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314

那年初上大学

2022-01-25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小黑

1971年,上天给了我一个大礼物:进入马来亚大学数学系。我和其他莘莘学子一样,马大是最梦寐以求的大学。

欢乐的心情很快飞逝。我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要怎样去报到呢?

住在小镇,和外界完全脱离,吉隆坡没去过一次。紧张情绪难免影响了好几天。后来我和《学生週报》的编者悄凌提起,她马上给我拟了一个方案:“如何从大山脚搭火车到吉隆坡?”还帮我安排接风的人。

我马上松了一口气。可我求救的另一位校友林放,也来信告诉我将亲自到火车站接我,火车入闸时间是清晨六点半。老天啊,怎麼有这样多人来接我的风呀!

开始我很為朋友愿意為我服务感到惭愧。不过如果你看见当天的火车状态,一定会同意我请来朋友相护。没有友人相助,报到的新生是很难突围的。人像逃难的越南难民那麼多,挤不出车厢。突然看见一年轻人手执大本《学生週报》,正焦虑的寻找小黑。说时迟那时快,另一位青年从丛间杀了出来。仔细看,那不是好骂人的林放吗?我忙向他打恭作揖,只听他对手持週报的小年轻人说,“雅蒙,你也来了,真给小黑面子。现在怎麼办?这家伙请你来,又叫我来帮忙。”原来眼前这位书生是鼎鼎有名的雅蒙。失敬了。

七十年代的火车那麼拥挤,旅客要上下车厢如此困难。这时有人喊:“4号宿舍的同学去那辆蓝色巴士!!原来大学有安排新生进入宿舍。这下子我又被林放囉嗦了一顿。都是我过於小心,好像皇帝出巡,活该。

当年马大还以英文教学

1971年我国还是一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大学不多。当时课本是英文教学。新建立的国民大学只爱马来文教书,能够胜任吗?

马大是我国最有歷史的大学。在新加坡大学与马来亚大学尚是同一间大学的年代,它已是闻名遐邇,许多学子慕名而来。我记得那些年的著名学者有化学教授黄丽松、后来曾任职香港大学校长。我们的化学是由钟美国教导,据说她尚得帮檳城理大教化学课程,深得好评。天文科系由知识非常渊博的何丙郁教授负责。我当然选择文化背景强大的教授上课。

选来选去,有些老师的深奥学问实在难以消受。一位印裔教授开课前一定谈他的老婆听电台不清晰,搞了十多分鐘后才回归主题。另一位澳籍华裔谈半天的陀螺力学,我们这批新来的插班生不明白TOP,只好张大嘴吧愣在当下。我的大学生涯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须有文化担当

2022/01/2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辰戊

近期一所民办大专院校在文化认同的问题上,引发了一些议论。虽然问题后来稍有缓息,不过依然存在著一些涟漪。这里且不论谁是谁非,而从民办院校的创校初衷来谈谈它所应负的民族文化责任。

华社族群创办院校的基本期望是在设立各科系的同时,也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保育和在本地有所发展。所以华社的这项期望,也理应是民办院校办学的基本理念;这和校方致力于以其他语文为媒介语的科系的教学工作并不违悖。

华社民办大专院校肩负著接过中华文化传衍的接力棒,也是承担著对华社支援这所院校的文化传承历史责任;只有对民族文化具有担当理念,才能让这所院校能傲然耸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无可否认的,在对外方面,民办院校一直以来面对著和华文独中一样的严峻挑战;对内方面,肯定的也有不少的内部问题有待领导层运用其智慧来解决。

民办院校所要走的教育路线关系著其兴衰成败,这就包含了其办学目标的主流和分流的问题。主流不等于必须凌驾所有科系,但它必须是重要的一环;分流则不等于可以次等视之,它可以是因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教学重点。

管子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民办学府的行政措施也应关注到民心之所向,应在不违民意与配合国家教育政策这两者之间设法取得平衡点。

历史已经告诉大家,一味地迎合政治意图而顺从的做法,最终还是得不偿失;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经历便是一例。

民办院校的强大与否,不单单是在科系的多寡,也同时在于文化精神层次上的强度以彰显其格局之大小。

此外,古语道:尚贤者,政之本也。 民办院校是否能够留住人才,在于校方是否“ 尚贤”;就如国家的管理者之不尚贤,结果是人才严重外流,导致国家故步自封,民办院校应以此为戒。

 

学习兴趣与教育入境

2022/01/23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学习需兴趣”,这众所周知,大家一致认同,至于“兴趣从哪来”,则知者甚少,也看法不一。

兴趣的产生有许多原因,觉得某个学科“好玩”是一个原因,觉得“钱途无量”,当然也算是一个原因。本文要介绍的原因叫教育入境,为顾及行文顺畅,有时简称入境。教育入境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方法。   

