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星期五

杜乾焕已承认或默认林连玉基金有问题?-- 回应黄业华(下)

--等着瞧--
       
我在日前以“为什么胡万铎不配领林连玉精神奖?”为题,回应了黄业华的“华教Perkasa”后,现在就杜乾焕没有在林连玉英文新书推介礼上公开向华社交代我的五个问题,继续回应黄业华。

我是在回应《当今大马》和《独立新闻在线》连日来刊登有关林连玉基金将在7月31日推介林连玉英文新书的预告,写了一篇题为《骗术奇谈又一章?》的短文,分别投到《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和《赤道论坛》,结果只有《赤道论坛》刊登。

我当时在文中向林连玉基金主席杜乾焕提出下列五个问题,要求他在新书推介礼上公开向华社交代。

结果,林连玉英文新书如期举行,根据媒体报道,杜乾焕完全没有答复我的下列五大疑问:

1. 根据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网站(www.llgcultural.com) 的介绍,林连玉基金原是在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逝世后不久,由包括教总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华团联合成立的,但到1995年时,却被有心人在《公司法令》下注册为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以后的发展是:原本的15个有代表性华团逐步的被边缘化,公司董事会要职则有计划的逐步由私人股东出任,给人的印象是:林连玉基金已被私人化,族魂林连玉的英名已被利用作为向华社捐款搞活动的主要号召,身为主席的杜乾焕对这项大变质有些什么足以令华社信服的说法?

2.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是在《公司法令》下以英文注册的,由于没有华文名称,它 最接近的华文译名应该是 “LLG 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即使LLG三个英文字母被牵强的解读为“林连玉”的话,那顶多也是“林连玉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而已,它凭什么以及为什么目的在华文名称方面仍然采用由当年15个有代表性华团所主导的“林连玉基金”招牌来大做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的私人生意?这是刻意的误导华人社会,浑水摸鱼,或是利用林连玉“族魂”的英名来骗取华社的捐款?身为主席的杜乾焕必须有一个可以令华社信服的说法!

3.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目前还以“林连玉基金”的华文名义在全马各州成立州联络委员会,以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为名,向华社发动大规模捐款。至目前为止,据说捐款已达几百万令吉,确实数目到底有多少?

4. 既然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是以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为唯一的筹款目的和唯一的募捐理由,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有没有为此目的特别设立一个“林连玉纪念馆信托户口”,以确保所有的捐款都保留作为特定的“林连玉纪念馆”用途?这些捐款有没有被滥用作为一小撮华教失意份子及落魄政客以各种职衔长期享受养老金?有没有被滥用作为日益增加的受薪职员的开销?

5. 为什么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最后要找一个非华校出身的人来担任主席?这样的一项安排,是不是对族魂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奋斗和牺牲的最大讽刺?

对杜乾焕来说,他大可顶着“林连玉”的金字招牌目空一切,这种民间质疑算什么?更何况,这些公开质疑又没有出现在主要平面媒体,甚至连主要的电子媒体也不刊登,为什么我要答你?

但对读过“骗术奇谈又一章?”的读者来说,杜乾焕的不答复和不否认,就是承认或默认下列的五项事实:

1. 自从林连玉基金在《公司法令》下注册为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后:原本的15个有代表性华团逐步的被边缘化,公司董事会要职已有计划的逐步由私人股东出任,林连玉基金已被私人化,族魂林连玉的英名已被利用作为向华社捐款搞活动的主要号召。

2.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是在《公司法令》下以英文注册的,在华文译名方面,却刻意不采用 “LLG 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或“林连玉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而以“林连玉基金”的招牌来大做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的私人生意,利用林连玉“族魂”的英名来骗取华社的捐款。

3.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目前以“林连玉基金”的华文名义在全马各州成立州联络委员会,以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为名,向华社发动大规模捐款已达几百万令吉,但拒绝公布确实数目。

4. 虽然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是以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为唯一的筹款目的和唯一的募捐理由,但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并没有为此目的特别设立一个“林连玉纪念馆信托户口”,以确保所有的捐款都保留作为特定的“林连玉纪念馆”用途。这些捐款已被滥用作为一小撮华教失意份子及落魄政客以各种职衔长期享受养老金及支付日益增加的受薪职员开销。

5.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最后要找一个非华校出身的人来担任主席,的确是对族魂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奋斗和牺牲的最大讽刺。

6.
根据媒体有关新书推介礼的事后报道,这项声称要向非华族宣扬林连玉精神的新书推介礼,除了受邀的两名非华裔主讲人外,竟然没有一个非华裔出席;看来,英文书是百出了,但下列的相关问题,还得请杜乾焕公开答复:

这本林连玉英文书,是由李亚遨(用华文?)策划,杨培根翻译,柯嘉逊编辑。大家脑中立即浮现的问题是:

1. 分别负责策划,翻译和编辑的三人,是义务的,还是收费的?如果是收费的,李亚遨的策划费是多少?杨培根的翻译费是多少?柯嘉逊的编辑费又是多少?更重要的是,费用由谁支付?是否又从捐款人指定捐作建设“林连玉纪念馆基金”的捐款中支付?

2. 该英文书总共印了多少本?整个出版过程的总开销是多少?卖书所得归谁?

身为林连玉基金主席的杜乾焕,居然对涉及林连玉基金诚信的关键问题,置若罔闻,完全不予回应,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杜乾焕并非华校出身,他的唯一辩词可能就是“我没有看到你的问题”。如果真的如此,我很担心身为执行长的姚丽芳到底在做什么,连这中关系到林连玉基金诚信问题的公众质疑,也不向主席汇报和交代,必有她的用意。黄业华和华社现在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林连玉基金需要安排一个非华校出身的人来当主席了吧!只要主席是个傀儡,下面的人做起事来,不就方便得多了吗?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至于华社的捐款有没有指定用在建设《林连玉纪念馆》这个关键点上,下面的人当然可以故意模糊,主席难道还会追究吗?

好了,既然提起姚丽芳,也顺便请杜乾焕回答下列的几个衍生问题,如果杜乾焕又以不懂华文而不知道有这样的衍生问题而又不予理睬的话,是否可以请身为执行长的姚丽芳亲自向华社交代?

1. 作为执行长的姚丽芳目前每月领取的薪金和津贴总共多少?

2. 最近增聘了多少名执行人员?

3. 目前总共有多少名受薪职员?

4. 连同执行长在内,林连玉基金每月的固定薪金及其他开销共多少?

5. 上述固定薪金及其他开销由谁支付,是否又从华社指定捐作“林连玉纪念馆”的特定基金”中支付?

6. 如果情况真的如此,当《林连玉纪念馆》还看不到有任何头绪的时候,华社所捐献的建馆基金,岂不已先变成一个长期包养这批行政人员人的基金?为了长期养活这批人,还必须加大力度全面向华社发动捐款,以继续补充用掉的捐款,免得坐吃山空,这是不是林连玉基金火速在各州成立联络委员会的真正原因?如果情况真的如此,那所谓筹建《林连玉纪念馆》岂不成为一个幌子,真正的目的是向华社要钱,以长期养活那一小撮华教失意份子,让他们以华社的捐款去对抗董教总?又如果日后真的夺权成功的话,还可以夹着代表华教的诱人本钱去投靠某政党,重新踏上更好捞的仕途?

还有,黄业华可能没有想到的是,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是在《公司法令》下注册的一家公司,如果这家公司的股东突然心血来潮,不盖《林连玉纪念馆》了,而来一个自动清盘,那手上的几百万令吉捐款,将作如何处置?由股东均分,还是退回给华社?身为主席的杜乾焕必须有责任回答华社的这个更长远的疑虑。既然黄业华那么热心林连玉基金,在读了我的上下篇回应之后,应该会对林连玉基金的真相有进一步的理解,能否高抬贵手,为华社特别是捐款人给杜乾焕带个口讯,告诉他,这些尖锐而紧迫的问号,已开始在华社传开,其程度已到了不能再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回避答复的地步。如果黄业华真的能为华社传这个口讯,岂不好过他花那么多心思去写什么 “华教 Perkasa”的专栏?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校长冒火骂校董,教总董总大厮杀(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在1980年代初,有许多博士级的大学讲师踊跃参与华社的教育、文化等活动,而且也经常在华文报章及刊物撰写文章发表意见。其中,在沙登农业大学(现易名为布特拉大学)当讲师的庄迪君博士,就是经常抒发与众不同观点的知识份子。他曾出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令伯可以做》,自称“令伯”即老子。

董教总于1982年大选前夕,决定采取委派华教人士参加国阵里的民政党,配合里应外合的三结合策略(即董教总、民政党及华社力量),在政府内部积极争取对华教有利的政策。当此之际,庄迪君却独排众议大力反对,并去甲洞国会选区协助民主行动党的陈胜尧医生,与以国阵旗帜上阵的华教人士郭洙镇律师对抗。这反映庄迪君是一名坚持主见的学者。

大选后,身兼董总主席与吉隆坡尊孔独中董事长的林晃升,邀请庄迪君出长尊孔,并说由庄专心搞好校务行政及教导莘莘学子,而董事会则负责筹款资助,还拍胸膛说钱不是问题,要庄说出薪酬价码。华校出身的庄迪君有一颗献身华教的赤子之心,他决定为华教服务。

当时他在农大每月领3千750令吉薪金,于是他要求尊孔付他3千500令吉。不过,1个月后,经济拮据的尊孔面对不够钱发薪给教职员。于是,庄迪君在推动改革校务的繁忙工作里,也到处去筹款解救燃眉之急。2年后,他自动减薪1千令吉,以减轻学校的负担。

他进入尊孔掌校后,即被推选为吉隆坡教师会主席,后来也出任教总副主席。他的组织能力强、学识高及眼光独到。在办学上,他预见资讯时代的到来,把电脑课程列入教学大纲,较政府中学更先进;降低学校赞助人之捐费以扩大人数,以增强经济能力;根据学生能力,因材施教,也把时事讨论纳入课程,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认识;他还让学生自主管理学会,增强组织及领导能力。

同时他也在教总的建设上,设立“教育研究中心”,有秘书处与资料室,为董教总提供确实可靠的讯息以争取及解决华教问题。工作狂的他往往在教总留宿。

他为尊孔和教总带来了欣欣向荣的生气,不过却在筹款与教师待遇的课题上与林晃升渐行渐远乃至决裂。

1987年爆发教育部委派不谙华文者到华小出任副校长及下午班主任等高职,引起华社大力反对;当时巫统选举造成分裂出现AB阵营,一军人在闹市鸣枪致谣言四起,最后于10月27日,内政部展开茅草行动,逮捕了108名政党及非政府组织人士,而林晃升、庄迪君及教总主席沈慕羽也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

15个月后林晃升与庄迪君先后获释。不过,两人在尊孔校务方面已难合作,尊孔在财政上还是面对捉襟见肘的困境。就在这个时候,建在斜坡上的食堂及校舍被鉴定为危楼。于1989年3月,全校上下开始筹募建校基金以重建尊孔。不过,林晃升却被指责没有负起筹款的责任,于是积极筹款的董事黄文界工程师等人向他施压,林答应将捐出筹获款项的10%。当董事们合力筹到300万元后,林晃升开始不认账,后来讨价还价捐出12万元。与此同时,林晃升于8月14日率领一批华教人士参加行动党,并辞去董总主席。

庄迪君不满当权董事筹款不力,炮轰林晃升,并在1990年10月杪怒辞校长职,予人董教总领导人在互相厮杀的负面印象。在接受庄迪君的呈辞后,在11月11日赞助人大会选举新届董事的前两天,林晃升辞去了他自1973年开始担任的尊孔独中董事长及雪隆董联会主席。

赞助人大会选出新董事,并在复选会议推举中华独中董事长丹斯里李成枫兼任尊孔董事长。由于他不要庄迪君回锅,要注重政府考试及增收学费而与董事们格格不入,几个月后他辞职不干。于是1960年毕业的校友、信贷业商人拿督刘世民接任董事长,并擢升资深行政主任曹南彧为校长。

----------------------
~尊孔小故事~
吴建成忽友忽敌

吴建成以曾被政府援引内安法令扣留8年2个月的勇者形象,加上在80年代担任怡保深斋独中校长,反对董事长胡万铎欲以英文教数理的事迹及讲起教学理念滔滔不绝的才华,获得许多前政治扣留者及华教工作者的赞赏与敬佩。

当他于2000年6月出任尊孔独中校长,面对一些董事的批评,谩骂及攻击时,雪隆老友会(前政治扣留者组织)成员,如黄青玉、赖顺吉等纷纷为他打抱不平,而拥有不少尊孔校友的乌鲁冷岳县发展华小工委会成员如杨静来、李清文、钱锦发等会为他仗义执言。可是,当他们为吴建成打完捍卫校长的战役后,却都会跟他渐行渐远至分道扬镖。

尊孔1964年毕业的校友万家安和吴建成同被扣留在华都牙也,由于两人都是硬汉,因此常被单独囚禁。纷属铁窗邻居的两人,每天在“放风”(即走出牢房呼吸新鲜空气的短暂45分钟里),成为无话不谈,可以推心置腹的同志。

获释后两人各奔前程,当吴建成来尊孔走马上任时,万家安是董事之一。两人经常在尊孔食堂或校外的麻麻档喝茶谈天,是一对肝胆相照的兄弟。

于2006年尊孔百年校庆,也是文史工作者的万家安,抛下建筑承包的工作,在半年内完成膳录、补遗、访问、撰写马、中尊孔老校友的口述历史,出版了《源与流》及《峰与谷》。

在2008年发生董教总新纪元学院闹剧时,万家安为被人身攻击的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讲公道话,而被站在对立面的吴建成视为陌路人。

每当提起这件事情,万家安都很伤感及不解,为何吴建成如此对待他?

