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9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335

从“我要当老师”工委与华团交流谈起

2022/03/16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李国辉

董教总“我要当老师”工委会日前与华团举行交流会,以鼓励我族子弟踊跃申请当华文教师,并广泛宣传当教师的申请条件、福利与华教使命等,可谓用心良苦。尤其现今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由来已久,已是老调课题。

该工委会主任李金桦校长透露,这些年来尊师重道的精神日益式微,基于家长对教师兴师问罪、社交媒体出现抹黑校长与教师的信息等,导致毕业生对教师行业失去信心,而不愿当教师。

此外,经历早年长期掌权的国阵政府、短暂执政的希盟到如今的国盟政府,华小师资短缺的老问题总是悬而未决。每年华小及国民型中学缺乏华文教师,当局往往采取“修修补补烂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救方法,毫无诚意拟出一套全盘计划,以纾解华文师资短缺问题。

就是这些有形及无形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往往让华裔子弟没兴趣当教师。所谓“内在”因素,一如上述李校长所言;而我却认为,这乃家庭教育的失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仅小孩的行为出现问题,甚至可见一些上樑不正的冲动家长作出不雅之举,怎能好好地引导下一代呢?

我们也常听闻教育部在开办师资训练班招生时,申请者一时出错或没完整填写申请表格,也有一些申请者投诉有关笔试及面试常受到不少官员刁难等,而“饮恨沙场”。然而当局没有向当事人作出合理解释,尤其是说明笔试与面试的错误,让他们在下次的申请中有所改进。

根据教总展开的问卷调查,截至去年131日,全国1171所华小当中,共有1197个教师与30个正副校长空缺待填补,一再显示华小师资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

犹记得多年前,某教育部副部长曾发函回应“临教心声”,说明华小师资培训虽未达到华社理想目标,但早已“制度化”处理,并宣称从2000年起,教育部通过各项师资课程,包括大学及教育文凭毕业生师范课程与假期师训班(KDC),培训了逾万名华小教师。

当局宣称已“制度化”处理,惟至今华小师资依然短缺,而需劳烦董教总成立“我要当老师”工委会,到处唤醒年轻一代选择当教师,真是极大的讽刺。

然而,我建议董教总也应另成立“我要考好华文”工委会,走入各华青组织及各中学华文学会,鼓励及说服更多有兴趣当教师的华裔子弟报考华文,以符合申请师训的基本条件。若没有基本的华文资格,就免谈“我要当老师”了!

教总曾在《2009年华小课题回顾》中清楚说明,华小的问题存在已久,当局不是不能解决问题,而是不去处理,因单元化教育思维依然根生主导着目前我国教育政策的走向。

尤其一些自私自利的政客,常将教育政治化及种族化,以达到个人政治目的。这就是为何我国华教问题至今仍是一箩筐,还一直被这些无耻的政棍耍弄着!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在塑造学生德、智、体、群、美五育方面影响深远。师资短缺问题,是左右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尤其华小师资不足,严重影响教学品质,继而对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当局应确保各源流学校,包括华小具备足够且优秀的师资,以协助政府栽培国家未来的栋樑。

现今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新生代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及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设法将上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伤害降至最低,鼓励有兴趣的华裔子弟学好华文、报考华文及考好华文,献身教育事业,以确保华裔子弟接受更卓越的华文教育,继而奠定良好的华文基础,成为华教接班人,为华教作出贡献,让我国华教继续发扬光大!

 

科教兴国

2022/03/16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余开云

21世纪,世界资讯科技发展迅速,堪称一日千里,成为世界各强国兴盛的竞争主力的对象,尤其当中国华为成功开发5G,成为世界资讯的领头羊网络。

这是由于“科教兴国”主力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多年来以坚持“教育为本“,把现代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进而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相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并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国古代孟子的学生乐正克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所提到“教育为本”的理论。以这“教育为本”配合现代“科技资讯”与经济发展,是现代教育欲达先进国的主流。

中国明确的把“科教兴国”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坚持“实现4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国家人民的团结,单一语文与语言政策未必是国家人民团结与进步的因素。我们可以看见不少使用单一语言的国家,如数个中东国家仍然面对种族、宗教歧视问题,可见尽管使用单一语文也未必能促进国民的团结与国家兴盛繁荣。

资讯高科技网络与交通的发达,促使世界人类沟通来往频密,一个国家的国民,多学习一种语言掌握多元文化教育,等同拥有一项优势,符合世界潮流。我国联邦宪法上,认同各源流学校的教育,正迎合世界本地的需求,趋向国际化,符合世界趋势需求的未来栋梁。

我国各源流学校都对国内教育素质做出贡献,是故谈到母语学校时,我们不该想到种族与宗教歧视课题,而要检视教育的素质,是否掌握资讯网络高科技的发展?

“科技兴国”教育是能改善人们命运与未来的关键,无可否认,多源流教育将能确保人类与世界文明。宗教、种族沟通迎来优质的生活。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课?

