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过汉语将是一大损失”
2024/11/25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
~作者 :陈悦
/林诗琦
“汉语是美丽的语言,如果连基础(汉语)都没有学过,那将是一大损失。”20日,在马来西亚外交和国际关系学院举行的2024年马来西亚政府官员汉语研修班结业仪式上,来自马来西亚旅游促进局的斯里•德尔马瓦尔如是说。
斯里是本次研修班初级班的学员。包括斯里在内,来自马来西亚外交部、教育部、交通部、财政部、警察总部等政府部门及多家公营事业共33位学员顺利获得研修班结业证书。
斯里说,此次初级班,包括自己在内,共有22位同学顺利结业。他们背景各有不同,来学汉语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希望多学一门语言,有的希望学习汉语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完成学校作业,也有的是希望更好与自己的华人朋友、同事或服务对象沟通。“但无论我们来学习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热爱汉语,否则我们不会在这里。”
对斯里而言,学习汉语一大原因是为了可以不用看字幕就能看懂中文电视剧。她笑着说,经过8周的学习,自己已经从没有汉语基础到“可以(用汉语)从一数到一百!”
虽然暂时没法实现自己听懂中文电视剧的愿望,但斯里说,同学们一定会在明年继续学习汉语,“大家会在下一个中级班见到我们。”
其实,在今年顺利结业的11位中级班同学中,记者就见到了“老面孔”。去年的培训班结业仪式上,完成初级班学习的艾莎曾用中文吟诵了自己喜欢的唐诗——孟浩然的《春晓》。今年,艾莎继续参加了中级班的学习,并获选为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之一,将赴中国交流、访问。
在艾莎心中,中国有很多吸引她之处——美食、美景乃至她喜爱的唐诗;但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近年来中国飞速发展的科技,以及它们给民众生活带来的便利。在结业仪式上,她连续第二年作为学员代表致辞,又如去年一般再度历数了一遍她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中国科技公司。在艾莎看来,马中两国可以在科技、经济领域相互交流、携手进步,“而这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
在培训班授课的中国老师也感受到了同学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令授课老师梁楚怡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本次培训班年龄最大的学员已经60岁了,但她每次都是早早抵达课堂。这位同学告诉梁楚怡,自己年轻时接触过汉语,但后来因为缺乏学习条件就搁下了,如今接近退休,她希望能有机会好好补上这一课。
中国老师也给斯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中国老师“细心、有耐心,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在代表学员致辞时,斯里引用了她最喜欢的中文歌曲——王菲的《如愿》。歌中如是唱道,“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
希盟的教育承诺
2024/11/21 《光华网》
~文:方志伟
难道其他源流教育体系,再已不足以让教育部长法丽娜在国会回答相关课题的提问?其他希盟的国会议员尤其是火箭的议员都去了哪里?还是火箭也认为根本不需要再关心华教,凡是以绿潮一概而言,票源稳如泰山了,可以对华教课题不闻不问了?
可能希盟包括公正党已忘了,在上届大选是获得绝大部分华人的选票,才能顺利执政,难道“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就是希盟报答选民的方式?
法丽娜在国会总结2025年财政预算案辩论时,对华校课题只字不提,也不当一回事!因为财政预算案没有列出华小拨款的具体数据,华社无从知道华校拨款是增加、减少或维持,可能火箭也觉得此举是正常的?华校及其他源流学校的拨款被削减,国人也只有被蒙在鼓里。
希盟政府提倡开明,更不该有欺瞒之嫌!例如拨款增加给其他源流学校,又要在华社及印社领功,可是同时又怕得罪并失去巫裔的票,于是不敢光明正大的公布。身为政府应该更透明列出拨给各源流学校的具体数额,才是公开透明的做法。在2023年之前教育部的拨款都是详细列明,换了倡议政改(Reformasi)的联盟后,反而事事都不能公布?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政改?
希盟如果是一个公正公平的政府,就应该在分配学校拨款时保持透明,向人民显示各源流学校都能获得公平和足够的拨款,证明团结政府维护我国多元教育体系的发展,也展示选前所说的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一旦希盟政府上台校方尤其是董事部就不需要再对外筹款!
为什么华教及其他源流学校是我国各族群长期斗争的事项?还以为希盟当了政府,就可以一劳永逸的给予解决,岂知反而变本加厉。就以华教来说,希盟掌权之后,华小师资不足问题上教育部与华社之间的对立就越演越烈,甚至有恶化的趋势,如说背叛华教也不为过,令华社非常失望尤其是长期来都给予火箭支持的人士。
华小的教师空缺就有1000多个,可是对教育部而言,要解决只是小菜一碟。可是教育部根本没有诚意去解决,难道火箭真的觉得这不是大问题?还是火箭依然认为它是别人的责任与他们无关!
不仅是小学和中学的教育问题,高教贷款基金会PTPTN,也是当时火箭甚至是整个希盟善用的大选攻击工具。到今天,可能那些利用此课题的火箭人已过关当了议员、当了部长要退休了,但问题依然存在。
在前朝国阵执政的年代,就已经阐明无法废除高等教育基金(PTPTN)还贷的立场,但那时在野的希盟不相信,希盟共主安华甚至还抨击国阵政府,鼓吹大学生不必偿还贷款,还吹牛指一旦希盟执政,全马学生将享有免费大学教育。
现在,你们看希盟执政之后,如何对待大学生?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PTPTN)正在考虑若个别大学课程还款率低于50%,则停止贷款给该科系的学生。
希盟真的是外间所说的是政治诈骗组织?入主布城之前,表示可以豁免大学生偿还高等教育基金欠款;入主布城之后,却直接停止贷款给大学生,变化来得如此突然,如此巨大,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犹如被狠狠敲打了脑袋,从此去哪里找人借钱深造?
