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

利丰港培华102高中生毕业 陈苏潮:技职学院值得了解考虑

2024/11/29 星洲日报/大柔佛

毕业生们与师长、董事会及校友会成员合影。前排左十三起洪志文、陈苏潮及陈重存。(锺柔洁摄)

6名杰出学生奖得主与洪志文(左四起)及陈苏潮合影。(锺柔洁摄)

毕业生代表移交2万令吉模拟支票予洪志文及陈苏潮,作为回馈母校的建校基金。(锺柔洁摄)

(麻坡29日讯)利丰港培华独中董事长陈苏潮表示,中学毕业后的升学管道除了报读大学,技职学院也是值得毕业生深入了解与考虑的优质选项。

“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反观许多行业却缺乏技职人员,因此,持有技职文凭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他说,技职学院学生只需2年就可毕业,步入职场及累计一定的经验后,未来还能选择自主创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他今早出席利丰港培华独中第60届高中暨第58届初中毕业典礼时,鼓励毕业生多了解技职学院的相关资讯,为未来做好规划。

培华独中今年共有102名高三生及86名初三生毕业。校方在会上颁发多个奖项,表扬学生在学术、课外活动及体育方面的杰出表现。

陈苏潮也表示,升学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通过这段充满人生意义的历练,能让学生认识多元世界及塑造更成熟的自己。

他呼吁学生勇敢面对挑战及以开放心态迎接各种机遇,学有所成后应回报母校及回馈社会大众,成为有担当与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星洲日报)

送书中学生 撒阅读种子 蔡兴隆乐当“说书人”

2024/11/28 星洲日报/暖势力

报道/摄影:徐可媛

斯里英旦国中叶淑莹与锺嘉馨(前排右三)、黄暄航(第二排左一)等学生在送书活动“青年好好读”上体验阅读的乐趣。

蔡兴隆(站者)向学生介绍书籍内的内容,协助他们选取心仪的书籍。

蔡兴隆所筛选的国内外书籍摆放在桌上,让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们放学后聚集在同一个空间内阅读纸质书籍,形成一股浓烈的阅读风气。

蔡兴隆向学生讲解《星洲日报》各版位的特色。(取自脸书)

学生黄治琛(右起)、吕蔚淅、梁佳佳、傅靖恩为选到心仪的书籍感到满足。

黄治琛(右)与吕蔚淅皆对科幻小说感兴趣。

学生们选定书本后,在各自的座位阅读。

学生们边阅读边谈论书籍内容。

叶淑莹希望学生活动“青年好好读”爱上阅读。

高高的书墙,总能吸引到学生的注意。

(居銮28日讯)为了散播阅读的种子,餐厅业者,也是文化工作者的蔡兴隆去年起便开始举办送书活动“青年好好读”,把不同种类的书籍介绍给中学生,陪伴他们度过青涩懵懂的学生岁月。

蔡兴隆也扮演着“说书人”的角色,他在每次活动前筛选出各类国内外出版的中文好书,并在半小时内向学生介绍每本书的内容,让学生亲手选出心仪的书籍。

今年目标送100本书

“今年的目标是送出100本书籍,希望透过活动推广阅读,鼓励青年朋友不要太快排斥纸质书籍。”

他希望学生能透过阅读拓宽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鼓励他们乘着年轻多吸收资讯,为将来成年后的世界做准备。

他自去年年终起,开始赠送少量的书籍给本地学生,期间获得居銮国会议员黄书琪及华小推广理事会等的资助后,向中学教师及学生推广中文书籍。

感受纸版刊物美好

“活动中的书籍都经过筛选,如果书籍有帮助到学生,希望他们在社媒上介绍,让更多人体验阅读纸版刊物的美好。”

此次活动共18位学生参与,他们分别来自哥打丁宜路国中及斯里英旦国中。

吕蔚淅:绝不能放弃学华语

哥打丁宜路国中的中二学生吕蔚淅透露,他平时在学校都用马来语沟通,鲜少使用华语与同学沟通。

“也许因为我的国语沟通能力不错,大家可能都误以为我已放弃学习华文,但是我并没有,我始终认为华语是母语,不应轻易舍弃。”

