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爱华文”运动的推行·源自:学生不爱华文了!

 2021/01/30  星洲日报/古城

“爱华文”网页划分出‘初中区’和‘高中区’两个栏目,并透过老师们多年的执教经验,依据考试范围设题。初中区规划的范围涵盖现代文、古文、韵文、作文、趣味华文; 高中区规划的范围涵盖概述、现代文、文言文、古韵文、应用文、作文。另外,网页也设有‘SPM历年考题’、以及‘阅览古今’等栏目。

(马六甲30日讯)“爱华文”运动的推行,其实源自背地里的一个隐忧:学生不爱华文了。每年报考UPSR华文科的学生约十万人,这些学生昇上中三后,选修华文科的只剩下六、七万人。两年后同一批学生昇上中五,报考SPM华文科的人数进一步减少,只剩五万人。也就是说,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流失了一半(五万名)华文科考生。

放弃的理由很多:考试难怕影响成绩、没老师教、认为华文不重要等等。“爱华文”运动要做的,便是引导和协助这些学生,让他们打消放弃华文的念头。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鼓励坚持学习华文的学生,提供资源,在学习华文的路上一路陪伴、护航。

于是,“爱华文”工委会常年举办『华文科应考讲座』,邀请熟悉批改方式的华文老师南下北上,甚至渡海到东马,为考生讲解考试范围和作答技巧。当然,学习华文不能仅靠一个讲座,我们也尝试在全国各地举办『快乐学习华文班』,邀请热心的老师给资源不足的学生上课。但学生不一定能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上课,为了惠及更多学生,我们筹办『初级华文函授课程』,学生可把作业和作文邮寄过来,由老师们批改后再发回,从中了解自己的问题和有待加强的地方。

有了多年推广华文的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这条路要走得长远,就不能仅仅专注在考试上。

有时候,僵化的考试制度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厌恶华文。我们要把华文的美、华文的趣味传达给学生,使他们从心底里爱上华文。

“爱华文”工委会把马华作家带进校园,学生通过作家的生花妙笔和精彩演说,见识广阔华文世界的另一番景致。这些作家生于斯、长于斯,书写的篇章紧贴这方土地和人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感受华文之美。

2021年,星洲日报文教部顺应时势以及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学海》、“希望阅读”、“爱华文”工委会共同创立了“爱华文”网,并于1212日举行推介仪式。该网是全马首个专为中学华文备考生而设立的网页,让中学生在报考华文后和应考前有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资源。而且“爱华文”网是免费的,没有地域的局限,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参与。

“爱华文”网一共召集了11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批改考卷心得的资深老师,他们将根据考试范围构思及编辑教材,让考生用网上的题目和文章做练习,从而学习正确作答和了解获分的方法。

师资阵容中有8位来自初中组,3位来自高中组。初中组组长陈育坤和锺蕙青都是教学资历深厚的退休老师。曾是华小校长的陈育坤,跟锺蕙青都曾在中学和马来西亚国立大学执教华文,也曾为出版社出版中学作业练习,2003年两人也联合编写过由星洲日报出版的高、初中华文参考书。

由他们推荐的初中组组员包括张秋燕、徐云兰、郑兰珍、梁素恩、蔡训玮和林丽丽老师等,都在国中或国民型华文中学任教,而且当中也有参与参考书和课外读物编写经验的老师。

此外,高中组组长陈瑞玉是位拥有任教32年经验的资深退休老师,曾获得2015年第一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其中一位组员叶凤梅,不但有24年国中华文教学资历,也是2016年第二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得主。另一位组员赵凡慧,拥有16年国中华文执教经验,是2010年大马教育部全国卓越服务奖得主。 欢迎浏览,www.sinchew.com.my/AiHuaWen

( 星洲日报)

【华教视窗】 ~ 1195

 疫情拖垮了教育

2021/01/30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陈金阙

这次的命题很简单,我们可以说,疫情拖垮了经济,因为许多商家的应急资金,已经在第一次的MCO用到七七八八,实在经不起MCO 2.0甚至是3.0的打击。

我们当然也可以说,疫情拖垮了民主,因为疫情,国会开不成,土团党套用“紧急状况”来保住帅位,“谋害”民主人权。

不过,这次我想讲讲个人所见,国内的教育如何受到疫情的影响。首先是停课。去年的MCO,影响了全国学校听课,过后虽然学校有进行网上教学,但是在基本设施不齐的缘故,许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当掉了。