2022/03/1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汪章伟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认可科技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天翻地覆变化的一位老师。就算是在疫情之前,无论是google课室还是视频录制我都不遗馀力地在一直在进行著。有人可能会疑惑,也不停有老师在问我,你录了各式各样的视频,怎么能确定同学们会自己花时间去看呢?

其实在想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就会告诉我自己,万一有人要去看呢?在教学的路上,除了要督促进步空间较大的同学往前走,我们也需要想办法提供前段同学往更前端迈进的机会。

作为科学老师,由于各种局限我们无法让同学们都亲自操手进行每一个课本上的实验与活动,同时也为了让我们的教材更加丰富,老师们往往都会到网络上去寻找许多的实验视频供同学们在课堂上参考。

某日我经过实验室,看到实验室助理正在准备实验器材,就在思考如果让上课实验视频中出现的是同学们熟悉的面孔,这样同学们就应该会更加有兴趣吧!从有这个念头开始,也开始了我录制实验视频的想法。

在实验室门口把路过的老师、行政主任甚至副校长都拉进来进行实验。最让我有印象的是“测试副校长与体育老师的肺活量相差有多大”这个实验,同学们聚精会神的看著影片,还会主动要求重放几次。看著结果上出现这么的区别,那我想课本上的“肺活量的大小能够通过体育运动来训练”这个知识点,相信同学们都能牢记于心了。

生活中无处不是科学。很多知识并不只是为了用来考试罢了。我经常都会将一些旅行或出外游玩的照片放在教材中,一有机会就会拿出来跟同学们分享。

记得每年在解释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时,我会放一段分别是我和另一位瘦小的B老师在玩高空弹跳时的小视频,然后抽点同学询问为何在相同弹力的情况下我的高度比B老师的高度来得低,还用非常邪恶的语气提醒他小心回答。看著该同学明知答案却不敢回答的表情是我跟班上其他同学的一大乐趣,我想经过这个小插曲同学们都会记得质量是影响重力势能的一大因素了吧。

常听人说,作为老师需要传授的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也需要传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可是该怎么传授呢?这是我初当老师时经常问我自己的一个问题。

一次,在校方举办的教享乐的分享环节中,有位老师说了这么一句:“做任何事情不要觉得是多馀的,也别总是去想如何教好全部同学,哪怕今天你讲的课、你讲的道理有一个人听懂了那都是值得的,如果两个人听懂了那就是赚的了”。后来我观察到小测验时某些同学很快做完无所事事的发呆,我就在小测验试题最后都会写上一段鼓励同学们的话。

去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一个留言,说当初就是因为看到我在试卷最后写的“不要假装自己很厉害,结果是不会陪你演戏的”这段话深有启发而努力读书,从科学平平到最后成功从理科班毕业。看到的当下心中泛起一股暖意,心里真的觉得好欣慰。

 

《弟子规》:出必告,返必面

2022/03/15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丘素薇

清晨,钥匙碰击着铁闸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我和老伴彼此心照的约定,表示他出门去晨运,随后,通常会买早餐回来共享。

最近他时常迟回来,破坏我们不成文的规矩,让我在家空担心,回来时轻描淡写的说遇到朋友一起喝早茶聊天,或陪朋友到处逛逛。

我要求他如果有事情耽搁了,麻烦给家里打声招呼,不让家人无谓的担心。正如当年我们要求孩子们做到“出必告,返必面”这最起码的要求。

《弟子规》训诫为人子者,外出及归来时。必须做到“出必告,返必面”,交代自己的去向,出门的目的及大约在什么时候回来,让家人随时了解行踪,免除牵挂;回来时也应该和家人打个招呼,让他们安心。

我们家孩子,从小我就要求他们做到这点。连三岁的小外孙从保姆家或托儿所回到家里,也会像只喜鹊一样叽里呱啦的说:“我回来啦!”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特别向往自由,课余时难免会和朋友出去运动或“喝茶”消遣,兴头儿上往往会忘记该回家的时间,不知道家里有人可能为了他的迟归而忧心如焚。

如果孩子事先交代清楚他们的去向,纵然迟回来,家人至少知道他的动向而免去诸多猜测。

在此寄语天下为人孩子者,切切记得为人父母者的苦心,养儿100岁,长忧99。纵然你已成长,在父母心中,你永远是孩子。

同样的,身为家长也应该身体力行实践“出必告,返必面”向家人孩子交代去向及回家时间。不要仗着家长特权而神龙见首不见尾,万一有什么急事,家人该到何处找人?尤其是年长者,耳又聋,眼又朦,外面车多人多,危机四伏,随时可能会发生意外事件。还好,随着科技发达,手提电话普及,人手一机。人在外可能会遇到很多变数耽搁正事,就麻烦高抬贵手给家人拨通个电话报平安,小小的一个举动反映出无限的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