2010年8月25日星期三

校长弄错创校年,后人知错仍就错(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最近尊孔国中与独中争夺校地主权的争议,也同时引发尊孔创校年份的问题。

尊孔独中董事会指责国中董事会把使用着的四合院校舍牌楼上,所刻的“1920年”改为“1906”,并以百年老校建筑,申请文物遗产保护的动作,不但公然窜改历史,而且还隐藏着把“租借”的校舍“占为己有”的企图。

四合院校舍是创办尊孔的先贤于1917年购地,1920年建造而于1922年启用的校舍,至今只有90年历史。国中董事会以为把“1920”改为“1906”,即可以百年老校建筑申遗,这暴露了国中董事会对尊孔历史的无知,也反映了他们的行动是幼稚与可笑的。

尽管年尊孔接受改制,不过董事会却是把四合院校舍以一元象证式地租借给政府办国民型中学,而教育部曾白纸黑字表明改制不意味政府“国有化”(即接管)有关校舍,并说董事会拥有校产主权。国中董事会欲强取豪夺四合院校舍是枉费心机的,充其量是利用申遗制造麻烦给对方,即使国中迁移校后,也不让独中拆去四合院以扩充空间。

国中董事会是根据独中董事会在2006年大事庆祝建校100周年纪念,而在四合院牌楼换上1906的年份,其实,根据文史工作者万家安的考证,尊孔学堂在1907年租了创办人陆佑在甘榜亚答(即隆雪中华大会堂后面)的三间店屋作为校舍,4月13日举行开学礼,4月28日正式开始授课。根据这个事实,后来的尊孔董事会就把1907年议定为创校年度。

在往后的岁月里,许多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等都记载着尊孔学校所举办的活动。例如在1927年9月,尊孔庆祝建校20周年,出版了20周年纪念册,150多位校友推出盛大而隆重的演剧为母校筹款;于1930年5月24日举行游艺晚会,庆祝建校23周年;1934年庆27周年,而于1948年的41周年有盛大游艺晚会。

到了1955年,时任校长的余思庆宣布,将于明年1956年大事庆祝建校50周年纪念。从此,尊孔的诞生年变就被搞错了整整半个世纪。

万家安从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所收藏的独立前报章《益群报》、《民声报》等挖掘出来的资料,考证出尊孔是在1907年创校,马上通知校长吴建成,并建议董事会严肃讨论。早年在南大攻读历史的万家安,对实事求是及尊重历史的做学问要求非常执着,他期待吴建成与董事会勇于纠正,还原历史面貌。万家安也考证出怡保育才也是在1907年创校,却误以为是1908年。

誓死抱住“全马第一所进入百年历史的独中”荣誉,沉浸在做“华校一哥”美梦的吴建成,却在“尊孔于1906年创议办学”的观点上兜圈子,始终不肯予以纠正;而历史博士生廖文辉在编辑《尊孔百年大事记编年》一书里,为了讨好吴建成,就玩弄尊孔创建年度的字眼,坚持1906年是创建年。当年尊孔学堂是租用店屋“建”从何来?

华校办学宣扬的是礼仪、羞耻、并推崇“知错能改”为“知耻”,而且搞“人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历史追求真理。可是一旦知道真相,却不能坚持真理。

尊孔国中窜改校舍的建造年度,而独中将错就错坚持1906年是创校年度,刚好凑成两个错,而两个错不能被视为负责得正来合理化。这就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
~尊孔小故事~
林连玉不要学生罢课

在1957年11月14日,槟城与吉隆坡共8间华文中学学生,同时在各自的学校礼堂集合,高喊反对政府驱逐超龄生、反对改制、反对读华文考英文出题的试卷,掀起了历时一个月,全国各地华文中学纷纷集结及上街抗议的运动,这起事件被称为11.14全国性学潮。

在这之前发生不少事情,如市面谣传教总对超龄生被驱逐袖手旁观;有4名学生代表天天去麻烦尊孔校长余思庆,要校方为超龄生请命,也对担任教总主席的林连玉讲单单打打的话,责怪教总与学校不帮超龄生;教育部长佐哈里似乎收到风,两度开腔说有人要利用超龄生搞学潮,并警告政府会取缔。不过,教育部官员同时威逼校长驱逐超龄生,令学生恐慌及社会不安。

为了教育问题常与政党领袖及政府官员交涉的林连玉,机警地步步为营,并冷静思考认为学潮背后或有阴谋。

学潮那天,他先在尊孔劝告学生回班上课,不要罢课,让大人去跟政府交涉及解决超龄生等教育问题。过后他也去坤成、中华及循人会见罢课学生。他发觉4校学生使用一模一样由美国制造的扩音机,这使到他更加提高警惕。

林连玉显现出他是不同意学生搞罢课及抗议行动,可是,那些开口闭口敬仰他的华教精英,却在1999年到尊孔校园鼓励学生罢课以支援被中止聘约的曹南彧校长。这批精英也在2008年鼓动新纪元学院学生搞抗议集会。

他们违背了林连玉。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横说是非突出自己

                             陈雪风

星期天的《星洲广场》,近几期,都是刊出有份量的学者精短的论文或报导。比如李泽厚非议"中国模式",讥嘲中国人无知,不知模式是天大严肃的学术概念,只凭一点点儿的经济成就,就要遑称是什么中国模式。这星期天是由岑倩衡来介绍"许子东谈文学边陲",宏扬海外的某些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学上的成果与功劳。

在当今,在某一个国家之外,有学者研究它的文化或文学,这现象本身,如果还被他当是发现或必须学作蔡伦或爱因斯坦那么伟大,那是很少有意义可挂嘴的,因为这现象在当下太不平常了。不过,这类文章之所以能成为以正义挂帅的媒体周刊的头条文稿,那主要是有关的"海外学者"研究的是中国文学,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关的研究突显的是对海内的研究的否定。

文章介绍的主角许子东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主任。他也是中国文学研究者。

我们非常高兴地由此知道,许先生精通德文地批评顾彬以德语写成的《中国文学史》5卷。

顾彬的《中国文学史》德文本是世界上外文写作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学史。它包括有顾彬主写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也有"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

因为,顾彬《中国文学史》的出版,许子东认为:它使到这时刻"非常有历史性"。值得大家坐下来讨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情况与影响。而他率先发表的、抛出的砖是:

"1949年以后,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才真正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一门学问,那时起,内地(指中国国内)什么都以政治为先,一点议论的自由和空间也没有,而海外学者的研究便弥补了在这方面的不足,并对现代中国文学有直接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席话是岑先生的转述,但我相信许子东作为中国海外华人学者,他是会说这样的话。因为所谓"1949年以后",由于国内什么都以政治为先,一点讨论的自由和空间也没有,海外学者的研究便弥补了不足,而且有直接的深远的影响。这个调调,正是海外学者的正确。一人说了,其他的学者争着拾牙慧,一点也不奇怪。

由上述的引文,我们不难嗅到两种味道:一是卖花说花香的气味--研究中国文学,只有海外学者才行。其实,中国是没有学者的,因为它没有研究自由与空间;第二是海外学者的体香味,他们都有自我快感的得意神气。他们说话,温文尔雅,非常的自我陶醉。比如许子东便举了刘再复、高行健、北岛等作家诗人,十分非凡地说:"若没有这些海外研究,谁会去发掘这些人?"我们那能认识这些典范?

许子东说这两句话,没有一句说的是事实。若不是存心要误导人的骗话,便是以他的心去度所有读者的诳语。实际上,海外略有知识,而且关心时事,而且还没泯灭自己的祖宗文化的知识人,都知道,刘再复、高行健、北岛之所以有一点知名度,并且恁他们在海外招摇,胡言乱语,与海外的学者的中国文学研究无关。他们之所以能被海外认识,一、首先是靠他们的背叛,,出卖和投靠。他们背叛自己的国家、背叛自己的文化以致信仰,出卖本身的身份,放弃自己的国籍:作德国公民,或写诗污辱自己的国家同胞。至于说什么是典范,它们也许是海外学者追求的目标而已。

不过,我知道,刘再复、高行健、北岛等,都很骚,而我们的海外学者,却很寂寞、寂寂无闻,比如若非托《星洲广场》编者的慧眼,青睐选到岑清衡的大作,"改写历史,海外的厚度",我就不知许子东这位学者。

许子东确实是中国海外的学者。虽然,我不太清楚他的生平、学历与著作,然而只凭岑先生抄录他的片言只字,他已经是可以肯定为中国海外的学者,比如他说:中国"五四时,作家们不但精通外语,直接阅读不少外国文学,更与不少外国文豪作朋友",如鲁迅和徐志摩。许子东,据说他坦言:五四时代中国作家远在世界当中,现时他们却离世界很近。他也指出:"现在交通网络虽然发达,中国作家懂外文的不多,看外国作品要靠翻译。"他们出外访问都要靠外办安排。

海外学者看不起中国作家的恶言浊语,是他们向海内显示威风与本事的不二法门。不过,这对他来说,还是非常不够。一个更有形象而能够得到海外世界奖赏、接受与赞扬的海外学者,还必须要有较广阔的观察与攻击对象的才华,进一步将对个人的作用,扩大到整体或国家。比如说:中国官方多么可恶与可丑、卑劣。第一是给予作家地位金钱。派谁谁当人大代表,受人钱财作家便不能自由创作了。第二(中国)“政府不允许文学作品拍成电影电视剧。”因为文学作品老百姓看不懂,影响力有限,若拍成电视剧,人人都看,那就不行了。他指出:"作家的个人地位受官方保护,影响力却受到限制。"

学者许子东教授说的话有几分真实性?你能相信吗?中国政府"不允许文学作品拍成电影电视剧"这话怎么说?中国老百姓要说:这是白天说黑话。因为他们看到太多中国文学作品拍成的电影和电视剧。

海外学者一遇到中国现象与问题,当然不会受到限制,便敢于批判。

然而,他们横说是非,无非在突出自己。总的来说,所有批判,却是一派黑话。
2010-4-4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增江北区国民型华文小学董事部文告

20-8-2010

针对校友会及家教协会8月18日联合文告,提出对食堂租金问题的质询,建议由三位德高望重的人查账问题以及四个所谓“疑问”,企图模糊人们的视线,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增江北区华小董事会特此发表文告加以澄清。

1. 刘玉明身为董事部总务,也是食堂小组的成员,他全程并且积极参与了食堂问题的处理。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陈玉书于2009年1月辞去董事部财政之后,一个时期他兼管财政事务。即使后来选出了新财政,他并没有做好移交手续,支票簿和一些相关文件都由他掌管不放,迫得董事部于2009年12月28日会议做出议决,并由董事部正式发函给他,限期要他交出支票簿、银行月结单(全年)、收据簿及其他有关文件,方便新财政整理出完整的财政报告。
2. 董事部为了食堂新招标,成立了5人食堂小组,成员是陈玉书、王有生、黄富胜、刘玉明及吴永胜。刘玉明代表了董事部见证了新食堂合约的签署。食堂纠纷直至2009年5月4日达致解决协议。在食堂小组讨论租金问题时,刘玉明曾经提出给予新业者豁免食堂租金2年,食堂小组讨论之后,决定豁免一年租金。食堂小组事后把这个决定报告了董事部并获得董事部认可。现在,刘玉明公开撒谎,显然另有议程。

3. 现在,刘玉明及吴永胜口口声声说,董事部有收过2009年食堂一年租金,当时身为总务、食堂小组成员以及曾经掌管过财政收据簿等文件一个时期不放的刘玉明,才真正是适当回答问题的人!

4. 刘玉明等人在文告中提出所谓四个疑问,恰好证明他们的立场是要否定董事部对校产包括食堂的管理主权,他们的目的在于企图让某些教育部官员重新干预和插手董事部的管理主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们呼吁所有真正热爱华教的人士,必须认清这伙人的真面目,提高警惕,坚决捍卫华小董事部对校产的管理主权!