网上教学得有电脑和网络辅助,很遗憾的,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脑或网络供应,也不是每个家庭都对电脑操作十分熟悉(甚至是老师也不大熟悉),因此,学校教学事倍功半,成绩差的学生愈加落后,遑论没有机会参与网上教学的学生。

此外,一些学生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擅于自律, 刚开始可能对上网这回事很感好奇,但是,几个星期后,开始感到厌倦,上课开始不用心。网上教学可不像在学校那样,老师可以观察班内动静,也不知道学生是否一边上课一边看其他网上视频,让时间白白流逝。

另外,我们看到政府考试一延再延,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考试如六年级的UPSR或者中三的PT3甚至被取消了,改用学校的内部评估来分班。但是,步入2021年,冠病情况日趋严重,重要的中五和中六考试,却延无可延,必须考试。虽然如此,冠病确诊案例增加的情况之下,家长们也非常担心,不知道学校如何做好万全措施让学生们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之下顺利考试。如果在考试中“阳”了,是否全员学生必须停止考试呢?

无法上网课成牺牲品

过去一年,可以说学生上课的学习还不到一半,如今2021年,情况毫无改善。起初教育部大胆强调必须在120日开学,不过却低估了冠病的威力,那可不是你用把嘴就能够驯服它的呀。于是,开学变成网上教学,但又有许多无法上网的学生成了牺牲品。

人民已经在问,去年预算案中承诺免费提供的15万台手提电脑,几时才交到学生手上?这个耗费1.5亿令吉,15万台电脑的项目,来自政联机构捐助。获得配额的500所学校,到底是以何为基准才能入选,都是人民关心的地方。不但如此,如果按照教育部的数据,大约有37%的学生(170万名)缺乏硬体设备来网上学习,那么,这15万台电脑还不到需求的10%,到底是如何“公平”的“分配”呢?

另一方面,自从去年9月发生沙巴大学薇薇奥娜爬树为了获得网络讯号来应付考试的事件之后,学生爬树以获取较好的网络讯号时有所闻,外国人对我们这个国度的居住环境深感不解,到底是非常环保,处处皆有树,还是网络涵盖处有限?缺乏电脑设备,没有网络流量涵盖,如何能够顺利网上教学?首相的援助配套应该多加关注教育这一块。

 

独中马来文教师任重道远

2021/01/2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伍国赐

现今世界,科技进步,资讯发达。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对像或来源。因此,以前的“Chalk and Talk”(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已不适用。相反的,教师必须时时提升自己,与时并进,通过各种有创意、有趣及有效的户内和户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的美丽世界中,进而培养学生自学、自律的精神,朝向终身学习大目标前进。

身为马来文教师,为了要鼓励及训练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和知识,便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大约五个人。由他们自己分配工作,如:选出主席、秘书等职位。过后我便每组给一个课题。如:“环境污染”、“外劳涌进我国”等。然后吩咐各组同学收集各有关课题资料。

学生可以透过剪报、杂志影印或从网络打印,把这些资料整理好,贴在一本“剪贴簿”里。一些有绘画天分的同学,更是把“剪贴簿”点缀得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生动有趣。

接著,我便分配各组的学生代表把自己扮演成一位部长或是官员之类的角色,在同学面前发表或讲述有关课题。其他学生则充当观众聆听。聆听后,公开给学生发问有关问题,由该组的同学回答。全部过程由同学负责进行。教师只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

在结束后给一些评论和作总结。各组的“剪贴簿”完成后,整齐的排列在教室内的马来文角落,供同学们参考及阅读。这些资料为同学们写作文时带来莫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把资料里的重要课题如:导致污染的原因,引入外劳的影响等制成彩色思路图,绘在大张白纸上,贴在教室内供学生学习及思考。

