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

新纪元媒体系师生访《南洋商报》

2024/12/19南洋商报/文教

南洋商报 新纪元大学学院 媒体系

《南洋商报》及新纪元大学学院代表互赠纪念品,左起为萧靖杺、潘致情、罗依薇、杨荔婷及何燕羚。

南洋商报 新纪元大学学院 媒体系


教育刊物经理兼教育主编范忠星带领学生们参观《南洋商报》历史走廊。

《南洋商报》副总编辑杨荔婷分享媒体业现况。

《南洋商报》助理新闻编辑何燕羚分享新闻从业员面临的种种挑战。

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系逾40名学生,星期四在媒体研究系讲师兼系主任潘致情(站者前排左六起)及媒体系兼职讲师萧靖杺带领下,前来《南洋商报》进行拜访交流。

《南洋商报》总编辑罗依薇、副总编辑杨荔婷及助理新闻编辑何燕羚,透过《新闻线上:主流媒体概况与挑战》分享会,与同学们分享了媒体业现况,以及新闻从业员面临的种种挑战。

之后的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发问,大大增进了对媒体业的了解。

(南洋商报)

马六甲市区国会选区35所学校 获逾125万教育拨款

2024/12/19 东方日报/南马

报导:黄钰苹

育民国民型中学、培风中学和育民小学的董家协代表接领模拟支票,左4起为李献、颜贞强、邱培栋、萧汉昌、刘志俍、曾昭明等。

(马六甲19日讯)马六甲市区国会选区今年共有35所各源流学校获得1256000令吉的拨款。

邱培栋指出,获取教育拨款的学校中,有14所华校包括1所独中。华小的拨款为41万令吉、独中和国民型中学则各有111000令吉和10万令吉。

他表示,上述拨款占200万令吉人民亲善计划(Projek Mesra Rakyat)的60%。明年他也会特别专注各校特殊教育班的硬体设备上,以让特殊学生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上课。

他是今日移交拨款予马六甲培风中学(111000令吉)、育民小学及育民国民型中学(各10万令吉)时,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指出。

出席者包括哥打叻沙玛纳州议员刘志俍、培风中学署理董事长萧汉昌、董事会总务曾昭明、董事会秘书处总营运长王绍圣、家教联谊会主席林碧仪、育民小学董事会财政林丁婷、董事黄慧芝、家协主席拿督王水益、理事蔡明水、校长崔金梅、前校长郑国华、育民中学董事长拿督颜贞强、家协主席拿督威拉李献(兼育民小学董事长)、副主席林绣湄、校长吴大鹏。

此外,针对培风中学今年尚未获得甲州政府拨款的一事,邱培栋说,他将向有关单位反映。

另一方面,萧汉昌也是甲州董联会主席。他建议邱培栋可留意华小学前教育班底设备问题,因为本身被一些学校的董家协告知,有意向教育部申请拨款进行维修厕所的工程,但发现有难度。

(东方日报)

【华教视窗】 ~ 1616

华小易名之深思

2024/12/19 南洋商报/社论

三所华文小学因易名问题引发的争议,再次触动了华人社会对先贤贡献的珍视与文化传承的敏感神经。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权之争,更是关于历史文化传承、华裔对国家贡献的承认及尊重的深层次问题。名字之于学校,不只是一个符号或标签,而是历史记忆、文化根基与社会认同的重要载体。

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以华裔先贤命名学校的初衷和意义。当年,国阵政府与马华公会争取的“10+6”华小,其中3所学校以敦翁毓麟、敦林苍佑和郭鹤尧三位先贤的名字命名,是对他们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华文教育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

这不仅是对先贤精神的纪念,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提醒后人铭记先辈的努力与牺牲,激励年轻一代承继奋斗精神。

然而,改名事件在20182019年间发生,引发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学校名称的更改是由出资者建议,还是教育部在特定政治背景下所批准的决定?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指出,尽管出资者有权建议命名,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教育部手中。因此,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任内批准改名,实属不妥。这一立场引发民主行动党领袖的反驳,甚至有人质疑马华为何不在接任教育部副部长时将学校名称改回原状。由此,一场关于责任归属与政治立场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然而,在这场争论的喧嚣背后,我们更需要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华裔先贤的贡献为何值得被铭记?二是为何学校名称的变更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