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超龄学生被驱逐,尊孔参与搞学潮(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敦拉萨于独立前(1956年)发布的《拉萨教育报告书》除订下马来文是国家教育的主要媒介语的最后目标之外,也实行学龄限制的规定,驱逐在籍的超龄生。于独立前3个月,即1957年5月,教育法令通过后,教育部官员策划驱逐超龄生。

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适龄孩童错过了上学的时间,和平后才得以入学,再加上英殖民地政府于1948年6月实施紧急法令,围剿马共,致百业发展缓慢及经济困难,英殖民当局的坚壁清野,烧毁民房包括原有学校以迫迁散居各地居民,断绝马共粮食来源的手段,造成许多孩童失学,许多家庭由于家贫,需要小孩当小当家,待家庭经济许可后才得以超龄生入学。那个时候同班同学的年龄有者相差5、6岁、甚至7、8岁,是司空见惯之事。

尽管学生学业优异及品性良好,只要超龄就被驱逐,校长若向教育局请求通融,反而使到官员更强硬。被驱逐的学生,有者愤而离去,有者留恋伤感,天天向老师痛苦流涕,可谓惨绝人寰!根据条例,尊孔中学须在1957年驱逐27名超龄生,1958年2百多人,1959年约占学生总数的30%,1960年则达65%,而其他各地华文中学的情况大略相似,这使到华文中学生面对巨大的恐慌。

当时市面谣传林连玉所领导的教总被政府收买,不再为青年学子争取利益,对超龄生问题袖手旁观。这迫使林连玉公布教总于1955年9月提呈给教长的意见书,不过,反而被指以2年前的旧文件来塞责。林连玉感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因而认为多说无益,唯有冷眼旁观以静制动。

接着于1957年10月中旬,林连玉担任副校长的尊孔中学,有4名学生代表麻烦校长余思庆为超龄生争取求学机会,校长好言安慰他们,并答应尽力去争取。可是,这4名学生代表今天去了,明天又来,一连三、四天,乐此不疲。余校长发觉他们都是适龄生,未在驱逐之列,就问他们何以如此不安?其中两人说,我们到了后年就要被驱逐,所以要关心。有一天,学生代表甚至顶撞校长说,“今天没有好消息,明天没有好消息,看来学校是决心出卖我们的了。”坐在校长对面的林连玉看到不对劲,就告诉他们校长已经尽力写了4封信,还亲自到教育局请求5、6次,仍不得要领,并说雪州视学官刘怀谷在昨天到校,还捎来了华校总监督杨雅灵批示的亲笔便条,便条写着:“我不喜欢阅读校长的请求信,我要校长奉行命令驱逐超龄生。”

其中一个姓罗的学生代表转头对林连玉说,“你们教总也跟学校一样袖手旁观,不为我们争取。”气结的林连玉于是把最近争取的事实告诉他们,并大骂他们抹煞及歪曲事实,才使到他们怏怏不快而去。

与此同时,教长佐哈里两次对记者披露,有人企图利用超龄生问题发动大罢课、搞学潮,政府会严加取缔。

11月14日,槟城钟灵、韩江、中华及槟华4校与吉隆坡尊孔、坤成、中华及循人4校,似乎很有默契的聚集在各自学校的礼堂,反对政府实施的教育政策,反对驱逐超龄生,反对读华文考的教育文凭却是以英文出题。这次学生罢课和上街抗议,引发了学生与警察冲突,多名学生被殴伤及遭扣捕。于2天后怡保育才与霹雳女中兄妹校也举行罢课及上街抗议,紧接着学潮延烧至南马各地华文中学,长达一个月。

官方一口咬定是共产党策谋学潮,而林连玉却持反调,他反而怀疑有人乘机借势取代教总。无论如何、学潮得以平息是得力于教总的协助。

----------------------
~尊孔小故事~
林连玉与吴建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林连玉已受聘为尊孔中学老师,日军统治的3年零8个月,他在瓜雪县的而揽避难及养猪。日本投降后,林连玉回去尊孔,看到过去被日军占据作为军事战略点的尊孔校舍遭严重破坏,痛心之余,他把猪只悉数卖掉,并将所得的钱捐给尊孔作复办学校用途。
他在1945年12月被董事会委任为校务委员会主席,展开复办工作,于1947年7月功成身退拒任校长;后在董事会再三礼聘下,他只同意出任副校长。

过后他组织吉隆坡教师会任主席,进而影响全国各州各区域成立教师会。当教师总会成立后,他成为主席,并配合董总、也主导着董教总争取华文教育的工作。这使到50年后担任尊孔独中校长的吴建成非常欣赏,因为林连玉与董总领导人不只平起平坐,而且还是领导董总的穷教师。

吴建成与他的华教知己莫泰熙及李万千,还有刘锡通律师都是主张董事会必须以伙伴与战友关系对待受雇领高薪的华教工作者。

有鉴于此,吴建成曾在2006年董教总于福隆港主办的华教工作者交流会上,公开批评教总领导人缺乏林连玉的魅力,让董总主导华教政策。经记者发布新闻后,引起教总领导层不满,于是吴建成就埋怨记者误解他的谈话。

其实,他时常自负地说,教总主席王超群最担心他来竞选主席。后来他不再被委为教总常委。

软硬兼施诱迫催,尊孔改制变两校(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1960年的马来亚联合邦政府,以教育部长拉曼达立为首的教育政策委员会,提出了《达立教育报告书》,建议华文中学必须改制为英文国民型中学,以后再改为马来文国民中学,这样才能够获得政府给予津贴,否则就视为独立中学,政府不会给予分文津贴。

早在1956年槟城名校钟灵中学已接受改制而领政府津贴,造成其他经济拮据的华文中学纷纷跟着改制。《达立报告书》是联盟政府欲逐步实现以马来文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投石问路计划。

那时候华社一片哗然,教总主席兼尊孔中学副校长林连玉在槟城举行的教总常委会议强调,华文中学是中华文化的堡垒,宁可没有津贴,华文中学不能不办!

林连玉向校长余思庆分析只要家长每月多付一、两元学费,教师义务教学一两节,由董事会向华社筹一点钱,即可解决经费问题。可是校长不想当一名为经费烦恼的校长。在1962年改制后,已出任尊孔中学13年校长的余思庆,成为尊孔国民型中学校长,3年后于55岁退休,余思庆重作冯妇再任独中校长10年。由国中校长退休后出任独中校长,在1970及80年代非常普遍,并蔚然成风。

宁可没有津贴

当时担任董总主席的陈济谋,也是尊孔董事及坤成董事长,他与董总总务的尊孔另一董事蔡荣兴坚决反对尊孔改制,他们担心改制后华文中学会名存实亡,并坚持要政府保证尊孔现有校舍应永远是开办尊孔独立中学的。

马华公会会讲华语的国会议员李孝友和李三春上电台广播接受改制的好处,也不易影响华文中学董事会接受改制。与此同时,在1961年8月林连玉被政府裭夺公民权,教师证也被吊销,这迫使林连玉离开占据捍卫华文教育重要战略地带的尊孔中学,因而让亲马华的董事有机可乘。
于1961年7月9日,尊孔与坤成两校赞助人及董事,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联席会议,基于政府未完善关于各中学申请全津所应具备之教育条文前,尊坤两校暂不接受改制,若完善之教育条文获得董总的同意,那么尊坤两校才可以考虑接受。雪兰莪广西会馆代表陆庭谕在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反对改制言论。

讵料在1962年1月27日,尊孔董事长曹尧辉主持的董事会议,亲马华董事如张士元、李润添(代表郑远送)大力支持改制,而与陈济谋激辩。陈济谋认为董事会无权推翻去年719的暂不改制决议,而曹尧辉则认为讨论通过后,可再召开赞助人大会追认。会议通过于1962年2月2日召开董事紧急会议,陈济谋舌战群雄,与张士元、黄谭顺及李润添争辩,最后以10票对4票通过接受改制。于2月28日尊孔举行赞助人大会,欲核准董事会的改制决议,百余名尊孔男女学生在开会前坐满会场后座欲列席旁听,经劝告离席后仍站在门外观看,于是董事会干脆把大门关上开闭门会议。学生不满鸣声四起,并敲击大门,情势紧张。

陈济谋在会上仍然反对改制,并期望与会者以冷静头脑思考,并指责政府有的是钱,既然要办国民型中学,可以另建新校舍开办,为何一定要在华人血汗建筑的校舍开办?陆庭谕因急性盲肠进了中央医院动手术,而改派刘荣乐代表广西会馆出席大会,有备而来的他以30分钟陈述9张稿纸的讲词,坚决反对改制。最后通过改制,并在5月15日由新闻总监苏比宣布,教长拉曼达立已接受尊孔改制。于是八达岭上,从此出现尊孔国中与独中。

由陈济谋出任董事长的坤成,则不接受改制。

----------------------
~尊孔小故事~
庄迪君被标签为“问题人物”

庄迪君掌校尊孔独中时,接到众多家长的投报,指有为老不尊的男老师,时常过度亲密地与女学生互动。他们的女儿甚至投诉那个老师喜欢叫女学生坐在他的大腿上听他讲故事。

庄迪君收集证据后,劝告老师辞职,因而得罪了掌控董总秘书处的华教精英份子;后来庄迪君公开批评董事长林晃升筹款不力,怒辞校长后,即遭到那批自翊为华教精英的华教组织受雇人员及拥有律师专业资格的华教人士的指责与攻击。

其中一个开口闭口民主民权的尊孔与南大校友的律师,是庄迪君被扣留时的代表律师,他竟撰文批判庄迪君是好斗之人,在律师探望他时,竟然在律师面前大骂华裔政治部官员。其实举凡政治扣留者都对24小时疲劳拷问他们的政治部官员不但没有好感,而且有者还恨之入骨,当有机会在律师保护之下,就借机一股脑儿地臭骂官员,这是人之常情。被政府扣留了8年2个月的吴建成,就曾经在尊孔独中全董会议说,他会至少反国阵政府82次。因此,历届大选他都把票投给反对党。那个精英律师是代表庄迪君,可是却基于朋党关系,而严批当事人。

林晃升于2002年3月13日去世后,那批华教精英就开始造神,神化林晃升,誉为“华教春雷”,并提供资讯予撰写“华教春雷”——林晃升一书的作者曾任道,笔名甄供,是尊孔校友,把庄迪君与为华校义务绘图的绘测师黄文界,标签为“问题人物”。后来作者曾对文史工作者万家安说,那是他们(董总秘书处)给我的错误资讯。他深感内疚。

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蓄意造谣,动机何在?----吉隆坡增江北区国民型华文小学董事会文告

14-8-2010

增江北区华小董事会就本月13日董事会总务兼校友会主席刘玉明及董事会副董事长吴永胜等人向各华文报章恶意地质疑董事会在财务上的诚信诸情,发表文告加以澄清。

众所周知,董事会坚持董事部对学校食堂的管理主权,在2008年旧食堂经营者的合约满期之后,董事部经过正规的招标程序终于遴选出适当的新食堂经营者,新合约已经正式于2008年12月31日签订。董事会总务刘玉明代表董事部见证了新合约的签署。当时的校方在教育部某些官员的支持下,试图阻挠新食堂经营者进行正常经营。历时半年的食堂风波因此产生。

事实上,2009年1月至6月期间,新合约不能正式操作。考虑到新食堂经营者所面对的困难,董事会曾经加以讨论。当时积极参与捍卫董事会对食堂经营主权的刘玉明曾经提出建议,应该给予食堂经营者豁免2年的租金。在充分讨论之后,董事部决定豁免2009年一年的食堂租金。

现在,董事会总务刘玉明及副董事长吴永胜等人公开质问董事会关于2万4千元租金哪里去了?这分明在造谣,淆乱视听!他们身为董事会的总务和副董事长,曾经全程参与并支持董事会对食堂主权事件的处理,他们应该向社会人士公布他们在8月13日所说的租金到了哪里去了?是谁收了这笔钱?

2010年8月17日星期二

教育改革不能革考试的命——兼谈建立学校教学效果检查机制

林 国 安

近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宣布一系列教育改革计划与措施。近有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表示,教育部考虑废除两大教育评估考试:小六评估考试(UPSR)和初中评估考试(PMR),而以校本评估考试取代之。教育部是基于现行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表现,而无法达成学生到校求学获取知识和培养创意的目标,而考虑废除有关考试。

由于考试对学校教育教学影响巨大,考试的作用涉及社会层面也广,副首相兼教育部长的新宣布,立即引发广泛的争论。论者来自社会各领域,包括教育机构、教师组织、社团、朝野政党、非政府组织、教育教学工作者等;论争场合从平面与网络媒体舆论到政府圆桌会场陈述立场;论点方面既有赞同、反对立场分明的,也有观点模棱两可、视条件而表态的;论争态度有摆事实讲道理的,也有外行人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更有突发联想,呼吁废除独中初中统考者......
笔者愿从教学论范畴,对教育考试存废问题略抒管见,就教于方家。

一、几个须要厘清的概念

1 考试是教学效果检查方法之一

从教学论看,考试只是教学效果检查的方法之一,包含“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个概念。学校教学效果检查一般分为日常考查、阶段考查(由任课教师主持)、学年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学校主持)等几种类型;检查方法包括口试或课堂提问、书面作业或试卷笔试、实验实习等。而诸如UPSR、PMR、独中统考之类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特设机构主持、面向全国学校某一年级考生统一命题、目的在于升级、毕业、招生的“校外考试”,一般统称“大规模教育考试”。考试的目的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设定的基本要求,是否达到了合格标准;也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区分学生水平,界定入学资格。

2 考试的局限性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或工具,有所能必有所不能;从考试的性质特点来看,它有如下局限性:
一是考试的抽样性特点,其抽样的内容受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不可能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内容;考试所涉及的内容只可能少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二是考试不能测量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培养目标,例如科学实验的过程与方法要求,纸笔考试不可能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更难以测量。

三是考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表现,推测考生已经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只能侧重于考查具有明确结论性的“制度化知识”,不容考生置疑或独立思考与创新。

四是考试单一的纸笔形式和封闭式试题,不能考查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造成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忽视。

此外,目前整体考试机制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

3 考试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有论者夸大考试的局限性与负面作用,特别是把应试教育现象归结为考试或考试制度的存在,而要革考试的命,把考试与教育教学对立起来,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其实,考试和应试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应试教育现象自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诸如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教育异化”的办学体制助长了考试及格率的过分追求才是应试教育的主要原因。

再者,考试也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规模教育考试须由专人命题,每一道题都要研究它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以维持一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在这方面,考试可与教育教学改革相互协调,发挥正确导向作用。如果教育教学改革导致否定考试制度,甚至取消考试,这只能是教育改革的悲哀!