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巩固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协助学生阅读及了解文章方面,我先把一篇文章分发给各小组后,交待各组同学根据该篇文章,用一些疑问词如:谁(Siapakah),何时(Bilakah),如何(Bagaimanakah)等,设制一些问题连同答案。即使是很短的问题也无所谓,而且越多题越好。

户外教学方面,我曾经带领学生到本地的一个马来市场参观。同学们感到非常期待和高兴。那儿的马来人小贩知道是独中的学生,都非常友善和热情招待我们,并介绍许多手工艺品给同学认识。如:峇迪(Batik)、陶瓷花瓶(Pasu Tembikar)等。同学们和他们交流对话后,学会了许多交际语言。如:年长者,男的称为Pak Long,女的称为Mak Long,年纪比我们小的一律称为Adik。这些活动,大大拉近了同学对友族的亲善和了解,可说是一项大突破性的收获。

了解马来文化                   

通过学校的马来文学会,我也曾经陪同学生到附近的Al-Islah宗教中学拜访及交流。这所宗教中学的学生清一色是马来友族。他们看到我们的到来,同样的感到十分惊讶和害羞。校方好意的安排许多马来传统游戏。由该校同学负责教导我校同学一起玩。如:马来播棋(Congkak),陀螺(Gasing)等。

平时我校学生只有在课本上看过这些游戏,如今有机会能够自己亲身体验玩上,真是喜悦万分,爱不释手。该校学生十分亲切及耐心的教导我校学生。开始时,大家还很约束和感到陌生,但随著时间的流逝,彼此之间的隔膜也消融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同样的,起初语言也不大流畅,但时间久了,大家谈得没完没了,尽情欢乐。正如马来谚语所说的Tak kenal maka tak cinta(了解了,才会喜欢)。

这次的相聚,同学们获益不少。明白了马来友族生活上的一些禁忌和习惯。如:男女不可触摸手,也不可以太靠近;女性要戴头巾,在长辈面前要轻声说话、进屋子之前要把鞋子放在外面等。离别时,大家依依不舍,互相祝福,互相告别,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总之,马来文教师在独中任重道远。不但要教好学生能够掌握马来文,更要教会他们对马来友族社会、文化、习惯、禁忌的认识与了解。将来离校后,在这片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土上,大家才能和平相处,互相谅解的生活在一起。

 

常态下的教育众生相

2021/01/30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 何俐萍

电话另一端是一位阿嬷在抱怨的声音。与其说是抱怨,倒不如说老师临睡前透过微信派发功课及交代翌日改用Google Meet上课,让翌日晨起听到语音讯息的阿嬷瞬间崩溃,在愈说愈激动的口吻中,说明阿嬷是“压力山大”,老师的嘱咐让她无法再忍受,连环炮式的开腔渲泄。

阿嬷的语音被人以截屏录影的方式广为流传。我不知大部分人是不是抱以看笑话的心态,但或是出于职业心态使然,我私下去打听后得知长期白天受托负起监督孙儿课业的阿嬷得四处求人帮忙,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必须学会使用视讯工具,阿嬷自觉责任在身又因为科技的脚步太快而有感自己跟不上,才会泄气发飙。事实上,网课也让老师的工作更加忙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老师也是“受害者”之一。庆幸有热心家长私下教导,阿嬷才释怀。

不止疫情看不到尽头,校园何时才能再听到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以目前大马疫情每天都是数千宗在起跳,实体复课看来也是遥遥无期。冠病衍生了一个新词叫“新常态”,疫情迫使大家无论接受与否都必须适应它,也与新常态共存。上网课是教育的新常态,但新常态的背后却也渐渐浮现更多过去被忽视的问题。这已经不是有了手机、平板或手提电脑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有了网络就以为网课能完全取代实体课,一切都已皆大欢喜。以上所提的“阿嬷的委屈和无奈”,也许在千家万户亦真实在上演。家长得上班,监督孩子上课的工作自然落在祖辈的身上,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放任孩子不管,担起生计的父母也有他们的苦衷。在无法做到全程陪伴或监督的情况下,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问题也愈加严重。