上网找散文小说阅读

他表示,平时都自行上网寻找散文、小说阅读,而透过上述活动,让他有机会学习用华语与身边的同学沟通。

他也提到,上述活动能帮助到爱看书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他们无需花费零用钱,即可享有读书的乐趣。

黄治琛:可接触不同种类书籍

黄治琛是哥打丁宜路国中的中四学生,此次是他第二次前来参与类似活动。

“平时都在看华文书籍,一般都会上网以折扣价格购买电子书,但终究体验不到纸质书籍所带来的感觉,尤其新书可以闻到不同的香气。”

他表示,他在活动中选择《AI时代2053》,因为他对未来科技发展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未来发展趋势,提早为进入AI时代做准备。

“现阶段是我们吸取资讯的好机会,哪怕平时校园生活忙碌,只要抽出数小时的时间阅读,便能吸取作者的知识,我觉得很值得。”

他表示,此次活动令他受益匪浅,“说书人”所介绍的书籍较偏向年轻人的喜好,让他除了学校教科书以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种类的书籍。

锺嘉馨:写阅读感想培养表达

锺嘉馨在斯里英旦国中就读中五,目前正积极准备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她希望将来在大学时能修读师资方面的科系,但暂不考虑成为国中华文教师。

她向来热爱中华文化,但由于校内较少机会能接触到中华文化,因此她希望能多参与类似活动,在忙碌的读书生涯中忙里偷闲,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华文书籍。

她较喜欢阅读个性化书籍,并于阅读完毕后,写下自己的感想,以从中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所选择的书籍是《我的好Gay蜜》,希望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身边的朋友,外界的流言蜚语太多,我不想因为外界的语言而去误解这位朋友。”

黄暄航:多用华语与人沟通

来自斯里英旦国中的中三学生黄暄航表示,阅读能给予他更多的知识,透过阅读作者笔下的世界,从中吸取作者的人生经验,学会辨别是非,避免重蹈覆辙。

“我对华文有兴趣,但由于在国中较少接触华文,因此希望透过参与活动,多用华语与人沟通。华语毕竟是母语,我们应该重视它。”

他表示,平时都有阅读的习惯,较倾向于阅读冒险、惊悚及推理类别的小说,其中九把刀所著作的书籍,总能令他爱不释手。

“今天的活动真的很不错,我希望下次再来,期待在活动中选择的书,能带给我与众不同的故事。”

叶淑莹:鼓励学生报考华文

斯里英旦国中华文老师叶淑莹积极与学生保持联系,时时关注他们的课业发展,以协助他们在大马教育文凭中取得良好成绩。

对于大马教育文凭中报考华文科的华裔考生逐年减少,她表示,她鼓励学生报考华文科,但不会特意强迫学生报考华文科。

“只要学生跟父母讨论后,他们决定不拿华文科,我们都会尊重他们的决定。”

阅读增加词汇

她希望学生透过上述活动爱上阅读,增加他们的词汇量,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丰富文章内容。

“每个学生的华文程度都不同,阅读能提升学生对于华文写作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找到方向。”

(星洲日报)

【华教视窗】 ~ 1603

 从华字说开去

2024/11/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华人、华语、华裔、华族、中文等用语与概念是马新华社与华媒常见的用语;只是这些名词与概念起源于何时或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知者恐怕不多。

这么说是因为笔者曾好奇地向多位专家学者请教,竟然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为此只好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答案,终于在徐威雄博士《马星华语的历史考察》一文,及邱克威博士的《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一书得到了初步答案。毕竟,华教是许多华族,特别是华教斗士中所特别关心的课题。搞清楚这些词语与概念的来龙去脉肯定是有所助益,也可满足有兴趣者如笔者的好奇心。

首先,令人意外的是,这些用词与概念竟然是古已有之,而非现代的概念,也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言是1950年代马新迈向独立时,为了区别中国与马新的不同而刻意创造出来的新词,也就是以华人、华语取代汉人、汉语。这种意识形态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这些名词与概念是古已有之,而且是千多两千多年前便已出现的用语与概念。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人便自称自己是华夏族,华者花也,繁体字的华是象形字,像一朵盛开的花,含有高贵之意,而夏者,含有广大之意,合起来便是指称高贵的大国或文明,突显出一种带有文化优越感的内容。

