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星期一

新山中学文学奖26人获奖 新诗组4人皆获铜奖

2022/10/30  星洲日报/柔佛

新山中华公会教委会及短篇小说、散文、新诗获奖者集体合照留念;左起为王伟亮、社会文工组副主任罗月娇、赖俊雄、张俊宜、林先强、李文发、黄美香、吴鑫霖、古来分校副校长李锦星、蔡承杰、丘量栋。(朱嘉嫙摄)

李文发:科技时代来临,中小学生每天在手机上打字,已经甚少接触水墨画及书法了。(朱嘉嫙摄)

吴鑫霖:多去研究优秀作品如何把生活从物理世界,跃然纸上。(朱嘉嫙摄)

黄美香:第二届共有46篇新诗、57篇散文、22篇短篇小说参赛,反应热烈。(朱嘉嫙摄)

(新山30日讯)26名中学生在新山中华公会举办今日举办的第二届新山区中学文学奖颁奖礼中,分别荣获短篇小说、散文及新诗奖。

新山中华公会教育委员会主席黄美香致欢迎词时称,2019年举办了第一届新山区中学中华文学奖颁奖礼,此活动原两年举办一次,去年因行动管制令而被取消,直至今年才举办第二届。

她说,第二届共有46篇新诗、57篇散文、22篇短篇小说参赛,反应热烈。同时,她向短篇小说组评委吴鑫霖、散文组评委谢明诚、新诗组评委木焱对同学们进行的指导致谢。

新山中华公会署理会长拿督李文发称,科技时代来临,中小学生每天在手机上打字,已经甚少接触水墨画及书法了。中华公会向来积极推动水墨画班及书法班,提供一个平台给大众学习。

他希望壬寅艺展能够被华社、华团及公会所支持,让后辈得以学习这两个中华传统文化。家长也应多多鼓励孩子进修,使水墨画及书法能够继续传承。

他感谢主办方举办这场活动,让民众有机会了解、观赏这场活动。

指导环节时,因散文组评委谢明诚无法出席,由吴鑫霖代为发言。

谢明诚指出,这57篇散文中,最大的主题仍是亲情,紧接着是各种时间题材,如季节、记忆、成长、青春与错过,呈现的内容最贴近中学生活、友谊与毕业等。有些作品则选择书写一些大主题,如梦想、自由、人生、死亡、生命万物,只可惜在没有足够的生活历练下, 难免显得空泛。另外,好几篇议论文选题优秀,但因对主题不够深入研究,所以议论无法开展或写出新意。

新诗组评委木焱旅居国外,同样由吴鑫霖代为发言。木焱指出,第二届参赛诗歌的数量翻倍,但诗作质量差强人意。他希望同学们多阅读国内外诗人作品,找寻令自己感动的文学。

对于刚开始写诗的同学,他建议选择咏物诗,因为叙事诗难以把握,诗句语法与技巧可以参考流行歌曲的歌词。

“如果诗人自己无法感动及感受美,读者也将如此。”

吴鑫霖对短篇小说指导时说,这是他第二次担任新山区中学文学奖的评审。这22篇小说中,获奖的作品各有特色,无论是文字还是情节,都有令他惊艳之处。

他解释,他的评判标准有四个。第一、主题清晰,第二、人物精彩,第三、情节铺设,第四、文字运用及情节的跌宕起伏。对于落选的同学,他建议多去研究优秀作品如何把生活从物理世界,跃然纸上。

短篇小说的金牌为梁洁训《再见》、银牌为叶宁《在断层之下、禁忌之上》、铜牌为陈俊源《21世纪。大战病毒星球》。优秀奖分别为白湘怡《蓝蝴蝶》、程筱涵《石缝中的玫瑰》、蔡知钧《恋恋》、谢永传《重任》、陈宇恩《你还有一分钟》。

散文的金牌为游雯煜《蝴蝶》、银牌为林雪柔《云的自白》、铜牌为林子航《弈情》。优秀作品为林恩希《仁山》、李婕语《晚霞》、黄欣恬《纸皮情》、谢芷恩《锅气的幸福》、黄嘉琪《琴不老,情不老》、叶姵妟《前梵谷时期》。

新诗组的铜牌为何一欣《橄榄枝上的白鸽》、刘颖嫣《青春》、陈妍君《为湖泊作一幅画》、陈韶琪《思念》。优秀作品为钟卓峰《钱艇》、程筱涵《荷塘月色》、曾子瑄《如果我是一滴雨珠》、叶家颖《渔夫》、庞如恩《夜》。