“要孩子从早到中午都坐在电脑面前乖乖上课,那是不可能的事!”一所乡区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他重新编排课程表,例如规定每周一各年级的学生一律上两节的华文课,一来克服学生因长时间上网课,精神无法集中的问题,二来也让家庭中所有需要上网课的孩子,都有轮流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赶上课业进度,校长规定家长每周须一次到学校代孩子领作业。“我的学校属于小规模还能做到如此,大型学校就无法周全顾虑到每个学生。”我理解校长所要表达的,当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等同是被迫睁只眼闭只眼,别说是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即使在城市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也会出现水平有极大落差的情况。

我还听过一个真实的案例。年关近了,家长为了拼生意,因人手不足就让孩子充当帮手。接到学校拨来的关切电话,家长的反应竟是直接盖电话,而不是为孩子接连旷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诚心致歉并反省。睡不醒、网速差、摄像镜头坏了……,“老师,我不能开镜头,因为我在吃早餐”、“老师,我早上拉肚子,所以迟到”,每个迟到或旷课的学生理由都大同小异,隔着屏幕教学的老师根本无法做到从线上追到线下,到头来要自救的还是靠孩子的自律和父母的从旁拉一把。

新常态下显现的教育众生相虽然让人不免忧心,但光是忧心不够,依赖教育部去解决问题更不靠谱,满心期待早日恢复实体课不是最实际的做法,归根究底,育人的责任还是得回到老师和家长的相辅相成,更要在孩子的自律和品格教育上严守把关。

 

谁在网课掉队了?

2021/01/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停课复课,复课停课,当大家正期待著新学年重返校园,巴望著教学能逐步还原时,不料疫情却大力反扑,确诊人数节节上升,远比3月第一次宣布行动管制令时更为严重。随著第二轮行动管制令(MCO 2.0)的启动,学校只能取消复课计划,维持在线教学。

距离第一次停课,快一年了。大家从一开始的猝不及防,手忙脚乱,到后来的探索、实验,可说已度过了适应期,当教育部长宣布再次停课时,至少不再慌乱。希望这都是渐入佳境的表征,不是因为日久而产生“心理免疫”。

关注弱势家庭孩子

感谢数码技术为抗疫期间的居家学习提供了替代方案,虽然上课的方式、效果,和实体课有所不同,但至少能让孩子学习不中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学校因为疫情而关闭,全球平均损失了2/3的学年。剩下的1/3学年,又存在国家、地域、阶层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马来西亚,就有孩子因为家庭环境不允许,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技术支援,而无法上网课。就算教师改用whatsapp,也有孩子得等到父母晚上放工回来,才有机会借用智慧型手机接收信息。有的家庭只有一台电脑,家中孩子得竞相使用;有的孩子得步出家门,到有网络的地点“扎营”上课……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早前的一份报告,全球停课学生中,半数(约8.26亿人)家里没有电脑,43%7.06亿)家中没有互联网连接。在马来西亚,面对同样困境的学生人数究竟有多少?当抗疫的终点仍遥不可及,而在线教学又是维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替代方案时,这样的问题是否得到应有的关注?

当在线学习所需的基本设备在一些家庭都成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上网课的“入场券”,国家该如何确保教育能延续、不中断?如何让每个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不被剥夺?

学校关闭,没有孩子能不受影响,但弱势家庭的孩子所受到的冲击却相对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仅可以继续透过网络继续学习,还可借此拓宽学习渠道与视野,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反观家庭环境欠佳的孩子,则可能搭不上网络学习班车,游离在外,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让原本就存在的教育鸿沟因为“数码鸿沟”而拉得更远,后果堪虞。

当我们在探讨、追求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在线教学方式时,实在不能忘记,身后还有一群孩子上不了车,需要被关注。

培风中学线上开学礼 迎接339新生

 2021/01/30 南洋商报/马六甲

黄雪莱校长希望学生调整学习方式,疫情当中仍然昂然前进。

培风中学举办线上开学礼。

(马六甲29日讯)培风中学2021学年开学礼迎接339名新生入学,共盼新学年“培风风景线”。

培风中学新学年向来以“礼”开展。从第一天开学礼,到初一新生的谒孔仪式,校园的“礼”,是建构集体生活之“序”的关键元素。尽管新学年是以线上教学模式开课,然而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培风中学师生全体在开学日齐聚云端,参与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开学礼。

