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392

勿把统考当政治筹码

2022/10/1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教总主席日前表示,希望各政党领袖在即将举行的来届全国大选,勿再把独中统考课题当作政治筹码,用来消遣他们。

首先,根据去年一项民调结果显示,大马民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最低;而希望联盟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更是曾说过,竞选宣言不是圣经。因此,如果有关方面仍傻傻相信政党的承诺,活该被人消遣。

第二,我相信把孩子送进独中就读的家长们,智慧可没有那么低,在听闻有关政党要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承诺后,就傻呼呼把孩子送进独中,妄想孩子数年后毕业之际,独中统考文凭已获承认。

未虑胜先思败

所谓未虑胜先思败,在把孩子送进独中就读之前,这些家长们恐怕已思谋好孩子未来的出路,包括准备到一些接受独中统考文凭的国内外私立大专升学,或进入可报考政府考试的双轨制独中就读,以在日后可凭着政府考试文凭,进入本地大学升学。

第三,教总主席也似乎把整个华社与独中绑在一起,因为他较后表示,希望联邦政府认真看待华社的要求,支持独中的发展,包括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及每年给予独中固定的拨款。

他所指的华社,有包括那些常年失修且缺乏经费的半津贴华小生及那些两边(政府及华社)不讨好,犹如华社弃婴的国民型华文中学生吗?因为在有关华教团体的主导及宣传之下,华社的目光及资源,似乎都聚焦于承认独中统考的课题。

他指的华社,是否有包括那些母语班不被列入正课,连办个中秋文化节困难重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国民中学华裔生吗?

他所指的华社,有包括这些被自生自灭,日后却留守这个家园,成为华教下一代守护及传承者的国民型华文中学生及国民中学华裔生?

当然,我相信他所指的华社,肯定有包括这些自小集三千宠爱于一身、享受华社巨大资源的华社天之骄子。在学有所成后,以政府不珍惜人才之名,留在他们升学读大专的国家,一走了之,不回国为这个国家及栽培他们的华社尽一分力的独中生!

 

承认统考,拷问三位党领袖

2022/10/11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教育中心理事及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

由董总创立有48年历史的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简称统考)在来届大选是否会被重提,是否会被炒作,是否会被关注?董总对各政党拿统考说事又是什么态度?

回顾过去大选,统考一直“阴魂不散”,不断缠绕著各政坛欲迎还拒。何以统考承认问题会成为华人社会、教育与政治圈难以割舍的情感?

从历史脉络切入,过去统考承认与否涉及到华文独立中学毕业生的出路及升学去向,但随著时间推移,国外大学对统考的肯定有目共睹,毕业生该往何处深造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世界排名前列的多所知名大学,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都迫不及待笼络统考生到该校就读,如果还在质疑统考学术水平,无异于坐井观天。

统考就像一个图腾,代表华人在马来西亚单一种族思维下的教育困境。本来承认统考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学术”问题,只要在学术基础考量上请学者专家深切界定、认真评估、有效考核就能知道此考试有多少“斤两”。

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本来彼此互不“侵犯”,这样学术的本质、准绳、精神、道德就能通过严谨要求下获得考证与匡正。但当前残酷政治现实,马来主义至上导致统考面对重重障碍,难以“踏出”一步。统考承认形同洪水猛兽,肯定其地位,似乎被理解为对国家教育体制的否定,是纵容国家教育系统外另立门户。这种狭隘思维,正是极端政治人物的立场,似乎毫无妥协馀地。

马华“承认统考最后一里路”的豪语到今天继续被取笑,但希盟曾经信誓旦旦的要让统考走完这一里路也在短短执政的22个月“毫无进展”。但,历史就是那么吊诡,希盟垮台确也把统考承认“大计”一并埋葬。希盟曾经表达,如果不是因为22个月原政府倒台,他们会让统考承认化为“事实”。

有华教团体暗示统考承认问题在来届大选各政党最好不要再“冷菜热炒”,不要再把统考当作政治筹码,目的在捞取选票。这个看法,“似是而非”还是“有理有据”?

承认统考是否必要?