各组金牌奖得主也发表了获奖感言。值得一提的是,新诗组四人因难分胜负,四人皆获铜牌并轮流发表感言。

出席的尚有马青总团长拿督王晓庭、新山中华公会教委会副主席蔡承杰、教委王伟亮、教委赖俊雄、教委丘量栋、副总务张俊宜、副总务林先强、古来分校副校长李锦星、社会文工组副主任罗月娇。

(星洲日报)

华理会:保送赴华仅学“交际华语” “百名获派华文教师 不合资格”

2022/10/30  星洲日报/教育

(八打灵再也29日讯)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华理会)主席郭金棠呼吁教育部立即遏止教育局派遣不合资格的华文教师,到华中和国中教导华文。

他今日发文告说,该会近日收到消息,教育局把百名不符合华文资格的教师派到华中和国中,这批华文教师在求学时并无小学或中学华文基础,亦不曾考取大马教育文凭(SPM)资格华文科目。

二语教学应派国小

“他们被保送到中国受训的课程是交际华语(BAHASA CINA KOMUNIKASI),回国后在师范学院受训,教导小学华语为非母语教学的教学法(简称二语教学)。这批老师本该被派往国小教导华文,或在国中教导交际华语科。

“他们在学习华文的生涯中,并未接触过中学华语课程里的文学鉴赏、文学作品、名句名篇、古文和理解文等,因此不应调派到国中或华中教导华文。”

他说,该会坚决反对州教育局这项举措,同时呼吁华中董事会站稳立场,坚决拒绝接受这批教师教导华文。

他也希望教育部原任副部长马汉顺从严尽速协助处理有关问题。

郭金棠说,在这批教师当中,有人就通过电话向校方报到时就坦诚,只能以基本华语沟通,在书写汉字方面自认不足,认知字汇非常有限,完全不能教导中学的华文课程。

肯定无法胜任

“根据我国课程纲要,交际华语的识字量为263,而我国华小程度的小六生识字量就高达2464,因此他们肯定无法胜任指导中学的华文课程,尤其SPM华语。”

他指出,中学华语课程涵盖面广,是第一语文的教学法,当中包括至少400字的作文书写、文学鉴赏、现代文和文言文理解。

“对于只学习指导华语为第二语文教学的他们,如何指导来自六年华小源流的中学生呢?”

郭金棠认为,教育部和教育局采取这种方式,以解决全国中学华文科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实在很不合理。

“大家都明白教育的基本原理,即华文科应由华文本科专业教师教导,岂能违背教育原理,由水平低于学生的教师教导有关科目呢?这会严重影响未来中学生的华文水平,因此希望各方三思,以学生的福利和前途为重。”

(星洲日报)

祝铭诚:发扬中华文化 推广书法盼友族学习

2022/10/29   星洲日报/东海岸

祝铭诚赠送纪念品给黄瑞庆(右二)及郭明丰(右一),左一为登嘉楼佛教会总务孙纶隆。(刘爱玲拍摄)

黄瑞庆(右)向参观者介绍任雨农教授的作品。(刘爱玲拍摄)

“潇湘流芳~拿督任雨农教授书法展”展出百多幅任雨农教授的书法真迹作品让大家参观。(刘爱玲拍摄)
黄瑞庆(左)及郭明丰在现场挥毫,与本地书法爱好者进行交流。(刘爱玲拍摄)

(瓜拉登嘉楼28日讯)登嘉楼佛教会会长祝铭诚指出,书法不分种族、年龄及性别,希望日后有更多友族学习书法,通过书法认识中华文化,并推广书法。

他说,登嘉楼佛教会的文艺小组的书法班雅蕴书轩积极推动书法,把这个优秀中华文化传承及发扬光大。

“我们希望可以吸引更多友族学习书法,不但可以认识中华文化,也可以凝聚力量推动书法。”

他说,佛陀说学佛修心,学书法亦是同个道理,写书法的时候,练的也是修心,让学习书法之人获益良多。

他是为“潇湘流芳~拿督任雨农教授书法展”主持开幕,致词时如此表示。

1028日开始至1111日展出的书法展,由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和登嘉楼佛教会属下的佛教艺术文物中心及雅蕴书轩联合主办。

这个书法展将展出100多幅任雨农教授的书法真迹作品,登嘉楼是东海岸三州唯一展出的地点。

黄瑞庆:设青少年队推广书法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会长黄瑞庆致词时指出,在马来西亚推动书法后继有人很重要,因此该协会成立青少年书法大队,召集人品好及书法好的青少年接受领导培训及书艺练习,希望他们传承中华文化。

