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星期六

语文科主任副校长都不谙中文·甲华中董事会反对委派

2020/10/30 星洲日报/古城

(马六甲30日讯)虽然马六甲华文国民型中学董事会已向甲州教育局推荐2名该校符合资格、掌握三语包括谙中文的教师担任语文科主任,但教局却委任一名不谙中文的该校印裔教师出任语文科主任,同时又忽然调派一名不谙中文的巫裔教师担任该校第二副校长(学生事务),董事会因此强烈反对。

成立才:2个月前已呈推荐人选

甲华中董事成立才说,董事会在2个月前已向教育局书面提呈语文科主任推荐人选及会见教育局长,有关推荐的人选,是该校的2名教师,2人皆非常符合担任语文科主任的条件,而且主修中文,其中一人更是卓越教师。

成立才说,该校是国民型中学,中文为必修科,教局委任不谙中文的教师担任语文科主任,将造成执行语文科主任职务受到限制,因为除了国语及英语,语文科主任也必须管中文、检查中文作业簿、进班视学、写教案,但若语文科主任不谙中文,则无法进行此项任务,得由他说,在语文科主任的事件上,教局只需委任谙中文的教师担任,同时能用华文写教案,问题即可解决。

同时,成立才说,教局委派不谙中文的教师担任第二副校长(学生事务),此职务是针对家长与学生问题进行协调,而该校95%学生是华裔,出任掌管学生事务的第二副校长却不谙中文,在沟通上可能容易产生误会,也可能导致误会加深,此做法也无法加强团结。

该校董家协与校友会针对本周四教局委任2名不谙中文教师担任该校要职的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对当局的安排表示强烈不满。

康秀春:忧国民型学校变质

董事署理主席康秀春说,董事会之前已向教局推荐极具资格的语文科主任人选,但教局却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拒绝董事部的推荐,同时更忽然调派不谙中文第二副校长到该校,她认为教局不可得寸进尺。

她说,甲华中从819日语文科主任退休至今,该职位未有填补,第二副校长则是在数天前突然被调换,原校副校长被调升至其他学校。

康秀春说,董事会担心教局的做法导致国民型学校变质。

“我们并非排斥友族,但当局必须委派谙中文、理解中华文化的教师来掌管以上职位,但教局偏偏安排不谙中文的教师到来。”

她说,该校学生多数来自华小,对于不谙中文的教师,初上中学的学生难免会面对双方沟通不便的情况。

康秀春说,甲州国民型中学一般都面对教局的以上安排,包括她本身参与校友会的圣母女中,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她对局长这次的安排感到生气,并指一定会扳正情况。

“过去,局长都会尊重我们推荐的人选,但这一次却在没有任何理由下拒绝,也没有通知董事部。

该校家协主席兼董事刘爱华说,2名不谙中文的教师将在下星期一上任,他希望教局尽快处理,否则一旦有关教师报到,恐怕将加剧处理难度。

召见5改制中学董事

无论如何,康秀春说,甲州教局局长今日下午3时刚好召见甲州5间改制中学董事,商讨《国民型华文中学十大诉求》,该校因此将在会上向局长提出上述课题。

一同出席发布会的有家协副主席陈文圈、李炳汉、家协理事陈乙萫及校友会主席彭金胜。

( 星洲日报)


西港华商协会捐助港华学校善款交接仪式隆重举行

 2020/10/26 柬埔寨《柬华日报》






【本报消息】20201025日,西港华商协会捐助港华学校善款交接仪式在港华学校礼堂隆重举行。

参加活动的有西港柬华理事会会长郑源来勋爵,西港华商协会会长梁庆良先生,旗袍协会会长王咏梅女士,以及西港华商协会的主要领导、西港柬华理事会的所有成员、港华学校老师等一共60名嘉宾。

活动在庄严的柬中两国国歌中拉开序幕。郑源来会长在致词中说,今天港华学校迎来了最美好的时刻。在这里我谨代表西港柬华理事会与港华学校师生向华商协会及全体爱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西港华商协会组织对港华学校的捐款活动,并得到广大同胞的支持和鼓励。港华学校好像一个孤儿在海外漂泊,现在像是找到自己的母爱了,已经有了温暖的感觉,学校前途肯定发扬光大,越办越好。对此次的捐赠善款,我们主要是筹划修建学校篮球场、操场。这也是华商协会对港华学校的教育项目做出的极大贡献。西港港华学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地,我们办学20多年来,一辈又一辈的华侨华人艰苦创业,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是大家的爱心凝聚。今天,我很高兴的看到,我们西港的新华侨新华人,也加入华校建设的队伍,为发扬中华文化添砖加瓦。感谢大家对港华学校的大爱!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远道而来,帮助我们学校发展文化教育的中国老师们,在疫情防控期间,坚守岗位,为培养下一代子弟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的本地老师也是很认真、无私地献上自己的爱心,不懈地教导学生,值得我们点赞。港华学校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西港华商协会梁庆良会长说,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家都很困难,但听说要给学校捐钱,很多企业、个人都纷纷响应。每一分钱,都彰显了各捐赠单位和个人的大爱情怀。希望以后大家都能继续支持港华学校,办好华文教育。