我们当然不能迷信“考试”,考试的局限性及其存在的许多问题,永远需要改革。考试制度更要与时俱进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违反教育规律的种种现象,如加时加点补课、题海战术、恶性竞争、挪用艺能课时教导考试科目等,有待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加以综合治理。这并不是考试制度本身的弊端。

4 考试可以发挥正确的指挥棒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总非议学校教学活动受到考试的制约,考试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其实,这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只为追求分数和及格率而教学,或追求学生全面发展而教学,考试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就有所不同。根据考试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如果教学符合正确的目的,意即追求正确教学目的的教学效果,考试是可以发挥正确的指挥棒的作用。

考试发挥正确的指挥棒的作用,还有待于考试工作者对考试设计、考试内容、考试作用等方面采取相应策略措施。

首先,考试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考试的测量目标,以保证考试考查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试设计要广泛采样,试题内容要涵盖学科内容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利教师认真教学,学生认真学习,避免猜押试题。

其次,考试内容既要涉及学生的学识与技能,也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新意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高层次能力,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空间。此外,考试内容也尽可能使用真实性试题或模拟情景材料,以引导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面向实际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情境。

其三,考试对教与学具有反馈意义。考试结果提供的信息,可以帮助教师、学生理解考试,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教学,以及向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身的学习水平与弱点,从而改进学习策略方法。这也是考试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二、考试及考试制度的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忽略考试的改革,而且考试改革不能以全盘否定和取消考试为前提,而须着眼于考试内容与形式本身的改革;并关注考试改革与课程发展的协调关系,关注考试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互动关系。

考试改革的出路在哪里?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试的功能定位要有利于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改变考试的功能和定位,特别是把大规模教育考试从强调区分的常模参照考试,改为强调水平的目标参照考试,并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相对稳定的参照标准,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是变学科单一试卷为学科多层次试卷;课程有必修、选修之分,考试上也应设置相应层次的多份试卷,让学生按照实际学习的课程选考不同的试卷。

三是从课程知识整合的理念出发规划考试科目。如果单纯地减少考试科目组合考科,将使学生被动地“选择”流向,而不能自主“规划”流向,对课程规划与教学实施将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是减少封闭性试题的权重,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以便于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综合、赏析、评鉴等高层次的能力。但是要加大对主观式评分的研究,以逐步减少开放性试题的评分误差。

五是考试方式变单一的纸笔形式为多种不同的形式,以适应考查不同类型、不同水平能力的需要。例如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引入理科实验考试、解决问题考试、语文口试等,而且注重这类型考试的过程性评价因素。还有,可以结合量化的评价,适当采用“成长档案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以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三、关于构建“校本评价”机制的问题

我国教育部拟以“校本评价”取代小六和初中教育考试,这是一项具有教育意义的探索。但是,考试的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影响深远,必须谨慎行事。

首先,这涉及考试模式和评分方式的改变。传统教育考试采用“常模参考”模式,在于考查学生对某学科的知识掌握了多少,根据答对的题数赋予分数,并以学生成绩互相比较,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确定其在全班学生中的排名地位。这是所谓“相对评分”,它常以正态曲线规定不同成绩等第的人数比例。“常模参考”模式不能充分诊断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但能发挥甄别与选拔功能。

而“学习水平评估考试”则采用“目标参照”模式,考查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它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进行评分,符合要求者即合格,不达标者不及格;它不管多少人合格,不管多少人不及格,也不管它们之间的比例。这是所谓的“绝对评分”。“目标参照”模式能够诊断学生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具体困难等,从而起着调节教与学的作用,但它不关心也不能鉴别学生的排名位置。

由于考查目的不同,上述两种考试模式和评分方式,哪个好哪个不好,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是,“校本评价”作为一种内部教学效果检查的工具或手段,是比较适宜采用“目标参照”模式和“绝对评分”方式。因为,它可结合形成性评价,诊断教与学过程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调节。其次,它可以学生个体为评价参照标准,通过自我比较,鼓励自我超越、自我提升。此外,它的实施有利于淡化考试的功利色彩,凸显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其次,须要对评价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教学效果的检查,其完整的含义包括:检查——分析——评定。检查结果所得仅是表层现象,只有通过分析,让数据说话,才能反映出问题。对每一次考试,根据每个学生原始试卷中各题得分率的情况,从知识点、能力点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其中隐含的教师“教”的问题所在。然后通过有针对性分析反思,教师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就学生知识、能力不夯实的地方,进行巩固训练。

其三,相应的校本评价机制须要建立,明确考试改革理念和指导思想,拟制操作指南,规划内容、程序与指标,提供相关的教师培训。其中重中之重乃维护考试的公正与公平,无论校内考试、作业报告评分,或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都必须做到“诚信第一”。

四、结语

人类社会历史曾有过吹捧“白卷大王”、废除考试的年代,可那是牺牲了整代人利益的倒行逆施啊!今天,我们还可以听到“分数贬值论”、“考试是万恶之源”,必须坚决废除。怎不令人慨叹历史的迂回重复!然而,当人类社会尚未找到比考试更具公正性、更便利于检查教学效果、甄选人才的手段或工具,考试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轻言废除。教学实践许多的经验证明,只要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切实实地搞好教学,正确处理试题的难度,准确掌握考试模式及其评分方法,善用评价数据质量分析的结果,考试是能促进教与学的发展与提高,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2010年8月12日稿

参考资料:
1 王策三. 教学论稿.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林国安. 考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南洋商报教育副刊,2006.
3 林国安. 积极看待“校本评价”制度的实施. 董总:华教导报,2009(3).
4 查有梁. 课程改革的辩与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010年8月14日星期六

不搞校务搞诉求,校长董事勃谿(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因为曹南彧校长委任行政主任而与董事会意见相左,被迫提早半年退休,使原订在2001年正月到尊孔独中担任校长的吴建成,也被迫提早半年离开吉兰丹中华独中。对于未能很好地部署其丹州接班人,他深感内疚。确实如此,自他离开丹中后,丹中校长如走马灯似地换人,即使是前董总首席执行员莫泰熙,也只做了一年,而由莫所推荐的精英林敏萍也做不到两年。身在尊孔,心在丹中的吴建成,已决定在2011年重返丹中重作冯妇。

由于吴建成提早半年进入尊孔及融入吉隆坡这个正经文教中心的大都会,正好赶上“诉求工委会”与巫青团,在民政党领袖主持下,于2001年12月杪至翌年1月初的“谈判”。不过,这成为了他被指控“拿尊孔的钱,做董教总的事”罪名,并在2001年1月9日的全董会议被董事提出罢免。当时董事骆清忠和吴志超严辞反对,并以族魂林连玉当年以尊孔老师出任教总主席的身份,反对政府的不合理教育措施为例子,成功保住吴建成。

其实,当吴建成上任一个月后,即2000年7月,即遭到一些董事的攻击和骚扰,包括指责校长身在尊孔,心系丹中;在校外多过在校内;若让吴建成增设副校长,那么校长可逍遥自在搞外交及筹款,导致董事会权利被架空;又指吴建成是董教总派来的“卧底”,准备搞只注重华文的单轨制教育。吴建成于12月初意兴阑珊萌生退意,后在其他董事们的安慰与劝告下打消辞意。
倒吴董事中的署理董事长刘观胜和董事会顾问郭金棠在2001年7月19日举行的教师与校务促进委员会,针对学点制、统考、政考总成绩计算方式进行交流时,主张不让校长出席,以免老师不敢讲话。刘、郭两人离题讲述董事会章程,开口闭口强调董事会有权选聘即解雇校长,而教师的薪金是由董事筹款支付的。此举令在场的教师感到被愚弄即尊严遭践踏因而集体离席抗议。这起事件使到不怕斗的吴建成决定坚守岗位,跟倒他的董事周旋。

尽管校方,包括全体教师及家教协会向董事会施压,要刘观胜与郭金棠道歉,可是,董事长李炎辉偏袒刘、郭而不得要领。接下来在10月4日,吴建成接到李炎辉的3封信,两封指责违反协议及藐视常务董事,另一封则终止聘约。不过,李炎辉根据报章的报道,而对吴建成藐视的罪名不成立,这导致于10月24日的全董会议上,有9名常董辞去常务董事,只留任普通董事,其中包括署理董事长刘观胜。于是邹寿汉被选为署理董事长。

鉴于邹寿汉与总务王水良被视为吴建成的保护者,因此,倒吴董事借故邹、王没有好好执行增建4层楼工程为由,于2002年3月2日举行的全董会议讨论其他的议程时,出其不意地由董事刘磐石与刘锡翅提议及附议,以14票通过罢免邹、王,并由刘磐石点名指派拿督林金华接任署理董事长、刘磐石毛遂自荐当总务,而陈金地升任副董事长。

双刘是代表尊孔学校校友会出任董事,因为作出违反社团会议常规的罢免行动,而激怒了尊孔校友。老校友纷纷仗义执言,前任主席刘庆祺决定召开特大寻求罢免刘磐石为首的理事会。
于3月25日举行的董事会无法确定邹、王两人的身份,被迫流会。赞助人李清文成功召开60名赞助人联署,要求召开特大罢免以李炎辉为首的当届董事会,并选出新届董事。最后在5月5日举行特大,并选出新届董事,由邹寿汉出任董事长。

----------------------
~尊孔小故事~
校长拳击桌面摄教师

前一个小故事提到吴建成及赞助人王有生争论授权表格时,曾以拳头击桌面。其实,这是他的习惯性动作,由于他脾气急躁,在话不投机和意见不合时,他会很气愤的拍桌子。

在2006年3月杪,他怀疑一名华文教师王忠文,伙同跟他闹翻的尊孔独中家协理事,在“新咖啡店”网络撰写文章讽刺、破坏、污蔑及攻击他。他指示负责电脑咨询的同事,密切注意及跟踪王忠文使用校方电脑的记录,从而找到王忠文多次在下课后上网浏览“新咖啡店”网站。再加上他分析文章的写法及风格后,他断定王忠文有分撰写文章攻击他。

于是他召见王忠文,准备训斥他及要他辞职,而为了防止在没有证人的情况下,对方会在过后胡言乱语,他邀请两名常务董事李清文和李胜国列席。他在校长室质问坐在他的办公桌前面的王忠文,为何在网站撰文攻击他?正襟坐危的王忠文好整以暇地回答他没这么做。吴建成一直盘问他,对方一概否认,渐渐地校长不耐烦了。

吴建成一拳击在办公桌,凶神恶煞地指着王忠文说,如果是20年前,我已经把你打倒在地上!
最后,王忠文离开樽空,去追随前董事长李炎辉弘扬道教;而目睹一切的李清文,感到上了当,频说被吴建成召来当保镖。

百年校庆不完美,校长反击斗网络(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尊孔独中于2006年庆祝建校100周年纪念,吴建成有幸在2000年6月走马上任校长职,赋予他大显身手的良机。在两年后,他应用个人曾被政府扣留8年的勇者形象,吸引了雪隆老友会(前政治扣留者的联谊组织)及乌鲁冷岳县尊孔校友的欣赏与支持,击败了想把他赶出尊孔独中的尊孔国中董事会领导人。

于2002年6月,尊孔独中新任董事长邹寿汉提出“让尊孔回到华社,让教育回归本源”的办校方针,并强调尊孔独中必须长治久安,才可以专心致志地实践办学方针。与此同时,吴建成开始构思及筹备在2006年大事庆祝尊孔建校百年大典。

2004年,原本支持吴建成的独中家教协会主席郑保罗(副董事长)、副主席黄青玉及秘书赖顺吉等人,开始跟吴建成不咬弦。而在2005年董事会改选,已卸下家协会长的郑保罗,又在4名副董事长选举中落选,他们认定是吴建成操控选举推倒郑保罗,这导致大家不但分道扬镳,而且还倒戈相向。过后,网络上,特别是“新咖啡店”,出现了排山倒海的文章,对吴建成作出极尽污蔑的人身攻击。由于反吴集团有着擅长于电脑操作及华文写作的人士,于是吴建成认定是郑保罗在背后主使,而文风泼辣的黄青玉及赖顺吉则是主要写稿人。