“我们积极栽培接班人,让书法继续发扬光大。”

他表示,希望登嘉楼州可以成立书艺协会,结合老中青书法爱好者的力量推广书法。

此外,“潇湘流芳~拿督任雨农教授书法展”工委会主席郭明丰致词时说,他本身不曾见过任雨农教授,而是通过书法作品认识他,希望书法爱好者及民众可以趁着这次书法展,好好欣赏他的墨宝。

他说,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主办“潇湘流芳~拿督任雨农教授书法展”是对任雨农教授最高的尊敬。

(星洲日报)

领养华文学会 鼓励报考华文 “希望工程”盼解师资短缺

2022/10/29 星洲日报/全国

出席交流会者合照。右起为卢华兴、卢志明、卢海佳和王鸿兴;左起为赵文旭、黄春祥、陈湘发和洪来喜。

(吉隆坡28日讯)马来西亚华人姓氏总会总会长拿督王鸿兴透露,姓氏总联将联合马来西亚宗乡青慈善与教育基金会成立“希望工程”工委会,进行领养全国国中华文学会计划,以鼓励更多华裔子弟报考华文科目,日后可以申请师训学院华文科,毕业后成为华文教师,以解决华小及国中师资短缺的问题。

他日前在姓氏总会与马来西亚范阳卢氏宗亲总会交流会上说,这项计划将寻求教育部副部长办公室全力支持。联合主办单位为姓氏总联及马来西亚宗乡青慈善与教育基金会。

“我们将邀请马来西亚华文理事会、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及马来西亚中学华文教师联谊会为策略伙伴单位。”

王鸿兴:筹10万充全盘经费

王鸿兴表示,姓氏总联将联合宗乡青基金会筹募10万款额作为此项大计划的全盘经费,目前己筹获7万。

他指出,姓氏总联将发动国内37个会员总会及属下580个属会全面展开这项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母语教育的千秋大业,承先启后,渊远流长,培养更多有志于从事华文教育的未来华文教师。

“希望工程”计划协助国中发展概括10大领域,即领养全国国中华文学会计划、赞助设立全国国中联络网站、全国国中华文文学征文比赛、举办及赞助全国国中华文学会领袖研讨营、赠送华文书本全国国中图书馆或电子图书馆、鼓励更多国中生报考SPM华文科巡回演讲、协助国中毕业生申请师训华文教师课程、青少年中国夏、冬令营及观摩团、全国国中校长教师拜访中国教育交流团和全国国中华文教育发展研讨会。

马来西亚范阳卢氏宗亲总会署理总会长卢海佳在会上说,该总会刚成立不久,积极在全国各州推动卢氏宗亲会的成立,目前也已在泰国、印尼和国内7个州成立分会,加强与姓氏总联的交流,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参与姓氏总联的活动。

出席者有姓氏总联创会荣誉总会长兼会务顾问拿督斯里洪来喜、常务副总会长拿督斯里陈湘发、副总会长黄春祥、刘蔚莉、赵文旭、总秘书王垠惟、青委会总团长萧伟雄、妇女团主席覃秋悦、妇女团常务副主席陈矜颖、理事陈国强、马来西亚范阳卢氏宗亲总会副总会长卢华兴、卢志明及总务卢仕庆。

欲知详情可联系该会总秘书王垠惟(019-315 1449)或执行总书记张明生(012-323 8233)进行洽询。

(星洲日报)

2022年10月30日星期日

新纪元590学生毕业 侯枣怡 冯伟杰获全人教育奖

2022/10/30  星洲日报/教育

林裕说,毕业生承载了华社对教育的使命与厚望。(图由新纪元大学学院提供)

(八打灵再也29日讯)新纪元大学学院昨天举办第23届秋季毕业典礼,共有382位学术课程毕业生和208位技职课程毕业生接领毕业文凭。同时,戏剧与影像系专业文凭课程毕业生侯枣怡和软体工程(荣誉)学士课程毕业生冯伟杰获颁全人教育奖。

新纪元大学学院今日发文告指出,侯枣怡在中学时期就凭借编导戏剧作品而获得戏剧比赛铜奖,2020年获得继程戏剧文化奖学金,到新纪元大学学院修读戏剧与影像系。

文告指出,侯枣怡在求学期间主动参与台前幕后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出领导能力,并于2021年获推选为系长,以及担任短片《HOME》的编导。