旗袍协会会长王咏梅女士说,今天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我的心情很激动,在自己积极参与的同时,我也发动了很多企业家参与。希望老师们继续努力,教育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活动最后,西港华商协会执行会长申云洪向大家公布首届慈善杯高尔夫球比赛上为港华学校捐款的数额,其中包括捐赠人指定捐助给港华学校的:柬华总会常务副会长方灿成勋爵2000美金、潮汕商会1000美金、永利皇宫·华商协会秘书长邵慧萍女士1000美金、东方汇·华商协会荣誉会长杨十莲380美金、陈友云310美金、李小梅310美金(共计5000美金)。还包括在七星海举办慈善拍卖会上的善款(字画由华商协会梁庆良会长和静雲堂商贸公司梁晶女士捐出):MY集团王家毕主席集团王家毕主席1300美金,何华先生500美金,王府艳子900美金,五象广场陈海山先生4000美金,东方汇·华商协会荣誉杨十莲4000美金,金沙华威东哥1000美金和王广慧先生1000美金(共计12700美金)。

会上,旗袍协会会长王咏梅女士当场捐赠2000美金,并承诺捐赠给港华学校每位老师2套工作服。梁庆良会长捐赠口罩、消毒液一批。鑫旺汽修陈义全捐赠价值500美金的水票,银河集团洪总捐赠100个书包,苗苗女士捐赠文具一批。

仪式最后,西港华商协会梁庆良会长向西港柬华理事会会长郑源来勋爵转交捐赠款32000美金。大会上,各位领导还为捐赠代表颁发感谢状和奖杯。

应提的是,此前,在港华学校举办的“迎中秋,庆国庆”活动中,学校也收到众多捐赠,他们是:西港柬华理事会郑源来会长5000美金,柬华理事总会总监事冯俊南勋爵3000美金,旗袍协会王咏梅会长500美金,旗袍协会500美金,林潮龙先生1000美金,西港商协联合总会会长林蕙兰女士200美金、秘书长张俊伟先生200美金,亚洲特保董事长赵伟如500美金,慈善互相协会300美金,旺角火锅600美金。还有柬华理事总会副会长林少雄先生捐赠饼干30箱(300盒),百川集团·华商协会执行会长申云洪捐助矿泉水60件,晨光文具捐赠文具200套,正基(柬埔寨)有限公司承诺捐赠价值3000美金的混凝土给学校建设篮球场。

我们相信,有社会各界同胞们支持,在西港柬华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港华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

(柬华日报)

往事不如烟 思念无限

 

 ——纪念郭温和老师

2020/10/26 《印尼新报》

~作者:(香港)梁俊祥


惊悉郭温和老师于202095日不幸去世,我深感悲痛。虽然我和郭温和老师在新文实验中学只共事一年,但他全心全意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坚持原则、严谨、认真、刚直的品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往事并不如烟。记下郭温和老师二三事,学习与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学兄。1959年我从华中高中毕业,黄锦焕老师介绍我到井里汶任教。因未够18岁,不能考教师证,母亲也希望我留在雅加达。经方文祥姐夫介绍,我到新文实验中学任总务,由此,认识了郭温和老师。由于我们都住在学校,彼此接触比较多。我刚踏入社会,少不更事,他对年少轻狂,不知高厚的我,言谈身教,多有批评指点。

我视他如兄长,有几分敬畏。得益良多。新文是玉融公会主办的。董事会由张鸣琴、郭毓秀、杨名树、纪宗祥等组成。1953年在印尼玉融公会旧址MANGGA BESAN (芒加勿杀43号)办了新文学校,只有小学,张青岸任校长。

打好基础后,玉融公会决定再办中学。中 G A J A HMADA(加查玛达大街174号),原址是陈承顺先生的新华旅社,取名为“新文实验中学”,校匾由福清才子周维祯题写。

校董会聘请教育界元老刘宏谟由巨港回雅加达任校长,同时网罗了巴中的54届毕业生康大立,郭温和,洪秀莲等年轻教师加上巴中56届的李德生、李汉民和华中56届的吴寿年等,新文有了充满活力,生龙活虎的教师队伍。刘宏谟、康大立和郭温和成为新文实验中学的中流砥柱,为新文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新气象。新文强调“实验”二字,创新,突破,致力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德、智、育多方面发展。增设会计课程、加强印尼文教育、开辟工艺室、指导学生们学电工、(培养了叶信芳、廖大慈等在电子电器行业的精英),学石膏雕塑(指导老师是张卜奇);安排学生在学校空地上种菜,种花,养白兔,白鸽等动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

