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2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439

一流的老师,一流的学生

2023/05/10  中国报/副刊

~作者:傅承得

孔子痛恨在上位者因贪图享受而横征暴敛,不理百姓死活。

冉有是他的好学生,学有所成后为鲁国掌握实权的季氏服务。季氏的家产已超过鲁国国君,而冉有还为他聚财收敛,更增加了季氏的财富。孔子气愤地说:“冉有不是我们的同道,同学可以敲着大鼓去批判他。”

读《论语》而让我们感动的部分,包括孔子的师生情谊。

孔子关心学生,如同己出。他周游列国时被匡城群众所围困,颜回后来才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遇害了呢!”颜回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后来,颜回先老师而离世,孔子悲恸不已。当其他学生(包括颜回之父颜路)要厚葬颜回,孔子认为不合乎颜回的身分而反对,结果还是厚葬了。孔子说:“颜回啊!你把我看做像父亲一样,我却不能把你看做像儿子一样。这件不合乎礼制的事并非我的主意,是你的同学做的啊!”

颜回的潜能尚未完全发挥就英年早逝,平时教导学生要节制情绪的孔子却失控了。“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跟随在旁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孔子说:‘我有过度伤心吗?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又要为谁过度伤心呢?’”他是会为学生流泪的老师,且应该过度伤心时就尽情痛哭,也是表现得恰如其分的“中”。

今人谈life-long learning,而孔子早已示范终身学习,并在为人处世的道理上一生动脑反省。

他说:“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有关他老师的为人,子路无法回答。孔子知道了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因为一生学习,所以孔子是一生都在进步的老师。

颜回因而赞叹一声,说:“越抬头看,越觉得崇高;越深入学,越难以透澈;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很能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进一步追随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为人师者的人格,学问等是其次。

人格是:在做人道理上亲身示范,并且关怀学生。而只有人格,才能彰显真正且深远的影响。

人格一流的老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细心去了解《论语》里孔子如何学习,以及他与学生的互动,我们将会因佩服而感动。

 

勿忘毕业本义

2023/05/1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身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今天,不少节日在各种商业化活动的助攻下,仪式感也被物质化所等值。除了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成为商家赚钱的商机、一些人的攀比机会外,现在就连毕业也变质了。

情人节原是一名与典狱长女儿相爱的死囚被判刑的日子、母亲节源自于一名悲痛的单身女子丧母追思的日子,父亲节则是纪念感恩一名父亲成为鳏夫后不再续弦的日子。如是者,这些节日实则在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人,所以如何庆祝其实也只是流于形式。

毕业,也只是我们在学习路上的一个阶段、一个里程碑。在结束了一个阶段以后,大家可能各奔前程,所以毕业的意义其实也是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另一种形式,同时调整与装备好自己来步入下一个阶段。

岂料这几年,毕业一再成为新闻题材,从毕业礼到毕业旅行,仿若成了学生们提前沾染铜臭味的预习,也突显了各家庭间的贫富差距。

不是吗?在餐馆举行毕业典礼和叙别餐会,然后动辄都要四位数的毕业旅行,美其名是要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有个难忘的毕业典礼或毕业旅行,但实际上却让多少家长背上沉重负担啊?

说得好听是非强迫性,但潜台词却体现了血淋淋的残酷现实:没有强迫,但如果没有经济能力的话,只能选择不参与。

传承正确价值观

我的小学毕业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当时的毕业旅行是一两百令吉的雪隆游,但对于贫穷家庭来说,这就是一个月的租金了。也因此,我没有毕业旅游,当时少不懂事的我确实为了此事埋怨过父母,也为自己的窘迫家境而感到自卑。

教育不是应该教我们同理宽容和互相尊重吗?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应该在公平的情况下传承正确的价值观吗?为何一些同学应该因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而被排除呢?更何况,在餐馆举行毕业典礼和要价四位数的毕业旅行是由华小举办,而非学生们来自家庭经济条件较优渥的国际学校啊!

比起动辄要逾千令吉的本地游,甚至是数千令吉的东南亚游,为何校方不举办更有深度的旅游,比如到乔治市或马六甲古城来趟历史之旅、到鱼米之乡体验劳动血汗之苦,抑或到乡郊体验葱绿自然奥妙呢?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总在追求虚幻的物质,但往往忘了品味生活的深度。孩子日后长大了也可能会淹没在追名逐利的繁华中,所以我们不需急于让他们沉浸在物质里,倒不如让他们真正了解毕业的本义,借一趟毕业之旅与同窗叙旧情,也从中沉淀自己、好好认识我们这一片土地吧!