华裔先贤贡献不容忽视

首先,华裔先贤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敦翁毓麟、敦林苍佑和郭鹤尧三位先贤,分别在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学校,是国家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是华裔社会与国家历史的交汇点。这样做,不仅彰显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更能激励后代追随先贤的脚步,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其次,学校名称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

华文教育之所以能在马来西亚生根发芽,离不开无数先贤的努力与奋斗。学校名称的更改,无疑是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模糊化,甚至被视为削弱华社历史贡献的象征。

因此,华人社会对改名事件的强烈反应,既是出于对先贤的敬重,也是对华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

面对这一问题,现任教育部领导层责无旁贷。

教育部长法丽娜及副部长黄家和应该正视华社的诉求,重新审视学校名称改动的合理性。尤其是黄家和,作为华裔代表,更应展现担当,明确表态是否支持将三所学校恢复以先贤命名。这不仅是对华社的交代,更是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尊重。

教育,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学校的名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它背后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却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认为,恢复三所华小原本以华裔先贤命名的名字,不仅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更是对国家多元社会共存共荣理念的具体体现。

最后,我们呼吁各界政治领袖摒弃口水战,回归问题的本质。无论是政府还是出资者,都应以教育与文化传承为重,让这场风波早日平息,让三所华小的名字重新焕发出先贤精神的光芒,照亮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

 

马华无庙请神的建校计划

2024/12/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官世峰

就在2018年全国大选半年多前的20171026日,教育部宣布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及搬迁6所微小,正是所谓的10+6建校与迁校计划。其中9所新华小更是以我国政治界、教育界和商业界的华裔先贤命名,纪念他们的事迹与功绩,当时在朝的马华公会宣称这是政府对华社贡献的认可。

事实上,在10+6计划推出之后,截至2018年全国大选之前,并没有任何一项相关的建校或迁校工程列入大马计划中的滚动计划以期落实。这意味10+6计划谈不上是真正周全的计划,除了给予建校和迁校的批准信,并未实际处理校地与拨出经费,怎样执行、何时完工等核心问题都没有具体的著墨。

简单来说,一直让马华沾沾自喜的10+6计划,其实就如庙宇未有一砖一瓦,却先做匾额、请神明。马华企图先借10+6计划熬过大选,未来五年的选举周期内再想办法建校与迁校,就算只完成23所,也可以在下一场大选扬武扬威。这算盘最终打不响,2018年发生了改朝换代,马华纯粹为选举制造的幻象,成了之后希望联盟政府乃至今天团结政府认真扛起的政治责任,尤其是民主行动党。

完成建校绝非朝夕之事,过程包括物色适合的校地并向州政府和土地局申请、拟定工程量清单、编列预算或寻找经费、公开招标遴选承包商、兴建校舍前向地方政府申请规划准证(KM)、提交建筑图测,还有在校舍建成后须获取完工与合规证书(CCC)才能让学生安全开课。10+6计划之所以空洞,是因为没有就这一系列问题做出事前考量并制定执行方案,也没有设下完工的目标日期。

姑且不论喜来登政变与新冠疫情造成的重大影响,以上每个环节本来也难免会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来回调整,一旦疏于监督和跟进,时间稍有拖延便会增加工程所需成本,致使建校事宜迟迟无法顺利进行。过去数十年来,这种情况不只有华小,国小和国中工程遭延误也相当常见。

如今团结政府展现决心和诚意,教育部出手与各方面协调,加速推进建校与迁校的各项必要程序,逐步落实10+6计划。团结政府2022年成立至今的24月内,10+6计划当中再有2+2所华小的建设得以实践,新华小有分别在今年5月和12月动土的雪州征阳华小与金务大湾华小,迁校方面则有20236月动土的雪州礼仁艾美娜华小(原森州礼仁园华小)及今年6月开课的柔佛培才华小(原吉打培才华小)。

至于尤为关键的经费问题,团结政府采用“捐资建校”(Derma dan Bina)模式,在有限的政府资源中找到突破口,由发展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共同合作建校,加快实现10+6计划的动力。如此一来,政府可以腾出更多资源转投在师资培训、教学设备、学生活动等等,从而提升华小整体的质量。