我到新文是接替离职的丘瑜先生的总务。到任不久,担任簿记课的老师又辞职,刘宏谟校长要我“试一试”教簿记课程。郭温和主管课程安排,他和康大立鼓励我大胆接任,并安排我到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讲第一堂课,他亲自旁听,把手指导。

记得有一位姓黄的老师,工作松懈,未能及时完成学生的成绩单。虽然这位老师和郭温和私人关系不错,听说还是他介绍到新文的。但主管教学的郭温和在教务会议上严厉地批评了这位老师。

我每月都要到副董事长纪宗祥先生家中领学校的经费,郭温和多次详细列出贫困学生名单,要我交给董事会,申请给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对贫困的学生他人如其名,温和慈爱,经常鼓励贫困学生消除自卑,自强奋斗。郭温和亲自组织学生参加玉融公会公演的《秦香莲》、《追鱼》的后台和纠察工作。

1959年秋,印尼苏加诺颁布排华的第十号总统法令,外地华侨难民涌来雅加达,新文停课,作为难民临时住所。郭温和、康大立、郭慈钦等担负接待难民的工作。负责组织纠察组、行李组、伙食组。由于新文没有高中,初三学生也不过是十四五岁,他们还安排玉融公会属下商家的职员和刚毕业的校友回校参加接待。安排组织工作极具挑战性,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有几次外地难侨半夜才到学校,郭温和带领师生们搬运行李,安排住宿,通宵奋战。

1966年,风云突变,印尼所有华侨学校被封闭,郭温和生活陷入困境。时任新文学校的董事长郑年锦先生安排郭温和到他的公司任职。虽然身在商场,但他还是一直关心和倾力投入华文教育工作。锲而不舍地和原华校教师们团结互助,发挥余热。

对于这一群坚守在印尼华文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正如张茂荣先生在读菽园(庄淑贞)新书:《思念与感恩》后写到:“他们那时既要天天冒险出门到好几个学生家里做中文补习老师,回得家来又要尽做父母的责任。正如菽园说的做人要做“伟大的平凡人”。在印尼华文教学渐渐复苏的今天,人们应该记住他们在艰苦岁月传承华文伟大而平凡的贡献。”

最后一次见郭温和是2016年为出版张茂荣先生的《韶华纪事》,到他们家拜访他和庄淑贞。岁月无情,五十多年前,青春焕发的年轻夫妻,竟然在家都要扶杖而行。这一场景,定格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寄语庄淑贞老师:郭温和老师是你和我们的骄傲。你们二人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典范,你们润物无声,默默耕耘,你们对华文教育事业的贡献,已深深镌刻在侨史丰碑上。望你节哀保重。我永远怀念我的学长——郭温和老师。

20201026日于佛山)

2020年10月30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151

 独中明年新生数量令人堪忧

2020/10/26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作者:渔夫

全柔各独中陆续举行入学考试,从报章上获知报考人数有增无减,确实是好事。

不过笔者思索,独中明年新生人数会否受影响还不得知,因为冠病疫情对经济的负面连锁效应还在持续。

经商朋友的财务都受疫情影响,在新加坡打工的老朋友也因为年龄大了,公司因为利润减少而被裁员。

既然市场这么多人失业和减薪,独中新生人数真的很有可能在明年减少。

父母面对经济困境,缴交贷款很吃力,一般独中每月收费是数百令吉,经济吃紧,勉强送孩子进入独中,或不是明智选择。

最近,堂女婿的孩子报考宽柔中学,不过堂女婿暂时无法回到新加坡工作,已在本地留守数月,未来前景不明,实在不建议堂女婿送孩子到独中求学,毕竟他刚在新山买了间50万令吉的屋子,经济压力可不小。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传统华人思想。面对现实,很多时候还是非常无奈,就如每月有庞大贷款需缴交的年轻人,每月都在面对不少的经济压力。

独中教育确实好,设备完善不说,师资方面也重点栽培,求学环境非常好。不过,在疫情面前,荷包没钱时,真的要向现实低头。

 

独中的品格教育?

2020/10/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庄仁杰

独中常常强调自己注重德育、中文母语教育/三语教育以及优秀的数理科,并且以此作为自己在教育市场上的卖点。君不见,不论是独中的校长或校友,或者是其他人,说到独中教育上的优势时,都强调这些特点,并特别强调德育。持此类观点者,提到独中时都说独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独中生会有较好的纪律、自制力、诚信等等。

独中如何演绎身教?

先不论独中注重德育因此独中生品格较好这回事是否为真,但是教导品格这回事不但需要言教,更是非常强调身教。因此,独中是否在身教这方面,做到教育学生品格这回事?

