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安华守护华教
2025/01/2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张善深
2025年1月11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创下历史新篇章,亲自到槟城日新独中拨款2016万令吉给国内63所独中,也是有史以来中央政府给独中最高额的拨款,每所独中获得32万令吉。
其中安华曾经担任临教的日新独中,获得额外100万令吉拨款。
看回以往政府给全国各独中的特别拨款,2025年的2016万令吉,已经是历史新高:2009年(1200万令吉)、2020年(1500万令吉)、2023年(1575万令吉),以及2024年(1890万令吉)。
从记录就能看到,安华自2022年11月宣誓就任首相后,2023至2025年,独中所获得的联邦政府拨款,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
在安华上任以来,不少人炒作首相会走向保守路线,漠视华社诉求,如今已经证明,安华努力在贯彻人民公正党是多元种族的立场,此举也符合他每次说的“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精神。
安华和数位前首相在多元种族大环境下的立场有明显的差别,他不会说特定族群需要大量拨款,也不会用种族课题来攻击非马来群体。
在提供援助的课题上,立场和态度明确说明,在大马扶贫政策是不能分种族的,对大家都一视同仁。
团结政府上任后,伊斯兰党,土团党和巫统领袖,就不断通过玩弄种族和宗教课题来巩固基本盘,把政府标签成反马来人,反穆斯林,每个几个月就有人挑拨宗教和种族之间的关系。
在面对极端主义者的围攻下,安华依旧是站稳立场,对于华社的诉求,也通过行动正面回应,走进独中宣布高额拨款。
我和大家希望看到的结局都是,政府可以每年制度化拨款给独中,减轻校方所面对的运营负担,让独中教育无需再因换政府换首相后,就陷入会不会得到政府拨款的困境。
因此,人民绝对不可以给极端主义抬头的机会,团结政府需要人民的全力支持。
极端主义一旦壮大,影响的不只是独中拨款问题,为了炒作情绪种族和宗教关系会进一步被挑起,届时会影响到国内投资,因为投资者是要在政治稳定的情况下才会进来投资。
团结政府上台后,各方面的数据都显示国家经济在好转,因此不能让极端主义搞垮过去两年安华政府在经济上所做出的努力。
从“抗拒”到“热爱”:我与华文的成长之旅
2025/01/20 星洲日报/星云
~作者:林静(古晋)
“爱华文?到底会有谁真正爱华文?”
老实说,我之前真的很抗拒学习华文。华文犹如我的天敌,就连自己的华文名字也是到了7岁才开始会写。小学时期,我读华校,不喜欢华文的我自然也面对了很多困难。只因为当时的我认识的汉字很有限,华文考得不太理想。
上了初中,因当时疫情严重,大家都居家学习,上网课。我也没有把老师教的知识听进去。每当到了华文课,我就会调闹钟,开始投入我的被窝。后来,我们回到实体课。考试期间的我自然地也开始怀疑起了自己。我到底是不是华人?每一个句子中都有一两个汉字是我看不懂的。不过,我并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因为我知道,一旦上了高中,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放弃这门科目!哥哥能做到,我当然也行。
但,奇妙的是我怎样都摆脱不掉它。
上了初中三,老天爷给我安排了一个专门“针对”我的华文老师——张雅芳老师。
她非常热爱华文,也常常感染着身边的同学们,激励大家用心地投入到这门科目中。在老师的教导下,大家都很喜欢华文,唯独我。我天性倔强,甚至可以说是叛逆,自然不轻易被感化。当然,老师也没有惯着我。她像打了鸡血似的,天天给我灌溉“心灵鸡汤”,试图改变我的心态。但我死性不改!所以一山还有一山高,我从未看过比我更犟的人,她无疑是第一个。我已经放弃华文了,她却试图点燃我对华文的兴趣。
发现自己下笔如有神有一天,她在班群里发了一个海外华裔青少年阅读写作大赛。我一如既往地无视这条信息。翌日,她在课堂上跟我们讲诉着比赛规则,还播放了主办方提供的视频,好让我们更加理解中国镇江的地理文化。她也跟我们一起进行阅读主办方提供的文章,引导我们如何去写好阅读感。过后,她让我们在课堂书写文章。人人都知道这种时候不应该和老师对视,我偏偏就是“不信邪”。我刚抬头发呆时,就跟她的眼神对视了!果然,她知道我要逃避的心思,立即指定我必须交上作品。我想拒绝,但看到她那双坚定和会杀人的眼睛,还是算了吧!这场“攻防战”似乎没有尽头。
