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华小计划不能拖延
2024/05/27 星洲日报/社论
位于雪邦的征阳华小周六(25日)进行奠基仪式,料今年内投入建校工程,相信最多3年内可竣工。这是一项好消息,意味着日后有更多学生可以在华小接受优质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与此同时,征阳华小落实建校还有另一番意义──证明“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的重新启动。
时任教育部长马哈基尔是于2017年宣布政府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以及搬迁6所微型华小至华裔人口密集区。这些年来,城市华小备受学生爆满的困扰,僧多粥少,供需失衡,急需兴建更多华小来满足需求;与此相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微型华小则因学生来源不足,面临关闭的窘境。因此,兴建新校与搬迁微小,是缓解华小困境的方案之一。
奈何由于诸种原因,包括政权数度更迭、遭重新检讨等等,“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进展缓慢,屡屡被关心华教的人士追问:何以没有下文?
去年11月,董教总发布《2017年批准华小增建和迁校概况报告》揭露,自2017年政府宣布“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后,6年之间只有1所新华小和1所搬迁华小落成及启用。这意味当局在6年内只完成了约10%的目标,如此进度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一环,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教育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在如斯重要的课题上,当局的反应怎可以慢半拍?效率哪可如此低落?搞了几年,才建一所、搬一所?放诸四海,无论是在公共领域或私人界,这种慢条斯理的态度,都是不及格的。
再者,在人口稠密地区,华小爆满并非新鲜事,当局该加速建校与迁校,以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毕竟这攸关教育,不应怠慢。
2023年11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慧英在国会回应问题时强调,政府并没有搁置“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她也解释这是由于教育部长的更迭,所以一切要重新来过,但她正在处理,以确保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当时,由于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进展,坊间对于该项计划的进度仍有所保留。
华小是国家多源流教育体系里的其中一环,教育部须扛起责任,解决校地等问题,为建校迁校工程铺平道路。
今年是“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宣布以来的第七个年头,虽然整体计划还未看到让人满意的成果,但至少出现进展,迎来曙光。
诚如董总主席陈大锦所言,征阳华小落实建校证明了“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重新启动。相对于之前的沉寂,这项计划今年让人看到不一样的“动态”。教育部和各涉及单位应趁此势头,速迅著手处理其他搬迁和新建华小的工程,包括朱运兴华小、郭鹤尧华小和沈慕羽华小等等。
除了征阳华小落实建校,从吉打迁校至柔佛的培才华小已于日前获得完工及落成准证(CCC),料可在6月开课。另一方面,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也为华社捎来好消息,指今年内陆续会有微型华小完成搬迁及正式开课。
须强调的是,华小是国家多源流教育体系里的其中一环,教育部须扛起责任,解决校地等问题,为建校迁校工程铺平道路,而非如董教总在去年的报告中所形容的“置身度外,事不关己”。
教育部长法丽娜曾言,1996年教育法令承认多源流学校的地位,而政府也将坚定地维护并强化多源流学校;首相安华也说,大马的多源流教育制度存在已久,国人必须尊重华淡小的存在。就此而言,华小毫无疑问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教育部有责任确保华小的建校与搬迁工程顺利完成。
“10+6”华小增建和搬迁计划是在7年前宣布的,教育部须制定时间表,监督进度,不可让华社、家长和孩子无限期地等下去。
简言之,华小要尽快建起来,事关孩子的教育,不能拖也不能等。
独中生筹款,加油不看榜
2024/05/27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杨微屏
最近中马一所独中在校内贴出各班级“筹款加油榜”,原本属于校园内部的事情,但被人放上社交媒体,变成被放大的课题,并且引来两极的看法和各种批判的声音。
舆论聚焦于校方公布的“加油榜”,会对筹款数额落于人后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除此也有人认为筹款是董事部和家教协会的责任,校方应考量学生的安全,不应该让学生上街为校筹款。
全国独中长期都依赖华社出钱出力支持,热爱华教的人士为了捍卫母语教育,坚持守护独中的办学方针,几十年来步步为营。