然而,新华小纪念华裔先贤的校名被改一事,给马华逮到机会无限上纲攻击行动党抹杀历史和前人贡献。殊不知,马华先请神却无庙的做法,把华裔先贤的大名用于选举,如今还不断炒作更改校名课题捞取政治资本,这些行为才是对先贤极大的不敬。

10+6计划从马华的空洞承诺,到团结政府的实干成果,把空中楼阁变成实实在在的华小,说明了华教的建设必须摆脱形式主义。教育部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内外的力量与资源,确保华小的永续发展才是传承华裔先贤精神的实际行动,并非借由校名就能体现。期待陆陆续续有更多华小动土、开课的好消息。

 

英语不是“殖民者的语言”

2024/12/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李一峰

日前一名小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英语考试不及格,并声称“身为马来人不应该学习殖民者语言”的视频,让人惊讶我国“泛政治化”情形之严重委实不容小觑。因为其非但已经侵入杏林,而且居然还是小学。这种“泛政治化”之可怕在于其对正面价值观的扭曲,如今的案例便是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语言学习“政治化”,甚至被用来彰显所谓的“民族自豪感”。这完全是一种对语言本质的曲解,其结果不仅会影响个人发展,更会社会进步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它的作用除了承载文化及传递知识,主要的功能还是为了交流。事实上语言本身是无罪的,将其污名化为“殖民者的遗产”或“外来威胁”,只是一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狭隘偏见。实际上任何语言的存在,都应该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而非一种压迫的象征。

其实只要稍微有分析力的人,都会深知将语言学习与民族主义挂钩,表面上看似一种对文化身份的捍卫,实际上却是因噎废食的短视行为。因为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英语早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无论是学术研究、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活动,掌握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有鉴于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用“不学习殖民者的语言”为理由去拒绝学习英语,只会削弱自己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将语言学习政治化的思潮,更可能对年轻人产生误导,影响他们对世界和自身文化的认知。需知道教育的本质,仍在于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能力和选择,而非将狭隘的政治观念灌输给他们。语言学习是一项能力的培养,与文化认同并不矛盾,强行将两者对立,只会制造不必要的分裂与对抗。

我们应该深刻认知到,学习其他语言从来都不是对母语或本民族文化的背叛,而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更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语言学习让国民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学习其他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世界。这并不会削弱文化自信,反而能增强我们理解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不是通过拒绝他人的文化来彰显自我,而是通过拥抱多样性来体现其兼容并蓄的魅力。

将语言学习政治化的思潮,更可能对年轻人产生误导,影响他们对世界和自身文化的认知。需知道教育的本质,仍在于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能力和选择,而非将狭隘的政治观念灌输给他们。

总的来说,语言政治化的危害,绝对不容忽视,因为它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对语言学习产生抗拒,进而丧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政

府和教育部必须正视此事,并以理性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语言的价值,避免让政治偏见干扰他们的成长。唯有摒弃偏见,推动理性的语言教育,才能让语言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而非制造分裂的工具。

 

走一趟绘本学习之旅

2024/12/19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洪荣坚

水上学校──笨珍咸水港启蒙学校日前邀请绘本雨林协会,为笨珍县华小的师生举办”雨林故事趴趴走──绘本活动”。

此次活动别具意义,也让当地师生更深入了解绘本教育的奥妙之处。绘本教育是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知识、情感与艺术结合一起,不仅是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扇窗,也是塑造他们人格与思维的重要工具。

绘本教育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故事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情节,为孩子提供无限想象空间,他们可以成为故事中的冒险家、艺术家,甚至是问题的解决者。

这种创意训练,为未来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绘本也是情感教育的桥梁,通过故事的角色与情节,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友情、亲情、勇气、善良等核心价值。

一本讲述分享的绘本,可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一本关于克服困难的故事可培养他们的坚持和勇敢。

绘本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而生动,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健康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绘本教育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作用。

简练的文字搭配生动的画面,不仅让孩子轻松理解故事,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孩子阅读绘本时,会模仿角色的对话或复述故事,这种互动阅读方式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语言技能。

绘本教育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从小接触绘本的孩子更容易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绘本中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他们更敏锐地感知美,提升艺术素养。

总括而言,绘本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它不仅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大门,也为他们的想象力、情感世界、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冀望绘本能成为每名孩子成长的伙伴,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为孩子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承诺。