其实网络上的消息与文章,尤其是“新咖啡店”之类的网络,谁都可以在上面写文章攻击人,不值识者一晒,因为尽是无凭无据的流言蜚语,大可不必去理会。可是吴建成却很在意,尽管不懂操作电脑,他还是每天通过副校长郑金凤开启电脑上网浏览“新咖啡店”网络,看看对方又骂他什么。于是他愈看愈生气,想起毛主席的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决定反击。

吴建成在每逢周末上午举行的周会,跟师生汇报有家协成员在网上攻击他,并说他不喜欢与人斗争,不过他不怕斗。于是他谈起于1974年被政府援引内按法令,被扣留8年的英勇事迹,也透露政治部官员如何侮辱他们以打击他们的尊严。

家协副会长黄风景和理事黄青玉听了孩子及学生的转述后,非常气愤,分别致函董事长邹寿汉投诉,他们也针对其他校务指责吴建成。“新咖啡店”网络又增添了更多唱衰吴建成的文章,甚至有心人还把这些文章和黄风景的投诉函汇编成册,然后邮寄给尊孔董事、家长及全国各地的华教人士。这使到吴建成更是恨之入骨。

于是吴建成把网络攻击及辱骂他的事件当作是破坏行为,有意阻扰尊孔的百年建校庆典,他要邹寿汉列入董事会议程,而署理董事长刘庆祺与家协会长叶顺志则被吴建成视为对方的人。刘庆祺气起来于3月19日辞职,后被董事会挽留。

邹寿汉一方面顺应吴建成的要求,设立一个9人小组专题讨论黄风景与黄青玉的来函与指责,另一方面则出席由关爱尊孔的校友招集的饭局,跟双黄(风景与青玉)见面,以寻求和解方案。

最后,邹寿汉成功要双黄呈函道歉并收回指责,而9人小组则接受有关方案。

邹寿汉运用他的智慧,,理智地解决纷争,让尊孔回归平静及回到华社,不但消弭了一场无谓的纷争,而且也让尊孔全体董教员生并肩协力,搞好百年校庆。

-------------------------
~尊孔小故事~
捐款壮声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办的尊孔中学至1962年改制前,是吉隆坡出类拔萃的华校,它栽培了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些成人成才的尊孔校友在事业有成后,都慷慨解囊回报母校。
曾任尊孔学校校友会会长及多届独中董事的叶祥发会计师,即是热爱母校的尊孔人。于2002年,他协助刘庆祺打倒校友会主席刘磐石后,获悉独中经济拮据,于是决定捐献2万元,但只以无名氏署名。

校长吴建成觉得这么做太可惜,他建议利用这2万元作为安置4名战友成为独中永久赞助人(每人一次过捐5000元)。获得叶祥发的同意后,吴建成就安排包括叶新田和王有生在内的4名朋友成为永久赞助人,后来也推选叶新田成为副董事长。

当初吴建成这么做,是为了巩固他在赞助人及董事会的势力,后来于2008年董教总新纪元学院发生倒叶新田的闹剧后,吴建成就策谋推翻了叶新田。而王有生是雪隆董联会总务,于2009年赞助人大会前夕,到尊孔独中董事会秘书处索取赞助人授权代表书时,受到吴建成百般阻扰,最后造成肢体冲突。

郑保罗、赖顺吉等倒吴派,曾抖出吴建成利用校友捐款安置战友当永久赞助人一事,不过,他矢口否认。可是在2008年11月8日,吴建成却在新纪元学院的挺柯倒叶会上,唱衰叶新田没有钱当赞助人,还要他去为他找人捐了5000令吉当永久赞助人。

吴建成这种作风,令叶新田退避三舍。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挺柯搞倒叶运动,校长策动反校董(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2008年6月14日,爆发了董教总新纪元学院14名行政主任,举行新闻发布会抨击该院理事会主席叶新田博士,邀请他们列席会议却把他们驱出会场,并形容叶氏采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极不尊重学术人员的态度,同时反对理事会设立“人力资源征聘小组”,认为此举剥夺了院长的权利。

接着新院院长柯嘉逊于第2天在隆雪华堂举行记者会,声援14主任爆轰理事会,集中活力攻击叶新田。然后于第三天,由董教总法律顾问杨培根律师与刘锡通律师及董总前职员、从事保险的时事评论人李书祯粉墨登场,3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大骂叶新田独裁,反对以雇主雇员关系对待华教工作者,应以伙伴、战友关系对待,并强调这是华教传统。他们3人还在会上痛心流泪。紧接着时评人扬善勇、朱齐英、罗之昌,甚至远在中国上海与杭州拿新元贷学金读博士的潘永强和黄祯玉,纷纷撰写文章攻击叶新田及董教总。

当时的《东方日报》在614新院14名行政主任发难之前一天,在封面版报道丰隆集团捐献给新院建校园的地段是沼泽地,打桩费高且附带条件苛刻,字里行间暗示有人从中牟利;报章舆论几乎一面倒,所幸当时有两位就事论事的时评人谢清发和文史工作者,万家安为董教总说公道话,并抽丝剥茧地揭露了推倒叶新田的阴谋。

在新院闹剧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尊孔独中校长吴建成扮演了在幕后运筹帷幄的角色。由于他不满董总主席叶新田和署理主席邹寿汉(也是尊孔独中董事长),没有在2006年莫泰熙退下董总首席行政主任后,委任他为继承人,因此,他决定在8月下旬举行尊孔独中赞助人大会及重组董事会时,把邹寿汉和担任副董事长的叶新田推倒。果然邹寿汉与叶新田被推倒,吴建成扶持了印刷商沈德和出任董事长。

由于信心满满认为可以打倒叶新田的挺柯派,通过马六甲、森美兰及柔佛3州董联会,要求召开董总特大表决是否续聘柯嘉逊新院院长,于是叶新田召集董总常委会议,通过在11月2日召开特大。

这时候吴建成从幕后运筹帷幄走到前台来,他联系各州董联会号召推到叶新田,并根据他的察言观色,他认为以获得9州董联会同意推翻叶新田。可是,特大表决的结果却是10比3,反对续聘柯嘉逊。毕竟大多数州董联会领导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目睹了挺柯派在过去5个月,对叶新田所作的人身攻击和污蔑,已产生反效果,再加上董总以提事实与讲道理的姿态,成功说服10州领导人作出理智的抉择。

挺柯派在势力县殊的表决后,竟然不肯面对现实,不服输的叫嚷这不承认特大决定,还开始在校园怂恿学生搞示威抗议集会。吴建成还特地从云顶赶下来新院参与示威抗议行动;当时尊孔独中董事会在云顶举行一连三天的董事与教师脑力激荡营,吴建成竟赶下山去参与倒叶运动,校长形象被扣分。

吴建成在会上讲述他联系各州董联会推翻叶新田的过程,并说功亏一篑是因为叶新田误导了董联会领导人。他也不顾校长身份地大骂叶新田是华教败家子,这迫使忍无可忍的叶新田起诉他诽谤,并索尝名誉损失4000万。过后,吴建成说,他还会选择叶新田担任董总主席。这句话使到他的朋友和敌人达致一个共识:吴建成反反复复。

---------------------
~尊孔小故事~

吴建成在2000年6月1日,从吉兰丹中华独中前来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担任校长,当时是由董总安排。其实是掌控董总秘书处,又可以号令董总主席郭全强,以伙伴及战友关系对待他们的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及前任者李万千的安排。莫、李是吴建成的知己,而且都是华教工作者。

吴建成上任一年即面对同时兼任尊孔国中董事的独中董事的不满,指责他拿尊孔的钱却去做董教总的事。当时身为独中副董事长的邹寿汉与总务王水良维护他,而被另一副董事长丹斯里郑福成(国中董事长)的支持者郭金棠与署理董事长刘观胜及尊孔学校校友会会长刘磐石投不信任票罢免。

后来邹寿汉不服,并在赞助人特大获得平凡及出任董事长,与吴建成携手打造“长治久安”的尊孔独中。好好先生有商有量的邹寿汉放下身段与自命不凡脾气暴躁的吴建成度过7年的蜜月期。尽管常有董事对吴建成批评董事长、董事、家协及校友会的恶劣态度不满,而要邹寿汉约束他,可是胸襟宽阔的邹寿汉却把有关批评当作激勉,以鞭策自己改善。

由于邹寿汉是董总署理主席,跟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同一阵线,当新纪元学院发生打倒叶新田运动后,吴建成也作处配合在尊孔独中推倒邹寿汉董事长和叶新田副董事长。

叶新田出任尊孔独中董事,本来是吴建成欲巩固自己的实力,现在把叶新田赶走,凸显了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翻脸无情手段。

个人恩怨对着干,国中独中争校地(百年尊孔乱百年)

转载自《光华日报》
~~任崆遵

尊孔是我国华校里唯一以至圣先师孔子命名的学校,理应遵循孔圣人的中庸之道来治校讲道,可是,不论是尊孔小学、尊孔改制国民型中学、尊孔独立中学及尊孔学校校友会四大机构,在过去的百余年来,频频发生内部倾辄的乱事,而最近的10年最为激烈,乱闻经常成为华文报章的头条新闻。

刚在10天前落幕的国中与独中争夺校地主权之乱,其实是两校各有一关键人物在10年来的第二次恶斗。国中董事会执行董事郭金棠,曾在2001年时兼任独中董事会顾问,当年曾推动革除独中校长吴建成,不遂后离开独中专注搞国中。

这次的乱始于去年8月10日,不懂外交礼仪的国中董事会执行秘书劳树毓,竟然没大没小地致函独中董事长沈德和,“通知”对方,国中欲修建遮篷走道,从国中使用的四合院校舍左侧沿着围篱一直到对面独中教学楼的停车场入口,以确保师生往返位于停车间的食堂和课室的安全与免受热晒雨淋。

于1962年尊孔中学接受改制后,国中即使用于1920年建造,1922年启用的四合院校舍;而独中则在四合院右侧,原属于教师宿舍的小楼上课。由于独中学生人数于1980年代激增,董事会于1992年在四合院对面,依山而建一座11层教学楼,1997年启用,后于2000年增建4层。2年后启用。教育部规定独中必须腾出一些空间让国中使用,因此,国中在教学楼停车场可使用一食堂及6间课室,每年可免费使用大礼堂4天。

包容忍让的独中,由董事长沈德和于10月5日复函国中董事长丹斯里郑福成婉拒修建计划,所据的理由是一旦发生火灾,消防局云梯会被阻挡.谁知国中董事会竟然“霸王硬上弓”地于12月16日动工搭棚,此举被吴建成阻止。两校董事在现场争执,国中坚持对校地有使用权及为了莘莘学子的福利;而独中则基于拥有校地主权及保障师生安全,逐而惊动警方,并闹上警局报案。吴建成没收了国中的建筑材料,独中也发律师信于国中促停止工程。

此事加深了国中与独中的矛盾,当国中于今年5月杪表示找不到适合地段,决定不搬,还要主办“把根留住”宴会后,激怒了独中。而搭棚走道事件再次提起。两校展开骂战,沈德和、吴建成大谈独中一脉相传拥有校地主权,郭金棠说“国中是大儿子”,理应继承校产,而郑福成则说,地契只注明地主是尊孔中学,并没有指明是独中的。

双方都去找马华的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评理及主持公道。

根据教育部在1961年11月22日发出的关于改制中学的校产拥有权声明,白纸黑字说明:现存的校产并未“国有化”,政府并没有接管这些用作改制国民型中学之校产;这显示郑福成与郭金棠所言乃缺乏法理依据,实际上是个人另有打算。

所幸闹了一阵之后,国中自知理亏,而独中见好就收,终于在六四事件21周年那天,在隆雪华堂会长陈友信的斡旋下达成共识,即国中最终会搬出去,而独中则表示听其言观其行,再等几年。

---------------------
~尊孔小故事~
一首歌谣唱四校
尊坤中循歌谣(用粤语念)
尊孔专索油,
索到坤成大萝柚,
中华请饮酒,
循人张大口。

这是50至70年代,尊孔中学生最爱唱的歌谣。她描述了尊孔高材生爱追女仔,由于尊孔与坤成是兄妹校,那么,妹爱哥情重,哥爱妹丰姿,正好亲上加亲。歌谣也反映了中华的阔气与循人的穷酸。

不过,那是当时的写照,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了。尊孔独中有一座15层楼的校舍,被讥为“高等学府”,因为自1990年代末期已被讥为尽收“箩底橙”(烂学生)的学校,成绩是四校之末,从来不敢公布统考与政府考试成绩。坤成于2008年开始招收男生,与尊孔早已渐行渐远,自己已有男同学,不再稀罕尊孔的青睐。中华已经崛起为优秀生最多的首选名校,共有约4500名学生;至于循人则在过去20年发展硬软体建设,学生人数激增至2800名,无论统考政府考试成绩均优异。

1950至60年代,吉隆坡四大名校的排名是尊坤中循,而现在的排名则是中循坤尊。

[转载]马来西亚华人痛苦!