在这基础还衍生出“华夷之辨”的概念,也就是说华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古今的民族或多或少均带有民族自我中心的倾向,是以古代中国人也不例外。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便产生了华裔、华族、华人、华语的用语与概念,也就是说用来区别人我或我族对他族的概念。这种概念也延续到今天如“华洋共处”这种表达方式。当然,在今天这种便利的表达法未必带有歧视的含义,而只是一种习惯用法,如华巫结盟。

根据徐威雄博士的研究,在古代华族这用语有两种含义,一是华夏族的缩略;二是指显赫之族。实则,在日本平安时期,华族便是指贵族。伸言之,连古代日本也延用这个名词与概念。有趣的是越南北部有一个讲汉语的少数民族也自称华族。

族裔、种族与国族区别

显见,华族这用语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在1950年代还流行于马新,特别是新加坡。从学术界角度看,自1970年代以来学术界流行用族裔Ethnicity来区别种族Race与国族Nation。种族是生物学的概念,而国族则是政治学的概念,如国族国家Nation State。族裔则是个著重文化概念,如白人人种中有德裔、法裔、英裔等。据此,我国学术界也流行用华族(Ethnic Chinese)、马来族、伊班族等用语来形容华人、马来人或伊班人;只是中文媒体依然习惯用华人或华裔。

华裔这用语古已有之。依据徐威雄的研究最迟在晋朝(4世纪)便已有文人用华裔这名词与概念,之后历代也有文人使用这名词与概念,主要也是用来区别华夷之辨,也据此衍生出华人、华语、华言、华书等用语与概念。

在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华裔这用语应限于用在先辈是华人而本人不再是华人的华混血儿,也就是说,其含意是指拥有中华民族(实为汉族)血统,但已不具有华族文化内容的混血儿或去华人化的族群。

至于华人,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应用来指称那些不但拥有汉族血统,也保留了汉人文化与习俗的族群,也就是说华人是个文化的概念(与华族相同),如用华名华姓庆祝汉人节庆,实践汉人习俗的族群。约言之,华裔是个血统的概念,而华人则是个文化的概念;只是一般上(包括华媒)并不做这个区别,而把华裔与华人当作同义词使用。

华人这个用词实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既可指中国人也可指海外华人或华侨。在现阶段的中国,华人通常是用来指外籍人,如马籍华人、美籍华人或新籍华人,它主要是用来指称那些已拥有外国国籍的人,如拥有中国公民身份的境外中国人一旦放弃中国国籍,入籍他国便是外籍华人而不再是华侨。在中国,台湾人与港澳人一般被视为同胞;只是不少台人与港人也自称是华人。

说起来华人本是古语。古代中国把境外中国人称为:华人、汉人、北人、中国人、中华人、民人、内地人或唐人等。其中官方与民间均使用华人或唐人这用语,如郑和下西洋时随从便使用华人、唐人等用语来称呼南洋的境外中华人。据知,中华这名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而中文这名词在汉朝便已出现。

认同转向

在清朝时,也使用华人、唐人等用语。在清朝末年还出现了华民、华工、华裔、华侨等用语。其中,华侨这用语最早出现于1883年而盛行于1890-1940年代。整体上言,1950年代前南洋华人多为华侨,也就是多自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在1950年代后,才纷纷从侨民转为东南亚各国的公民。这个认同转向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

就华语而言,徐威雄在《马星华语的历史考察》一文已提到,最迟在南朝(5-6世纪)便已有文人使用华语、华言等名词。使用场合也是用在区别汉语与非汉语,也就是说,是在民族混居的华夷杂处之时才使用,如提到外族“通习华语华言”或把华语的《孝经》译为外族语文。

据邱克威在《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一书的说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新一带的华文报便常使用华人、华文、华字、华书、华语、华言、华绅、华店、华妇等用语。只是由于当时还是个帮群林立的方言群社会,“官话”(即普通话)并不流行,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华语才普遍用来做为学校的教学用语。也就是说,1920年代是华语普遍流行起来的时期。之前,学校是用方言教学,即便是1900年代崛起的新式学校也是如此。