2024中华文化大乐园柬埔寨金边营在崇正学校盛大启航

2024/12/18 柬埔寨《柬华日报》




【本报消息】2024年“中华文化大乐园”柬埔寨金边营在金边崇正学校隆重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崇正学校全体师生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这一文化盛宴的到来。

下午的烈阳照耀着校园,崇正学校的校园里已经布置得井井有条,欢迎横幅高高挂起,营造出喜庆而庄重的氛围。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赵海燕、柬华理事总会常务副会长江创龙、金边客属会馆会长罗世兴等重要嘉宾,以及来自中国北京华文学院的教师团队和柬埔寨本地的学生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仪式上,崇正学校校长高文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回顾了崇正学校自1993年复课以来走过的30余年风雨历程,强调了学校一直以来对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视和努力。高文胜校长表示:“今天,‘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在我们学校举办,是对我们多年来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鞭策。我们期待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柬埔寨学生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成为中柬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赵海燕发表致辞。他高度评价了中柬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果,特别是中文教育在柬埔寨的普及和发展。赵海燕参赞表示:“‘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不仅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中柬两国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力量。”

本次“中华文化大乐园”柬埔寨金边营活动由中国华文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北京华文学院和柬埔寨金边崇正学校共同承办。活动精心设计了多种中华文化及才艺课程,包括中国书法、国画、中国结编织、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旨在让柬埔寨的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开营仪式的文艺表演环节,来自北京华文学院的教师团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汉服秀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的华美与典雅;诗朗诵则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八段锦、琵琶与空灵鼓演奏、蒙古族舞蹈、武术等表演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师生们在互动中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崇正学校的学生们对这次活动充满了期待和热情。他们纷纷表示,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用心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成为中柬文化交流的使者。一位中二的学生激动地说:“我一直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这次能够在家门口参加这样的活动,我感到非常幸运和开心。我会努力学习,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多的人。”

此次“中华文化大乐园”柬埔寨金边营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柬埔寨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的平台,也为中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崇正学校作为承办方之一,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柬华日报)

2024年12月20日星期五

乐在建中文娱晚会 学生献艺精彩绝伦

2024/12/19  星洲日报/沙巴

学记:蔡松霖

全体大合唱《ORIGINAL SABAHAN》作为华丽收尾。

董事长叶参(左三)与董事及剪彩人一同赠送纪念品予主礼嘉宾陈俐伶(右六)。

嘉宾和全体表演者大合照。

Find the X舞团将街舞、戏剧与青春的热情活力融合一起,呈献《The X School》。

活力四射的啦啦队表演。

王怡婷叹为观止的魔术表演。

华乐团演奏曲调悠扬的《你追我赶学大寨》。

亚庇建国中学于107日(星期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乐在建中”文娱晚会,现场热闹非凡。各大乐团奏响动人旋律,舞蹈团翩翩起舞,武术表演刚劲有力,精彩的魔术表演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学记在当天采访了董事长拿督叶参、主礼嘉宾陈俐伶、校长吴德成、副校长王经伦以及表演的学生,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感想吧!

叶参:新融合碰撞新火花

董事长拿督叶参表示,晚会中越来越多新样式的融入,添加了不少乐趣。尤其今年融入了武术表演,首先以强劲有力的拳术作为开头,再以潇洒飘逸的剑术相接应,最后以柔和缓慢的太极作为结尾,让他叹为观止。

此外,今年新加入的拉拉队表演,由各队呈现表演,再到全体一起表演,令他十分满意。他对学生积极筹备,到如今呈现精湛演出而感到欣慰,更被学生表演中的活泼青春气息给感染,令他留下深刻印象,回味无穷。

叶参也表示,文娱晚会是学生展现才艺的地方,也是挖掘潜能的平台,期待明年的文娱晚会,继续看到学生更多精彩的表演,带来更多形式的演出。

陈俐伶:配合完美绽放光芒

主礼嘉宾兼建国杰出校友陈俐伶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表示高度赞赏。她表示,特别是四队拉拉队的默契舞蹈和学生共同演绎的《对你爱不完》,令她印象深刻。她称赞学生在台上的配合堪称完美,展现了出色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陈俐伶也指出,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课外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表现机会,也为学校增添了无限活力。她认为,这样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也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