马来西亚华人痛苦!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

这篇文章是留学北京大学的何灿浩写的!!我也是转载!!~他是在中国的人人网(校内)也就是仿facebook上发表的!

【请大家转载】在校内发了第一篇过后,真没想到校内影响力那幺大,能传得那幺广。于是,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想有意识地运用校内的这种影响力,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群体。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只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我的朋友,请帮忙转载,当帮我一个忙;大马同胞,也请帮忙转载;不认识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处,也请帮忙转载~谢谢大家啊!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幺说得那幺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场景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幺样的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幺说得那幺好啊?”这幺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幺为什幺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幺,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且很大!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幺你们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幺你们也说‘中华妇女’?”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幺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为什幺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印度文学”。。。。。。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讽刺。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它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幺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幺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它的民族来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它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良皆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梁静茹、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潘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幺毛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马来西亚那幺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事!反观新加坡,没有什幺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后记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从小读的书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画图集。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长大了一点,看过《中国人史纲》、《中国寓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梦想就是回归中国。英文我认为不重要,因为我要去中国,从没认真学;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马来文自嘲。可以说,我很偏执。我只有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我才会认真去学。到了高二,我的国际视野才宽广到足以让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从那时开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绝没到“好”的程度。但是,马来文,我始终不愿意去学习,在统考中马文拿了惨兮兮的“B6”还常拿去说嘴。

去年9月,我来到了中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着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来都像梦想成真。但是,来到了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是马来西亚人。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有可能是爱国的。在祖国成长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维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即使我可能算是马来西亚里最中国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国同学相处得不错,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不同之处。不管怎幺样,在中国,只要是外国人,就真的只是外国人。

那幺我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一整个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会写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试图找到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位,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决定自己以后要到哪里发展。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留在中国还是去到西方,就注定了只能收到单方面的信息,很难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国,或许就只能是成为一个尴尬、孤立的个体。去到西方国家,那更是彻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维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还可能面临他们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会回去马来西亚,即使我们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压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个难以实现自我的空间。但是,我或许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继续给国阵施加那千万分之一的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开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质生活不丰裕,即使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乡、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许就那幺简单不是吗?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2010年8月7日星期六

校友联总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转载自2010年8月7日《光华日报》
文:谢清发

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简称校友联总)于今年7月17日主办,并由9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简称州校友联)承办的“第8届”(2010年)华教常识比赛,因为出现“见仁见智”的“不妥”或“不适当”的试卷题,而跟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闹得沸沸扬扬。经过过去两周双方一来一往的文告与新闻发布会所公布的资讯,已明显昭示这是因为校友联总经费不足,捉襟见肘所致。如果追根究底的话,那么就是领导不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于1994年成立的校友联总,目前共有9个属会,即雪隆、槟州、霹雳、马六甲、森美兰、吉打、柔佛、彭亨及沙巴等校友联,尚有4州,即吉兰丹、登嘉楼、玻璃市及砂拉越未成立校友联。于1987年雪隆校友联成立时的创会会长周素英,是校友联总的首任会长,她在位15年。于去年3月22日雪隆校友联改选,周素英受到章程限制,不能担任会长超过3届6年所致,她也没有争取到槟城(雪隆)校友会推选为代表,因此她没有参加有关选举。

鉴于周素英仍想继续领导校友联总,因此她唯有寄望所属意的新领导层委任她为雪隆校友联顾问,这样一来她就能够以校友联顾问的身份继续担任校友联总会长。不过她的如意算盘被跟她不咬弦的吴治平打乱了。吴在过去6年一直担任周的副手,即署理主席,可是她却反对由吴接任会长。尽管如此,在初选时差点阴沟翻船的吴治平,在复选时被推选为已成立22年的雪隆校友联的第2任会长。换句话说,周素英已做了22年的雪隆校友联会长。

周素英知道雪隆校友联肯定不会委任她出任顾问,而为了避免身份尴尬,她在2009年3月30日雪隆校友联复选前几个小时前,呈辞校友联总会长。担任了校友联总15年会长的周素英,竟然不懂主团程序,她向雪隆校友联辞去校友联总会长职,副本致校友联总署理主席陈鹏仕,这简直是本末倒置之举。

陈鹏仕于今年6月13日于怡保举行的校友联总改选,击败森州校友联顾问李国辉,而成为第2 任会长。他在5月26日以代会长身份致函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照会有关今年度华教常识比赛事,并基于校友联总在专业条件及经济条件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恳请董总在共同维护及发扬华文教育事业的基础上,能与往年一样给予校友联总配合,义务协助处理华教手册资料放上网站供下载、工作流程、赛卷出题与批改及印刷赛卷等。

陈鹏仕在公函中没有提过董总是协办团体。现在却硬硬指董总是协办团体,以为如此就可以不必承担赛卷印刷费,这根本就是无赖的行径。从 2003年至2006年的印刷费都是一直由校友联总支付,钱额由第一年的144令吉逐年增至2006年的1千713令吉。钱额的增加反映了华教常识赛愈来愈吸引,华校校友、华团人士、大专及中学生的参加,这导致印刷费激增,这原本就是好事,可是校友联总却因为经费困难,而一直拖欠2007至2009年的印刷费,共1万2千30令吉9仙。他们也质疑印刷费的飙升,这显示校友联总又想耍无赖了。

董总基于华教事业而义务协助校友联总这个同道,还要先垫付印刷费,甚至还要被校友联总领导人埋怨工作效率缓慢。在2006年时,周素英嫌董总秘书处动作太慢,这惹恼了当时的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老莫当面叫周素英自己拿回去做好了,不要麻烦董总。

甫上任的陈鹏仕根本就不懂主办华教常识赛的来龙去脉,就跟随副会长李子强起哄。李子强是从政人物,爱出风头,口不择言,竟然说出策动反董总及跟董总绝交的狂妄言论。很明显地他想在来届大选争取出线,不惜发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至于陈鹏仕则属于胡里胡涂人物,犹如半夜吃黄瓜,不知头或尾。

对陈鹏仕8月4日文告与董总8月5日文告的解读

                                                                  李杰
(一)好事近

校友联总会长陈鹏仕8月4日发表文告,翌日,董总发表了文告加以回应。乍读之下,给人的印象是好事近,问题可以谈。谁愿意看到两个曾经为华教权益奋斗的团体之间争斗不休呢?李子强?他至少不再在报章上声明要和董教总势不两立了;陈志成?他甚至还想把火烧向统考,他不安好心,劣迹太多,不堪一击;杨善勇?自7月23日至今,他在各种平面和电子媒体写了近乎10篇所谓评论文章,拨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这位从来不批评巫统,和巫统有撇不清的经济利益联系的人物,迟早要使现在对他有偏好的媒体有朝一日避之唯恐不及的。谁愿意和这号人物一道负起破坏华教界团结的罪名呢?

(二)“协办”与“协助”之争

陈鹏仕说,全国华教常识比赛是备受华社支持及赞赏的赛事,董总协办,居功厥伟。董总却始终否认是协办单位,只是派了几个职员帮帮忙而已,不敢居功。陈鹏仕说,美事当前,董总却否认协办工作,这未免太客气了。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以2007年3月1日座谈会为证。

对2007年3月1日座谈会的各自表述

陈鹏仕说该次是校友联总和董总座谈会,代表校友联总的是申玉堂、吴治平、欧永强、李佛添;董总代表庄白绮、韩伟前(实为钟姓)、沈天奇、陈钰胜、林纪松。董总代表提出3项建议。董总则说那只是双方工作人员的交流会。

经笔者调查,校友联总所列举的人都是董总职员,没有一个人在常委里面。而且,陈鹏仕的文告也透露一点玄机。他说,“校友联总2007年3月25日召开第7届第4次理事会议,针对董总代表所提出3项建议进行讨论”。“与会的理事,时任校友联总署理主席,同时也是董总副主席许海明,即席表示有关第1项及第2项建议,暂时不要去考虑,若举办这项比赛有任何难题,可交由他去负责处理。”

那就怪了,作为董总副主席的许海明竟然否定董总代表的“建议”,不知许海明有没有在董总常委会上要求澄清过这回事?董总8月5日文告却说,出席的董总职员根本也没有向常委会反映过。假如他们曾经获得常委会的授权提出3项建议,许海明怎会说起那种不同意董总常委会建议的话呢?陈鹏仕不是陷许海明于不义了吗?

而且,董总说,他的职员只是提出第1项建议,那是因为出题的原因。不奇怪,每一年都要找出尽可能不同考题,多少是有点难度的。

相较之下,董总的说法可信度很高。

(三)校友联总各打五十大板的“瞎说”论

陈鹏仕到底是可爱的。他承认他所说的“两年前董总突向校友联总索取印刷费,不知是否与新纪元事件有关”是瞎说。 但是,他认为叶新田也有“瞎说”的份儿。

陈鹏仕说叶新田能够神通广大地在各理事尚未取得记录之前,他竟然获得内部情报,在报章上自认为校友联总发言人,代为公布开会议决案。那是因为叶新田说过,“校友联总在18日及时召开理事会议并决议,认为校友联总和董总在这项活动的合作方式,向来都没有差错,这次事件太大意了,并会汲取这次教训,并对不完善之处作出检讨,以避免重犯同样的问题。”

陈鹏仕真得让我笑出眼泪来了!李子强说校友联总有“内奸”,陈鹏仕也想说有“内奸”,殊不知那个“内奸”就是他自己啦!叶新田主要是回应7月22日《星洲日报》报道的陈鹏仕向该报记者的谈话。叶新田不过是转述陈鹏仕的谈话。而且,星洲日报编者还把陈鹏仕的话放大,highlight 起来呢!陈鹏仕怎么糊涂到连自己说过的话都忘记了呢?因此,当陈鹏仕诉说叶新田“自认为校友联总发言人”时,难怪叶新田会说,陈鹏仕的话令人莫名其妙。

至于叶新田说18日校友联总的理事会议是紧急会议,那是无心之过。且看,7月17日举行比赛,李子强说,他是在“华教常识赛”启封仪后,才看到考卷,“一看之下简直当场暴跳如雷”,“无论如何,他表示,校友联总已在7月18日的理事会中议决,将针对上述事件,尽快安排与董总交流,务求为校友联总讨回清白。” (《光华日报》7月22日报道)

接着,陈鹏仕对《星洲日报》说,(校友联总)理事会于18日开会讨论。他认为比赛含有针对柯嘉逊个人的题目纯属疏忽,并非有意再挑起过去的纷争;认为这可能是无心之过,相信只要做出改进就可。陈鹏仕说的还挺得体的。后来檳州校友联合会会长骆保林指出,校友联总已在7月18日针对此事召开会议,並议决组代表团与董总进行交流。

现在,陈鹏仕说,“对于是次试卷的偏差,并未列入会议议程,如何会有议决案?校友联总并不知道董总主席叶新田的消息来源。”那就要问一问李子强和他自己了。会议开得那么“及时”,叶新田误以为是“紧急”会议有什么奇怪?为什么自己向报界放话时不把话说得明确一点?

至于18日的会议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只有现在陈鹏仕才告诉读者那是第9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同时召开的第一次理事会议。

(四)谁在一厢情愿?

在谈到印刷费问题时,陈鹏仕说,“该总会仅有在一次的理事会已被提出讨论。2008年10月12日召开的第8届第2次理事会议,各理事一致认为董总作为协办单位,有责任承担有关费用。往后也就不再提及了,在大家的心目中,皆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

这就好办了。陈鹏仕先前说过从来就没有收费的话可以作废了。只要认为对方有责任承担有关费用就可以了,不管对方同意不同意。陈鹏仕不要忘记了,那时主政校友联总的是周素英娘娘,他不担心读者会联想到那时的周素英娘娘“不知是否与新纪元事件有关”吗?周素英娘娘是自己讲了就算,不把董总放在眼里的吗?小心周素英娘娘刮你的耳光。那次会议后,“往后也就不再提及了,在大家的心目中,皆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校友联总到底还是承认了董总的账单,只是自己以为不用给罢了。

要读懂陈鹏仕也真还不容易,他绕着圈子讲话的本领还蛮大的哩,李子强只懂得乱喊乱叫的那种劲头可差得远啦,好好学一下陈鹏仕吧。看来,董总和校友联总两造的歧见可以拉近一些还是有希望的。

2010年8月6日星期五

只要出名不做事,华社风波难平息!