新学年迎来339名初一新生。董事长史进福致词时对各方表示感谢,在校方积极配合,以及家长与社会大众鼎力支持下,培风中学能够持续营运,坚守传承母语教育岗位。

为了协助减轻培风家长的经济负担,培风董事会也在疫情爆发之际,便多番调整助学金申请条件,除了简化程序,也适当放低门槛,期许培风中学助学金帮助到真正有需要的家庭。

校长黄雪莱在典礼引导师生回顾动荡的2020学年。在那变幻无常的一年,培风师生一起摸索线上教学方式,共同完成学科学习任务。课业没有落下之余,培风孩子也没放弃在玩乐中学习的机会,在短暂回校期间,师生一起积极筹备各种好玩的课外活动,并把原本应在实体校园空间发生的事,一项一项搬到虚拟世界。

“经过一年的韬光养晦,我们应该走出自己的路,坚定步伐、稳健的为明天起航。老师们很大程度调整了教学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疫情当中仍然昂然前进。”

(南洋商报)

海军提督商学院执行长访中正推介升学课程

 2021/01/30 砂拉越《联合日报》

诗里亚中正中学校长沈仁祥(左四)与教务主任与访客合影。

(诗里亚30日讯)海军提督商学院执行长兼署理校长习哇拉贾于日前带领职员拜访诗里亚中正中学,向校长沈仁祥及教务主任介绍该校设置的课程及特色,包括往后继续升学之管道、就业之优势,入学条件以及学校设备,包括住宿安排等。

该校代表人员在会面中担供了相关升学资料,让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可以先在本地进修大学预科、文凭等课程,直接进入职场,或继续国内外大学深造。

尤其是疫情期间,国际旅行多受限制,中学毕业后,先在本地进修也是值得考虑选项之一。

为学生升学前途着想,该校先后安排了本地大学预科、技术学校等升学讲座,随后也将安排国外升学之讲座,让中学生对未来有更明确的规划。

(联合日报)

2021年1月30日星期六

华小依需申请拨款. 2月3日前提交表格

 2021/01/29  星洲日报/中砂

(诗巫讯)诗巫加帛沐胶省华小董联会呼吁华小依各校需求,提出砂华小2021年度州政府拨

款之申请。诗巫加帛沐胶省华小董联会主席郑尚魁指出,砂津贴华小董事会联合总会欲收集全砂华小扩建校舍及搬迁学校的资料,以便能向州政府争取所需拨款,让扩建及搬迁计划顺利完成。

他说,申请的华小受促于23日(星期三)前,将申请表格通过发送电邮(邮址:kch.sama.chinese@gmail.com ),以及邮寄到砂津贴华小董事会联合总会办事处(地址:Lot 158, 1st Floor, Jalan Chan Chin Ann, 93100 Kuching),以便该总会处理后续的工作。

郑尚魁说,这项拨款申请只供学校扩建及搬迁工程,不包括维修或购买桌椅及器材。

(星洲日报/作者 林柳菁)

 

华理会:华淡小四年级家长 · 期限内完成爪夷教学问卷调查

 2021/01/29 星洲日报/国内

(吉隆坡29日讯)各州教育局已发出公函,要求华小及淡小向四年级的家长进行爪夷字教学问卷调查。

华理会主席拿督王鸿财今日在文告中,提醒校方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问卷调查或提呈调查结果,否则将被视为是同意接受爪夷字教学。

223前完成

他指出,吉隆坡教育局已在志期126日发给州内所有华小及淡小的公函中,要求各校进行四年级家长的问卷调查,而相关调查需在223日前完成。

此外,根据华理会向其他州属的了解,多州教育局也已经发出公函,截止日期都在224日前。

“家长是否同意进行爪夷字教学的问卷调查,是根据2019年教育部发出的指南进行。”

