学生们剪头发,他们是三姐妹,三兄弟。大哥已帮父亲做生意。又是帮他们拔乳牙、剪指甲、洗澡、洗头、喂饭等等。那时我就像大姐姐一样。曾经有几次小妹妹在上课时还撒尿,我不得不打理干净,担心屋主知道后会不高兴,真是提心吊胆。这样的经历发生过好多次!
光阴荏苒,教授汉语就教到我婚后有了孩子。婚前经常骑摩托车被雨淋,遇淹水,推着车,撞过车等屡次经历。婚后大着肚皮遇到淹水,不得不把摩托车寄放附近学生家,乘坐三轮车回家。雨水淹至三轮车上,全身湿透冷得发抖。第二天大病了一场……。孩子出世后还抱着孩子在家继续教课,第二个孩子出世四十天后,我与家人搬到新家,后因须帮老公看店才停止教学工作。
2001年汉语解禁后,我又开始了教学工作。我在泗水中中华语学习中心执教汉语。在这里有校长的辅导,开始一边进修一边教书。学生很多,都很可爱。我尽心尽力地教导他们汉语。他们都是零起点的学生,我们以笔顺一横一竖开始,以“人、口、手”一字一句的教导。现在他们有的当医生,有的是北京清华大学毕业生、研究生。
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兢兢业业,不迟到、不早退、不请假,风雨无阻来上课。从不无故缺席。记得,我执教的班级,学生从幼儿园开始补习中文,我一直教导到他们上大学。现在他们大都已成家立业了。感恩中中校方及校长对我的培育,不然我初一都没读完,怎么会教导这么多学生呢?我今已迈入古稀之年,总算对自己有所交代,没有虚度年华,欣慰之际,我感恩我自豪!
没想到上个月底,(即2024年11月底),我们华语学习中心期末考前夕,我班有个学生突然停学不继续学习,他母亲偷偷告诉我们后,才明白是我不经意间对待学生态度不公平,他觉得很不满。我一头雾水不太明白,经过反省,我打电话,发短信向他本人及家长道歉,可他却不理睬!在此我向校方及校长致于万分歉意。今后我定会改正,谨言慎行,更注意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再重犯!谢校长勉励话语还在耳边回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尤其是无意的过失!问心无愧就足矣!感恩!
浅谈华中困境
2025/02/15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楷骏
1960年代,政府建议将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SMJK,简称“华中”),不接受改制的则形成今天的60所独中。
根据1961年教育法令,改制后的华文中学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教学媒介语从华文改为马来文,这也导致华文中学的“变质”。
尽管国民型中学的校名仍保留中文和SMJK字眼,但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所有隶属教育部的中学统称国民中学(SMK),国民型中学的名称不再受到政府承认,仅在行政上允许SMJK的使用。
此外,华社大量投资于华小和独中,导致国民型中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仿佛成为“弃婴”。华社普遍认为国民型中学得到政府资助,不需筹款,但实际上,教育部只负责教职员薪水和水电津贴。
根据华中理事会资料,教育部全权负责29所华中的水电费与公共设施费用,其他52所华中仅获得每月5000令吉的水电津贴,实为杯水车薪。
除了拨款问题,教育部近年来还委派不谙中文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华中职务。2019年,柔佛州教育局委派非华裔出任丰盛港培智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
2020年,马六甲州教育局委派2名不懂中文的巫裔教师,分别担任马六甲圣母女子国民型中学的第一副校长和第二副校长。此举也引发“温水煮青蛙”效应,以致华社以及华中理事会的担忧。
加快谙中文校长培训
笔者认为教育部必须明文规定华中高职需由谙中文的师资出任,同时加快谙中文的校长的培训(NPQEL),避免更多不谙中文的校长进入华中,逐渐削弱华文特色和文化传承。
华裔教师的缺失也是华中的一大隐忧。根据2020年数据,服务1-5年的华裔教师比例仅占22.17%,意味着华裔教师比例将逐年下降,这直接影响华文教育的持续性和学生对华文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国民型中学师资不足的最大原因为师范大学所培训的华裔师资有限,导致教育部必须把非华裔教师引入华中,因此华中的华裔教师比例在2020年仅剩49.27%。
为缓解这一问题,教育部应提升华裔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改善薪资福利,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确保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
如今,华中面临政府拨款不足和缺乏华社援助和重视的双重困境,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考验,也是对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呼唤。
华中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因此笔者希望教育部能重视长久以来华中所面对的问题,以重振国民型华文中学,让华中重现昔日辉煌!
国中生真的是华文教育的弃儿吗?