首先要问,承认统考是否必要。如果答案属“是”,那董总就无需退怯,继续保持“战斗力”,在险阻道路上力争政党的支持与认可。政治是很现实的,但我们无需抗拒政治,特别是统考承认要完全脱离政治,也近乎不太可能。

希盟执政时期,时任教育部长马智礼于201810月在国会成立探讨承认统考文凭事宜的特委会,共3名成员包括:主席为曾撰写国家历史发展的邱武英、大马伊斯兰青年运动主席莫哈末莱米(Mohamad Raimi Ab Rahim)及董总署理主席陈友信。20202月希盟垮台后,国盟当政,按理此统考报告应依然可按时公告,以揭露统考报告的“研究成果”。没有道理一个严谨的学术研究可以随著政府更替一起寿终正寝,除非内里有不可告人的因素。

董总有权利继续要求统考报告书的早日公诸于世,同时也应锲而不舍要求各政党在来临大选把统考承认列入议程及宣言中。“超越政党,不超越政治”是董教总开展华教运动秉承的一个基本原则。当然董教总并非要彻底绕开政党政治,而是力图使自己保持独立性,并推进与所有政党的关系,不偏不倚。

以华人为主或色彩偏向华人的三个政党马华、行动党、民政党分属于三个不同的阵线,即国阵、希盟与国盟。此三党最终是否能把承认统考列入各自所属阵营竞选宣言中,这将是我们观察这些政党领袖在各自阵线中到底有多少“分量”及“话语权”。

在承认统考一里路上,董总本身无需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应展现本身鲜明立场、磊落诉求、坚定意志。在政党最需要华人选票的当前时刻,让我们一起见证哪个政党是“玩真的”,哪个政党是“讲爽的”。

承认统考不论界定为政治问题、历史问题、种族问题、教育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华人社会坦然面对,要求将承认统考纳入政党宣言中是对政党最深层的拷问。身处于三个不同政党的华人领袖魏家祥、陆兆福、刘华才,这个考题是“抛”给你们三人的,如果不要忽悠华社,就请问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读书有无用”的再思考

2022/10/1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林思任

1947年“教育权”被列入联合国国际人权声明后,极大地保障了世界上大部分儿童享有基础教育的权力。而联合国此举目的乃为了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培养他们在知识学习、社会交往、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也希望让他们更能有意义地生活、更好地参与到经济与公民社会事务中,最终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

可是在这样教育普及化,人人都有书可读,有学可以上的当儿,我们却依然不时可以听到“读书无用论”或“读那么多书干嘛!”或“读书浪费时间”的质疑声。

按理而言,21世纪是以资讯科技为生活主体的世纪,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变为资讯社会的历程,无论在社会、经济、环境或政治上都历经了巨大的变化,而教育亦难以幸免,亦受到了许多的冲击和影响,是以在科技迅速发展与全球化的过程下,每个国家都将教育作为国内政策的重中之重时,理应社会上不该会有如此多“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声。

据大略观察,可以发现那些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居多不是因为自身所学的相关领域的工作职位都饱和了,就是自己虽乃某一学系毕业,但又非该领域的顶尖人才,是以在应聘相关本科专业的职场工作时,自然难以获得大公司的青睐,就会因为自身条件的劣势或市场饱和的因素,而无奈屈就、或转跑道、或选一些中小规模的公司,甚至抑或是为了五斗米转投入至其他领域,那相对地,他们的待遇和薪资会与原来读书毕业后的期望有所落差,而那些为五斗米转换跑道的,当然也会因为自身的文凭和该领域的工作无直接相关(非本科专业),也就无法取得相对应的薪资,久而久之就会有了读书无用的思维。

笔者也发现,另有一种情况乃是某些人虽读了书,也顺利毕了业拿到了高学历文凭,但在他读书期间,因未能好好将所学完全融会贯通或吸收后做实践转换,以致他们出社会工作时,在该领域上的表现不如无读书而有经验和手艺的老鸟或新人,自然地他们的身价就不会因为读了书而所有不一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读书是否有无用”,乃取决与个人的主观认知和经历,毕竟不同的认知和经历是会直接影响个人价值的判断。所以“读书是否有无用”,实乃无绝对论。如一个人读完书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衔接自己专业领域的职场工作时,又可得到公司对专业背景的肯定,给予相符的薪资时,那此人肯定不会认为读书无用;

