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336

教师是你的理想工作吗?
——献给在师范门口徘徊的朋友

2022/03/2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师范学院开始招生了!期望孩子能步入杏坛的家长,希望我能以局中人的身份,谈谈成为教师的好处,鼓励孩子申请入读师范。

我欣然接下这个任务,并不是为了替家长当“说客”,而是希望真能帮助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朋友,厘清思绪、认清方向,做出更恰当的选择,避免误人误己,或许也有助减少副教育部长马汉顺医生日前所提起的教育界怪现象:有些30多岁老师辞职,是因为他们在网上做生意能够赚很多钱。

我们无法脱离物质而生存,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也没有错。只是若把物质生活视为人生幸福的主要泉源,选择教师行业恐怕很难达到目的。虽说近年来教师的福利、薪金已大幅度提升,毕业出来后执教的待遇(薪水+津贴)已有近三千元,衣食无忧,但称不上富裕,无法成为物质上的大亨。想在崇尚精神的天地里捞取金子,追求不断膨胀的物欲,最终只能捞得一生的失落,郁郁不得志。

追求幸福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但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有人认为要有高物质享受才叫幸福,把追逐有形的财富视为人生首要目标;有人认为只要衣食无忧就好,无形的精神收入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人可以有许多种活法,每个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强度并不相同,年轻朋友在选择职业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自己想过的是哪一种生活?对你来说,物质生活只是人生的基本需求,还是重中之重?换句话说,这一生打算以精神立身或富贵立身?

各行各业都有苦乐,能赚取生计的行业何其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也都有其价值与意义,重要的是:这样的路径是否与你定义的幸福人生方向相符?因为一旦选错路径,好比缘木求鱼。路径、方向不对,跑得再快,只会离目标越远。

选择当老师,意味著选择与学生为伍,进行的是有能力影响生命的工作,在发挥自己能量的当儿,也能把别人的路照亮。选择当老师,也意味著选择了精神收入比物质回酬更客观的工作。收获的不仅是政府按时按月汇入户头的工资,还有来自学生纯真的爱与关怀,得以分享学生成长、成功的喜悦,领受足以温暖一辈子,并不止于课室的师生情谊。

幸福感

这样的幸福千金难买,是物质难以取胜,也是其它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然,这样的幸福感并不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随著“教师”的名堂直接附送的,需要付出心力,付出爱与热情,真正投入工作才可能赢取。

常言“风险越大,收益越大”,教师的“有形收益” 的确不比其它专业优渥,但失业的“风险”小,收入固定,也稳定,因而能更安心地开展自己想要的精神之旅。倘若不能认清这一点,并不满足于此,坐这山望那山,最后精神收入不见得比其它行业富足,物质收入也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两头都不到岸。

爱学生,爱教育,希望能把学生教好的老师,不敢怠于学习,不敢不时时自我提升,与时并进。这意味著在完成有酬劳的工作,帮助学生成长的当儿,也有机会不断自我完善,成为更好的人,收获自己的成长。当老师,既能谋取生计,又能帮助学生成长,从中找到工作的意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你说这不是件既幸福又幸运的事吗?

我是老师,我很幸福!而你的幸福只能由你来定义。假设这也是你的理想所在,非常欢迎进来!

 

教师的“书包”也要减重

2022/03/2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郭健平

教师们的重担,除了是教师本身身心灵的压力之外,到头来受影响的还是我们的教育本身。

新学年伊始,学生书包重的问题,依然是教育界的讨论重点。但是,另一边厢,教师的沉重负担与日俱增,“书包”的问题越来越沉重,却一直停留在嘴边,没有人关注教师可能过劳的问题。

教育部长莫哈末拉兹提及,教育部正在关注,提早退休的教师数量,已和届满服务年龄退休的教师接近一样,这是一个值得让人关注的趋势。

政府学校的教师,是许多人公认的铁饭碗,但为何部分教师有铁饭碗不端,也要在这个“找吃”不容易的年代提早离开杏坛,是有必要研究的课题。一名教师入职前接受各种师训教育,政府已为此投入不少的资源。教师如果不是因为健康问题提早退休,对该名教师和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多年来,教育部长换了几个。每换一次,常有部长会说“减轻教师的负担”。结果新部长新作风,常有新的规定和工作出炉,然后旧的工作没有作废,导致文书工作越来越多。