最近听闻新山某独中有这么一回事:初三的地理考试题目,与出题的老师在小测验中的题目几近完全重复。从公开的部分来看,可发现测验中的问答题重新包装后,几乎原封不动地出现在地理考卷上。

出题老师透过小测验向自己的学生泄题,这样的做法让其他班级的学生在考试时处在不公平的位置上。对此同学在网络上提出抗议,但是校方最后的决定是这不算是泄题,因此不需要重考,也不需要向同学说明来龙去脉。

如果要求学生必须正直,行事必须公平公正,那么必须以此律己,才能如此要求学生。可是学校却把很明显是泄题的事情搁置,更认为这不是泄题,这不是变相告诉学生,行事不需要公平公正,也不需要正直?如果独中的好处之一是品格教育,如此做法是否能称上是向学生示范何为好的品格?

这类事情所在多有。

吉隆坡某独中要求学生如果要穿外套,必须要穿学校所售卖的外套不可。如果学生穿自己的外套将被没收,并且记过。学校如此做法,是曾有学生把答案放入外套中进入考场,所以禁止校外的外套。可是重点应该是作弊,而非外套,更何况如果外套导致作弊,穿著学校制造的外套亦可作弊。此外,学校无法交代制造商和利益流向,其中缺乏透明,根本无法给予大众交代(这与新山某独中强制购买有学校校徽的袜子的事情,几乎雷同)。

诉诸权威处事不透明

独中要求学生品格和纪律优良,认为可以透过这些外在衣物来显示,可是在这过程中却一再显示自己在逻辑和思考上有问题。更何况,这些外在事物并不能提升学生纪律和品格,重点还是如何教育学生何为好的品格和言行。结果, 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外在衣物的过程,不但向学生显示自身思考的愚昧(校方的理由根本不堪一击),一切诉诸权威(对权威的迷信和盲目服从),以及自身的财务不透明。如果要向学生展示何为品格,这可说是个很好的反面教材了。

更别提最近某独中爆出教师性侵学生的事件,学校最初欲盖弥彰,企图压下消息的态度(最后因为网络传播,导致必须出来面对)。面对问题不勇敢面对而以权力压下消息,这绝非是被认可的好品行。如果独中强调自己的教育优势是品格德育等等,但是如此行为,一再显示自己的品格实在无法作为学生的榜样。

从以上个案中,可看见这些独中如何处理泄题、外套等衣物,以及重大事件(性侵可说是重大事件)。如果说行为举止是定义自己的方法,这些独中管理层的行为举止,实在无法称为是优良品行。如此一来,独中一再强调自己的优势是可让学生有优良的品格,可是在身教上却背道而驰。如此行为,是在教导学生有良好品格,还是在教导学生如何放弃良好品格,成为言行不一的人呢?

先来正视并纠正自己的问题,再来和大家谈独中可培育学生优良品格这回事吧。

 

病毒和考试一起到来

2020/10/2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宋明家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学期就快结束了,期末考试也在这10月底开始举行。

越接近考期,小香就越焦虑紧张,心情就越焦躁不安,紧张的考试火药味,充斥家里每个角落。

考试前一晚,小香像老僧入定,屏住呼吸,坐在书桌前复习,时而喃喃自语,时而两眼发直,时而嘴巴不听使唤的颤抖。

电话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也一样紧张兮兮,还问了很多问题。

“这个…那样…这样…”

小香是下过苦功的,还勉强可以指点一二。

隔天一早,小香提前两个小时来到学校。

比她更早的,是其他老师,早就各就各位,坐在电脑前做各种系统、电脑等测试和准备。

哦,忘了和你说,小香是某大学课程的老师,这几天为了在线期末考试,搞得家里兵荒马乱、马翻人仰。

对中年或老年老师们来说,在电脑屏幕上给学生监考,是件天大苦头。

首先,为了在线考试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学校考试局负责人好几天挑灯苦干,为每一个科目制定特定SOP

那些长达20页的监考任务清单,详细记录了老师在考前、中、后种种必须注意的每个步骤和细节,以及如何使用系统的主要步骤等等。

这些,就是小香在考试前卯尽全力、尝试理解清楚的资料;也因为首次施行这种屏幕监考方式,让学校大部分老师都陷入焦虑。

到了学校,每一位监考老师被分配一台电脑,然后开始检查各种细节,包括时间、日期、所负责Zoom课室、各班学生、考试链接、考试密码等资讯。

登入虚拟课室后,就要邀请接受正在“等待室”(waiting room)的学生们,请学生进入“Zoom考场”。

接下来,老师在群组聊天处(group chat)解释在线考试的种种规矩和细节,比如考试期间不能离开摄像范围、不能离开电脑、眼和手不能有可疑动作等。如需要用纸和笔作答的考题,学生就必须展示所规定的空白纸张数目、特定计算机等;部分大学也制作短片,以影片代劳讲解考试和防作弊规则。