2025/02/17 星洲日报/星云
~作者:温财达(亚依淡)
日前拜读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曾毓林先生写的〈国中生你这个华文教育的弃儿〉,让我百感交集。由于学校、老师、学生甚至家长本身的功利主义,国中生渐渐不报考华文的趋势已成局势。由于缺乏华文老师,有些学校还规定配套,若中三的考试分数不达标,上中四时,就被规定进入没有华文科的美术班。我常感叹,学生从牙牙学语到中三,已经学了15-16年,到了紧要的高中关键时刻,竟然没读华文和考华文,这是华社的悲哀,也是学生自己的悲哀。要认清,尽管华文是选修科,不是必考科,但学生仍然有权利报考华文,甚至报考华文文学。是故,学生须自我争取,不轻易放弃,家长更是责无旁贷,必须看重和关心。
的确,从前“爱华文”那种单纯和悲壮的中华情结,如今已经淡化若无。尤其是文凭至上为优先考量的优秀生,蛮多放弃华文。华文难获A啊!这很现实。没有全科A,就拿不到奖学金,文凭也美中不足不漂亮。对于精英学生,我想说,他们可以以新闻广播员叶剑锋为激励借镜,他是义无反顾选修和报考华文的成功例子,因为他爱华文,他发愤图强,于是他成功了。
我一般也鼓励华裔生100%考华文,除非他有些智障,或者他是学校全科A的人选,压力过大又兼顾不到华文,那么我才默许他不考华文。这不是自打嘴巴,因为现在的KSSM课程水平超难的,无论内容和高思维技巧,挑战和压力是史无前例的大。这和从前80年代或最近几年前作废的KBSM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前“勤能补拙”,如今不是努力就可以优秀。它需要中学生更加专注,而更多的补习已经疲累。尤其是一个理科生要考好数理就够挑战艰难。若还要兼顾自己“半桶水”又没有华文老师教导的华文科,那是凶多吉少了。更何况,我们的刻板印象,华文确实很难拿A,因为我们国中生的竞争对象,是独中生和华中生。
你们是必须来考华文的!
无疑,我也曾经在求取功利的边缘中挣扎浮沉,曾经在口头上多次责备和要求学生不要来考华文,免得拉低学校的成绩积分,免得同时也导致我必须做很多“纸工”解释和计划教学。当然,没有100%及格率,成绩积分也自然拉低,那么辉煌成绩颁奖礼,就没有我的份啦。但幸好我最后恍然大悟、悬崖勒马,以下是今年我华文科目考前的哇塞信息:“注意!20/1考华文!你们都必须来!我虽然在乎100%及格率,但我更在乎你身为华人,既然报考了,就尽责任来考,只要你这几天写写读读一些文章和应用文,到时尽力考好,不提早出来,即不及格也就算了。所以你们是必须来考华文的!文化传承,从你做起!”结果,真的100%出席考试,真的有些学生作文交白卷,不及格几率已成定局。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考生听话,明白自己身为华人要考华文的责任。这样的考生,其实也是帮上了一些忙:提高报考率,成为要求师资的凭据,保住华文传承中华文化,离家出走巫裔姐弟寻获 警方感谢各方协助日本团队效仿牛胃培养微生物 研发杂草发电设备免费流感疫苗这日后有凭据鼓励孩子报考,垫底的奇差同学可以帮助中差学生及格,成为华文老师对下一届报考生的警惕和负面教材。
无论如何,华文教师任重道远,应该醒觉自己是催化者和推动者,背负使命一如把华文当做华裔生的必考科。
只是,近三年来,感叹上中学华裔生的态度和程度与以往悬殊,我不再是拉牛上树,而是拉猴猪象狮虎上树。
而我是唯一的华文老师,一脚踢,不是三头六臂,应该理解与我同样境况的华文老师的繁重压力,不只是教学,还要兼顾学校其他会议、纸工、杂务,百上加斤,莫怪老师有时对于那些学习态度和程度奇差的同学,得忍痛放弃甚至庆幸他们SPM没来考华文。我们都叹息:诸般报考生,平日不读不写不上华文课,考试当日却来应考,口说我是华人,我爱华文,其实是自欺欺人,我害老师。这叫人啼笑皆非的奇景,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师资缺乏的骨牌效应,也是华裔生不考华文的因素之一。蛮多学校缺乏华文老师,又找不到其他学校的华文老师来教导母语班(POL),因此学生被缩成合班,再不然学生就自生自灭。这是为何呢?这我们可以看看2.12.2024白老师在言路版写的〈母语班老师逾廿年没涨薪〉里如此感叹:“匪夷所思的是,母语班的时薪工资依旧停在‘旧薪制’,分毫没加,情理不合,教育部官员似乎忘记了母语班老师的存在。”诚然,母语班的津贴,让人长叹悲哀,驾车来回2小时,舟车劳顿、车油涨价、生活费涨价,但母语班津贴20年不变,教2小时才RM120,少得可怜,还要面对众多学生量和恶劣的学习态度和华文程度,对比课程水平的高度和教学时间的有限,这简直是五味杂陈、吃力不讨好的“不可能任务”。因此,华文老师不去教中学母语班,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能把“文化传承”的责任完全推到华文老师的身上。
我不知道其他州的情况,但柔佛州峇县的幸福,是华团比较关心国中生,例如中华商会组织了“国中华文学会护根行动小组”,会积极关心华裔师生、赞助教学器材、办国中生讲座和比赛,甚至办表扬国中老师的谢师宴。各种庆节宴会,峇县华团也会邀请华文老师出席。这给了我们国中华裔老师雪中送炭的温暖和鼓励。
总言之,纸上谈兵或大吐苦水是事倍功半的,心动不如行动。感恩我们付诸行动的各位:感恩历届副教育部长照顾华教的恩惠,去年还与新纪元携手合办学士毕业生教育文凭课程,以解释中文师资荒。而今更希望教育部为华教争取更多培训师资的机会,所谓有老师,就有报考生,这是至要关键。也希望能教育部能为母语班教师争取合理的津贴,并争取州教育局允许退休国中老师到学校教导母语班。感恩星洲日报积极推广爱华文、考华文的运动,包括开办免费线上报读2025全国SPM乐学华文班,希望莘莘学子珍惜。感恩华文老师们成为中流砥柱,积极教学,希望大家不灰心,相濡以沫,守望相助,多鼓励华裔同学当华文老师。感恩华团关心国中生,给予了师生帮助和激励,希望今年会有更多彩蛋,例如:给予每个报考华文的学生奖励、华文及格和优异成绩奖励、报读华文系的师范生奖励、鼓励线上补习或实体补习的津贴等等。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愿上帝报答所有参与华教的你我,大家同舟共济、舍身取义,鞠躬尽瘁。不为名利,不忘初心,秉持爱华文,传承文化的心志,坚持到底。放弃容易,坚持艰难,但正如张晓风在《行道树》里如此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愿大家都
成为给予污浊天空一点氧气的行道树,坚持忍受教学的痛苦,甘之如饴,不让国中生真的变成华文教育的弃儿!