许多人只看到教师在办公场所的工时短,却沒看到教师回到家后,还要准备林林总总和教学有关或没关的工作。他们的劳碌,比其他上班族的加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次教长提出的提早退休问题,许多是与疫情后教师的工作重担忽然大幅增加有关。如疫情初期,当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时,教师也在教育部没有完整的居家上课方案出炉前,已超前部署网上教学。这让许多较资深、对电脑应用较陌生的教师特别感到压力。

等到这一关熬过后,由于学校没有开放,为了方便和家长联络,教师被逼开启聊天群组,和家长们交代各种事项。其实许多教师对于开通家长群组,是抗拒的,因为这变相影响了教师们的隐私。

事实证明,部分家长也因为有了聊天群组,把教师当成了客户服务,很多东西不先问自己的小孩,就先去找教师,造成了教师们的不便和疲惫。

两年下来,家长群组似乎已成了不成文的标配,这其实就是无形的工作。有者会问,开通群组,只是一两小时的时间,会很难吗?日复一日,很多这种不是很难的一两个钟和一两分钟,加起来就是不少的时间。你说教师怎会不感到虚脱?

现在虽然学校已开放,但仍然会有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回校。时日一久,如果学生们继续不回校,那么为了确保他们不落于人后,又是一个新的工作负担。

谈后疫情时代,仍然太远。但如疫情出现的家长群组,在从今以后,已可预见将成为学校的标准作业程序。这就是教师们常面对的,新工作要做,旧工作没有废除,累计下来的苦况。

教师的时间和所有人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长久下去,有些人挨不住,提早退休,就是起因于此。

政府换了又换,一直谈了又谈的教师助理计划,也一直停留在谈话中。很大的原因是,如果为教师们提供教师助理,减少他们教学以外的工作,确实能提高教师的效率,但是开销极为庞大,因此一直只闻楼梯响。

教师们的重担,除了是教师本身身心灵的压力之外,到头来受影响的还是我们的教育本身。当整个政府教育体制的教师需要兼顾太多没必要的文书工作,最重要的教学这一块,难免会大打折扣。到头来,还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受到影响。

教育部不能只是知道问题,而不去帮教师们减压啊!

 

长处便是闪光点

2022/03/23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练珊恩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兴趣,并且为之投注热情与努力,不断尝试为社会创造出价值时,便会获得相对的回报。

最近是毕业季,很多学生的高等教育生涯可能有一半都是在居家学习中度过的。最近也是中小学2022/2023新学年的开学日,他们将结束时而居家,时而到校上课的模式,转向以实体课为主的方式,届时就能与同学有更多实体的互动,比过去两年体验更多的校园生活与各类活动。

无论是步入社会,还是开始新学年,我衷心希望他们都满怀期待。人力资源部长沙拉瓦南上周在国会谈到国家失业率的课题时,提及许多年轻人比起领取稳定的最低薪金或基本薪金,更倾向于在零工经济中寻找机会,因为所赚的钱分分钟比基本薪金还要高。

他也提到时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晓得如何撰写履历表,因为许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准备应付考试,而不是让他们准备就职,因此尽管有一纸文凭在手,有的学生在求职路上没有方向,有的则未能展现出就业竞争力,在职场上觅得一席之地。

若要将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教育体系的缺失,我想这必定有欠公允,因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看待想要取得的教育结果的心态,而在教育链的相关者如父母、教师和体制当中,需要负上最大责任的还是我们自己本身。

过去在求学时期,我一心只想着考取好成绩及投入到课外活动当中。把书读好以及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固然重要,但是如今回头再看看,若当时能再加上一个更高的视野,那必定更有助日后的志向发展,那就是在课业与课外活动中发掘自己的优势与兴趣,并时刻思考如何能够将之发挥出来,以创造价值。