他说,由于大部分学校还处于停课的阶段,因此问卷调查可以用线上或电子媒体的方式进行。

“学校可以通过Whatsapp手机程序,google form或校内与家长沟通的网络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为了简化问卷调查的工作,华理会建议各校可以根据以下方式处理,即学校向四年级的学生家长以WhatsAppGoogle form的方式发出问卷后,学校需在一个星期(最迟两个星期)统计家长的选择,家协随即开会(可用线上会议)决定是否进行4年级的爪夷字教学。

最后,校方根据家协会议的议决,致函知会教育厅及教育局。

没提呈调查结果被视为同意

王鸿财指出,校方若没有完成问卷调查或没有提呈调查结果,则被视为是同意接受爪夷字教

学。

“因此,在现有爪夷字教学的课题还没有获得调整前,各校需谨慎根据程序完成问卷调查,并通过董事部、家协及家长的意见,向教育部反映华小家长不同意在马来文课程纳入爪夷字内容的坚定立场。”

他表示,华理会坚持一贯的立场,反对教育部将爪夷字的内容纳入马来文的课程,并将之列入马来文课程的课程标准(DSKP)作为一项技能。

王鸿财要求教育部,若2021年的家长意愿调查,与2020年的数据一样,显示超过97%的家长选择不学习爪夷字内容,则教育部应该从善如流,尽快调整爪夷字现有的执行模式。

(星洲日报/作者 蔡诗琪)

马来文专业导师公会全力推广·让华裔生爱上国语

 2021/01/28  星洲日报/大都会

报道/陈佩莉/ 摄影/蔡添华

苏帝文与其他理事早在2015年开始积极走入校园,推广学习国语的重要性。

他们努力地推广国文(马来文),希望借此灌输华裔子弟掌握马来文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他们对学习马来文的兴趣。

一群专业的马来文教育工作者秉着提升华裔的马来文掌握能力,以及了解马来文的重要性,在5年前通过走入校园举办活动及讲座,积极展开推广马来文的工作,而后更是成立了“全国马来文专业导师公会”。

7州属理事大力推广马来文

该会主席苏帝文博士对《奇门罕馆》指出,该会是于20201月正式成立及获得注册,目前有7名来自不同州属的理事加入,为推广国文并提升华裔子弟学习国文的兴趣上共同努力。

“我们起初都是以个人或是公司名义,或是以联盟的方式进行活动,直到去年正式成立公会后,也更活跃地展开相关工作。”

他说,该会目前一共有7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财政、秘书及副秘书,而理事们的初衷及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大力推广马来文,尤其是华小学生能真正地喜欢上马来文,而更重要的是灌输华裔子弟需要学习马来文的概念。

不是应付考试 应掌握马来文

苏帝文说,华裔子弟对马来文都有些抗拒,然而该会希望传达一个概念,即我们身为大马之子(Anak Malaysia),必须学好马来文。

“这不是因为要应付考试或是获得文凭,而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掌握好我们国家的语言。

“我们也希望华裔子弟能理解,马来语并非单一种族的语言,而是我们的国语,是我们应该要掌握的语言。”

因此,他说,他们一群国语导师当初以非正式的方式,包括进入校园或在补习中心办活动,而在公会正式成立后,则以公会名义主办工作坊、写作营等活动,传授掌握国语的技巧。

全国马来文专业导师公会在成立后即遇到行管令,惟该会也通过脸书与民众交流,包括在脸书上公布各项咨询。

办讲座工作坊 凝聚志同道合成员

苏帝文指出,该会主要是到华小进行推广,而他与其他理事也早在2015年开始进入校园,通过举办国语作答的讲座或工作坊,也通过每次的活动不断有志同道合的新成员加入推广工作的行列,最后则成立了公会。

“其实我们早已想成立一个公会,惟当时面对成员不足的问题。注册局要求全国性的公会必须至少有来自全国7个州属的代表,而我们直到去年才集合到来自各州属的代表,即成立公会,并在去年才正式获得注册。”

他说,该会理事在顺利成立公会后,即拟出多项计划,无奈却遇上了疫情爆发及政府落实行管令,以致不少计划都需暂时搁置,或是搬到线上进行。

线上活动缺乏与孩子实际交流的趣味,全国马来文专业导师公会期盼在行管令结束后,能重回校园举办推广国语的活动。

他指出,该会在成立后即计划与国家语文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进行配合,希望通过与该局的合作举办活动,进而大力推广国文的重要性。