此外,这些方言学校多规定只收本籍贯的孩童入学,这就刺激了不同籍贯的兴学办校热潮。之所以,道理也很简单,帮办学校是为本帮群服务而不是跨帮群的学校,本帮不办帮校,其子女便无校可入无书可读。

只是,在20世纪初,由于中国本身兴起了跨方言教学运动,如1906年有人提倡普通话;1912年有人组织“国语读音统一会”;1917年兴起“国语运动”等外加上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南洋华侨纷纷改方言教学为华语教学运动。伸言之,在1950年代前,华族是把华语称为国语,把国民政府称为国府,把其军队称为国军,把孙中山称为国父等。当然这只限于主流华社,而不包括英校生或峇峇族群等。

说起来,大马华社也是个多元一体的多元族群,不仅有方言群,不同宗教信仰者(特别是基督教徒占了9.55%),还有英校生与华校生之别等。不过,自1970年代,大马政府把英校逐步马来语化后,绝大多数华族均把孩子送入华小上至少6年的华小教育。进入中学阶段,又有多种源流。尽管如此,由于大马社会有土著对非土著,穆斯林对非穆斯林的二分法,以致华族的同类意识也在强化,是所谓的格局决定结局。

 

多元开明难求

2024/11/2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李荣健

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所外研究员。关注时事,参与政治,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天下事总得说理。不好口舌之争,唯有以文字明志。

多元开明的施政,一直以来都是马来西亚非土著社会最重视的政治诉求之一,数十年下来,虽然政治领袖向非土著社会承诺了很多,中央政府也经历过不同的执政集团执政,多元开明却依然是一个求之不得的诉求。

多元开明之所以难求,源自于多元开明背后的分歧和冲突,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民都有著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系统,多元化意味著我们容许这些分歧的存在,但这种分歧往往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困难;而开明则是追求理性、包容和自由,所以开明治理允许不同的声音,也随时准备面对不同群体意见上的冲突。

国家的多元开明未如部分人民所预期,意味著可能有另一部分的人抗拒多元开明,又或者是对多元开明价值的诠释有著不一样的见解,而这个群体大有人在,他们不止来自于普罗百姓,也包括政治精英。

前首相马哈迪一个关于吉隆坡商场商店中文招牌的贴文,引来了一堆政治人物的上纲上线,无论是团结政府内的巫统、还是国盟的土团党或伊斯兰党政客,都在操弄著马来民族的情绪,尝试让马来社会感觉到失去控制感的焦虑,让他们觉得自身的语文主流文化被挑战甚至被威胁,在课题上制造对立,利用身份政治来获取支持,多元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历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已经太多,马来人认为华人掌握财富、觉得私人界歧视马来人;华人则认为马来人种族主义,非土著社会遭受不平等待遇等等,无论是事实还是偏见,都已经令我们的社会受到严重的分化,所谓敏感的课题其实已经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了,但人民还是没有学会,社会中的分裂与矛盾,很多时候都只是政治人物谋求短期政治利益的危险策略,对人民没有半毛钱好处。

首相安华曾公开声明,政府保障言论自由,但不限于3R课题,即种族、宗教和王室课题;人民不能公开说的这三个敏感课题,偏偏却是政治人物常常拿来操弄人民情绪的课题,而且避而不谈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种族关系也没有因为避而不谈而变得更好,或许我们是时候换另一种心态,消除这些所谓的“敏感”课题的标签了。

当一个社会能够自信地讨论种族、宗教甚至王室问题,而不引发敌意;能够以尊重和建设性的态度面向多元;同时将我国的多元视为资源而不是问题的时候,敏感课题将不再是禁忌,而是开明沟通的机会,只是,这一天,可能还有很久很久,才会到来。

 

守护母语

2024/11/24  星洲日报/大霹雳

~文:沈婷婷

中文是仅次于英文,在全球第二广泛使用的语文,除了中国地区,许多海外华人也使用中文,那么中文在你日常生活里的使用率高吗?