她勉励所有参与演出的学生,选择站上舞台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勇敢地在灯光下展示自我,绽放光芒,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也希望大家能继续在未来的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吴德成:适当欢乐舒展心态校长吴德成表示,今年的“乐在建中”文娱晚宴虽然筹备时间有限,但学生迸发出的热情和活力让他倍感欣慰。他特别提到,这次晚会的亮点之一是最后10分钟的乱舞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青春激情的舞台,也让全场观众深刻感受到学校的多元文化和朝气蓬勃的氛围,令人难以忘怀。

对于即将到来的考试季,他希望这场晚宴不仅是学生展现才华的舞台,更是他们舒缓压力、调整心态的契机。

他也特别勉励即将参加UECSPM考试的学生,放下沉重的压力,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挑战,尽力而为即可。他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不负辛勤的努力。

王经伦:创新突破亮新鲜感

副校长王经伦表示,他对本次的演出十分满意,学生在表演的呈现上都付出不少努力,也造就了节目的精彩和乐趣。而本次的演出注入了与以往不同的元素,例如压轴出场的四队拉拉队表演,更可以精妙绝伦一词来形容。

另外,他表示,今年来支持演出的观众比往年多,更是将近爆满的程度,他说从这点看出各界对演出的支持与鼓励,而他也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

王经伦认为,本次演出在节目上的编排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带给观众一定的新鲜感。

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王经伦也感谢表演的学生愿意在放学后留出时间和精力,为这场精彩的表演做出准备和付出。

学生:享受舞台写下回忆

来自管乐团的成员谭宇恒表示,在演奏《Barbie Girl》和《What was I made for》这两首歌曲时,在气氛的烘托下,全场热情被瞬间点燃,她表示十分高兴和欣慰能带动现场的节奏和气氛。

此外,来自华乐团的成员何韵恩表示,在观众面前呈现出团队练习许久的曲目时,那份满足感溢于言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场晚会见证了学生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也为他们的校园生活留下了璀璨而难忘的一笔。

(星洲日报)

霹雳促进新纪元与华教工委会 公布主席团7人名单

20214/12/18  中国报/霹雳

主席团成员合影,左起为谭亦驹、王瑞国、黄亚珠、蔡建福、张德常、丘运达、黄士春、总务汤毅。

出席会议者在汇报交流后合影。左起为汤毅、饶仁毅、张德常、黄士春、苏子源、丘运达、黄亚珠、林裕、刘子真、蔡建福、刘京海、王瑞国、钟国华。

(怡保18日讯)霹雳促进新纪元与华教工委会召开工委会成员见面会,并公布该会联合主席团7人名单。

该会发文告说,7人主席团成员为张德常、黄亚珠、蔡建福、谭亦驹、黄士春、丘运达和王瑞国博士。

“他们都是资深的社会工作者和热心华教人士,他们鉴于国家与华教面对新的局势的需要,决定邀约一班有相同志愿人士,共同为新纪元大学、华教工作和社会正义做出相应的页献。”

该工委会面向社会,当人民群众遭遇欺压或面对不公政策时,亦将发声,以求公平公正。

该会宣称坚定反对种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也吁请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警惕极端分子耒犯。

会议也邀请了新纪元大学主席林裕和副秘书饶仁毅律师,针对新纪元大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了较为祥细的报告和展望,他们的发言获得出席者热烈鼓励的掌声。

来自中国上海的成功教育办学理念创始人刘京海校长也对正在推广中的‘成功教育’向出席者作了详尽的报告。

(中国报)

【华教视窗】 ~ 1615

仁商出资命名华小,有何不可?

2024/12/18 《光华网》

~文:王展造

日前,国阵50周年庆之时,马华总会长魏家祥挑起“翁毓麟华小易名金务大湾华小”一事,大肆渲染,并将翁毓麟的功绩吹到天上有地下无,仿佛举世无双。此举看似冠冕堂皇,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其核心目的是借助煽情手法,祭出所谓“尊重历史”的大旗挑起舆论风波,为其在华社心中日益式微的政治地位寻找立锥之地。

科普一下,翁毓麟何许人也。翁毓麟,伊斯兰经名奥玛(Omar),是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更是马华的创党元老。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何魏家祥就“翁毓麟华小易名金务大湾华小”一事上纲上线了,大做文章了。