“当她提报导演计划时,获得教师们的推选,成为影像组毕业制作的入选导演。”

文告指出,全人教育奖的另一名得主冯伟杰在学术方面表现优秀,积极参与各类型活动、比赛及研发项目,同时参与由教职员主持的Faculty AR & IoT Research Unit,凭借自身的努力斩获优异成绩,表现杰出。

20人获林晃昇成绩优异奖

本届毕业典礼亦颁发出20份“林晃昇成绩优异奖”予各科系表现最优异的学生,同时共有另外70位成绩亮眼的毕业生荣获“书券奖”。新纪元技职与推广教育学院亦有13位毕业生荣获“卓越学习表现奖”。

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董事部副主席林裕致词时说,新纪元大学学院的毕业生承载了华社对教育的使命与厚望,如今完成学业走出大门,应带着光与热服务社会,贡献家国,造福人群。

新纪元大学学院理事会主席叶观生博士说,学生有幸在新纪元这么一所别具意义的高等学府接受专业知识的训练和人格的熏陶与培养,完成高等教育,成就了具备新纪元精神面貌的社会新血,建设国家的新力量。

莫顺宗:致力栽培更多人才

另外,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说,该校致力于栽培更多人才,于2018年开始建设研究生院,开办本地硕士和博士课程,再于2019年创设国际教育学院招收国际生。

“这两年在疫情之下,我们的国际学生人数也迅速成长,目前已有400多位来自中国、印尼、老挝,甚至包括来自美国的国际学生。”

(星洲日报)






初院生当语言小老师

2022/10/28 新加坡《联合早报》

~文:卢慧菁

哈莎预计等明年A水准考试成绩出炉后,报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语言相关课程。(特约陈福洲摄)

2020年冠病来袭后,年仅16岁的哈莎参与义工活动,教导小学生英语和生活小常识,这也让她坚定了以后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尽管即将报考A水准考试,但这不影响初级学院二年级学生哈莎(Asha Selvam18岁)想要当“语言小老师”的决心,她还是每周继续拨空当义工,进行线上教课,她是所负责教导的两名小学生口中的良师益友。

哈莎做语言小老师的故事要从2020年冠病来袭后开始说起,年仅16岁的她在数名同学的呼召下,参与非盈利组织惠爱社区中心(Faith Acts)提供给小学生的英语课程,负责教导小学生英语和生活小常识。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的课程全程在线上进行。哈莎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上课,随之而来的充实感和教学之余收获的“友情”,让她坚定了以后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我主要负责教导两名小四生,一个是华族,一个是马来族,他们有时候下课前会和我说:‘老师不要走,继续留下来,我们喜欢你的教学。’尽管上课内容须根据课程安排,但我尝试让它变得更有趣。例如有一篇文章,我请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念出,重复数次,他们觉得很有趣,也印象深刻。”

从事教学行业并非哈莎从小的志向,原本她想要跟随父亲的脚步,当一名律师。

向来开明的父母告诉她,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一定要有热忱。

这两年,她通过义工活动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预计等明年A水准考试成绩出炉后,报读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语言相关课程,在国际学校教书的母亲也给予她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哈莎从小学习华文,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让她在教导学生时有加分作用。

她笑称,弟弟也会讲华语,有时候,姐弟俩人在不谙华语的父母面前会用华语“吵架”或说是非。

(联合早报)

新纪元行知签备忘录 合作开办师资培训

2022/10/29 星洲日报/全国

出席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的见证者,左起为叶晓优、黄耀权、冯孳惠、莫泽林、莫顺宗、郑诗傧、戴庆义及彭会婷。 (院方提供)

莫泽林(左)与莫顺宗教授签署合作备忘录。 (院方提供)

(加影28日讯)新纪元大学学院与马来西亚行知教育学苑今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未来开展多种形式中小学生及本土在职教师培训项目的合作开启新的篇章。

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指出,此次与“行知苑”的合作源于双方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经验与共同的方向。

他希望双方把过去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华文教育做得更好。

马来西亚行知教育学苑创办人联合执行长莫泽林表示,“行知苑”虽起步慢、但其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很多人的支持。

秉持着教育就是希望的理念,他希冀为华教贡献更多力量。随着“行知苑”与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合作,双方将开办更多的师资培训,把资源带给各源流学校的师生。

出席签署仪式者尚有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郑诗傧副教授、学生事务处总监兼“行知苑”顾问戴庆义、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彭会婷、国际教育学院助理高级执行员叶晓优、马来西亚行知教育学苑创意总监黄耀权及行政总监冯孳惠。

 (星洲日报)

袁霓:印华文学如何推动文明互鉴?