我是一名华校生,中文是我的母语,甚至从牙牙学语开始,接触的就是中文,然而随着年纪渐长,学会的语言和方言变多,中文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尤其在使用一些产品或服务时,偏向选择英语。

早期,许多系统是由西方国家开发,英语作为其基础语言,同时也是最准确的,一旦将系统里的字词翻译成别的语文后,反而有点儿看不习惯,意思方面也没搞懂。为了方便操作,心想还是别冒险,使用默认(Default)语言就好,免得出差错。

比如上述的“默认”字眼,根据《百度百科》原本是指未言明心里却承认;也指以静默表示同意或放任不管,后来却成了电脑系统操作的用词,使用久了才停留在人们印象中,惟仍有许多英文名词无正式的中文名称,因此当它直接翻译成中文后,则成了“火星文”,令人摸不着头脑,所以无论是手机、银行系统、网站等服务,我还是习惯使用英文。

然而,最近新闻主播叶剑锋在脸书上的一席话却令我重新省思。他在贴文中道出父亲的叮嘱,关于在操作银行提款机或加油站屏

幕务必选择中文,原因是用户的选择数据将被系统记录下来,若中文使用者越来越少,日后中文选项可能会被悄然移除。

反复思量,这可是说得非常有道理!我国华裔人口逐渐下降,意味着懂得中文的人也随之减少中,当越来越少人使用中文时,或许就成了非必要,继而悄悄在我们生活中消失。

回头想想,我们能够学习中文,必须珍惜,这也是许许多多热爱华教人士奉献一生努力的成果,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并坚持推广及运用,让中文在这片国土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简单一个动作却意义深远,如果连自己都放弃为母语护航,该靠谁来守护呢?

 

老师也有不会的时候

2024/11/25  中国报/教育

~作者:鸿业

每次上课时,我都会和学生们分享,今天的游戏和挑战我自己也尝试过,很多时候,我花的时间可能比他们预期的还长。学生们总是回应道:“你一定比我们快啦,因为你是老师嘛。”这时,我总会告诉他们:“其实,我跟你们一样,我的大脑也是一样运作,老师虽然有经验,但也需要经过思考和探索才能找到答案。老师也会有不会的时候,甚至也会和你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在我的课堂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塑造一种平等的学习环境。在面对困难的题目时,我会选择不准备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和学生一起探索和讨论,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体会到他们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总依赖老师提供现成的答案。

因此,我在课堂中常常使用各种游戏和思维谜题。每次设计这些活动时,都会仔细思考如何降低游戏的门槛,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完成任务。每个人的起点不同,但通过逐步提高难度和适时的鼓励,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一个好的数学游戏课堂,应该让学生沉浸其中,进入一种忘我的“心流”状态。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在不断挑战自我、培养思考能力的过程中享受探索的乐趣。

游戏在数学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让学生轻松愉快的一种方式,更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互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概念。我们常常谈论数学的抽象性,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单纯的抽象符号可能并不能真正引发思考。通过游戏,数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数学的核心概念。

游戏学习培养思维

记得有一次,班上一个学生在玩一个逻辑拼图游戏时陷入了困境。他几次尝试都失败了,显得有些气馁。我走过去,和他一起观察拼图的构造,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他重新审视问题。当他终于拼对了那个图形时,那种胜利的喜悦和自信瞬间从他的脸上流露出来。这一刻,不仅仅是他完成了一个游戏,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能力比任何具体的数学公式都更为珍贵。

在数学课堂中使用游戏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是否能快速传授某个知识点,而在于它能否帮助孩子培养持续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通过游戏,孩子们不再把数学当成枯燥的计算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世界。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解题,更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持不懈地寻找答案。

我一直都认为老师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陪伴孩子一起探索,当我们能够与学生一同面对困难、一起思考问题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充满互动和合作的学习场景,我认为这是孩子很珍贵的一种学习体验。

正如我常对学生们说的那样:“老师也有不会的时候。”通过这种真诚的表达,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挫折,正是这种师生共同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塑造了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信心。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学习数学,更是面对人生问题时的宝贵财富。

曼德勒佛佑华文学校幼稚园举办《点亮幸福--直桑岱手工》活动

2024/11/24  缅甸《金凤凰网》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曼德勒佛佑华文学校”幼稚园在20241119日开展了“点亮幸福--直桑岱”手工活动。