国外大学使用人脸识别科技,防止学生使用枪手代考;但本地学府一般是展示学生卡,确定身分后,学生必须展示桌上环境,以确保四周没有任何不被允许的东西,摄像机也必须看到脸部的正面和眼睛;也有大学要求学生使用另一个摄像头,从后方角度监控学生的“考场”。

考试前10分钟,老师就开始发送考卷的网上系统链接。

考试进行途中,老师还要时时注意学生眼睛或手部有任何可疑举动,或其他人出现在视频里、或听到屏幕后的其他可疑声音等,一旦遇上可疑状况,老师会予以警告或采取其他行动;学生迟到的话,会有其他的指示和程序。

考试时间一结束,系统的试卷作答会自动关闭,若有动用纸笔的,学生就必须用手机,拍下写在纸上的答案,然后上载到所规定网站,这些都是根据校方的政策和准则而制定的。

但基于软硬体种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和突发状况,包括答案不能上载、网络断线、电话记忆体不够、学生QR码扫描失灵等等等问题,老师和学生们都需要学习更大的包容,和做好随时灵活变通的准备。

目前大多数大学和学院,都比较倾向“信任”(或“放任”)学生,不会在摄像机的另一头“搞怪”的举措;但除了“信任”之余,我们其实还可以做的更多。

除了平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正确观念,包括学习的真正目的、分数不比诚信重要等,在线考试在防止作弊上,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技术空间。

虽说师高一尺、徒高一丈,学生真的想作弊,真的会是防不胜防,但电脑网络科技在未来可以在在线考试这学习环节上,协助改善考试的进行和设置效率。

前文所述的摄像头防范功能,甚至使用两个摄像机来监督,或者考试系统设置防止切屏、阻止使用其他应用程序的功能,避免让学生到网上寻找答案,或者可以多屏监控的软体科技等等,都是有待改善的模拟人工监考。未来人工智能科技的持续进步,搭配虚拟考场规则的SOP约束,必将能取代屏幕上那些累人的裸眼人工监控,来提高监考效率。

但最基本的,还是政府必须先加强网络覆盖率,和提升全国网速。少了这个,其他一切都免谈。

 

“词语规范”不宜草率定论

2020/10/27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王介英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情达意、传递知识、交流信息的工具,若因不统一以致产生混乱,势必削弱其基本功能,也必为学习者与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有其必要性。

“汉字字形”的规范化有一系列的文件作为指导,明确而有效;“语音”规范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作为依据,没有太多的争议;“语法”规范以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法则,基本上问题也不大;唯独“词汇”的规范数十年来语言文字学界一直无法取得共识,无法确立规范准则。专家学者奋斗了数十年才于20011219日发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中国学者程凯在《词汇规范化问题》中说:“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中,词汇的规范是个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部分。造成这一现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与词汇自身的性质以及词汇与社会的共变关系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他言下之意是说,词汇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出现“新陈代谢”的变化,旧词消亡,新词涌现。

他认为,对一些目前摇摆不定的词汇现象不要过早下定论,而是分阶段观察它们的使用情况,以期最终确定规范。

最近大马报章言论版先后出现三篇讨论“大马中文词语规范问题”的文章,反对把在大马广泛流行的一些词语“规范”成中国惯用的词语,如“沙嗲”改成“烤肉串”、“拉茶”改成“折茶”、“纱笼”改成“筒裙”等等。

切勿一成不变

12年前,笔者在《马来西亚华文华语的规范化》里就曾讨论过这个问题(见《资料与研究》第36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199812月)。当时笔者引用中国学者陆俭明教授评论新加坡华语规范化问题时,所提出的看法作为依据,认为:“华语的规范化应以中国的规范为基础,能与中国普通话靠拢的应尽量与中国普通话靠拢,但不一定要完全一成不变地遵循。只要是不破坏汉语的系统规律,那些来自方言或外语,而又具有表达力与生命力的词语与表达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

陆俭明教授在《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一文中的原话如下:“新加坡华语的规范化也不一定要完全受中国普通话规范的限制……对于那些虽然是从方言或外语来的,但很有表达力,而又不破坏汉民族共同语的规则,则可以接受成为新加坡华语的组成部分。”

与心仪作家意如香挚友的 一 段奇缘

 

——从峇眼亚比是否是失踪“明惠帝”后人说起

2020/01/28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

作者(左)与意如香、夏之云伉俪。


意如香——相信印华文坛大家都知晓,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经常写文章投稿于印度尼西亚日报上,其文笔多样化,无论诗歌、散文、微型小说、社评都写的很扣人心弦。