2022/1028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

中新社雅加达1027日电 题:印华文学如何推动文明互鉴?

——专访印华作协主席袁霓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1912年出版的印尼马来由文学《有刺的莉莉》。受访者供图

西游记。受访者供图

印尼华裔马来由文学第一集。受访者供图

2000318日《印度尼西亚的轰鸣》新书发布会。受访者供图

第十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会场。受访者供图

印尼华人文学(简称印华文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在东南亚国家具有广泛影响。1998年,袁霓与几名志同道合者一起创立了印尼华文写作者协会(简称“印华作协”)。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袁霓认为,华文文学的传承、创作,可以让更多印尼人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也可以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尼文化和印尼文明,推动印尼与中国的文明交流和互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印华文学发端于何时?其经历如何?

袁霓:印华文学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1875年至1942年,被称为印尼华人“马来由文学”的开创与黄金时期,简称“侨生文学”阶段;1942年至1965年,称“华侨文学”阶段;1966年至今,称为“印尼华文文学”(简称“印华文学”)阶段。

由“侨生文学”到“华侨文学”,再转型至“印华文学”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各时期印华写作人更迭和语文变化的情况,这与印尼社会历史的演变关系密切。

谈及百余年的印华文学发展历史,不能忽略华人先辈在100多年前经历过的“马来由文学”时期,因为它曾在印尼华人社会中风行半个世纪。

“马来由文学”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印尼民族觉醒的前夜,其作家中人数最多、最活跃和最具成就的是华裔作家。印尼最早出现的马来语报刊不少是华裔创办的,如1860年创办的《马来号角》,开始连载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通俗马来语译文。

据统计,至1896年,印尼已拥有17种杂志,13种马来语和爪哇语报纸,在全国初步形成报刊发行网。彼时,印尼华裔开始涉足印刷出版业,有了自己的印刷厂和出版社。正是这些华裔创办的出版社,为华裔马来由文学提供了生存土壤,为华裔马来语作家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和渠道。

印尼华裔文学活动从翻译改写中国古典演义小说开始,如《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水浒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花木兰》等,以通俗“马来由文学”或布袋戏的形式流传了50多年,成为那个时期印尼华人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据法国学者苏尔梦的不完全统计,那一时期印尼发表的翻译改写作品和华裔原创作品达3000多种,译者和作者超800人,华裔原创的长短篇小说近1500部。从这些数字可以一窥那时“马来由文学”的繁荣。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印尼华人族群意识兴起,华人团体、华文学校、华文报刊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最有影响的是1921年雅加达的《新报》。

这一时期,中国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如巴人、郑楚耘、张国基、王纪元、杨骚等人到过印尼,在文化界播下了种子,先后影响了大批印华年轻作家和编辑人才,推动了印尼华人文学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从1942年至1965年“华侨文学”的繁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印尼华文文学作品,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描述了印尼华人和各族群的团结和友谊,是印尼华人文学史上的创作高峰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印尼当局严禁使用华文华语,印华文学受到严重冲击。当时,只准许出版一份半官方的华文《印度尼西亚日报》来传达政府的条例、法令、政策。所幸这份报纸的华人编辑为吸引读者,增设了几版副刊,一些年轻人坚持用中文写作和投稿,“印华文学”犹如石缝中的小草顽强地存活着。

中新社记者:1998年,华文在印尼刚刚解禁,您就和志同道合者创立了印华作协。当时您的初心是什么?

袁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一群失学的年轻华文写作者开始向《印度尼西亚日报》副刊园地投稿,因而相识、相聚。1996年,我们联系了一些同时代的华文作者和一些老作者,以中秋联欢的名义办了一次文学座谈会。出乎意料的是,报名要参加的有200多人。当时举行了两场文学研讨,成为印华文学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印华文学界人士每月都会进行一次规模不等的聚会,慢慢凝聚起情谊。

19985月印尼社会发生动荡后,我们认为应该用好手中的笔争取权益,团结好印尼友人特别是印尼文学界的朋友,通过文学增进互相了解。我们15个志同道合者一起创立了印尼华文写作者协会,就是印华作协。

中新社记者:30多年来,印华作协运作得如何?印华文学有哪些创作成果?

