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1677

教育改革刻不容

2025/07/26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翁书雄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屡受关注。一些学生即使成绩平平,也能获得“优秀”等第。这种扭曲的评估制度,若被持续容忍,恐将培养出对真实能力认知失衡的一代。

这不仅反映评估标准问题,更暴露了我国教育的系统性偏差即“甘榜冠军”心态:满足于本地标准、自我感觉良好,却难以在全球竞争中立足。

3改革方向应成核心

马来西亚若要实现知识型经济目标,必须正视教育制度的深层问题。第13大马计划提供了重新设定教育目标、重建教育质量的关键契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作为教育部前部长,深知教育对国家转型的重要性。他提出的教育与人才发展议程,应被视为国家优先策略。

以下3项改革方向,应成为第13大马计划的核心:

1)以好奇心为本的学前教育

当前学前教育偏重纪律与识字训练,忽略了对孩子探索精神的激发。未来社会需要具备批判思维与创造力的人才。我们应打造鼓励提问、合作与实验的学习环境,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2)重建教师专业尊严

若教师职仅被视为“稳定公务员职业”,将严重侵蚀教育质量。必须改革师资培训制度,吸引有热忱与实力者投身教育。同时加强在职进修与升迁机制,建立专业发展路径,让教师成长为受社会尊重的知识工匠。

3)全面强化STEM与跨领域素养

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STEM)是国家发展的技术引擎。我国在这方面投入长期不足。第13大马计划应以国家战略高度推动 STEM 教育,并结合人文与伦理领域,培育具技术与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13大马计划也强调提高技职教育与培训(TVET)的地位。过去,技职教育与培训被视为“成绩不好者的退路”,这种误解严重低估其对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自动化、维修、程式开发还是创意设计,都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职人才。

政府必须强化技职教育与培训师资与设施,建立行业对接机制;广泛宣传技职教育与培训的升学与就业路径;扭转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负面印象,使其成为一项值得骄傲的专业选择。

同时,城乡教育落差是第13大马计划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师资不均、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乡区学生的发展机会。

建议政府加快数字覆盖,尤其原住民与东马地区;设立激励计划,吸引优秀教师赴乡任教;强化社区参与,让在地力量支持教育发展。

教育是国家脊梁

在推动连线工作的通讯部长拿督法米,其努力值得肯定。但我们需要的不只是网络,更是教育内容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不能再是年度预算中的“例行事务”,而应被视为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加纳哲学家耶博亚所言:“教育是国家的脊梁。教育越好,国家越强。”

13大马计划是我们重新界定国家未来的机会。如果我们在此刻犹豫,最终将把教育的代价转嫁给下一代。如果我们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就必须从现在起,将教育置于国家政策的核心,坚定改革,不容妥协。

教育不能等待,改革不能再延后。

 

来自广西的文化助力

2025/07/23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陈嵩杰

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教授郑一盛去年在芙蓉广西会馆招待他的餐局上,捎来他将推动该校师生在芙蓉撒下文化大网的讯息,将为芙蓉地方华人史,全面展开田野文史研究工作,今天他已兑诺了。

这组为数11人的学术团队在芙蓉如今已开展为期三周的田调工作,针对芙蓉华团、教育、传统行业、语言文化、中医行业与民间信仰等议题,开展口述历史访问,以及收集史料的工作。

作为一个华族人口集中的州府,芙蓉历史调研风气向来不盛行,近年来很多文化学者及个别大学研究人员,在西马多个城镇进行历史调研工作,就是忽略了芙蓉也曾是华族先贤拓荒有成果的城镇。

芙蓉华社各领域的基业牢固,为国为州做出的贡献,无可限量,只是大势所趋,华裔新生代人口不断减少和流失,成为未来长治久安的森州乃至芙蓉的隐患。

芙蓉华社过去能登上殿堂的文化成果,屈指一算,森华堂所保持文化的活跃度和知名度皆受到公认、在商言商的森中总,也曾在推介芙蓉老街率先付出努力,更在维护庇劳马典力士打牌坊,挺身而出办了盛大重修筹款宴会,这些努力打开华社的眼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关乎经济的效益。