倘若,今天马华挑起的课题是为争取以公认的华教斗士第一人“林连玉”命名的华校,我相信华社全体,不论在朝在野,权贵草根,男女老少,必将无一人反对,甚至给予最鼎力支持,毕竟林连玉对华教的贡献有目共睹,功不可没。然而,至于以“翁毓麟”命名的华小是否很必要,恐怕就见仁见智,因人而异。

如果马华是为了大义,何以没有要求征阳华小也冠以华裔先贤之美名?林连玉终其一生,矢志不渝地为华教而奋斗,是名副其实的族魂。他的事迹早已载入华社的史册,名留青史。而如今,马华挑起的仅有“翁毓麟华小易名金务大湾华小”一事,寓意何为,路人皆知。如果马华真心要以“为纪念华裔先贤之功绩而将其为华小冠名”作为其大义名分,那么不如从争取“林连玉”命名的华小开始吧!

2017年所宣布的“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内,本就有3所华小时由出资者为其冠名,国盟执政时代的马汉顺教育副部长,不可能对此毫不知情。

若从“出资者命名华小论”这一角度来探讨,对于为了华教事业而出资出地的仁商善贾,赋予其捐资建设的学校冠名权,是对其为了华教事业而鼎力解囊的认可、尊重、褒扬、肯定与感谢。正因如此,出资者命名华小实属应当,亦符合法理与情理。再者,为了华教的发展与壮大,“出资者命名华小”这一做法值得被鼓励。

事实上,华小由建资者命名并非新鲜事,以往已有先例。好比说,2011年,武吉格里烈育侨华小从淡边迁校至汝来新城后,学校名称随之更改为汝来新城光星华小,旨在表彰捐赠校地并出资建校的新城发展商颜光星的慷慨援助。再如,2016年,马来西亚第一所跨州迁校的蒲种哈古乐华小,便在校名上采用了蒲种地产巨擘- 丹斯里李深静的名字,易名为深静(哈古乐)华小。

诸如此类的易名事件,皆是马华在朝执政之手笔。如今,诟病“翁毓麟华小易名金务大湾华小”一事,简直就是在其脸上刮了一个响亮亮的耳光。倘若马华真心为“尊重历史”而口诛笔伐,何不回溯到自己执政时期同样为建资者所命名的华小?

回顾历史,大马华教事业的壮大向来多得民间力量的鼎力相助。商人最害怕的,莫过于慷慨解囊之后,竟然引来不必要的舆论导向。若商人们在出资捐地发展华教之后,还需面临舆论被挑起的过度挑剔与指摘,商业品牌价值面临不必要的风险。这无疑将使他们在捐款支持华教的时候细细斟酌远虑近忧。因此,若这种局面持续蔓延,未来也许再无商人愿意为华教的发展贡献力量。

马华,毕竟作为政党,为了争取政治资本,炒作课题亦属常见,无可厚非。只希望他们在选择课题炒作的时候,可以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勿要因此而误伤华教伟业。

 

林苍佑华小改名失意义

2024-12-15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刘汉良

倘若国阵没有于2018年全国大选被逐出布城,计划中新建的敦林苍佑华文小学不知会否已动工兴建,甚至可望如期建竣及开学,但其校名届时会否以此位第二任槟州首席部长的名字命名,可能存疑。

若不是向来在团结政府内互不咬弦的民主行动党与马华近来针对国阵前朝时期所批准的「10+6」计划(新建10所华小及搬迁6所华小)的进展引爆另一回合的口水战,我们可能不知道其中3所原本以大马华裔先贤名字命名的拟议兴建的华小包括敦林苍佑华小已易名,改以出资兴建的企业或发展商的商号命名。

马华与行动党相互甩锅

随着新建华小易名一事曝光后,时任国阵前朝教育部副部长马汉顺,以及来自行动党的时任希盟前朝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迫不及待地推卸责任,竞相甩锅,俨如上演一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政治闹剧。

(据了解,原本建议在雪兰我兴建的敦林苍佑华小是于20191220日被易名为Eco World华小。)

也是马华署理会长的马汉顺归咎于来自行动党的张念群担任希盟政权副教长的2年期间,没有争取任何一所新华小的准证,却忙着更改原本批准的华小校址,把10所新华小搬迁、改名,更「丢失」了陈嘉庚华小。