有趣的是,我一直以为意如香是女性作家,说句心里话,喜欢他的文章,欣赏他的作品,并不是因以为他是女性作家,而是他的文章每一篇都写得精彩吸引人。欣赏他的文笔精炼,词句优美,阅读他的文章,细嚼品味,能从中吸取营养,充实自己。奇妙的是,每次读完他的文章,心里总觉得似曾相识的“幻觉”。尤其是他与莫名妙作家,关于明朝明惠帝出亡落脚峇眼亚比的探讨性文章“一个历史的发现”,曾引起当时印华文坛里“是王爷还是海盗”的一场笔战,有人把峇眼人的先祖诬称为“海盗”,使我很不以为然,也毅然加入探讨,因为峇眼亚比(Bagansi api api)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这心中原以为是女性作家的感觉,后来机缘巧合,二十年后才揭开了“秘密”,原来我心仪已久的作家意如香竟然是……

话说1995年清明节,我到因车祸英年早逝的弟弟廖振文坟墓祭拜扫墓,望着自小相依为命的弟弟,那童雅未失,略带稚气的脸,心里一阵心酸,悲伤之余,当晚我写了一首“悼念”诗,投稿于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日报上。

1997622日,印度尼西亚日报刊登了莫名妙的一篇文章“历史的谜梦”,推测峇眼亚比的祖先可能是失踪已久的“明惠帝”。19971017日又刊登了意如香的一篇“一个历史的发现”。不久后,1998116日又刊登冯柏铭的一篇“是海盗,不是王爷”,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尤其是峇眼亚比的华人。当时媒体称为“王爷论和海盗论”。但跟我小时候在家乡峇眼亚比里的老一辈讲的不一样。正巧有一天,一位同乡前辈洪若生(已故)拿了一份有关峇眼亚比开埠史的资料给我看,同时提议我根据这份资料写一篇文章,投稿到印度尼西亚日报,让广大的读者知道真相。

于是我写了一篇“我的故乡峇眼亚比”,小标题“不是王爷,也不是海盗!是……”不久后又写了一篇“峇眼亚比!您的祖先来自何方?”这两篇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许多人的议论,尤其是峇眼亚比的华人,也包括莫名妙、意如香、冯柏铭。大家都在猜作者是谁?资料那么详细,可能就是峇眼人吧。

时间像流水般奔流着。几年后,这一天阳光灿烂,万里晴空。虾城迎来稀客。几位多年不见久别的挚友到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带他们到“香港菜馆”。点了几道那家的名肴“凤尾虾”,“酸甜螃蟹”,“排骨酥”,“洋参鬚鸡汤“等。

正在津津有味的品尝着,突然手机电话铃声响起,一看是个陌生号码。接听后,对方直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这熟悉又陌生,却亲切的乡音,只一时想不起来,正在犹疑着,又听道:“我是钟积三!”

  “钟积三!”然后又问道:“你就是杜迈钟积三老师吗?”

  “是啊!你是云风吗?”

  “云风是我笔名。”

  “果然是你廖振风!”又很高兴地说:“我是意如香,现在住在峇厘岛!”

  我以为听错了,于是问道:“您是意如香?意如香是您?”

  “是啊!我打听你很久了,最近陈国平同学才告知你的手机,才知道你住在井里汶。”

真是让我喜出望外和惊喜,万万没想到,我寻觅失去了联系二十多年的钟积三老师,竟然是我心仪的作家——意如香。这太让我感到意外了!那激动和喜悦的心久久不能平息,相互问候后,约好了一定要在峇厘或井里汶相聚,不见不散。

原来钟积三老师是看了我那首“悼念”弟弟的诗,觉得所述之人很熟悉,可能就是杜迈的中医师,他的挚友廖振文。后来他又看到我写的有关峇眼亚比祖先来源的文章后,推测可能就是廖振文的哥哥写的,却不知道我的地址和电话,后来才通过住在雅加达的陈国平同学探问到我的手机,令他如获至宝,马上就与我联系上了。

想不到峇眼亚比谜样的历史和明惠帝的历史悬案,更想不到我们对写作的执着,让我们相会在方块字方格里,诚如意如香老师写的,刊登在千岛日报充满激情的诗“同心结”:

  是那明惠帝的文化情结

  我们相会在方格里

  云里飘来风

  意如飘馨香

  竟然不知底蕴情

  寻寻觅觅

  千百度

  惊回首

  二十年沧桑云烟过……

与意如香挚友的这段奇缘,真是太充满传奇性了,令我的人生充满幸福感,更使得我们又是挚友,又是文友的特殊关系,成为永恒的人间奇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国际日报)

伟大教育家司徒赞光辉历程

 

~~巴中首任校长为华教重大贡献

2020/10/26 《印尼新报》

——作者:司徒眉生

印尼最有影响的华侨中学之一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印尼华侨欢欣鼓舞。当时父亲与杨新容、张國基、洪渊源、麦爵媗、刘金端、黃周規等发起成立由杨新容担任主席的「促进中印()建交工作委员会」。 次年五月,中国與印尼建交,八月份「工作委员会」随之改名称 「雅加达华侨团结促进会」。