词、句子、观念、知识等反映的是实情、实境。不管我们是否身在后者之中,只要心灵对前者所反映的后者有感,就是我所谓的教育入境。   

每个人都有过不入境的经验,比如看见“危险”的告示牌,但仍然因和朋友边走边谈而没有把告示牌要反映出的实情当一回事。谈话让你心有旁骛而无法入境告示牌所提示的实情。   

一个人入境的时候,能够引发他的情感,这有助于他把握真相,经常会有“原来是这个意思”的醒悟。当你入境告示牌上“危险”二字,一般路人没注意到的潜伏危机在哪,你能感受到、意识到,并清楚知道自己需要提高警惕。   

平常人因生活忙碌,因思绪停不下来,因对承载实情实境信息的词、观念等麻木或不愿意认真对待,因此常不在入境状态。比如你说你“同情”某个人的“悲惨”,你未必当下就尝到“悲惨”的滋味,许多人连自己“同情”的内心状态也没有,他们只是善意、真诚地机械式表达和表现出同情而已。   

有些媒介容易引人入境,比如看戏和听音乐可以马上让人的心灵有所感触而流泪。今天5060岁的人,只要夜深人静时听一听沈雁的《一串心》,尽管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同,心里马上可以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时代氛围。艺术具魔力,能轻易使人入境。   

以上生活中入境的经验,有助于深入理解学习上的兴趣和教育入境。   

各种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引发兴趣的威力。强威力的典型例子是天文学,只要看看天体、繁星、星系的彩色图片,许多人都马上给吸引住。黑洞、虫洞的理论深奥,但只触及表面的故事和新闻报道就足以让许多学生著迷。另一方面,法律激起人们的兴趣的威力就显得微弱。当然,这里提的强弱非绝对客观,心理学可算是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有的老师却因让学生背各种著名实验的设计和结论而把它弄得枯燥乏味。   

问题在于,纯粹依赖学科本身去引发学生的兴趣,是被动的,我们总得想想如何主动入境去体会、感受,去营造“原来是这个的意思”的领悟。   

小学就已教导速率的概念。我国的高速公路的车速限制是110公里每小时,这个数字反映什么实情实境?为帮助小朋友入境此数字,父母可以在大道上开这个时速,让他们身处实境体验,观察窗外物体往后移的景象,感受一番,留下印象。但火箭的速率是8公里每秒,哪位老师或父母能带小朋友试乘火箭?不可能。那就唯有通过心灵的教育入境,以日常生活中经验过的速率为基础,通过思维的运作和心理活动去想像8公里每秒是怎么一回事。学生若经常如此以教育入境弥补身体入境之不足,他们会慢慢对抽像的数字、概念、知识产生个人的感觉、图景,慢慢会对数学、科学等科目有兴趣。   

老师自己入境的经验,是引导学生入境的可依指南。教语文或历史的老师,如果在跋扈、喜怒无常的上司身边待过,就不难入境一千年前皇帝身边臣子的处境,要捉住“伴君如伴虎”所反映的实情、滋味就不难。或许有人会问,学生没有上司,老师该怎么帮助学生入境“伴君如伴虎”的历史事件?不要忘记,学生或许遇过随时发脾气的老师、有霸凌的同伴,还可能有霸道的父母,幼小的心灵中,看到的尽是暴君、猛虎,甚至是如童话中的魔鬼和巫婆。别以为小朋友的内心世界是苍白的,他们只是不善于把事物联系起来,需要老师在教“伴君如伴虎”的成语时在这一方面给予协助。   

抽丝剥茧, 举一反三,从以上简单例子可以看出以下重要几点:一、每天学到的词、观念、知识等等,我们往往无法一一亲临其所反映的实境,但如果父母一早避免孩子自囿于电子仪器上,让孩子累积各种日常经验和体验,将能大大帮助老师引导孩子入境或孩子在自学时自行入境。二、现今人们鼓吹老师为引导者,在教育入境这一点上充分表现出来。为何是引导?因为别人入境的经验可为参考,却无固定轨迹可循,还得看学生的思维怎么活动决定效果如何。三、现今人们也鼓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在教育入境中也充分表现出来,如果学生本身不愿尝试,那就甭谈了,老师只能爱莫能助。四、从词、观念、知识中入境需要一个过程,要顺利完成整个过程,不只要求学生主动,还要求学生有空闲时间,心思用在对的地方,这说明了为何一心赶课程、追知识和一意计较分数和拼排名的人,对所学概念、知识总是无感。   

教育入境所引发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根本的,效果是长远的。有人说教育就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苗。怎么点嘛?教育入境就是其一管道。

 