奈何在落实行管令下,这项计划唯有一再展延。

“国家语文局每年都会有‘爱国语’主题的活动,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合作的空间。”

刚成立遇行管期 疫情后蓄势待发

苏帝文也说,该会在行管令期间也联同教育界其他公会,向教育部反映教育界所面对的问题,包括要求政府给予津贴补贴补习中心,以及要求在有条件行管令时允许补习中心营业。

另外,他透露,该会在去年3月份落实行管令期间,曾推出线上国语学习技巧及小六评估考试作答技巧相关讲座,原本也预算在今年主办一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作答营,但在政府宣布重启行管令下唯有取消。

在面对疫情及行管令的阻扰下,全国马来文专业导师公会去年一整年转为举行线上活动,继续推广国语的工作。

“我们在刚成立后就遇上了行管令,因此2020年的活动都以线上活动为主,暂未真正踏入校园举办活动。线上活动的反应是较为不理想,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不熟悉线上软件及用具,以及网络不稳定是最大的挑战。”

他也说,线上活动也缺乏与孩子互动,加上网络不稳定而不断登出再登陆,难免让孩子感到无趣。

无论如何,他说,该会还是维持不断地进行活动,继续地去推广学习作为国语的马来文,包括在行管令结束后,将会以进入校园进行推广为主。

助边缘生考到优等

苏帝文也说,该会举办活动的目的有3项,包括让华裔子弟了解马来语即是国语的重要性、掌握考试作答技巧,以及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国语的兴趣。

“我们主要是以华小为主,也希望能帮助位于马来文水平边缘的学生考到优等(credit),最低限度是不用进入预备班。”

他希望,我国未来可以做到“零”中学预备班,意味者不会再有学生在马来文科目中考获不及格,皆可顺利升上中一。

他也说,根据2019年前的数据,华小的国语及格率都不断上升中,因此该会相信多方面配合包括家长、学生,应该能获得更理想的成绩。

“主要是因为环境所导致,很多华裔孩子在家不会讲马来语,在本身没有基础下,逐渐演变成华裔子弟不精通马来语的情况。”

苏帝文对《奇门罕馆》分享全国马来文专业导师公会成立的故事及所秉持的理念。

融入生活 点餐多用马来语

他指出,该会想要做的是加强华裔子弟的马来语基础,同时也提升他们学习马来语的兴趣,而该会也有一句口号,即是“将马来语生活化”,鼓励孩子在生活上善用马来语,如到快餐店时以马来语点餐,也希望父母也能让孩子平时多说多用马来语。

他说,很多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概念是,学习国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出来社会后不会再用到,慢慢地也让孩子产生马来文不重要的观念。

“其实,新加坡目前也在推广马来语,以及印尼语也与马来语大同小异。”

苏帝文表示,虽然手上并没有相关数据,但该会担心是否在无法掌握国语的情况下,孩子跟不上课程而选择放弃及辍学。

“在升上中学之后,除了英文科目,其他科目都是马来语。如果国语不好,可能会造成连锁反应,即导致辍学或无法继续升学的问题。”

7理事1巫裔加入

另一方面,苏帝文指出,该会目前共有7名理事,当中只有一名是巫裔同胞,其他的都是华裔子弟,但大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广学习马来文的重要性。

他说,该会也需要更多人力,欢迎有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

“这份工作是吃力不讨好,需要有兴趣、肯牺牲的人去做。这也是公会所面对的困扰。”

他说,他们很多时候是需要自掏腰包承担走入校园办活动的所需花费,包括一些偏远地带的学校,校方是没有能力承担花费,

他说,教育局方面也没有提供补贴给任何公会,而该会本身也不接受捐款,以免引起更多额外的问题。

因此,他也建议热心人士可直接捐款给有需要的学校,再由学校家协提供补贴或承担该会办活动的花费。

(星洲日报)

泗水中中华语学习中心举办线上“留学中国经验分享会”