转载自2010年7月31日《光华日报》
文:双紫

最近的华教常识赛风波,各路"精英"、"领袖"纷纷大发议论,更有新院风波的失意份子,把一个赛题当救命草,借题发挥,意图延续"倒叶运动",有人甚至恫言要与董总绝交,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某些团体和个人搞针对,可以理解,但作为主办单位的校友联总会长陈鹏仕,也来搞针对,公然撒谎,就太不可思议了。根据我向有关人士了解,陈会长的谎言有两项:

谎言一,"全国华教常识比赛,校友联总主办,董总协办"。事实是,董总只是"协助"校友联总出题、印卷及批改赛卷,并非协办。手头有历届比赛试卷, 抬头都写着"马来西亚华校校友联合总会主办,各州华校校友联合会承办",根本没有"董总协办"字眼。2010年5月26日陈鹏仕致叶新田的信,也未提"协 办",而是"希望董总能与往年一样给予本总会配合,义务协助处理下列事项"。

谎言二,"从2003年至2006年的比赛,校友联总不需缴付任何印刷费"。事实是,由2003年始办的华教常识赛,试题印刷费都由校友联总支付, 以下是年份、收据号及款额:2003年/OR.c20548/RM 144.00, 2004年/OR.c204-03929/RM 369.60, 2005年/OR.c205-039608/RM 835.00(以上是郭全强担任董总主席时期的收据),2006年/OR.c206-02928/RM 1,713.00(叶新田时期);至于2007、08及09年,董总有开出印刷费单据,但校友联总却分文不付。所以。陈会长说"从2003年至2006年 的比赛,校友联总不需缴付任何印刷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

如果陈会长因为刚接任不懂前朝事,起码应该问问老佛爷才来放话。现在公然撒谎,一来有损总会声誉,二来让老佛爷难堪,三来公众不免质疑:为何校友联 总主办活动,既不懂出题,也不需审阅,比赛过后不必批改,更不要出钱印试卷,试卷出问题,还不愿负责......这种只要"出名"不要做事的不负责任态度,难道不 比试题的一点"失误"严重吗?

作为主办单位,就得对整场比赛的一切事情负责,不看过试题,出了问题才来推卸责任,算什么"主办"?以"保密"为由试图把责任全推给董总,只能显示 校友联总从一开始就不想负责任。另一方面,如果几个负责人看了试题都会"泄密",是不是要告诉公众,校友联总的负责人都靠不住?否则,为何出题的董总职员 不会泄题,而看题的校友联总理事却会泄题?

整个事件,虽是有人刻意炒作,但恐怕还没打到叶新田,倒先揭露了校友联总的撒谎、不做事、不出钱和不负责任的丑恶嘴脸。有心搞大事端者,尽管继续大搞特搞。搞垮了校友联总,少掉一个没用的社团,未尝不是好事!

指校友联印刷费之谈前后不一 促减少向媒体放话免造成混淆

(转载自2010年8月5日独立新闻在线)
作者:董总

董总针对校友联总会长陈鹏仕2010年8月4日在《南洋商报》的谈话报道作出下列书面回应:
对于校友联总会长陈鹏仕8月4日表示认同董总提出的以华教大局为重,求同存异,通过对话来解决双方的分歧,我们表示欢迎。既然双方已经决定在8月7日举行交流会,什么问题都可以摆在台面上谈,尽可能减少向新闻媒体放话,以免造成混淆。

尽管如此,陈鹏仕还是提出了2007年3月1日在董总A101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事实上,这只是双方工作人员的交流会。出席者是校友联总秘书处人员,董总方面则是会务局几位职员,根本就无所谓“董总代表”或含糊其辞的“董总负责人”,这不是校友联总和董总两个会领导人或代表的会议。

至于陈鹏仕提到的第一点,即每2或3年举行1次比赛,实际上是由董总职员提出的建议,原因是涉及出题的问题;第2点关于“校友联总、董总、教总联办”的建议是由校友联总的人提出的,董总职员没有也不可能答应;第三点关于出题范围则是由校友联总的人提出的。董总职员过后也没有把座谈会上所谈的内容向董总常委会报告。

要证明这一点非常容易,首先校友联总还是每年举办一次华教常识比赛;2007年后的比赛试卷的纸头始终清楚地标明:校友联总主办,各州校友联承办。

陈鹏仕说,董总主席叶新田“自认为校友联总发言人”,这话令人莫名其妙。

陈鹏仕说:“每一次交付印刷时,都是董总负责人自行决定,过后才寄出账单给校友联总,这种令人错愕的先斩后奏的做法,造成校友联总的误判。”

陈鹏仕的谈话确实令我们感到错愕。首先,账单不是在结算之后才开出的吗?其次,我们逐年都寄出账单,怎么多年来不见校友联总的负责人提出抗议,退回账单以表示不知情或干脆说董总是“协办单位”,不用给钱的呢?陈鹏仕先前公开说校友联总不必缴付印刷费,现在又嫌贵,谈话前后矛盾。

比赛报名截止后,参赛者人数以及必须印刷多少份考卷,都是由校友联总的人通知董总职员,考卷印刷好后,也是校友联总的秘书处派人来依据各个考场的人数加以点算和包装,然后寄发出去。

至于印刷费的情形,都是有稽可查的。由原来的“手改”到电脑卡改卷,由单张的装订到书本式的装订法,参赛人数的增加,数字都可以摆出来加以审核的。

从上述陈鹏仕的谈话无疑证明两点:(一)董总并不是协办更不是联办单位,不能够把“协助”当成“协办”;(二)董总确实从一开始就逐年寄出账单,包括后来已经结清以及还未付清的。

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文告

2010年8月4日

据报载,柯嘉逊先生于2010年8月2日发表文告,内容涉及2009年10月KPMG财务审计报告。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认为有必要给予说明。

1. 既然柯嘉逊先生已经把相关问题提交法庭进行法律诉讼,而KPMG的审计报告将成为法庭上诉讼中的其中一份重要的呈堂文件,柯嘉逊先生在司法程序正在进行中的情况下,选择向大众媒体公开发表谈话,要求即刻公布KPMG 审计报告,并且作出诸多相关的判断和评论,意图制造公众舆论,他这么做等同于干预司法程序的进行以及藐视法庭。有关这一点,我方律师已经在8月3日发出警告函件给柯嘉逊先生的代表律师。

2. 柯嘉逊先生8月2日文告指责董教总领导人不专业、不负责任以及不老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诽谤性言论。我们保留在适当时候对柯嘉逊先生采取法律起诉的权利。

董总统考委员会严正看待破坏统考的行动

董总文告
2010年8月2日


针对近日有个别组织与个人质疑独中统考的公信力与所谓“水平会受到影响”一事,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属下统一考试委员会谨此发表声明,以正视听:

董总统考委员会
严正看待破坏统考的行动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属下统一考试委员会对于最近有个别组织和个人借题发挥,以胡乱揣测及影射手法来攻击独中统考一事,深切关注,并对这种最终只会对华文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破坏的行为,深表遗憾。统考委员会同仁希望这些组织和个人,能够以民族教育前提为重,停止这种破坏独中统考的信誉和公信力,打击独中生前途,最后甚至会破坏整个华文教育体系的不理智行为。

独中统考自1975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有35年。华教先贤及后来的继承者,在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感召下,前仆后继,只为确保统考能够年复一年举行。统考委员会造福广大独中子弟的同时,也在艰巨的前进路上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考试作业流程和制度。统考严格遵守“出题绝对保密机制”原则,由谁出题,是绝对保密的。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考试机构都得遵循的准则。

“华教常识比赛”,一直以来都是由马来西亚华校校友联总主办,董教总的数位在职职员义务协助部分作业上的操作。所有参与义务工作的职员,都与统考出题无关。所谓“统考题目是由同一班人出题”,根本是无中生有!由此而担心统考水平会受到影响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我们恳求大家要以民族教育的利益为依归,维护统考的信誉,确保华文教育永恒生存和发展。如果有人因为某些小集团的私利或私人恩怨,不惜展开破坏和打击统考的行动,我们除了遗憾,也希望有关破坏行动立即停止,以免对民族教育造成更大的破坏。

华教常识比赛依据事实出题,何错之有?(外二题)

孺子牛

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主办2010年度全国华教常识比赛引起争议的第87道题,从选择题命题的角度看,是符合要求的,没有问题的!下面就以编撰选择题的基本要求,对这一道题略做分析。

1. 题干 “不满董教总新纪元学院没有续聘他为院长而出书诬蔑董教总变质的人士是……”是有意义的,并以明确的问题形式出现。说题干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有客观事实作基础。柯嘉逊著《新纪元学院事件:董教总的变质》捏造事实、编制谣言,以圆其“董教总变质”的论断。这难道不是“诬蔑”?(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诬蔑”释义:“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造谣诬蔑。”)对柯的行径,董总前主席郭全强以“疯狗乱吠”讥之;董总也出版了《董教总何曾“变质”?》严正揭示柯嘉逊的丑恶面目。毕竟,假的真不了;谎言终要被事实撕得粉碎。千百年后,这些都将载之于史籍,谁也抹煞不了。这道题目,不也为史实作一个小小的注脚?

2. 四个备选项 “A 朱齐英 ,B杨善勇 ,C 柯嘉逊, D 罗志昌”具有比较好的同质性,似是而非,起到了迷惑没有真正掌握测试内容作答者的作用。这四人在“新纪元学院风波”中属于同一阵营,其中朱齐英、杨善勇、罗志昌频频在报章为文攻击董教总新纪元学院管理层,极尽维护柯嘉逊之能事,但他们的文章目前尚未结集成书,而且也不是“院长”身份。了解华教时事的作答者是可以把他们三人排除在正确选项之外。这也是答对题目的关键所在。

3. 应答所要求的思维过程没有过于复杂。这道题命题用意在于判断事实,答题过程不要求复杂的分析。题干也没有生涩字眼,一般中等文化水平的作答者都明了提问的是什么。

柯嘉逊团伙企图变质董教总

柯嘉逊团伙诬蔑董教总变质,自有其政治议程。实质上,是柯嘉逊团伙企图变质董教总,迫使董教总“范式转型”,即放弃“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原则立场,转沦为某政治集团的附庸。

从“三结合,打入国阵、纠正国阵”,到“亲近回教党”,“支持巫统B队”,至而“加入反对党,促成两线制”:华教组织与政党关系变化无端,予人立场飘忽、政治投机的坏形象。这过程导致华教组织力量分化,甚而损兵折将,公信威望式微。惨痛的历史教训,让董教总深觉秉持“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的重要意义。

然而,董教总“中立”2004年全国大选,打着民主人权旗号的柯嘉逊竟揶揄董教总“变态”!2008年大选,董教总不参与“诉求”,柯嘉逊团伙理论家李万千居然偷换概念,批评董教总“去政治化”。(深谙哲学原理的李万千,应当了解“去政党政治”和“去政治化”的区别;社会人是不可能“去政治化”的。)

“新纪元学院风波”的发生,看来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20世纪90年代末,柯嘉逊团伙失意政党政治,陆续返回华教圈,但他们并没有褪去“民权分子”的外衣,仍积极部署华教组织的“范式转型”,把华教争取工作引到“政党政治”的偏途。现在,柯嘉逊团伙寄生“林连玉基金”,凭借林连玉“本土认同”思想,鼓吹什么“多元思维”(这是他们创造出来迷惑华社的又一个“伪概念”,笔者将另文辨伪)。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借题发挥,破坏统考

上述华教常识比赛事件,竟让柯嘉逊团伙犹如溺水者找到浮板,而且联想翩翩,把华教常识比赛出题和独中统考命题联系起来:一口咬定“统考题目是由同一班人出题”;担虑“影响统考举办机构的声誉”以及“统考在国内外的专业与公信”;质疑“董教总的教育素质”。

独中统考35载,它不仅是董教总的金字品牌,维系着董教总与独中的联系,以及母语教育办学路线的贯彻,而且也是独中毕业生走向世界高等教育学府的学术凭证。目前董总考试局正积极完善独中统考作业体系,准备申请ISO国际标准认证,以为顺畅行政作业和提高统考学术品质提供制度化、标准化的保障。当前华教界也正在结合一切可以结合的力量,积极争取政府承认独中统考文凭。

别有居心者自然不愿意看到董教总的成果。年前,就有人借莫泰熙的离退和董总行政部人事变动,造谣“考试局已经没有人办公,统考办不下去了”;其后还有人渲染“统考的英文水平不行,不被某某大学承认”等等。这次,柯嘉逊团伙借题发挥,蓄意破坏统考的行径,自然不让人感到意外。

遗憾的是——

柯嘉逊是当年独大有限公司成立“高等教育升学辅导处”,负责向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学府推介独中统考证书、拓宽独中毕业生升学渠道的领军人物。如今却说出“如果董教总能出这样的考题,整个统考现象会是怎样?”还呼吁“华社应该严厉看待董教总的教育素质”。私仇公报,自毁家业,人们将如何评价他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

至于留华同学会,这个惯于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组织,这次表面担虑华教常识比赛出题事件“波及统考在国内外的专业与公信”,实质生硬接榫,含沙射影,破坏统考。留华同学会这个小动作确让广大留华人蒙羞。20世纪90年代以还,独中毕业生凭借统考学术资格叩开中国大专院校门扉,得以领略内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和高端科学技术文明。留华人当饮水思源,勿忘掘井人,怎能让会长陈志成浑水摸鱼,得逞个人议程!