教育心 敏感心
2025/02/1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好的教育者必然有一颗敏感的心。什么是敏感的心?《庄子•山木》篇里的一则简短寓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若有一只空船碰撞过来,由于船上无人,即便是心胸狭窄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这时有一个人出现在那只撞过来的船上,渡河的人就会高喊:‘赶快撑开,赶快撑开!’喊一次对方没有听见,再喊一次对方还没有听见,于是第三次呼喊,就一定要发出辱骂之声了。之前不生气而现在生气,这是因为原来以为船上没有人,而现在却发现有人的缘故。
渡河者的行为因意识到撞过来的船有人还是无人而不同,其实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当你在浴室里一边洗澡一边引吭高歌,你忘我且享受,但一旦你发现浴室外有人,你会开始控制自己的声量和掌握好旋律、你会开始在意浴室外的人是不是喜欢你的歌声。你这时的唱歌未必纯然为自己,很可能已掺和了分量极大的“要得到别人的肯定“的渴望。即便是浴室外无人,但如果你以为有人,效果也一样。反过来说,如果浴室外有人,你却以为无人,你也能轻易地进入”无人之境“。
我一向实践以下的教育方法:小朋友若在独自陶醉地唱歌,我不会去赞赏他。最好的肯定就是静静地聆听,就让他们当我不存在地继续唱下去。我的赞赏会是一种介入、干扰和破坏。有些人的经验总结是:赞赏才是使小朋友继续唱下去的动力。重点在于,鼓掌、开口赞赏和静静地肯定都可能让孩子继续唱下去,但孩子唱歌的动机和心境其实会因赞赏而有所不同,参考自己在浴室唱歌的经验,不难“看见”孩子的心灵“如何因赞赏而出现细腻的变化。
同样是唱歌,因意识不同,心境和动机已被搅扰,教育效果天差地别。能注意到和区别其中之细腻不同,需要我所谓的教育敏感心。不具教育敏感心的人,只能做到无差别对待,即便经别人指出,也仅“知道”而已,就如仅“知道”某画作之美,而“惊叹不了”一样。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敏感心。对古董鉴定专家而言,一对外观一样的今日花瓶和清朝花瓶,当然不同,而外行人却等同视之。对音乐家而言,莫扎特的音乐和贝多芬的音乐,当然不同,但一般流行音乐歌迷却觉得一样地难听。你如果说你关心孩子的教育,就要培养自己的教育敏感心,才能看得出来,自己怎样的做法对孩子会有怎样的不同效果。不只须看看行为方面的不同,还得深入到观念、动机、心态等的层面去。上述庄子的寓言之所以好,就在于作者的敏感是去到了“意识”的层面。
父母和老师,常常需要怀以敏感的教育心做决定,举例如下:
1. 孩子做家务,给不给两毛钱犒赏,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2. 学生每一次准时交功课就获得一张贴纸。给贴纸和不给贴纸,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3. 依照别人的主题作文和随自己的主意作文,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4. 你尝试隐藏起来的对家里女佣的嫌弃或故意显露出来的对女佣的友善,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5. 家里电视看什么频道,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6. 童话故事书里每则故事后有没有简评,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有何不同?
完善的例子难求,以上例子都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局限,就是它们都会让大家以为解答一次次的“有什么不同的教育效果”仅事关思考的分辨能力,只要坐下来想一想就知道答案了。但“分辨力“和“想一想“是以学习为基础的,古董鉴定专家的分辨力通过阅读和多年实践、磨练培养起来,然后才有一颗敏感心。说要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和老师如果没有不断地通过阅读和思考学习、没有不断加深对教育和孩子的认识,怎么可能生成一颗教育的敏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