我的父亲司徒赞,字子裹,广东开平人,1900912日出生于中国农村。八岁丧父,与祖母、母亲及妹妹四人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难,全靠母亲撑持。半年后,其叔父从马来亚回乡探亲,支助他在本村读了三年私塾。11岁时, 跟随乡亲到马来亚谋生。由于年纪尚幼,聪颖好学,叔父就送他到新开办的中华学校读书,下午则到华英书院学英文。十五岁小学毕业后,他叔父要他留下学木工,但我父亲卻执意要回国升学,后得热心校菫资助, 回国到上海读书。兩年后以优良成绩考进南京暨南学堂师范科。1919年毕业后经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推荐,到中爪哇文池兰(Munti1an)中华学校任校长,从此开始了在海外长达40年的教学生涯。

我父亲在文池兰中华学校主持了兩年校政,並抽空编写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处女作《南洋荷属东印度地理》于1922年由暨南学堂出版),黃炎培荐此书写了封面並题詞「中和一致」,表示支持和鼓励。此书出版后,各地华校普遍採用作为地理课本。

19221月,我父亲应聘到八帝贡中华学校(即八华)任中学语文教师,因学校闹风潮, 四个月后辞职到苏门答腊巨港任华商会驻会坐办,按巨港广东同乡的要求,创办华侨学校。19236月,我母亲劉金瑞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应聘前往该校任职,由于志同道合兩人於192411月结为夫妻。

1925年底,我父亲回国省亲,结识了比他小十岁的司徒薏敏。当时国共合作,经彭泽民介紹,我父亲在广州参加了国民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父亲再沒参加国民党的活动,在海外一直以无党派的身份从事华侨教育和社团活动。在我父亲的支持帮助下,1928年司徒薏敏东渡日本留学,从事电影和无线电研究。1987年初司徒薏敏出差到广州,谈起往事对我說: “你父亲是我的引路人。”19264月,经著名侨领洪渊源介紹任八華校长。19271月赴中爪哇三馬旺任荷印华侨学务总会」主席。1928年回到巴城出任《工商时报》主编。1929年前往巨港任丹戎厄林爱华学校校达三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佔东束三省,妄图灭亡全中国。抗日救亡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迫切要求。这时我父母为出生不久的四兒取名奋生,渴望全国团结抗战奋力救亡,这也是我们五兄弟中唯一以地名取名的一個。

19323月,我父亲到新加坡创办《新僑周報》,认识了年仅十九岁的青年画家李曼峰。不久我父亲回到巴城任《時報》主编,随即邀請李曼峰到巴城,給了他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被誉为「千里马」「伯乐」。在海外传为佳話。他们虽相差十三岁,仍以兄弟相称。但他们到了晚年的书信往來中,李曼峰卻改称我父亲为 「恩師」,以表达他感激之情。我父亲去世后,他专为我父亲画了肖像画以沉痛悼念他的挚友。我母亲定居香港,李曼峰夫妇专程看望我母亲,並赠送一幅雄鸡油画留作纪念

19334月,我父母重返文池兰中华学校,直到19357月应聘任巴城广仁学校校長,才結束东奔西走的奔波生活,並以巴城为基地,从事侨教和侨团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抽空编写了《中日游记》 (印尼文版,1935年新报出版) 及《爪哇故事童话集》(1937年上海书局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在中国全面爆发,海外华侨豪情激憤,同仇敌忾。我父母积极投身于华侨支援祖国抗日运动。同年82日巴城成立「巴里亚华船助祖国慈善事业委员会」,向华侨筹款及捐赠物资以支援祖国抗日战争,我父亲被选为文书主任,参与起草所有文件的工作。我母亲被选妇女組副主任。我父母还积极发动各华校师生利用时间向家长及侨胞筹款募捐。在父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弟也拿起钱箱,走上街头募捐。此外,由柯全寿医生、洪渊源和我父亲等负责的「特別组织委员会」也购买急救药品和救护车,组织医疗人员和汽车司机一百多人回国服务。直至194212月为止,共筹得五千万港元及各类物资。

先后寄到贵阳紅十字会收转。从1937年起我父亲连任巴城华校教师公会主席,同时还担任广肇会馆副主席兼文书主任中华总会文书主任、新明会和养生院顾问,成为印尼著名的华侨教育家和社会活东家之一。1938年我父亲因领导抗日救亡活动,无理地被荷印殖民政府逮捕,但不久即被释放。1941128日,日本發发动「太平洋戰爭」,当地华侨成立了 「抗敌后援会」,我父亲负责起草了「 抗敌宣言」。当时形势急转直下, 为避免全家遭到不测,我父母随即把我、奋生和小珍三人送往中爪哇巫眉亞由(Bumiayu)表哥刘士川家避难。