国内各独中的财力各异,一些在中小型独中任职的校长、教师的薪酬和各种福利,都不比政府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优厚。
独中教育工作者任劳任怨,他们肩负的使命感超越个人福利的考量。
一些人批评独中生缴交了学费,却还需要走出校园为校筹款,然而事实是仅靠全校学生缴交的学费,根本不足以承担独中教师的薪酬、行政、软硬体设备的费用。
一些独中为筹募发展经费,每年都会举行义卖会,寻求商家和社会人士报效义卖商品、捐款外,也让学生出售义卖会固本,积极为校筹款。
独中生的年龄介于13至18岁,这个年龄段应该学习如何照顾自己,以及在团队行动中和同伴互相照应。一些网民认为,学生走出校园筹款恐会危及安全,然而学生都是由特定的老师带队,全程监督学生的动向。那么多年来,也没有听闻任何独中学生,在外筹款期间发生问题。
人们时常批评青少年沉迷科技产品,不懂在现实中与人沟通,也有人批评新生代是无法承受压力的“草莓族”。独中生给为校筹款的独中生加油,最实际的做法是用行动和资源支持他们。至于不支持的人,也没有必要乱喷口水。
在外为校筹款,正好是校方和家长放手让新生代学习与人沟通的机会。
至于筹款目标的“加油榜”,以正面角度来看,纯粹是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并没有所谓竞争下的惩罚行动。一般在校园内举办的其他活动和比赛,也同样有类似的“排行榜”,民众又何必聚焦于一所独中的“加油排行榜”,而认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人们批评新生代是“草莓族”之际,类似考验正好能够加强新生代“心理抗压”的能力。
独中教育的理念是培育学生“成人成才”,学习知识之外,也学习如何做人。独中教育长期以来依赖华社支持,让学生参与筹款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华教筹集资源的难处,学生也会因此更加珍惜在独中学习的机会,并萌生饮水思源的感恩心态。
一些人嘲讽独中学生缴交学费后,还必须为校筹款,相比之下国中生接受免费教育,无需外出筹款。然而,报读独中或国中,本来就是各自不同的选择。选择了独中,就不要用国中的标准来批判独中。
如果选择了独中,家长或学生对于筹款或任何事宜觉得不适当,应该做的是直接与校方、董家教沟通,而不是通过社媒进行批判。
给为校筹款的独中生加油,最实际的做法是用行动和资源支持他们。至于不支持的人,也没有必要乱喷口水,在未理解实际情况下,随意以负面的言论,煽动人们对独中办学方针产生反感。
华校与教育法令
2024-05-21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许文思
上周,我受邀为槟威董联会主办的“2024年华校董事会培训营”当其中一位讲师,主讲《华校董事全在教育法令下的结构与运作》。接下此重担后,我可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我深知在场有多位华教前辈,对于华教与法律相关课题,如数家珍,所以多少担心自己有班门弄斧之虞。
职是之故,自己不敢怠慢,在著手整理资料时,蓦然发现,我在过去十年原来也多次为槟威董联会与全国董总主讲类似相关的课题。最近一次是在爪夷文事件闹得满城风雨时,在槟州华人大会堂的华团大会上,讲解相关法律课题。
校地官司不间断
然而在准备这回讲题时,我感触良多。因为我发觉近四、五年,涉及华教与法律的官司,似乎愈来愈多。除却那宗关于挑战国民型学校(华小与淡小)合法性官司的联邦法庭一锤定音,宣判国民型学校没有违反宪法之标杆性判决,华教各单位因各种争端,对簿公堂的案例也不少。
在梳理相关案例后,其中又因土地拥有权争议而引发官司居多。如几年前在雪隆就曾发生尊孔国中董事会因校地拥有权一事起诉尊孔独中董事会之案例。
根据案情,尊孔国中董事会诉诸法律程序,要求高庭判国中与独中董事会为有关校地的共同拥有人。听审的高庭法官在判词中虽有提及种种证据证明独中董事会才是法律承认的校地拥有人,不过却选择以技术性理由,即国中董事会根据教育法令,以及管理章程,并不是法人,所以没有法定地位起诉独中董事会,而驳回国中董事会的诉讼。
最新关于华校校地使用权而引发的官司,则有马六甲培风一校董事会,针对培一旧校产主权及产业信託人的权力一事,起诉3位培风信託人的官司。此诉讼去年由上诉庭三司听审,三司同意培风信託人的论点,即培风一校董事不具法定地位提呈诉讼为由,撤销了该董事会的诉讼。不过,培风一校董事会今年初上诉联帮法院得直,但还没有书面判词,所以不清楚其法据是什麽,只能拭目以待。
而从董事会不是法人,未具法定地位起诉人原则的延伸,即校地或校产不可注册在董事会名下。其实,不仅是董事会,学校和家教协会也是。去年,大马上诉庭在听审一宗土地注册在淡小名下的官司,就宣判董事会、学校,以及家协在法律上都不具法定地位起诉被告;同时,这三造也没有权力把校地或校产注册在彼等名下。
不过,上诉庭澄清,在土地法典下,学校可把校地或校产,注册在信託人名下。
董事会须照章行事
除了校地纠纷,华校所面对另一个内患是董事会的成立与运作,没有照章行事。这裡的章,当指教育法令和管理章程。简单如学校或董事会没有注册,或有注册但文件不齐全,或不符章程一事,时有所闻。重要的是,类似行政程序上的失误,不仅董事长,或其他当事人有可能受刑罚之灾,且可能在一些情况下,让教育部介入影响华校董事会的运作。
几年前,吉隆坡精武小学风波闹上法庭,便出现了教育局行使教育法令下的权力介入,而引发了华教董事会主权受侵蚀的担忧。
华教在大马的百年风雨路,在先贤的坚持与付出之下,终于有了今日遍地开花的盛况。然而,即便如此,前方的华教路依然是荆棘满途。如欲克服内忧外患,华教应争的不仅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方可在大马这片蕉风椰雨之地,渊远流长。
孩子的作文老师怎么选?