袁霓:30多年来,印华作协积极开展华文华语文化活动,出版新书、开办华文书展、举办研讨会;与各地文友交流、沟通、合作,扩大印华写作者阵容;参加国内外各项文学活动;积极鼓励和培育少年写作者,做好薪火传承的工作。

为提高印华文友们的写作水平,我们连续举办各种征文比赛、翻译比赛和研讨活动。除了积极推动和发扬华文文化,我们也非常重视与印尼非华裔作家的交流,推动印尼语和中文的双向翻译工作,把印华作品介绍给非华裔读者,促进非华裔印尼人对华人文学和中华文化的了解。

印华作协曾与印尼文学社联合出版双语诗集《印度尼西亚的轰鸣》,成为印尼华裔与非华裔文学团体第一部联合出版的书籍,共收集50名华裔和50名非华裔诗人的诗作,每首诗都用印尼文和中文呈现。发布会现场聚集了300多名华裔和非华裔作家,引起很大轰动。

2004年,印华作协在万隆市承办两项国际会议,同时举办第五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及第九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代表与会,这是印尼华文文学界第一次举办世界性文学会议。2014年,印华作协承办了第十四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2018年,承办有18个国家和地区200多名作家参加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向世人展现了印尼华文写作者的实力和水平。

通过频繁交流,国外文学团体了解了印尼华文文学的发展,印华作协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中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如今,印华作协在印尼拥有14个分会。作协会员的作品涉及华文文学的各领域,运用各种表现形式,佳作不断。

中新社记者:印华文学如何推动文明互鉴?印华作协在中印尼两国文明互鉴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袁霓:文学无国界。作为世界华人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华文学在推动印尼与中国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印华作协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在创立印华作协时,我们将协会的宗旨确定为团结印华写作者,交流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印华文学;透过文学与文化活动,提高印华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人文关系;通过文学、文化活动增进印华文学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加强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我认为印华作协在三个层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华裔与非华裔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印尼与中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印华文学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作为印华作家,我们一方面传承着中华文化、呈现着中华文明;另一方面又深受印尼文化的熏陶,体验着印尼文明的魅力。文学让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交流互鉴、交相辉映,印华作协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

受访者简介:

袁霓,原名叶丽珍 ,祖籍中国广东梅县,生于印尼雅加达,第三代华裔。印华写作者协会(简称“印华作协”)主席、印尼华人作家。从小深受华文文学影响,醉心于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花梦》、微型小说集《失落的锁匙圈》、散文集《袁霓文集》、中印尼双语诗集《男人是一幅画》、诗合集《三人行》等。

(中国侨网)

印尼孔子学院举办中华文化走进中学体验活动

2022/10/ 28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社 

华大华裔留学生参加 “侨为桥,共携手,同创未来”活动

(中新社雅加达讯)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24日举办中华文化走进中学体验活动,深受印尼师生欢迎。

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牛海涛、印尼方院长菲力,雅加达西基尼职业高中校长李法,印尼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王玉斌,孔子学院师生及100名印尼中学生参加活动。

雅加达西基尼职业高中于今年6月底在印尼首届全国中学校长及本土汉语教师论坛活动上,与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希望在开设汉语课程过程中得到该孔子学院的支持和帮助。李法介绍说,西基尼职业高中已确定将汉语课程作为设计、多媒体、计算机三个专业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程。

当天的体验活动主要针对即将开设汉语课程的该三个专业,活动分为太极拳、书法、剪纸和脸谱4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各25人。

经过60分钟的教学体验,印尼学生们对中华文化表现出极大学习热情和激情。书法班艾薇(Evi)同学说她是第一次体验中华文化,表示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剪纸班的伊安(Ian)同学说,看老师剪纸的时候觉得很难、自己肯定学不会,但听完老师的讲解并且开始做时,发现剪纸相当有趣;脸谱班的赫米(Helmi)同学说,她之前没有学过汉语,更不知道京剧,但是觉得画脸谱很有意思;法迪尔(Fatir)同学表示,他选择太极拳教学班是因为他已有跆拳道的基础,虽然太极拳学起来很难、很累,但自己很开心。

菲力介绍了阿拉扎孔子学院和中文系的基本情况。他说,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将于2023年推出海信基金项目,资助4名印尼高中生到阿拉扎大学中文系中文专业学习,他希望印尼高中生能积极申请该项目。

牛海涛称,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提高印尼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印尼中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说,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始终立足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本土汉语教师水平提升和协助中学增加高中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记者 林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