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723

关心微小

2025/11/1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嘉年

日前出席“看见西廖”微电影首映礼。不仅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自我砥砺。

西廖是个地名,位在森美兰波德申县,有座华小,名称就叫西廖华小,此微电影就以西廖华小为题材。根据资料,2021年,西廖华小有44位学生和9位老师。由于人口外迁,今年学生更是对半缩减至20人。根据教育局的定义,学生人数150人或以下者就属于“微型华小”,西廖华小更是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故事讲述学校今年将迎来创校80周年,可惜一直以来还没有一首校歌,可以更好的代表学校呈现另外一番的风景。于是校长陈姝郿透过马来西亚演员陈俐杏的中学音乐老师林颖茜来谱写校歌,而林颖茜认为西廖华小应该被更多的人“看见”。所以在演员陈俐杏一番的联系、策划、征求及监制下,就有了此微电影的问世。

我国华小至今共有1304间。人数在150人或以下者有654间,其中30人或以下的就有134间。这个数据会随著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外移而越来越多,甚至不会再有生源。

董教总曾指出,教育部在《2013-2025年教育蓝图》中,亦提及微型学校的课题,并提出了搬迁、合并或让学校继续运作直到没有生源的三个建议。而董教总认为,在马来西亚政府没有落实制度化兴建华小前,迁校是解决微型华小没有生源的问题是较为可行的方案,解决人口繁多市镇学龄儿童就学问题。无论如何,在人口密集城市按照比例增加小学数量是必须的。

电影的魅力就是在一场光影演绎后留给观众无限的感想和回想。电影时间虽不长,但却是写实当地爱校人士、该校董事、校长与老师的坚持给大众看见。华人办校,就像剧中的对白一样,“不是只有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信念”;“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需要一个人扛起所有的工作”;“校歌,不只是一首作品,而是心中永远的记忆!”“知道!注意!关心!即使有一天西小真的搬迁了,可是细小的过往,却依然留在历史的长河里,所有曾是西小人的回忆里”。

最后,华教的维护,华小的永续,希望这篇拙文可以起著一定的绵薄作用,唤起更多的人的注意,让微小永在,让西小永续。

 

教师热忱渐行渐远

2025/11/1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洪东水

教育部长法丽娜指出,许多服务超过30年的教师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提早退休,尤其是涉及家庭和健康问题。

但从2022年的5306人、2023年的6394人、2024年的5082人来看,这样系统性的教师流失,已对教育界敲响警钟,绝非单纯因为家庭与健康因素造成教师提前离岗。

教育部长只是对这3年教师提早退休的人数轻轻带过,然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体制失去了信心,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讯号。

当教师对岗位失去兴趣之时,教育部长却希望通过“一班双师”来教导部分科目,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退休眼不见为净

教师提前退休,早已不是华校独有的现象,国小、淡小及中学也出现类似情况。然而在教师短缺问题未能解决之前,部长却突然提出“双师教学”,难免让社会哗然。

教师没心教,学生自然没心学。校园霸凌事件频传,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师生之间矛盾加深,教学焦虑蔓延,制度频繁变动,部长新政层出不穷,让教师心惊胆战,不如眼不见为净,提早退休成了他们的选择。

虽然部长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教育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令教育界人士深感忧虑。

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制度的频繁更替,而在于教师的热忱与社会的尊重。当提早退休成为教师逃离岗位的唯一方式,意味着教育已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不再是教师心中的梦想。

那份曾经炽热的教育初心,在岁月与压力中逐渐熄灭;热情不再燃烧,而是变成了机械的职责。

难留旧人 怎有新人

那些曾怀抱信念、期盼塑造未来的教师,经历时代的磨砺后,他们心中的光在尘埃中变得暗淡。繁琐的文书、家长的抱怨、社会的苛责,都在一点点磨掉教师的热忱。

教师心中的那团火,似乎越来越弱;原本心与心的相遇,也渐渐变得陌生。

教育部长必须深入研究教师提早退休的真正原因。若无法阻止教师流失,又该如何吸引新人投入教育行列?尤其当社会对教师的期待与尊重产生落差,昔日被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如今更像学生的保姆。

教师面对压力,学生对教师漠然,社会误解频仍,使教师倍感孤立无援;那些得不到理解的付出,让他们心寒。

教师的热忱在褪色中,这是社会必须反思的信号。教育不是教师单打独斗的舞台,而是社会共同的责任。

教育部应设法减少行政负担,重建教师的尊严与信任,给予他们更多自由与空间。

唯有如此,教师那渐褪的热情,才能重新燃起光亮,让教育之火再次闪耀希望。

 

老师,谢谢您!

2025/11/13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

~作者:【光正越华初高中学校】 朱金发

每年开学,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班主任。这一年,我遇到了一位特别漂亮的老师,她姓凌,叫秀缘。我总爱叫她“缘小姐老师”,因为她只比我大十岁,看起来更像一个温柔的大姐姐。

她属虎,但并不像老虎那样可怕。虽然有时候也会很凶,但更多的时候,她认真又可爱。老师也特别严格,上课谁走神、做小动作,准逃不过她锐利的眼睛。每次我们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或者没复习生词她语气严肃得像“下山虎“骂了我们一顿。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在全校各班学习竞赛里,我们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也慢慢养成了认真严谨的习惯。

“母老虎“老师也有温暖的一面。有时候“老虎”老师总被我们这群调皮蛋“逗”,却从来不对我们发脾气;每次参加文艺,凌老师主动牵头帮我们排集体舞。演出当天,她比我们还紧张,后台不停地帮我们整理衣服、补妆,轻声鼓励:“别怕,你们是最棒的!”当我们捧着一等奖奖状下台时,她眼里闪着光,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其实凌老师特别“口是心非”,她总悄悄自责,觉得自己太凶、做得不够好,还常把“嫌我凶就去别的班”挂在嘴边。可每次批评完我们,她都会偷偷观察我们的表情,课后还会轻声安抚,生怕真的伤到我们。我们都懂,她的狠话是恨铁不成钢,心里根本舍不得我们离开。

这位又严又暖的“母老虎”老师,用严格守护我们成长,用细节藏起温柔,她教会我们认真学习,更教会我们体谅与感恩。能遇见她,真是我们最幸运的事,她永远是我心中最特别的人!