不过,目前是团结政府通讯部副部长的张念群质问马汉顺若不认同新建华小改名,为何他在国盟前朝当副教长时,不把有关新华小改回原名,却等到今时今日才来「算账」;她指出,允许出资建校者命名华小,不是没有前例可循,所以10+6华小内有3所华小就是由出资建校者选择命名,马华不需要演作毫不知情。

没想到马汉顺却作出不知所谓的“澄清”,他解释,他之所以发现3所新建华小的校名有问题却未改回来,原因在于当时正好是新冠肺炎疫情处于严峻时刻,他在规划数百万名学生接种疫苗,而未能处理有关课题。

无论如何,这意味张念群和马汉顺无可避免地对所谓新建华小改名事件的发生,确须承担某种程度的责任,而在某种意义上显示,若任由教育部长允许新建华小易名而无法阻止,行动党或马华显然在执政阵营内当家不当权。

由此观之,为纠正代表行动党的张念群在担任希盟前朝副教长时所犯下涉及3所新建华小改名的错误,作为团结政府的主要成员,且属执政阵营的最大党,行动党有责任确保敦林苍佑华小不会被改名,也须确保这所新建华小肯定坐落在该党及希盟至今已执政4届的槟州。

随着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日前表明,建校属于中央政府权限,最终是否兴建敦林苍佑华小,以及校名是否以敦林苍佑的名字命名,全由教育部权限后,行动党不知会否训示来自该党的副教长黄家和向其上司教育部长法丽娜传达行动党的有关诉求,以确保建在槟州的新华小须以敦林苍佑命名,而在这之前,身为巫统兼国阵主席的副首相阿末扎希已答应马华总会长魏家祥的要求,向内阁建议恢复敦翁毓麟(马华元老)华小原名,所以行动党4名部长没有理由在内阁对敦林苍佑华小被改名一事襟若寒蝉。

火箭部长勿在内阁襟声

槟州希盟政府之前把日落洞高速公路易名敦林苍佑大道,以示纪念和缅怀敦林在槟首长任期内对槟州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如今若兴建1所以这位「槟州发展之父」名字命名的华小,不啻是大多数槟州人民尤其是华社的共同意愿。

因此,敦林苍佑华小一旦被改名,就显得毫无意义,违反民意。

 

店铺招牌·语文景·语文服务

2024/12/1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林国安博士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最近闲逛吉隆坡武吉加里尔柏威年商场,发现许多店铺的招牌全是中文和英文,不见马来文。他在脸书附图发帖,慨叹自己仿佛“身处中国”,还质问“这里是马来西亚吗?或我们已成为中国一部分?”

马哈迪也表示他理解店铺招牌是为了吸引中国旅客,但是不应凸显中文,我们的国语是马来语文。

其实,马哈迪的“发现”是后知后觉的。“中文招牌”(指的只有中文或突出中文字体字号的招牌)的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事缘冠病疫情,许多本地餐馆停业,疫情过后不再复业,而被中资餐饮店铺取代,于是“中文招牌”如雨后春笋,林立街头巷尾。如“永香老铺”、“蜀香十里”、“重庆老火锅”、“五千年·FTY·三国店”等餐饮店招牌,尽见中文,或中文字号大且醒目,显然不符合市政局的招牌条例与标准吧,怎的允许存在?

名牌专卖店不见干预

还有超级商厦里的CHANELGUCCILOUIS VUITTONLV)等国际品牌专卖店的招牌也没用马来文,怎不见以捍卫和监管马来语文公共使用为己任的语文出版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的干预?

笔者无意参与对马哈迪的“发现”及其感受和意图的批判,仅从应用语文学的视角,略论店铺招牌与语文景观和语文服务的关系,或有助于反思事态的本质。

店铺招牌是“语言景观”的重要因素。所谓“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主要指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可见的书写形式语言文字的应用,包括典型的街道路牌、店铺招牌、公共广告、建筑物标牌、寺庙楹联,以及非典型的海报、横幅、标语、产品包装、墙壁涂鸦等。

语文景观除了提供特定事物信息意义,其背后还内蕴族群权势关系、身分认同、语文地位、意识形态、经济效益等象征意义。我国市政局规定各类店铺招牌必须显示马来文,而且对招牌上各类语文的使用,如位置、字体字号比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是对上述语文景观象征意义的维护。

