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博文学校举办赴华培训教师研学分享会

2025/09/20 缅甸《金凤凰网》






2025915日,博文学校TimeCity校区举行暑期赴华培训教师研学分享会。康泳总校长、TC校区副校长杨世锦与TC校区全体教师参加。暑期赴华参训的五位教师——李晶芬、陈慧琳、陈月惠、杨清清和何崇禧,她们向全体同仁分享了在中国的所学所思,为学校的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晶芬 老师

分享会伊始,李晶芬老师首先带来了她在南昌大学参与“南南合作汉语文化研修班”的心得体会。在为期21天的研修中,李老师不仅深入学习了中国国情、江西省情及中华文化,还亲身体验了书法、戏曲、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她的分享充满了感官上的细节。听众仿佛能透过她的描述,感受到宣纸上墨迹晕染的微妙层次,那是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的空间哲学;仿佛能嗅到茶汤在沸水中舒展翻滚时散发的清香,那是茶艺背后“和、敬、清、寂”的东方美学;仿佛能听到戏曲唱腔中那穿越历史的悲欢离合,那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情感共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她看来,并非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以被引入课堂的、充满生命力的“活教材”。

她表示,此次研修让她深刻体会到“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意义,未来将把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陈慧琳 老师

接着,在厦门华侨大学参加“华文教育·华文教师”研习班的陈慧琳老师,陈老师在分享中提出了一个极具概括性的观点:作为新时代的华文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两种核心素养——“师道匠心”与“数智赋能”。“师道匠心”,是教育永恒不变的灵魂。它代表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专业精神,是对知识的敬畏,对学生的热爱,是对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的奉献与坚守。而“数智赋能”,则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全新使命。它要求教师不再是技术的旁观者或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探索者和应用者。AI应该是教师的智能研究助理、创意合作伙伴和个性化教学的得力助手,最终的决策者、引导者和启发者,永远是教师本人。

这段宝贵的经历激励着她在未来的华文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陈老师在分享的最后表示,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视野的拓宽。

陈月惠 老师

随后,陈月惠老师的分享聚焦于当今教育领域的前沿话题——人工智能(AI)与数字化教学。她展示了在厦门华侨大学研习期间接触到的多款AI网站和教学平台,例如DeepseekKimi、讯飞星火等。她没有停留在对AI概念的抽象讨论,而是进行了具体、可操作的场景化展示。例如,如何利用Kimi在几分钟内阅读并精准总结数十页的学术文献,为备课节省大量时间;如何借助讯飞星火,根据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一键生成具有针对性的、难度各异的练习题与试卷;如何使用AI工具,快速将一份枯燥的文本教案,转化为一段配有图像、声音和动画的引人入胜的教学短视频。陈老师的分享为老师们运用新兴技术赋能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

杨清清 老师

接下来,杨清清老师分享了她在南京师范大学的研习经历。她系统地梳理了多位教授的精彩讲座,内容涵盖南京历史文化、中华文脉、唐宋诗词、多媒体教学应用,以及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深刻解读。杨老师的分享让在座的教师们明白,教授中国文学,绝非仅仅是讲解字词句读,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每一首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空下的呼吸与心跳。

何崇禧 老师

最后,何崇禧老师借鉴了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和冯敏萱教授的授课内容,为老师们带来了关于“唐宋诗歌中的南京”以及“语文学习——先聚焦作文”的深度分享。通过他的讲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再只是优美的风景画,而是晚唐社会风貌的缩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不再是单纯的怀古,而是对历史变迁与阶层流动的深刻洞察。何老师的分享兼具文学的浪漫与教学的严谨,让在座的老师们领略了南京作为“文学之都”的魅力,也获得了作文教学方面的新启发。

会议最后,康泳总校长作总结讲话。她对五位教师在暑期研习中的学习成效与本次分享的实践价值予以肯定。此次分享会不仅是五位教师个人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博文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学创新的体现。通过交流与碰撞,老师们得以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为博文学校的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供稿丨王麒宇/供图丨段正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