 

追怀小时候逛书店阅读华文书籍的乐趣

2025/11/1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意如香

前些日,香港著名作家东瑞伉俪,在泗水参加举办文学讲座与叶竹新书发布会,东瑞一句发人深省的问话:

“泗水还有华文书店吗?”

这一问话让与会者面面相觑,全场哑然,难于言表,后来才有人摇摇头说道;“没有!”这是一个令印尼华人感到难堪的现实问话,华文书店在千岛大地早已被禁绝,是印度尼西亚华人共同遭遇的惨痛实事。

因为在旧政权32年独裁统治年代里,严禁华人社团、封禁华文学校与华文媒体,并把华文与毒品等同,禁止在市面上流通,导致华人都把家里的华文书报焚毁了,我就亲身经历过这一焚书的惨痛悲剧

当时禁书的消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我在望嘉丽中华母校教书,家里存有大量的华文书报,只好全数拿出来,痛心地一把火焚烧起来。烈火焚心,看着心爱的书本:《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牛虻》、《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鲁迅文集》 等等,看着一本一本地在烈火中焚烧,心急如焚,一眼看到平常喜爱的《红楼梦》,就快手地从火堆中抢捡了出来。

就这样,这本《红楼梦》,成了我32年黑暗年代里,唯一的一本华文书籍,32年里,总是如饥似渴、无时无刻地翻阅着,几乎每个章回都曾重复阅读过,对红楼人物如贾母、贾宝玉、王熙凤、刘姥姥、焦大、金陵十二钗等,了如指掌、耳熟能详。

我从小喜爱阅读,是受大姐夫陈家瑞的影响。大姐夫是个旧知识分子,家里拥有众多的古文书籍。还订阅棉兰出版的《民主日报》,还专为我订阅《小朋友》连环童书,图文并茂的彩色《小朋友》,成了我小时候所钟爱的读物,影响了我一生,形成我往后浓厚的读书兴趣。

如今看到泗水才女彩珍姐写的“书缘-书远-书愿”,感触良多,彩珍姐从小爱书如命,成就了她如今学富满贯,文采满怀。小时候逛书店的爱好,是我们这一代读书人共同的记忆。记得我在棉兰读棉中初中和高中的六年里,放学后或有假日,逛书店成了我日常的惯例,往往乐而忘返。

当时棉兰有两家较具规模的华文书店,一间是“大地书店”。另一间是“光明书店”。‘光明书店”是华侨总会侨领林明云老师创办的书店,管理员是我的望嘉丽老乡陈承义与黄居安学长,他们待我极为友善,任由我在书橱里翻书阅读,有时数个钟头,呆若木鸡地站在书橱边看书。手头较宽松时也会买回几本书,因此几年来自己也拥有了一大贴的书籍。宿舍里的同学看到我拥有许多书籍,都喜欢向我借书。可能是受到鲁迅孔乙己“窃书不算偷”这句话影响吧,向我借出的书,却从没有一本被归还的,因此高中毕业后,我手头拥有的书籍已经所剩无几了。

回来母校教书后,才陆陆续续买了好多华文书籍。当时我想到有“光明书店”的良好关系,就与老师们商量,共同集资向“光明书店”采购书籍。后来就买了几大箱的华文书籍回来 ,就在华侨总会门口边,摆了一张大桌子当书摊,售卖起华文书籍来,也切实吸引了许多师生来买书,一时间形成了阅读热潮。只是时局的恶化,这些华文书籍后来都被焚毁了,虽然血本无归,老师们也无怨无悔。

眼看印尼经过32年的黑暗统治,华文华语被无情封杀。虽然2000年民主开放后,政治环境较为宽松,三语学校、华文报有了发展空间,但32年黑暗的压制后果,让30岁到60岁的华人,绝大部分不通不懂华文华语,都成了“华文盲“,加上网络化时代,现在的年轻人人手一机,天天沉迷在手机网络游戏里,对纸媒华文报与华文书籍完全不感兴趣,因此一些仅有的华文书店,因没有了销路,也相续关门了。这就是我们印度尼西亚华人所面临的无可避免时代悲哀。

但我们也无需短视悲观,目前三语学校、孔子学院、华文媒体,仍然迎难而上,坚持在困境中迈进。尤其是祖籍国的强大崛起,印中的战略伙伴关系稳步推进,中印两国学生交流源源不断,中资企业在印尼发展迅速,世界上已经普遍形成了学习华文的热潮。我们印尼华人,不是还拥有一大批热爱弘扬华族传统文化的文化斗士的吗?路漫漫其修远兮,还需上下求索。

敢问光明前途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之下,让我们携起手来,既然经历了艰难的25年而能往前走,再迎来新的25年,中华文化的光芒,肯定会散发出更加灿烂的荣光,下一代的华族子弟,必然会在新时代的熏陶下,诞生涌现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华族好儿女,迎来华族发展荣光的新未来。

我们衷心祝愿:印尼的华文华语,必将与华语歌曲一样,永远响彻在千岛大地上!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火苗,越烧越旺盛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