可如果是一个高学历者,在毕业后却找不到相对应本科专业的工作,抑或是应征了个不重视专业能力和只会想著如何压榨劳力的公司,自然他就会认为有读和无读(有文凭与无文凭)都没差。

读书不等于未来身价

简言之,笔者认为“读书不等于未来身价,科系也无有钱途和无钱途之分”。之所以在现今科技资讯发达,讲究和追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时代下,还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声,乃因很多时候许多长辈或家长或师者,都会直接用挂钩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小孩,让他们出现了错误的认知,认为读了书后身价就会不一样,选对了科系以后钱途将无量;

可有多少人真正告诉过他们,读了书选到了好科系,只是成功了一半,若在大学期间没好好读,或在读书的同时没尝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做实践,那不代表他以后出社会就会有相符的身价;甚至有时长辈或家长或师者亦跟学生和小孩说:“读书的目的不在未来的收获,而是在当下有无收获。至于当下的收获能否直接转换成未来的收获,则需看自己的本事”。

换言之,正是因为大人长期都直接将读书功利化、将读书钱途化,缺乏做正确认知的引导,以致当有小孩念完了书,取了高学历文凭后,而得不到相对应的薪资身价时,他们就会直接把怨气出在“读书”,即会觉得读那么多书是在浪费时间。当然目前市场上的任聘机制和整个环境的薪金制的不完善、不成熟与不公平的现象,亦是导致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

 

浅记柳泳夏教授访槟

2022-10-11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小黑

上个月槟城的朋友有没有在街上看到一位穿着短裤T恤的韩国中年男子,他身材苗条,典型的狭长眼睛和笑起来很爽朗大声,他就是来槟城拜访我和朵拉以及顺便做个华人社会“身份认同”调研的韩国白石大学教授柳泳夏。

我们跟柳教授在雅加达早就见过面了,那是20几年前,如果不是他提起我也忘了。这次柳教授还告诉我们,当时他在印尼,语言不通,却自己叫了计程车去参观当地的菜市场,还比手画脚吩咐计程车在原地等他。他说,这个司机竟然懂得他的手语,真的在哪裡等了他两个小时。

会说闽粤语的韩国人

他为人很幽默,但是看得出又是一个做学问很严谨的人。柳教授虽是韩国人,中文却讲得非常流利,过了两天,我们还发现,他竟然会说粤语和闽南语!英文也是非常流利,我的妈呀,原来世界上,除了马来西亚人,还有人也会说那麽多语言,我真是孤陋寡闻。我赶紧想想,过去的两天, 是否有在他面前,用闽南话和粤语说过他的坏话?真恶劣。

我们带柳教授去吃各种槟城美食,毕竟这裡是被叫做马来西亚的美食天堂,岂可丢人。每一样食物,柳教授都说非常适合韩国人口味,包括蚝煎、MAMAK MEE SOTONG、盐焗鸡、福建虾面等等,他每次都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好哇,这个适合韩国人哇!

他问我们槟城的冬天冷不冷?有没有颱风?女儿菲尔跟他说,槟城没有冬天的呀,也没有颱风!他很兴奋不断重複,那我们韩国冬天时候,我一定要带家人来槟城过冬。我们秉承马来西亚人的热情不停地说,快来吧快来吧,冬天就要到了。

接受新文化是日常

柳教授这次来,其中一个调研的课题是“身份认同”。他觉得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其中一个非常成功的种族和谐共处国家。他对于各种不同宗教和民族可以友好地居住在一起,感到非常佩服和惊讶。

作为马来西亚人,我们都知道这个代价,不过,站在今天的角度,马来西亚人经历过那些不愉快的事件之后,都有了进步,目前,要说是世界的典范,我欣然接受这个称讚。

柳教授提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多元文化中成长的孩子,头脑比较灵活,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文化裡游走,对于接受新文化,好像是一种日常。

听到柳教授这些评价,我再一次感到作为马来西亚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