本次活动中,教师们会细心地讲解直桑岱的来历,并带动小朋友们参与猜谜语以及制作“手工灯”的活动,让小朋友们更深入了解直桑岱的文化,感受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小班的主题是“点点星星”。内容是让小朋友学会自主动手贴、动手画、动手拼。这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注意力和视觉能力,也让小朋友们在得到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自信。

中班的主题是“小小纸花灯”、内容是制作小小灯笼,灯笼所需要的纸张,全都是班里之前使用过的废纸张,这让小朋友们从小就了解到环保的性质。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自由创作。灯笼的形状、颜色、图案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想法来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学习到基本的制作技巧,还能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大班的主题是“小小灯芯、照亮幸福”。内容是从灯芯开始制作,接着制作灯碗,整个过程。打破对灯芯是红色的传统观念,让小朋友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蜡烛。从小让小朋友们提高色彩搭配能力、绘画不仅能培养好奇心,还能有利于小朋友的头脑发育。

通过本次“点亮幸福--直桑岱”手工活动,让小朋友们不仅了解了缅甸传统节日“直桑岱”的文化,同时也让小朋友们更好地学会分享、学会互帮互助、变得更加开朗活泼。

【曼德勒佛佑华文学校 寸待馨老师 供稿】

雅加达教师联谊会举办“中文新词语概说”讲座

2024/11/2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华教


今天20241110日,阳光暖和,不负美好时光,有100位华教老师在兴安会馆内参加雅加达教师联谊会主办的讲座会,邀请八华学院何彦杰院长主讲“中文新词语概说”。

何彦杰老师现任雅加达八华学院院长,曾任中国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曾任印尼万隆马拉拿大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在印尼工作15年,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今天的讲座主题为“中文新词语概说“。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观察以往的词汇系统变化发展,你会发现一个亮点。在日常生活中涌出很多新词新语,这些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传达中文信息与交流的重要一环,作为站在教育最前线的华教老师,这些新词汇是必须要掌握的.因为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载体,社会进步正在迅速发展,有些新词新语不利于中华文化传承,也有的脱离了基本意义的新词繁多,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子弟必须保持语言文化的规范性,不为网络和依赖表情包的流行热词。

网络新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当然那些结构合理的新词语我们保留,也要面向世界接轨来符合国际潮流。何彦杰讲师结合几年来所收集的新词语和新词汇进行正确的论述和讲解。很欣慰此次何老师应教师联谊会的邀请为老师们讲座。教师联谊会组织已有18年的历史,该团队在智慧的郭美华主席领导下,因为每年都有定期为教师们教学培训,各类汉语知识的讲座和培训,提高华文教师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故此教联团队日益壮大。希望会员们一如既往来支持教联,让教联的发展教育之路更加辉煌。

当天何老师在场将历年来所收集一百五十个新词语逐个分析透彻老师们受益匪浅。比如2023年的十大新词语:生成式人工技能,全球文明倡议,村超,新质生产力,全国生态日,消费提振年,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白模大战,墨子巡天。这些新词语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基于大数据语料库,利用语言技术处理而产生的,可体会出社会情景的变幻也借此勾画出人们当代的生活图景,语言是流动性的可以展望未来的生活。

讲座从下午1时至4时结束,参加者除了雅加达华文教师,还有来自丹格朗、茂物、展玉和苏甲巫眉的老师。

(黄金妹 供稿)

2024年11月29日星期五

森中总与2独中交流 探讨华教未来发展

2024/11/27  中国报/森州

交流晚宴出席者边用餐,边聆听芙中和波中校长的汇报。

森中总与芙中和波中董事及行政主管交流晚宴主宾,左起萧福才、胡国联、张永庆、杨文来、朱建华、黄新发、李典和、陈丽群、吕海庭、莫泰波、黄思华、苏进权、周世扬、蔡亲炀、孔令龙、萧成兴、黄俊棠及黄振旺。
(芙蓉27日讯) 森美兰中华总商会昨晚第3次设宴与芙蓉中华中学及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及行政主管进行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

森中总会长拿督吕海庭希望通过此项交流晚宴,能进一步加强华团与独中的互动与合作,巩固华社、华团与华教的共生关系,藉此提高独中的教学素质、增强独中生在升学就业的竞争力,共同促进华教的发展,将独中发展成为最具优势的优选教育。