我望着那空落落的纸,迟迟下不了笔。这时老师倚靠过来了,给了我一些建议,经她这一提点,灵感来了,我便开始慢慢地写了一小段。她看到之后,一脸信心地说:“好好写,我敢说你肯定能得奖!”我满脸不信地看着她,笑着说:“我?怎么可能?”我即没有信心也觉得可笑。她没多说什么,眼神里仿佛在说:“不如我们赌赌看?”之后,便转身离去。
回家后,我思考了很久,不知是不是因为被人肯定,对华文毫无兴趣的我开始有了想完成这份作品的冲动。回想起她那似鼓励的话,“参加比赛不一定要得奖,就当作是练笔”“机会是要自己去争取的”……我没有理由拒绝了。
慢慢地,我已上了高中。新课室、新环境、新同学。我的华文老师依然是她。我没哥哥那么幸运,可以不报考华文,于是只能把“放弃华文”的梦想抛到脑后。上课时,我一如既往地发呆。老师也很“热心” 地把我这个不爱华文的学生介绍给全班同学认识。因此,大家都知道了我不喜欢华文这件事。这间接地让大家很快地认识了我。
开学第一周,老师让全班的同学写作文,题目没有任何限制,大家都可以自由地选自己想写的题材,因为要测试大家的语言能力。我一直在犹豫着要写什么。我看向老师,用开玩笑的语气让她给我一点建议。她用了3个字来回应我——不愿意。我俩都偷偷笑了,只有我知道她想表达什么。我很快地写完了。同学们都好奇我写了什么,纷纷来看我的作文。看完后他们都笑了,原来我的内容是关于我不愿意学华文的故事。换句话说,也就是我跟这位老师“交战”的过程。这时,一位同学惊讶地说:“哇,她的作文写得很好耶,真的把老师写得很真实啊!”同学们都觉得我的作文很有趣。当时老师还没看过我的作文,却信心地说:“她本来就不差”。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她为何对我这么有信心?我即疑惑又开心。最终,我的那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称赞,还让我拿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分数。老师让我好好努力,不要放弃,将来一定会有好结果。
我动摇了,放弃华文的决心开始松动了。
不久后,我得知自己初中三时参加的海外阅读写作大赛得奖了。我很惊讶,从未参加华文比赛的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兴奋。我当时给了自己一巴掌,怀疑这是一场梦,旁边的人都以为我疯了。站在台上领奖那一刻很激动。课堂上,老师走来了:“相信自己的实力了吗?”我点了点头。她微笑地看着我说:“你的华文真的不差,试试吧,试着去改变你的心态,你不会后悔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开始对华文感兴趣了,我开始喜欢华文了。我要报考华文。
之后的华文课,我开始努力听老师所教的知识点,认真地去完成每一份功课。老师见到后,在全班人的面前赞扬我。随之,我越来越有动力去学习华文,甚至爱上了这门科目。之后,只要老师在群里发华文写作比赛的消息,我都会积极参与,而且都是第一个交作品的。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得奖,虽然我不是很优秀,但我还是不放弃,勤奋写,尽全力去写好每一份作品。写得多了,我发现自己竟然下笔如有神。或许,这正是老师的用意所在:练笔才是首要目标,比赛反倒是其次。
“所谓‘不打不相识’,正是因为这些年来与华文‘交战’不断,才成就了今天深深爱上华文的我……”我不再抗拒华文了。
在最近一次中四期末考里,我的华文从四十多分慢慢进步到了68分。以前的我从未想过我的华文可以离A-那么近。与此同时,我获知自己又获得了另一份写作奖。如今我越来越喜欢华文,并定下了目标——我想在SPM的时候争取让自己的华文能拿A。这对我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到。
我“爱华文”的旅途中发生的很多趣事,我从“不愿意”成了最后的“愿意”,当中当然少不了这位对华文充满热爱的张老师。她教了我两年,而接下来她也会继续陪伴我们学习华文。我终于理解“爱华文”的感受。懂华文,是我们华裔的骄傲,也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印记。如今,许多异族同胞都纷纷开始学华文,就连我身边的一些马来人和土著都用华文来交流。正如那句古老的格言所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不仅是对正在学习华文的人的鼓励,也是对每一位在追求梦想路上的人的鞭策。不要害怕失败,也不要执著于过去的遗憾;改变心态,向前走,努力不一定都有理想的结果,但肯定会为我们的人生留下收获的足迹!
回首那些年,我与华文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我被征服了,华文赢了!