 
教育的趋势:全方位发展

2023/05/06  光华日报/言论

~作者:孙意志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们获得全方面平衡发展,培养出身心灵健康的下一代。学校就如浩瀚的学海,学生们能从中探索无穷无尽的知识,但在我国长年累月偏重于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学校反之更像工厂,产出一批批的读书机械人。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我国因确诊人数居高不下而开始了为期数月的行动管制令。那段时期,全国各中小学授课都受到极大影响。时任教育部高级部长也在次年4月,正式宣布废除小六检定考试(UPSR, 并以校本评估(PBS)取代原有的考试。

近两年,华小的五年级学生转校就读国际学校的趋势略有上升,尤其在城市小学及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中比较常见。从教学角度而言,考试评估是学习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能让教育者改善策略,进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就像UPSR考试的成绩已被视为一个学生在转折点的成败标准,因此也就有了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大量功课及补习、速成班等等,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害,也剥削了孩子们学习课本以外知识的潜能。

无论是过往的UPSR或是取而代之的PBS,如文章上段所提到,学校不应化身成为工厂,老师不是制作机械人的工程师,学生更不该是那被按照样本及方程式强行生产的机械人。校本评估应适当注入更多元素,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

我们常说人无完人,并不是只有模范生值得受到大家的关注。一个逢考必胜的学生,一个体育健才生,一个热爱音乐但不精通数理科的学生,或甚至是在课堂上爱折纸飞机捣蛋的学生,都值得我们去鼓励。

其实,评估学生们的制度也不该像筛子过滤沙子般,仅有细腻的沙子能通过细缝,而留在筛子上的沙子却无去无从。反之,教育评估应该成为一种指标,引领学生们在漫漫学习生涯中探索自己的天赋,老师则从旁协助,让他们尽所其能的探索无限的可能。

在学习知识这条道路上,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们拥有更多实践的机会,不仅仅只是注重在学术成绩方面,在人文素养、艺术和体育等也应获得平衡发展。

废除考试有利也有弊,有人赞也会有人弹。教育的根本,无关你考了多少个A, 而是守着终生学习的精神,掌握探索知识及思考能力,才不会被发展趋势的洪流淘汰。

 

该不该读大学?

2023/05/1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无人

最近一直看到一条评论,内容是“别的国家都在讨论着要不要继续读博士,只有马来西亚人还在纠结要不要上大学”。

这或许是因为大马的网红效应太过于泛滥,或是读了书和没读书都是拿最低薪金1500令吉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00后都认为上大学,拥有一张文凭已经不是一件必须的事。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不单单是一张大马教育文凭就够了。

现在进入社会的最低门槛是要拥有学士文凭,何况现在满街都是拥有学士学位的人。

文凭就像一张很好的“入门票” ,至少能让你比较“简单” 地融入社会,能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是其次。

中学毕业后,我周围就有许多朋友还不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于是决定当做一名打工人。

不是说成为没有文凭的打工人不好,只是很少人能够混得好,如果看到别人没有读大学可是混的很好,我很肯定地说那绝对是少数,而且大多数都是命水。

所以,我大多数的朋友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到若不增强能力和知识,迟早都会被社会淘汰,所以选择了上大学或半工半读。

对我来说,如果真的很迷茫该不该读大学,可以先打工,好好考虑自己对什么方面比较感兴趣,再思考以后想要什么样的工作、生活和未来。

如果继续打工,能不能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如果不能,而且读大学可以帮助你达到理想的生活,那就应该就去读。

千万不要被“赚快钱”蒙蔽了双眼,你不会因为去读大学而错失什么赚大钱的机会。有社会经验固然是好事,但现实是没有大学文凭,老板只会打压你的工钱。

虽然,读了大学出来工作,有些人还是会感到很迷茫,但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现实,就算拥有一张文凭,也很难和别人竞争了。

所以,如果已经决定选择不读大学,就要学会如何好好栽培自己,怎样都要让自己有一计之长。

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像网红那样,不读书就能赚大钱。所以,如果在手艺方面有热忱和兴趣的话,就去学一门手艺。发现到自己想要读书的话,而且有机会也有能力的话,就应该要拼命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