他说,该会一直都致力于加强会员联系,促进各族团结,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还积极推动慈善教育,支持我国华文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独中教育。

他指出,该会于2019年第一次主办森州华团与波中交流晚宴。2023年,该会第2次主办与芙中、波中董事及行政主管交流晚宴。

“这次是本会第3次举办类似交流活动,我们邀请州内的华团领导与州内两所独中的董事一起参与,聆听这两所独中的教学情况、师资,以及未来的建校发展规划。”

芙蓉中华中学校长蔡亲炀与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在晚宴上汇报该校行政操作及学校发展情况。

出席者包括森州行政议员陈丽群、罗白区州议员周世扬、芦骨区州议员朱建华、朱湖区州议员杨文来、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财政孔令龙、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总会长萧成兴、森美兰中华大会堂主席黄俊棠、森美兰华团联合会兼芙蓉华济公会会长黄振旺、森美兰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萧福才、波德申中华中学董事长莫泰波、森美兰中华总商会名誉顾问丹斯里黄思华、丹斯里拿督斯里苏进权、拿督斯里李典和、名誉会长拿督胡国联及署理会长拿督斯里黄新发。

蔡亲炀透露,校方依照危机处理步伐冷静处理校园坠楼事件。

蔡亲炀:冷静处理校园坠楼事件

芙蓉中华中学校长蔡亲炀透露,校方依照危机处理关键步伐,处理日前发生在该校校园的坠楼事件。

他指出,该校董事部委任代表及校长组成危机小组,配合教育局及执法单位,一起冷静处理上述事件。

此外,蔡校长指出,校方有定期为教师和行政人员提供各项培训。教师培训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管理、教学创新、师生关怀及在职培训等,而行政人员培训包括行政业务素养、工作情绪管理、人事关系等。

蔡校长也指出,该校共有28位退休老师获得校方自行发放每月500 令吉的退休感恩金。

张永庆在交流会上介绍该校新宿舍的环境和设备。

张永庆:新宿舍明年新学年启用

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指出,该校新宿舍在名誉顾问拿督斯里李典和以“一元对一元方式”捐献下顺利落成,并将在明年新学年正式启用。

张校长指出,该校3层学生宿舍可容纳228249人,设备齐全,环境舒适。

他说,随着新宿舍即将启用,该校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

张校长在交流晚宴上,通过多媒体放映学校宿舍照片,并介绍宿舍的环境和设备。

他也借此机会感谢各界人士对该校的关心及爱护,让学子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

(中国报)

梁福强回母校指导 笃中生学写诗词书法

2024/11/27  星洲日报/沙巴

校长黄耀弘(次排左五)颁赠感谢状予梁福强(次排右八)。

梁福强指导学生写书法。

(拿笃26日讯)沙巴书法家兼诗词作家梁福强于昨日(星期一)在拿笃中学为该校学生主讲名为“诗词的美2”的讲座;下午则指导学生写书法,令学生获益不浅。

梁福强是笃中1986年高中毕业生,也曾兼职任教于该校。他曾到过沙巴4所独中主讲“诗词之美”,希望能跑遍沙巴9所独中主,推广诗词文化。

梁福强自去年到笃中主讲“诗词之美”讲座后,今年再次莅临该校指导34名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高初中学生。出席的教师有谭晓薇、邓艳蓉和陈佩茵。

梁福强说明古诗的格律,介绍五言及七言律诗,也讲解诗词的平仄格律。随后,他要求学生在手机上下载应用软体“诗词吾爱”,并使用该软体创作诗歌。

第二阶段,梁福强教导学生如何写新诗。新歌也叫现代诗,没有格律,也无限制写几行,诗歌可押韵可不押韵,只要以凝练、有情而美的文字来写。

下午,20位学生出席书法培训班。梁福强提及楷书中的颜体和柳体,并教导学生正确保护文房四宝及认识各种书写纸张的特性,还有握笔的正确方法,写书法的坐姿,手的摆放位置、动作等。

梁福强强调,写书法必须临摹,在日积月累的磨砺下,日后才能练就自己的风格。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