不过,国际品牌和中资餐饮店铺的招牌,体现的是对企业品牌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的坚持,对丰富社会语言生活、形塑文化多样性,促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是有所助益的。至于语言地位、意识形态与文化多样性、文明互鉴之间的权益如何平衡,是可以深度协商解决的。

为客户做好“语言服务”

招牌是广告的一种形式,其语文使用属于广告语文的范畴,是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结构,为目标客户群提供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引导消费,从而起着语言文字的工具价值、文化载体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店铺招牌既然是为目标客户群提供语言服务,就须要遵循一定的规约。首先,传达事物信息,语言文字必须明确无误,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例如马哈迪脸书附图所示售卖非清真包点店铺的招牌,服务对象是非回教徒,如果强制附加马来语文说明,岂不多此一举且犯忌?

其次,店铺招牌反映品牌信誉,特别是百年老字号,早已做到“童叟无欺”,深入人心,谁在意缺这少那什么语文、字体字号醒目不醒目的。

总的说来,店铺招牌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营运规则,为客户做好“语文服务”,彰显语言文字的工具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多元民族社会,招牌作为“语文景观”,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汇集,社会语言文化生活呼唤语言景观缤纷多姿,百花齐放春满园,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和谐。因此,实在无需因为政客的蓄意挑衅而引发种族和语言问题的争议。

 

从文化传承谈华校命名之道

2024-12-16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最近,网络上热议一项关于某新建华小改名的事件。争议焦点在于,该校将原以华裔先贤命名的校名改为赞助商的名字。这一改动引发朝野双方的激烈讨论,评论者也整理了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关于校名是否适合更改、该不该改,最终仍需视局势而定。

有人批评这种争议只是表面化的讨论,认为因为一个校名的问题,却模糊了当前华教抗争的重点。有人甚至将校名改动视为“大逆不道”,这种过于情绪化的表达令人不敢苟同。

学校命名有学问

以全国独中的校名为例,不难发现命名方式的多样性与文化内涵。有以地名命名的,如永平中学;以人物命名的,如深斋中学;以德目命名的,如日新独中;以民族文化命名的,如中华中学;以庄严意境命名的,如菩提独中;以及以励志意义命名的,如育才独中。此外,还有具有当年政治背景的命名,如三民独中。

这些校名无一不是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既便于记忆,也蕴含激励人心的意义。校名的选取不仅体现了创校者的智慧,更寄托了教育理想与文化传承。

近年来,一些新建华小选择以华裔先贤的全名命名,包括姓名、勋衔等内容。这种命名虽然出于纪念先贤的初衷,但却在形式上削弱了中文命名的文化美感。例如,深斋中学以胡深斋先生命名,为何不直接命名为“胡深斋中学”?而诸如“中山”、“觉民”、“中正”这样的校名,简洁优雅,突显了中文词汇的音节美。如果改为“孙中山小学”或“林觉民中学”,则显得累赘,反而失去了传统命名的精炼和含蓄之美。

中文命名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简洁的词汇组合传递深厚的文化意义。两字校名不仅朗朗上口,更能传达丰富的内涵,这是先辈命名时的高明之处。既保留了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背景,又赋予了校名文化价值,充分体现了华文命名的艺术。

除了校名,校园内的建筑物命名也往往与华社的支持密不可分。无论是礼堂、教学楼还是课室,很多都以热心捐助者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然而,这些命名也应注重美感与文化传承,而非一味追求全面记录贡献者的个人信息。有些学校将姓名、勋衔、职业甚至学历一一列入名称,虽然意在致敬,但过于冗长的命名反而不利于传播,也与华文讲究简洁、优雅的传统命名方式相悖。

注重文化价值体现

纪念热心人士,关键在于取名得当。一个朗朗上口、寓意深远的名字,才能让人记住其贡献,并赋予建筑物更深的文化价值。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为国家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校名还是建筑物命名,都承载着文化传承与教育理想的双重使命。在命名时,既要尊重先贤与捐助者的贡献,更要注重文化价值的体现。名字本身已足够表达敬意与感恩,无需“画蛇添足”加入过多附加信息。以简洁之名表达深远之意,这不仅延续了中文命名的优雅传统,也为未来的教育发展留下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