“发掘潜能”、“发挥优势”相当陈腔滥调,但是许多人未必真正懂得与执行,以至于随便问几个人:“你觉得自己的强处或你会的技能是什么?”时,许多人都未必答得出来,有的甚至会说:“我觉得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这或许该归咎于我们都太投入一心想要把书读好、把试考好的应试教育思维了。

同时,还不清楚自己的强处与想要运用自己独有的天赋来为社会创造什么价值的情况,容易导致随波逐流的现象,即别人说理科出路较广就选择理科,别人说什么领域能赚钱便去什么领域试水温,或是原本自己想从事某某领域,却因别人说没有出路,便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还有盛行了一段时间的斜杠或副业趋势也是如此,若非以自己的强项为主干,就容易落得正业与副业两头不到岸的下场,从斜杠变成“削弱”(Slash的另一个含义),疲惫不堪。

虽然这些别人提供的资讯与各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实是我们在选择道路上的重要参考,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偏离自我优势的发挥,否则即便考到好成绩了,生活富裕了,也会感到缺乏意义感。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投入大量时间工作或高职厚薪的“成功人士”身上——感到空虚。

过去很多人认为,先搞好成绩,再搞兴趣,或者先确保自己生活稳定,有车有房,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这样的想法是时候该稍微扭转过来了,因为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兴趣,并且为之投注热情与努力,不断尝试为社会创造出价值时,便会获得相对的回报。

当然,把书念好和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课余或业余活动中也相当重要,我尤其提倡沉浸式的学习与体验,才能在过程中发掘热忱,只是若再加上“我要从中了解自己的长处、我要从中发挥自己的强项,并且创造出价值”的滤镜,便能使整个过程更有方向感。

 

学习华文已成时代趋势

2022-03-22光明日报/评论

~作者:王楨文

一位马来朋友传来一则信息给我,向我分享她参与一部文集的写作,这部文集名《学习华文之路》,她分享了一篇文章,尽述学习华文的心路歷程,她希望我帮忙推广出去。

她是我数年前在南马某独中掌校时的同事,她掌管训导处,是我的得力助手。她是我的好伙伴,我当然乐意帮她推广出去。於是,花了一点儿时间,认真把这文集推介给我的朋友圈裡的同道,也包括私立宗教中学的马来朋友。与此同时,我也上网购买了这部电子文集,好好拜读一番。

我不知道这部文集会带给马来社会和华人社会怎样的反应,但我认為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大作為,我要对这部文集中所有的马来青年作者致以敬意,因為他们展现了一股令人钦敬的跨族群情操。作為一群具有活力且胸襟开扩的马来新生代,他们在整理学习华文的心路歷程,他们要让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知道学习华文是一件多麼有价值的事。

有助加强跨族群交融

这部《学习华文之路》文集共有11名马来作者,他们凭著学习华文的优势,在各个发展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表现,他们用华文书写学习华文的心路歷程,然后翻译成马来文或英文,这是多麼了不起的表现啊!他们现今所处在的工作领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媒体工作者,有歌手、主播和诗人等,第二个是教育工作者,有中小学老师和私立语文班老师等,第三个是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中医师和工程师,第四是玛拉工艺大学玻璃市分院的师生等。他们都有无可限量的美好前途,他们已经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尤其对越来越多没有珍惜和争取学习华文的华人子弟来说,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作用。

我将这则书讯传给各地的朋友,他们都极力称讚,表示友族同胞认真学习华文,他们愿意自发挺身而出,向人们分享心路歷程,对推广华文教育肯定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尤其对我们这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来说,肯定会带来好处,而且也促使华人社会和马来社会之间加强跨族群交融,这是一股能够让全国人民受惠的正能量。

这个国家正在经歷政治转型的艰难过程,其中如何跨族群,是值得去开拓的发展领域,学习华文对国内的小环境和国际的大环境来说,已经形成浩浩荡荡的时代趋势,我们的友族同胞已经踩在时代冲浪板上了,因此,各族人民包括华人,都要一起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