2010年8月4日星期三

为什么胡万铎不配领林连玉精神奖?-- 回应黄业华(上)

                               --等着瞧--

我在回应《当今大马》和《独立新闻在线》连日来刊登有关林连玉基金将在7月31日推介林连玉英文新书的预告,写了一篇题为《骗术奇谈又一章?》的短文,分别投到《当今大马》,《独立新闻在线》和《赤道论坛》,结果只有《赤道论坛》刊登。

我在文中向林连玉基金主席杜乾焕提出下列五个问题,要求他在新书推介礼上公开向华社交代。

1. 根据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网站(www.llgcultural.com) 的介绍,林连玉基金原是在1985年12月18日林连玉逝世后不久,由包括教总在内的15个有代表性华团联合成立的,但到1995年时,却被有心人在《公司法令》下注册为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以后的发展是:原本的15个有代表性华团逐步的被边缘化,公司董事会要职则有计划的逐步由私人股东出任,给人的印象是:林连玉基金已被私人化,族魂林连玉的英名已被利用作为向华社捐款搞活动的主要号召,身为主席的杜乾焕对这项大变质有些什么足以令华社信服的说法?

2.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 是在《公司法令》下以英文注册的,由于没有华文名称,它 最接近的华文译名应该是 “LLG 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即使LLG三个英文字母被牵强的解读为“林连玉”的话,那顶多也是“林连玉文化发展中心有限公司”而已,它凭什么以及为什么目的在华文名称方面仍然采用由当年15个有代表性华团所主导的“林连玉基金”招牌来大做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的私人生意?这是刻意的误导华人社会,浑水摸鱼,或是利用林连玉“族魂”的英名来骗取华社的捐款?身为主席的杜乾焕必须有一个可以令华社信服的说法!

3. 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目前还以“林连玉基金”的华文名义在全马各州成立州联络委员会,以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为名,向华社发动大规模捐款。至目前为止,据说捐款已达几百万令吉,确实数目到底有多少?

4. 既然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是以筹建“林连玉纪念馆”为唯一的筹款目的和唯一的募捐理由,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有没有为此目的特别设立一个“林连玉纪念馆信托户口”,以确保所有的捐款都保留作为特定的“林连玉纪念馆”用途?这些捐款有没有被滥用作为一小撮华教失意份子及落魄政客以各种职衔长期享受养老金?有没有被滥用作为日益增加的受薪职员的开销?

5. 为什么LLG Cultural Development Centre Berhad最后要找一个非华校出身的人来担任主席?这样的一项安排,是不是对族魂林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奋斗和牺牲的最大讽刺?

结果耐心的等了几天,都没有人回应,只在7月30日也就是英文新书推介前一天,才在《当今大马》的专栏中,看到署名黄业华的一篇《华教Perkasa》大作。拜读之余,专栏像是冲着我那篇“骗术奇谈又一章?”而来,但却没有代表杜乾焕或林连玉基金回答我的问题,全文除了标新立异祭出什么“英文人”和“华文人”外,还用了很多文字为林连玉基金将最近一届的《林连玉精神奖》颁发给两名英文人林碧颜和胡万铎进行全面辩护。

那我就先就“英文人”和“华文人”一点,回应他,至于杜乾焕没有在推介礼上公开答复我的五个问题,就要轮到下篇了。

黄业华是何许人,我没什么印象,但看来应该不是在2008年一小撮华教失意份子发动新纪元闹剧企图夺取华教领导权,最后被华社以民主方式挫败落荒而逃的其中一名写手吧?2008年,还是两年前的新鲜事,大家都看到很清楚,这批企图夺权的华教失意份子,从闹剧登场时的嚣张气焰到败落后像丧家狗那样贴着尾巴落荒而逃并一个个蒸发的画面,也都记忆犹新。

其实,这批企图夺权失败的华教失意份子,何来蒸发?不都一个个溜回他们的反董教总大本营《林连玉基金》疗伤,想方设法,全面向华社发动捐款,有了财力之后,就可以更凶猛的向董教总反扑,继续伺机夺权,作为参政的谈判筹码,作好升官发财的准备。

黄业华花了很大的篇幅去为两个英文人林碧颜和胡万铎的获颁《林连玉精神奖》辩护,并将持异议者形容为‘鼠辈',那他又是什么呢?僵尸辈?蛇辈?丧家狗辈?

其实,林碧颜获奖的争论性不大,一个女律师能在当年白色恐怖的气氛下挺身而出,为林连玉辩护,这种勇气,其实就是林连玉精神。

至于胡万铎才是真正的问题人物,既然黄业华花了那么多心血为他辩护,那我就告诉他,胡万铎为什么不配领《林连玉精神奖》。我认为,马来西亚兴汉社前社长岑启铭在2009年12月初在《赤道论坛》(www.chidaoforum.com)发表的一篇题为《胡万铎不配领林连玉精神奖》一文中所列举的六个理由,已经很有代表性,特引述如下:

1. 胡万铎虽然曾在70年代领导过霹雳州的独中复兴运动,但绝不是他个人的功劳,整个复兴运动,是由霹雳州董联会发动的,当时的董联会领导人包括了拿督张国林(后退任),拿督骆谋生,胡家濂,陈孟利,黄光辉,魏振国,沈亭和各区联络主任;而其属下的《霹雳董联会协助华文独立中学发展工委会》中,参与的个人和团体代表更多,是一个大团队,本人也是成员之一(名单详见霹雳董联会在1976年出版的《霹雳州华文独中复兴史》)。如果胡万铎是因为当年参与霹雳州独中复兴运动而获奖的话,那么获奖的不应该是个人,而是霹雳董联会或霹雳独中工委会。

2. 如果他是因为担任过一届的董总主席而获奖的话,那什么时候才轮到他?

3. 如果他是因为出任独大主席多年而获奖的话,那就更加成为笑柄。人们只记得他在独大一无所成,只会将加影华团当年捐给独大的地段长期租给新纪元学院,过他的地主瘾,而拒绝回应各界的呼吁,将地段转赠给新纪元学院。至于更受各方谴责的,还是他最近的无理拒绝32名知名华教人士申请参加独大,并一直拒绝回应独大捐款人的公开责问。

4. 胡万铎身为独大主席,却在董教总教育中心主席叶新田被新院校友林肯智公然在毕业礼上挥拳打伤后,竟通过媒体公然支持该项暴力行为。

5. 在新纪元闹剧中,胡万铎虽然参与过调解工作,但最后却明显的偏帮闹事的前院长柯嘉逊,较后还为柯嘉逊的反董教总的著作主持推介。人们普遍认为,反董教总就是反林连玉,因为林连玉就是当年的教总主席。

6. 身为独大主席的胡万铎,近年来,聘请多名秘书为他自己涂脂抹粉,在回顾华教事务上,处处邀功,将众人的功劳私有化,以雇佣秘书所撰写的文章,长期在《东方日报》的 《胡说真言》专栏中,当作是自己的文章发表,也不注明是由他口述,而由秘书xxx执笔,让读者误以为胡万铎原来可以写出这样高水准的文章。这种不光彩的事,除涉及欺骗行为,也涉及严重的道德问题, 即 鼓吹一股非常危险的歪风,让以后的华人子弟误以为,一个人何必苦读,只要有钱,就可以使鬼推磨,连文章都可以请人写,用自己的名字发表。更令人作呕的事,他还结集了秘书们写的文章,当作自己的作品来出书。除了林连玉基金外,我也希望《东方日报》能够正视读者的这种感受,也请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严正看待这种欺世盗名的行为,并发表声明,以还文坛一个清白。

岑启铭的文章还说,“我当然还可以列举更多为什么胡万铎不配获颁林连玉精神奖的理由,只是随手列举上述各项事实,已足以让人觉得胡万铎完全不具备、也不符合林连玉精神奖的遴选标准。如果林连玉基金漠视这些事实,硬硬违反公意让胡万铎获取林连玉精神奖,则它本身已违反了林连玉精神,还奢谈什么林连玉精神奖?”

“我认为胡万铎此次领取林连玉精神奖,是华教失意份子的一项刻意安排,也证明林连玉基金在偷龙转凤的私人化后,甚至连林连玉精神奖也垄断及保留给他们的朋党,这是新纪元闹剧后华教的另一项悲哀发展。”

如果黄业华没有看过岑启铭的上述文章就动手为胡万铎说项,那风险就大了。

我可以告诉黄业华,一个人得奖而被人公开指为“不配”,是何等丢脸的事。在林连玉基金历届所颁发的精神奖得奖人中,除了刘道南莫名其妙的得奖而长期被人指指点点外,几乎没有人质疑过任何其他一名得奖人,为什么胡万铎得奖会引发那么多的反对声音? 黄业华最好再多做点功课,除了岑启铭的上述六大理由外,下列几点如果对他还有一点参考作用,那我这篇回应就不算白写了:

胡万铎对华教的主要“贡献”是他在70年代领导过霹雳州的独中复兴运动,如果他在80年代受推荐领取《林连玉精神奖》是众望所归的。但胡万铎早年在华教的“积分”,已从90年代开始失分,到了2000年以后,几乎已经抹平;近年来,则明显的进入负数,加上他在新纪元闹剧中站在反董教总的阵营上,长期操弄独大,以独大为唯一和最后的一个沽名钓誉平台,最后还投入已被公认为反董教总大本营的林连玉基金,使他积欠华教的负积分,早已超过他“不配领《林连玉精神奖》”的地步。

如果黄业华还要我举更多胡万铎不配领《林连玉精神奖》的事实,也不必客气,因为一个人长期气不顺,是会伤身的,问题是他再辩护下去的话,胡万铎会顶得住吗?

2010年8月3日星期二

董总针对校友联总不须缴付“华教常识比赛”印刷费及“董总是协办单位”言论发表声明

董总声明
2010年7月30日

校友联总2010年7月28日文告所提到的两点,即董总为校友联总“全国华教常识比赛”的协办单位,以及从2003年至2006年校友联总不须缴任何印刷费的言论,实际上与事实有诸多不合。董总特发表文告,以正视听。

1. 董总强调,“全国华教常识比赛”是校友联总主办、各州校友会联合会承办的活动,董总并不是协办单位。在校友联总要求下,董教总部分受薪职员临时组成工作小组,义务帮助出题、印刷、寄发试卷和改题工作。

2. 因此,在校友联总历届“全国华教常识比赛”试卷和电脑卡答案纸上,都清楚标明下列文字: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总会主办·各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承办第X届(20XX年)马来西亚华教常识比赛。“董总”字眼从来都不曾出现过在有关试卷和电脑卡答案纸上。

3. 不管是主办、承办或是协办,必然涉及财务开销,依照董总的运作方式,需要在事前获得董总常委会的批准,并且责成相关部门对有关活动作出书面报告。但是,除了2008年董总工作报告书在资讯局报告部分有提过该局部分职员曾经协助出题这回事之外,2003年到2009年的董总工作报告书一概没有所谓“董总协办”的记录。任何人若稍有质疑的话,都可从董总历年工作报告书中查证。

4. 2010年5月26日,在校友联总代会长陈鹏仕先生来函中所附之“华教常识比赛简章”中,出现“董总及教总协办”的字眼。对于“协办”课题,董总常务委员会并未作出决定。

5. 董总认为,陈鹏仕先生刚任会长仍对“全国华教常识比赛”的背景缺乏了解,以至在“协办”的问题上陷入了盲点。就因为这样,也许造成陈鹏仕先生对历年来有关华教常识比赛在财务处理上的不了解,甚至容易被一些假象或受一些人的言论所误导。董总现公布校友联总付还华教常识比赛印刷费详情如下:

校友联总付还“华教常识比赛”印刷费详情一览表
年份 收款日期 收据号码 款额RM 备注 董总当届主席
2003年 2003-12-3 OR.c205005 111.84 郭全强
2004年 2004-10-8 OR.c204-03929 369.60 郭全强
2005年 2005-10-4 OR.c205-03608 835.00 郭全强卸任,叶新田于2005-7-17履任
2006年 2006-8-4 OR.c206-02928 1,713.00 叶新田
2007年

2,887.50 未付 叶新田
2008年

4,002.00 未付 叶新田
2009年

5,141.40 未付 叶新田


6. 需要说明的是,同样的付款收据记录必然出现在校友联总当年的财务审计报告中,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校友联总说郭全强时期并没有要收印刷费,是不符合事实的。又或者认为董总受2008年新纪元学院事件影响,才突然提出要收印刷费的说法,同样是毫无根据的瞎说。由于董总是一个注册团体,在手续上是要依法办事的。因此,校友联总故意突出郭全强和叶新田的所谓“不同点”,根本无法转移问题的实质,也改变不了真相。

7. 陈鹏仕先生在华教常识比赛的费用承担和操作程序上,一再说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话,董总主席和署理主席对此也公开说明了实际情况。董总吁请校友联总与董总会谈,届时董总将提供相关文件以作证明。

8. 校友联总作为主办单位,长期以来都有审核全国华教常识比赛的试卷题目,并决定取舍,这是主办者的权力和责任。过去几年,试卷题目都是由雪隆校友联的区永强先生和申玉堂先生审核。

9. 当任的校友联总会长周素英于2008年6月30日口头通知董总职员,为了避免泄题的发生,从当年起校友联总不再审核题目。无论如何,2010年6月1日,董总职员通过快邮把第八届(2010年)华教常识比赛试卷草案寄给校友联总会长陈鹏仕先生处理。

10. 从董总与校友联总双方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关系,以及在维护和发展华教所肩负的使命之角度来说,董总恳切希望,大家以大局为重,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通过对话交流,共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