 2021/01/2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教


无情的疫情已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受最大的冲击,除了经济外,就数是教育。疫情让有些人宅在家里,认为来日未必能有机会如此闲散,乘机吃饭睡觉;反之有些人绞尽脑汁走出困境,利用先进科技创新转业、阅读写作。诸如国内国外教育界就举办各式各样的线上活动。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教师互助会相继举办了网上教学培训等,广州暨大举办了“2020年海外华校管理人员培训班”,“全球华校联盟”,“暨大华测”,还有很多教育教学活动。足见教育界不为疫情而停止教育,逆境创新意,这是一个积极光明的体现。

2021117日泗水中中华语学习中心举办线上“留学中国经验分享会”。疫情让学习中心的4位肄业生、5位华保送生,还有2位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南京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大学学生等皆因疫情暂无法返回原校上课,而是上网课。而返校遥遥无期。他们委屈、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们就将这些年轻人组织为“精华团队”,经常召开线上会议,引导他们阅读写作,互相交流、沟通、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就让这些学生现身说法,提出自己在中国留学经验分享给大家。经过11位工委主讲者3个月的筹划分工合作,决定117日举办线上“留学中国经验分享会”。以下是11位工委:谢月云、何美芝、韩江安、丘宜霖、周志信、朱依琳、施珮莉、温芝灵、陈福城、王顺亮、蓝明发。

那天分享会受到华教界人士热烈的响应,他们的参与是我们的荣幸,也为分享会增添光彩。在此,向他们致谢致敬!其中印尼华教总会郑洁珊老师、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常务主席苏先源、秘书长李秀珍、教师互助会会长陈慧莲、彭则翔、杨景雯、叶宏慧、周文丽、林祖杰、吴丽琼、白爱兰、陈淑莲、吴萌瑄、潘秀红、蒋艳丽、张玲玲、陈玉和、李宏通等(恕未尽述称呼)。

来自南海漳、外南梦、茂草沙里、井里汶各地的华教领导,华教界同仁、老师们、家长们、学生们、中中校友会理事和校友,共300多人参与。

疫情,让同学们居家网上学习;疫情,让华教老师们“停课不停教”。在此,让我们向坚持不懈努力的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中华语学习中心开办了20年,今天首次举办此项活动,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不周之处,期望大家指教包涵!

20年来,中中华语学习中心保送了30多位学生到中国留学,毕业后保送生都遵守诺言担任汉语教师,投入了华教的队伍,传承中华文化,成为印尼华文教育事的接班人。

今天的分享会由我们的六位学生主讲各自在中国留学的经验,目的是让大家认识在中国留学的概念,了解中华文化,意识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性。到中国留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况且又可以申请奖学金,今天的分享会,让同学们领略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六位主讲者,他们从小持之以恒的在中中华语学习中心学习汉语。长大后,终于为自己创造了崭新的前途。他们将自身的经历,为尚在学习中的学弟、学妹们现身讲解,启发鼓励学弟、学妹们坚持在学习华语道路上,努力前行;未来,必将给自己的前途创造出辉煌的前程!这也是我们举办分享会的宗旨和目的。

主讲学生如下:

陈富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

温芝灵——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施珮莉——广州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系硕士研究生(保送生,现为学习中心教师)

周志信——广州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系学士(保送生,现为学习中心教师)

王顺亮——广州中山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系肄业

蓝明发——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肄业

紧接着由东爪哇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国际交流部,也是中中华语学习中心教师韩江安、丘宜霖解说关于2021年申请中国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全额奖学金事项。最后是快速回答问题(只限学生),十名优胜者可领取价值十万盾的中中华语学习中心学费优惠券。学生们踊跃参加,成绩优异,深感现代年轻学生对先进科技掌握得非常好。甚慰!

泗水中中华语学习中心成立20年来,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语言、中华文化的初心,为印华教育事业献出了绵力。其中,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华语教师和企业汉语从业人员与专业人才。看到学子们茁壮成长,学有所用,成绩斐然,甚是欣慰。今后本单位期望与其他单位为印尼华文教育携手并进、与时俱进,共同努力一起加油!

没有等待的辉煌,唯有拼搏的精彩!

一支独秀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千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