194239日,荷印殖民政府宣佈无条件投降。三月十四日我父亲与丘元荣、庄西言、吳慎机等四人被日军逮捕並严刑拷打。 四月份爪哇各地爱国侨领及各界知名人士共542人,以「敌性华侨」 罪名相继被捕,经多次辗转迁徙,最后被關关进芝马墟(Cimahi)国际集中营达三年半之久。

先后有二十二名侨领在集中营不幸去世。我母亲这时挑起抚养七个未成年子女的重担,但仍义无反顧地坚持抗日爱国立场。记得一天晚上,她召集我们全家,告知要参加地下抗抗日组织。当时我们虽小,但国仇家恨牢记于心,一致赞成母亲的決定。

1943年初抗日秘密组织不幸被日军宪兵破获,使日军大为震惊。因为这是日军佔领爪哇岛后唯一有行动的抗日地下组织。1943630,我母亲刘金端被日军事法庭判处十年徒刑。在那最艰难的日日夜夜,我们幸得父母亲的亲朋好友暗中支助,特別是张国基、董寅初太太、刘宏谦分别特为我们兄弟補补习古文和数学,奋生也免费到数理化讲习所就读,使我们兄弟不致流落街头。我父亲经三年半的幽囚牛活,虽饱经挫折凌辱,冻伤鞭打,但仍注重学习。他与难友三宝垄慈善会主席张添聪互教互学,张添从学会了中文,我父亲也通晓了荷文。在獄中还作了《岁暮怀人》、《爪哇西冷獄中岁暮感怀 等诗作。

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我父母亲双双出獄,恢复了 自由。这时摆在在华侨教育界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如何打破战前分帮分派办学的格局,迅速成立一所华侨公立的統一中学。一方面是借此促进华侨社会的大团结,另一方面是使三年多來饱尝失学之苦的华侨子弟能尽快地继续上学念书。

八华教师刘宏谦首先提出创办一所联合中学的宏伟设想,但阻力重重,于是採取「教师路线」,先从基层联合,我家就成为策划筹办「联中」的场所。记得当时刘宏谟、韦同芳、刘耀曾 、溫湘兴、赖紹基、何福同、王耀西、沈珍傅等老师频频在我家开会,商討三校联合事宜。在各校教师的推动和各校菫事们的支持下,1015日,联合中学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联中」的创办正如我父亲在开学典礼讲话中所指出的,是「爪哇重光后巴城华侨大团结的表現,也是多年來吾侨理想中的產物。」

19466月,主办联合中学的三大侨团決定无条件地将联合中学交由中华总会文教部接办,並改名为「华侨公立巴城中学」 (简称「巴中」成立了以徐琚清为董事长的第一屆董事事会。我父亲出任了第一届校长。

1948年秋成立了以刘家祺为董事長的第三届董事会,刘家祺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並带头与刘宜应、刘应鵬、徐育梅捐赠孟加勿剎(Mangga Besar)的地16000平方米作为新校校址,后在古农沙里(Gunung Sari)又拥有9000平方米的分校。十年间巴中学生由办校初期的760人发展为3283人,成为印引领华侨的大团结,推举刘宜应为主席,司徒赞和杨新容为副主席。

19524月,「华侨团结促进会」又改名为 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简称「侨总」 ) ,洪渊源被选为赞主席;司徒赞、刘宜应、呂俊诚为副主席。我父亲还兼任侨总文教部主任。

1955年起,我父亲连续兩屆被选为侨总庄主席。他非常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1957319日,他以「侨总」主席的名义对雅加达侨报記记者发表谈话,呼吁「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強,我们华侨包括国民党人士,应该消除成见,团结起來,为促进祖国統一大也而努力。」

我父亲于1952年和1959年兩次率领印尼华侨代表团回国观光,参加国庆观礼。1960年初,我父亲回国定居,根据他本人的特点和专长,安排他在母校广州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暨大董事。此外,他还第二屆广东省政協委員、广东省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常委、全省华侨投资公司董事等职。他在紧忙的工作之暇,撰写了《荷兰統治下的印度尼西亚教育简史》,刊出《束南亞研究》我父亲兴趣广泛,精通英、荷、印尼文,懂多种地方方言,新学和旧学都頗有功底。无论在公余之暇,在日军獄中、在十年动乱时期,他都喜欢赋诗作詞,以表达他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怀念之情。他所写的诗词定名为《纪南堂诗词存稿》经搜集整理后于1979年在香港出版.他的诗词诚如张国基在作序中所说 : “拜读子襄先生诗稿見其愛国怀乡之作,一片丹心,跃然紙上」,综览先生遗诗2无吟风弄月之陈言,复无放言高论之空语」。

19722月,我父亲被选为第五届政協全国委员会委员。同年3月,他不顾年迈和身体有病,乘飞机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南北气候悬殊,旅途劳顿,以致病情加剧,一病不起。

1973314日,我父亲这位「 爱国出于天性,至死不渝」的老归侨不幸于广州逝世,终年79岁。 

(印尼新报/作者:司徒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