精准调配才能解决师资短缺
2025/01/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廖自强
师资短缺一直是一个困扰着我国教育体系的问题,尤其是中学部分学科更是教师严重短缺,导致一些教师需要承担不熟悉领域的教学任务。教专总秘书弗兹就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当局未能根据当前的教育需求,进行科学的师资调配。显然的,教育局在增补教师缺口上,似乎仍有抱着传统的“以人头计算”的解决方式。
当然,这是行不通的。我们亟需一套更加精准、针对性的师资调配机制,才可以确保每个学科的教师缺口得到合理的满足。当下,教育系统的师资配置,存在明显的失衡。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是教育专科的培养方向,未能针对当前师资缺口较大的科目展开,而导致了教师资源的错配。
至于为了填补短缺的学科空缺,让一些教师不得不教授自己并不擅长的科目的安排,则不但既加重了教师个人的工作负担,更糟糕的是,此举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好处,也会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运作产生负面影响。
“以人头计算”向来都是许多机构解决人手不够,最简单粗暴,也最为直接的解决手段,但这种做法其实完全忽视了学科需求这一关键因素。以至于在“人手足够”下,却反而恶化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有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实际需求的精准调配机制,才能有效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教育部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师招聘和培训计划。例如,在教师缺口较大的国语、英语等基础科目上,增加相关的招生计划,并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吸引更多有志于教育工作的年轻人投身于这些领域。
面对当前的师资短缺问题,教育当局必须走出传统的师资调配框架,定期评估师资缺口变化,以确保师训毕业生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市场的实际需求。尽管师资短缺问题复杂,但有关当局若能采用更加科学和精准的分配方式,则必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失衡,让长时间困扰我国教育体系的师资短缺问题,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教育当局必须走出传统的师资调配框架,定期评估师资缺口变化,以确保师训毕业生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市场的实际需求。
指保险公司施压要高折扣 私人医院协会促国行介入【2025接财神吉时】完整步骤这里看!新年想招好运?
教育还从小处著手吗?
2025/01/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轮扁在制作车轮时要求榫眼不宽不紧(可参考前一篇文章【从知识、经验到艺术】,但并非必须),这种凭感觉的准确判断,就是功夫,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所共有的艺术高度。当制作车轮的全工序都交给了机器,人们得到了产量,失去了艺术。
泡咖啡也一样,不是吗?咖啡粉、糖该放多少茶匙,热水容量多少,温度多高,起初跟指南,后来凭经验累积起来的感觉和判断。当全部量化,交给机器做,咖啡机多了,小镇由老师傅亲手冲泡的香浓咖啡就少了。
在家,你会买台咖啡机,让孩子方便泡各种咖啡喝,还是让孩子一茶匙一茶匙地调配、冲泡?这是许多父母会觉得无谓的问题,“有钱就要对自己好一些,想享受就买一台咖啡机,都什么时代了?”
如果你说今天的孩子经常刷手机,少到屋外玩泥沙、荡秋千、爬树,双手不灵巧,那么你至少也要看到,陪伴孩子每一天一次掂量咖啡粉、热水体积与温度等等,训练他们凭感觉判断,价值不输给拥有一台昂贵咖啡机的幸福感。
从小处著眼的教育好处,许多都因高科技催促老师和父母改变传统教学、教育法下被牺牲掉。比如学习开车,今天已经很少有父母会鼓励孩子在考驾照时选择手动挡汽车。手动挡汽车的教育好处在于双脚和左手使用的协调,车在堵车时或斜坡上行驶时左脚力度的适度掌控更是“无法传授”,和轮扁提出的“榫眼不宽不紧”的道理是一样的。这种恰到好处的拿捏功夫在开车上是发生在脚上,在化学实验室里做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是出现在手上,你在为汽车添汽油时也可以玩一玩。
对那些不考虑对孩子的好处,只急著追上未来世界的人可以补充一句:大家都知道手动挡汽车几乎被淘汰了,有些国家甚至开始无人驾驶了,但在马来西亚,还搭著时代末班车的孩子,让他们尝尝手动挡车,提供他们克服手忙脚乱至最终“得心应手” 的经验,是这个时代末的人可以考虑做的教育事。
父母都希望孩子是有爱心的人,能把爱心抬高到大爱的话更好。但是,该怎么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周末特别安排一个活动去行布施、参与放生法会吗?这一切“大”动作都做了,可能效果还不如和孩子共车时看见路上有只小鸟就自然地减速,或者对家里的女佣说话客气、尊重一些。
一间学校的实验室里如果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而另一所学校的实验室使用高精度数字温度计,那么前者在招生竞争上必然会输。如果可以采用能直接把数据传输入电脑的设备,更是可以大势宣传、牢牢捕获家长和学生的心。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看,一个孩子能把数据输入电脑处理,但不懂得估读水银温度计的数据,缺的这一块能不能用高效的数据处理软件弥补?当今天的孩子懂得通过计算器快速得出一组线性方程的解,但没有耐心进行多步骤运算,也没有能耐呈现清晰、系统化和详细的题解,这一块的缺失由计算器补偿得了吗?
这些提问你如果问一所学校的掌舵人、教职员,你很可能会得到“时代不同”、“教育风潮变了”、“要学的多,时间不够”等的回答。但明智而了解教育的父母,不会在孩子还没有完成游泳的基础训练前,就急于让教练把孩子直接抛到急流中去。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让孩子先有基本推敲文字、润色文本的能力和认真态度,才使用ChatGPT作文,今天大家急著直接跨越这一步,到最后有多少人能同时收取快速生产文字和负责写作的素养?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孩子的教育算大事吗?学校的考量和父母的考量是不一样的,前者看孩子是“学生”(更糟的是看成顾客),后者看孩子是“人”。不管世界跑得多快,不管学校如何从“大处著眼”,我看父母须特别关注、从孩子尚小就该做的还是从小处著眼,让孩子赶得及收取那些迟早会被科技牺牲掉的实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