大学生肯定深感受骗了,团结政府不但没有提供他们免费教育,甚至还不借钱给他们升学,让他们一夜之间跌入万丈深渊!反之实实荡荡的拨款资助加沙人民教育资金。
对于希盟的教育政改,大家理性的评评吧!
别让华文班悲歌再续
2024-11-25 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桢文
前几天,Astro本地圈的新闻专题《国民中学华文班悲歌》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首“悲歌”自上世纪唱起,至今未歇。观看相关报道时,我心中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是这首悲歌中的亲历者与受害者。
1979年,我升读国民中学。从预备班到中三,整整四年,为了学习华文,历经了许多不堪回首的挫折。新闻中提到的窘境:华文课未被列入正课丶上课地点不固定丶师资不稳定……这些都是我当年的真实经历。然而,还有未被报道的困境,如没有华文课本丶遭到部分学科老师的嘲讽,甚至被一些国小升上来的华裔同学蔑称为“China
Man”(当时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这些经历令我愤懑不已。终於在SRP考试后,我选择离开,转入独中继续高中生涯。面对校长的关心,我只简单回答:“因为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决定。”
改朝换代亦无改变
转入独中后,我终於感受到“如鱼得水”的喜悦。独中的华文课程让我对母语的热爱得以延续。这段经历也激发了我追求中文学术的热情,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回国投身独中教育,后来在职进修,完成南京大学中文硕士课程。
我的人生与华文紧密相连。而回首这段历程,正是当年在不公教育制度下的挣扎与抗争,成就了我对华文教育的执着。然而,几十年过去,国民中学的华文班却似乎停滞不前,甚至愈加式微。无论是改朝换代前由马华公会领导的教育部副部长,还是改朝换代后由民主行动党接任的副部长,在解决华文班问题上均未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国中华文班至今仍然在艰难中苟延残喘,这无疑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失责。
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从宏观来看,我国的华文教育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华社多年来的抗争,成功保留了华小的母语教育,发展了独中,并建立了三所华文大专院校。而随着中国掘起,华文的国际地位显着提升,华小非华裔学生比例逐年攀升,这本应是推动华文教育发展的良机。然而,我们却看到另一面:国民中学华文班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依然面临政策不重视丶资源不到位的困境。这是一个既充满希望丶又令人尴尬的时代。
作为华社一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国民中学华文班的发展,将其视为文化传承与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华裔官员,更应提高警觉,把握时代机遇,扭转颓势。若国民中学华文班问题继续被忽视,若这首悲歌继续传唱,不仅是对华社的辜负,更是对国家未来的失职。我们不容再失责,也不愿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AI能够取代老师?
2024/11/25 中国报/副刊
~作者:徐云菁
不久前到学校处理一些公务,看见学生上课的情景,仿佛自己站在黑板前给学生讲课还是昨天的事。
课室里的窗户老旧得像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道具,风扇嗡嗡作响,努力地散发出一丝丝凉意。老师在白板前一边写一边讲解课文重点,位子比较远的同学,不容易看得仔细,开始不耐烦、走神。这样的学习环境,少一点儿毅力都不行。虽说人工智能的时代已来临,而一些学校的硬体设备也大有改善,但还是有很多老师像一个铁匠,一早就汗流浃背地在已经过时的“工地”上,日复一日地为铸造英才而努力;有的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有者诸多怨言,例行了事。
一名好老师会教导学生如何与社会打交道,如何在面对失败时不气馁,如何在获得掌声时保持谦逊。这些,机器能做到吗?(图:Freepik)
近几年,许多职场和工作领域已经出现人工智能取代人们工作的情况,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若真的可以取代学校里的老师,又会叫人陷入一种怎样的焦虑与迷茫的情绪之中呢?老师——一个古老的行业,用最传统的方式一字一句地教导学生,换成人工智能可以瞬间翻译、讲解、模拟,甚至与学生对话和辅导作业,比老师更快速、更精准、也具有无限的“耐性”,学生不会看到失望的眼神,也不再有解不开的疑问。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将变成被AI所取代的前身。AI拥有不知疲倦的脑力和体力,可以处理成千上万份的作业,及时给予每一位学生反馈。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只需通过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获得更高效、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无需老师费尽心力讲解。
是的,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数据,回答复杂的问题,甚至模拟一些情感的互动。机器人教师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但它是不是可以领会学生眼中那一抹羞涩或胆怯的目光?有没有办法感知到那个深陷困惑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句温暖的鼓励?
老师更是指路人
再说,人工智能如何模拟老师的责任与担当?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每一堂课,老师不仅仅是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或是赏析一篇文章,也应该悄悄地关注着那些跌倒或站在分叉路口感到迷茫和徘徊的学生。一名好老师会教导学生如何与社会打交道,如何在面对失败时不气馁,如何在获得掌声时保持谦逊。这些,机器能做到吗?它能听懂学生内心的声音,能理解一个问题背后复杂的情感吗?
或许,人工智能的确能在许多方面提供便捷,但它永远无法替代教师那分责任心与情感的投入。它也无法给予学生真正的陪伴,无法从细微的言语和眼神中读懂一个孩子。它更多时候是一连串冰冷的的代码。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最应该感到担心的是,如果没有适时更新自己的“硬件”,没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软件”,学会与时俱进,借助科技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就会先被学生淘汰。
每一个永远充满热情,保持温度的老师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