做校长,要如蔡贤德

2022/01/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20083月蔡贤德博士出任拉曼大学(简称优大)校长,11年后在该校办得最好的2019年功成身退,接班人新校长尤芳达博士顺利接位,没有纷扰与纠结,留下典范。

优大在2020年度国际高等教育资讯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世界大学排名中首次入榜。当年大马共有20所大学入榜,多数为本地国立大学。在蔡贤德的领导及对高素质教育与研究积极推进下,优大在国际大学排行榜上表现亮眼,也荣获多项国际奖项。

蔡贤德在学术界33年,一个大学校长的格局与远见,任期满潇洒离开,不恋战权位,成就了优大的发展。

很遗憾的是,同样是属于民办大学学院的掌校者,却没有如此幸运。南方大学学院(简称南院)风波不断,周而复始。2015年的南院风暴,起因于校长祝家华与副校长何启良的公开交恶,并在媒体公开骂战,这里到底暴露了什么问题,是管理问题,体制缺陷还是“人心”难以逾越的权位贪婪。

当年何启良离开南院时,抨击与他有30年交情的祝家华掌校不力,直言后者离“懂办学”及“高尚道德品格”太远,点出来祝的十大罪状,罪状针针见血,让人看得瞠目结舌。其中包括:在学生面前辱骂老师、用人唯亲、口号治校、使手段企图升等教授职、毫无决策与统筹能力、对高级学术与行政人员离职毫无感觉等。

何还强调:“我的去留不足惜,为了南院前途计,为了千位学生与教职员计,为了正学术之名、醒大学之魂,这才是重点。”

这些罪状最终得到董事会的“宽大处理”,调查报告没有出炉。

个人积怨的宣泄

风水轮流转,现在祝家华被撤职后,换了拥有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新校长郑玉美上任,本来应是给于祝福,但却有人借助“外力”罗织10馀条罪名,以“去华化”质疑现任校长,其中个人恩怨,外人或许看不懂,以我曾在南院任职的经验观察,挑起事端无非是个人积怨的宣泄。

在一封公开给南院董事会的公开信中,多数联署人多不曾在南院工作,却列举多位职员离任的详细名单,钜细靡遗,其中蹊跷不看自明,列举名单更会与人错觉,以为都是不满校方而离开的,制造假象似乎暗示南院人才大流失。但之中有多少人是个人因素离开,又有多少人是不满校政的?把全部离开职员混为一谈,实在不恰当。人各有志,本来好聚好散,何以却会成为新校长的“罪状”。

外人只会看热闹,内行人看得是门道。祝家华时任校长时离开的教职员也不在少数,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目前南方大学学院的学生人数(不含技职教育)乃是三院(南院、新纪元、韩江)之首。今天的纷扰,其实夹杂著太多的个人恩怨情仇,把大学改革的动机刻意放大为瑕疵,变成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南院董事会已经一一驳斥。

蔡贤德校长2019年离开优大时就直言:“我相信好的领袖是需要栽培出来的,让组织可以继续向前迈进,时间到了我们就需要离开。”

他语重心长表示:任何人都应该有智慧去意识到什么是离开的最佳时机,以及有勇气踏出那一步,有尊严的快乐离开。”

他呼吁大学职员未来继续支持新的校长,继续把大学打造成更好的地方,让大学对社会、国家甚至是世界都带来好的影响。

这难道不是一个校长任期满后离开其岗位时应留下的建言与感言么?

开放聆听各方意见

南院董事长陈洺臣已经表达愿意聆听各方意见,南院门户是开放的,善意批评,南院既然是属于华社的,当然应坦然接受“不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181118日的《东方日报》,曾看到一位作者林芬靖为文写到:董事长陈洺臣是青年企业家,接掌董事会后不拖泥带水对“撤换校长”剑及履及做出重的大决定,其动机显然是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改革、规划与前景,壮士断腕是不二的选择,这个决定绝不是草率的、一时的、糊涂的。只有继续放纵、放任、不作为,作为董事长才可能会大大辜负华社的委托与期待。

爱护华教者必然希望南院成就其为第一所民办完整大学,兼听则明,新纪元大学学院过去几年的风波不断,媒体也有连篇累牍的报道,至今大学发展、形象、学生人数都大受影响。人事纷扰何以一直成为民办大学学院难逃的“硬伤”。

大学校长,既然任期到了就应坦然接受离开的事实,应给自己曾经任职的大学满满祝福,抱持感恩,而不是“放一把火”,制造矛盾,制造对立。

民办大学学院发展举步维艰,外在因素特别是政府不怀好意,因此内部团结至关重要。一个人要懂得放下恩怨,要心宽,才能成就自己。

做校长,要如蔡贤德,功成不必在我,我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