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4日星期日

【华教视窗】 ~ 1385

从微小合并看制度化

2022/09/0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江振鸿

教育部日前建议合并一些微型华小。这项建议不出所料,引起了一些华教团体的反弹。

如果不去揣测当局此建议是否有任何的隐藏议程,这项建议其实是合理及恰当的,因为这些微型华小,非常不具经济效应的。

相对于拥有数百名学生,师生比例最少130的大中小型华小,学生人数很少甚至是只有区区数名学生的这些微型华小,却也需至少几名教职人员及资源来维持学校的运作,对于华教本就有限及紧绌的资源,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就如在华人所擅长的商业生意上,把一些收益达不到预期或不具经济效应的分行分店或部门给予合并,以节省公司运作成本及资源。

当然作为百年树人的教育,固然不能以经济效应来衡量。但是,如果这个不具经济效应是消耗着华教本就有限及紧绌的资源,对于华教的长远发展,始终是不利的。

没良好机制增建华小

但是合并微型华小,意味着一些微型华小将被关闭,这触动到了华社及华教团体多年来所秉持的华小“一所都不能少”的精神及底线。

华社及华教团体之所以对这个精神及底线有所坚持,因为多年来,当局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去制度化的增建华小,导致华小关一所即少一所。

而华小的增建批文,往往也只是作为5年一次的大选糖果来分派。

如果,当局能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制度化的增建华小,华社及这些华教团体,还会对于当局根据相关社区的需求减弱,来制度化关闭或合并微型华小,而反弹吗?

当然,这个所谓的制度化,得是在相关法令上有明文规定的制度化,而不是当年希盟没有明文规定的所谓制度化华教拨款。

最后,在我们指责当局时常推出温水煮青蛙式对华教不利的政策的同时,是否有去向当局积极争取,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华小的问题,包括制度化拨款、制度化增建,及半津华小明明是政府学校,却不获政府全额资助的奇葩?

不幸的是,过去数届大选,华社及这些华教团体的华教诉求,似乎只聚焦于要求当局承认独中统考。

而获得大部分华裔祝福、于5·09大选上台的希盟政府,执政后却一刀大砍华裔子弟可负担升学管道拉曼大学学院的拨款。

 

杏坛二三事

2022/09/02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古月胡

手机内的中学教师群组近期掀起新话题,新交旧雨纷纷针对教育部通过一次性方式,广招具有大学资格者当教师,以填补国内21564个教师空缺的做法猛吐苦水。

国内师范大学和政府大学的教育系,是栽培我国中小学教师师资的温床,教育部理应有可靠的数据,掌握全国教师的“进出流量”,并根据预计“流失”的教师数量,展开培训师资计划,俾达至教师人数“进出平衡”。

我当年大学先修班毕业后便北上吉打州某师训学院报到。在小学工作多年,我以领取半薪的方式进入马大就读,算是圆了读大学的梦想,之后在中学执教到今日。

兜兜转转,我依旧为人师表,有志于当教师是我的最初,亦是我的最终。

执教中学后,我才发现到当教师不是诸多同事的首选,他们多数是“半途出家”

在大学时,这类同事修读的科系与日后当教师扯不上关系,他们毕业后又工作了才“有意愿”当教师,并时来运到地被教育部举办的“教师培训计划”录取。

我个人认为,“半途出家”的他们,最低限度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课程,懂得教育学,也曾到校实习,写教案不成问题。

反观,我校大部分以“一次性方式”受聘当教师的同事,他们“奇葩”的表现,让人摇头兴叹,直呼教育部犯下了低级错误,似乎为了急于解决师资不足问题,而罔顾最重要的教书能力。

恕我直言,这些同事明知自己在教书方面是零知识、没经验,却不肯虚心地学习,教案写得又短又少,甚至向给他们指导的资深教师翻白眼,待人处事的态度极其有问题。

我校日前举办运动会,教师各司其职,但数位这群同事竟然在当天早上拿病假,气得校方七窍冒烟,赶紧找其他教师顶替他们的工作岗位。第二天,

“病好了”的他们若无其事地到校,也不过问昨天运动会的事,只在他们的圈子打转。

在教课上,具大学资格的他们真的不是吃教师这行饭,常闹笑话的教学法,让其他同事看傻了眼。

坦言,我不是蓄意踩低以“一次性方式”当教师的同事。事实上,他们所作所为,实在太不济了!

 

别让华文成为弃儿

2022/08/29 新加坡《联合早报》交流站

~作者:戴文雪

读了交流站于85日刊登的刘松涛文章《为什么本地华人不学华语?》后,我感触良深。

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身边的许多亲戚朋友和他们的孩子沟通时,绝大多数是用英语。学习华文好像已经沦为孩子与补习老师之间的单纯商业活动。

其实,兴趣才是推动学习华文的最大动力,而不是沉重的课业与考试。常听说有人因喜欢阅读武侠小说而去学好华文,但要如何促使学生学好毕文,则是我囯教育界最艰难的挑战之一。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蕴藏着无数做人处事的智慧和道理,比如韬光养晦、“知其雄,守其雌”等成语和名句,是教导我们要用一种尽管有实力,但又能保持低调的姿态去生活。不过,年轻学子在有能力吸收这些古人的智慧之前,必须先打好华文基础,而这应该是在幼年的学习生活就开始。这是我们做得最不足之处。

去年,教育部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拨款3000万元,资助本地三个推广母语学习的委员会,以集合公众和社区伙伴的专长和资源,营造更好的母语学习环境,推广母语的应用。我想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希望关心母语教育的人士与学校,能够把握及善用这个时机,探讨如何以更有趣及生动的方式学习华文。

与此同时,也应尽量促进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例如在医院,地铁站、公园等公共场所,增添华文的说明或翻译;在聘请公务员时,懂得母语的双语者有优先权,相信这些改变能提高华文或其他母语的实用性。

孩子是单纯的,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培养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然后加以引导,他们一定会把华文学好。

政府一路来不断强调双语是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核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千万别在忙碌应对各种变化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让华文成为我国华族家庭用语中的弃儿。

 

学华文从幼儿开始

2022/08/29 新加坡《联合早报》交流站

~ :何莛菲

813日的《联合早报》刊登了本地作家谭幼金(笔名尤今)和丈夫向南洋理工大学捐赠50万新元的新闻。他们的慷慨捐赠,值得本地华人省思。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先祖留下来的华文以及悠久的中华文化,并发扬光大呢?

要让孩子学好华文,最好从幼年开始。在这一方面,家中的父母和祖父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幼儿开始,他们就要让孩子接触华文。从听说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引领他们进一步接触华文文化。从小打好华文基础,逐步培养一批热爱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年轻人,以便他们将来有机会到南洋理工大学或其他学府深造。

对于华人家庭来说,不应该只把华文当成是学校的一门课业,而是把华文当成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幼儿拥有惊人的语言学习能力,能同时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双语或多语,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有益处的。因此,在家学习华文或方言并不影响他们在学校学习英文的能力。

在家里教孩子华文或方言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从幼儿期开始用华语与孩子交流。在家庭聚餐或其他活动中,用华语与孩子交谈。让华文与孩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另外,学习华文也可通过讲故事、唱歌或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孩子在自然轻松,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习。在这种循序渐进、积极、轻松的华文学习氛围下,孩子可以持续性地保持学习华文的兴趣。

当我们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培养他们学习华文和接触中华文化的兴趣时,他们就会产生由内而发的学习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推动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华文,从而爱上中华文化,继而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这样,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会将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