2024/05/25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李清照是否曾经改嫁”是文学史界曾经有过的一个重大研究题目。从今天的角度看,改不改嫁是个人的事,何须劳烦那么多专家学者大费笔墨,但深入研究背后却反照出各时代人的观念素质和演变。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他的丈夫赵明诚,和她兴趣相近,两人收集大量古玩字画、文物书籍,传统看法都认为他俩婚姻美满、情深意笃。但有一回李清照到莱州探望在那任行政长官的丈夫,独居一室时写下的“感怀”一诗,最后两句“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所指至交却不是在外头忙应酬的丈夫,这让受邀为第一届叶嘉莹中国文学讲座主讲人的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艾朗诺教授(Ronald
Egan)怀疑文学界对李清照的传统看法。
要求女性守节,在唐宋时期并不普遍,在明清时请才大受鼓吹。而明清时代女性词人慢慢增多,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范例。“文学大家”与“寡妇再嫁”在明清时代因此起了道德冲突。
明末清初的一些学者解决这冲突的方法是提出一种说词:李清照根本没有改嫁,她的教养那么好,和丈夫的婚姻那么美满,不可能想要改嫁,说她改嫁的人是因嫉妒她的才华而诽谤她。但宋代许多文献都有提及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后不久就改嫁一事,并且和第二任丈夫张汝舟的婚姻也只维持了三个月。为排除道德冲突,就得“扭转乾坤”,许多当时的学者写出很多长篇、繁复文章,否定李清照改嫁一事,其中就包括俞正燮、陆心源、谢章铤等人。
到了民国三、四十年代,否定李清照改嫁过的学者已经把李清照对丈夫的忠诚视为她可以写出诚实、真情流露的作品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对丈夫忠诚,李清照怎么可能有这许多佳作呢?
过了很长的时间,直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出现一些修正清末对李清照的看法的学者,其中佼佼者为黄盛璋和南宫搏。黄盛璋写了震撼学界的两篇百多页的学术文章,但难免被指是在污蔑李清照。而南宫博曾写过历史小说《李清照》,书中接受李清照没有改嫁的说法,但读了黄盛璋的文章后,自评该书是件失败作品,从此不再写历史小说,然后另外根据宋代资料再写一本学术传记《李清照的后半生》,以视为赎罪之作。
艾朗诺教授在讲座中勾勒从明末清初到今天文学界对李清照是否曾经改嫁的说法之演变,其举例、论证非常有趣。结论有几点,其中一点他认为关于李清照的词中主人翁是不是就是李清照本人,必须谨慎处理,不可随意一口咬定。
问答环节主持人说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一向强调诗言志、文如其人,艾朗诺教授通过李清照是否改嫁一事所带出的其实就是对这些观念的反思。
你能不能接受一个文章反映的不是作者本身的真实?当然,在作品中作者可以说别人的故事或虚构一个故事,未必一切都得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不可,但故事背后所带出的价值观却不是作者本身真正持有的价值观,甚至相反,你会阅读这些文章吗?金庸小说侠义处处,即便金庸在生活中不曾为卑鄙小人,却突然坦诚(假设)心底深处其实视侠义为粪土,你还会愿意捧他的小说吗?读了高唱绝对不言弃的激励心灵的鸡汤美文,但却发现作者曾经放弃过或明明比较认同有些情况下放弃会比较明智,你还会读他的下一篇吗?
从教育的角度看,反过来提问更重要,更是为人师者或为人父母者所要注意的。如果你是一名作者,你会容许自己写出违背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和感受的作品吗?心底明明赞成同性恋,文章里却说不赞成,你会这样做吗?
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是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的作者,所以小学就开始学作文。他们长大后或许须写电邮与人交流,或许须写报告,或许须写经费申请书,你会鼓励他们只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判断和价值写吗?明明一个计划意义不大,但因为要经费,不妨尽扭曲、编造、夸大之能事?如果看见别人有困难,自己不但无意协助,还有点幸灾乐祸,如实写的话不能拿奖,就明智一些去投评委之所好?钱锺书都说了,“惟其能无病呻吟,呻吟而使读者信以为有病,方为文艺之佳作耳。”,难道还有疑问?
关心孩子教育的为人父母者怎么看?为孩子选画画老师,父母会关心老师是让孩子填色、照著画还是随意画。作文课呢?父母会选以求佳作为主的老师,还是以求孩子文如其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