当然我们不会遗忘尚有不少热心文化活动的华团和单位,多年来也在默默耕耘冷门的文化事业,只期盼能这些文化与历史意识能根植在新生代,才有永续经营的动力。

但在历史文化的调研工作及其成果方面,在芙蓉华团圈子则鲜见,连历史沉淀深厚的乡会社团及华校,领导人注重的是热闹的周年宴庆,并视议员理所当然的拨款视为成就的象征,而自身日益模糊的会史和遗留的历史文物和文献,却未加冀整合城市控制中心 哥宾星:打造精明国家中心全球首架获“适航三证” 吨级以上无人机在上海交付全球以重视。

刘教授在参观华人文史馆时,他特别挑起一则已泛黄的文献向我求证,这份森华校董联会50年代创会会长蔡天恭发表的会务报告,由我编写的《双溪芙蓉图鉴》是否有刊载这份文献。

我告知这份事关森董联会在独立前参与维护华教运动的会务报告,是研究华教史的重要文献,这份珍贵的华教文献在图鉴那能少掉,为学界提供学术上的参考。

广西民大芙蓉文史考察团所研究的课题,不一定是大历史,有者是专挑特色建筑,或华人庙宇为考察对象;更有学生以芙蓉大巴刹及巴刹对地方上的意义为研究题材,还有一位民大学生负责研究芙蓉烧包的文化内涵。

我个人很期待这些来自广西的大专生,为芙蓉历史研究的文化软实力,起推动的作用,让芙蓉历史走出国门,在大陆文化库存留下先贤在各领域皆有贡献的实录。

多添加一份史料,就为我们在这片国土争取多一份政治话语权,你认同吗?

 

本土中文教师培训心得

2025/07/2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潘秀红

2025710日,本土中文教师培训活动在玛琅大学顺利举行。参与的老师多数来自印尼各地学校,不少友族教师也积极参加,展现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融。大家纷纷携带已下载 DeepSeek 应用程序的笔记型电脑,准备认真投入学习。

第一节课由中国贾静茹老师通过视频会议授课,内容包括人工智能的历史、应用与开发,特别是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前景,引发了老师们浓厚的兴趣。

随后,全体老师分组参与由中国老师带领的中国结制作课程,大家动手编织,并在作品完成后带上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集体合影,留下一段温馨回忆。

第二节课由中国赵燕华教授进行线上教学,指导大家如何利用 DeepSeek 平台制作教学教材。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连动句教学(两个动作先后发生的句子),通过观赏影视片段寻找连动句,并以“连动句接龙”的方式进行句型训练。此外,课程还包括任务驱动式教学、网络游戏教学法及AI生成图片的实作演练等,形式活泼,启发性强。

中场休息时,一位中国男老师亲自示范八段锦的八个动作,带领全体教师一起练习,舒展筋骨,激活经络,精神为之一振。

课程尾声,中国老师们还教授剪纸艺术,手把手指导大家剪出各种图案。老师们学得兴致盎然,现场气氛热烈,动手又动脑。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道别的时刻,大家心中都充满了不舍。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们深入领略中华千年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一代代教育者的坚守与传承。我为祖籍国的博大精深深感自豪。

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正是我们本土中文教师的写照与信念。

最后,我衷心祝愿中国老师们与本土老师们身体健康,教学顺利,也愿中印友谊之花常开不败,光彩永续。加油吧!

 

我的追梦中文路 

2025/07/23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小慧(峇厘)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的追梦中文路”,小时候我学过很多东西,但都没有坚持下去。

我们家里的爷爷会说华语,华语和印尼语差别很大。三年级时,我有机会可以学习中文。一开始我只觉得新鲜,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爱上了它。一方面,许多人都觉得汉语很难,我却觉得没有那么难,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汉语,汉字,有故事,有生命力。

过年的时候我对爷爷说,“百善孝为先”,爷爷特别感动。我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努力。现在我为去中国留学而奋斗。

中文不仅让我飞得更高,也是通向梦想的钥匙。让我们一起“追梦中文,不负韶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