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399

实际行动助华教,别只是说说而已

2022/11/14  星洲日报/社论

政党和政治人物对华教的“赞颂”,华社听太多了,如今期望的是执政者能把漂亮的辞藻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公平对待华教,切勿一直口惠而实不至,让华社一次又一次失望!

15届全国大选开打至今,竞争非常激烈,预料没有一个政治联盟能单独执政。为争取选民支持,在混战中脱颖而出,各政党联盟与候选人都喊出各种口号,提出各种措施,以赢得选民青睐。除了“经济牌”、“稳定牌”,政党与候选人也针对华社的需求打出“华教牌”。

虽然与巫裔选民相比,华裔选民比率不高,可是在各阵营势均力敌、马来选票分裂的情况下,华裔选票更显得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城镇地区,华裔投票的趋向极可能影响当地的选举结果。就此而言,政党和候选人针对华社所关注的华教课题,作出承诺与回应,并不难理解。

政党和候选人打“华教牌”并非新鲜事。上届大选,国阵把承认统考纳入竞选宣言中(今届没有);希盟连续两届在宣言中承诺承认统考。刚过去的周六(12日),原任卫生部长兼国阵双溪毛糯候选人凯里在宋溪毛糯华小Tiger星洲华教义演上致词时指出,国民型华小、淡小和国民学校一样,都在大马教育体系之内,必须受到保护。

华社数十年如一日,在这片土地上为华教辛勤耕耘,推动华教茁壮成长;如今华教已为国家培育大量人才,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在情在理,政府和政党都应珍惜华教的贡献,与华社携手共同灌溉华教,推动华教发展。

政党、政治人物表扬华教、承诺承认统考等等言论,虽然听来悦耳,可是更重要的是,要把口头所言,落实到行动中!政党和政治人物表扬华教贡献、称赞华教的教学素质,是对华教的认可,华社当然欢迎,惟这些“认可”不能仅停留在嘴皮上。华教需要的是实际的援助和承认,不是口头上的花言巧语。

政党和政治人物若真心认同华教对国家的贡献,那就应该剑及履及,采取实际行动,确保政府制度化拨款给华教,好让华教能获得充足资源,加强设备,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惠及莘莘学子。

至于说要承认统考,就别只说不做。一旦掌权就得马力全开,认认真真落实,不应拖泥带水,走来走去也走不完那一里路。诚如教总所言,“希望政党不要消费华教,不要只是‘说说而已’”。

遗憾的是,政党和政治人物往往只会在选举期间,把华教捧在手心上,一旦选举落幕,却似水过无痕,不了了之。这种伎俩在历史上一再重演,教人不禁怀疑政党和政治人物对华教的“诚意”。

政党和政治人物若真心认可华教,有意协助华教,就应仔细聆听华教组织的心声,并重视他们的诉求。雪隆董联会日前提出7项主张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中包括:落实多元文化政策、教育平等权利、完善的师资、培育计划、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等等。而董教总提出的建议和诉求则包括:制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保障各族母语教育;保障教育平等权利,提升国家整体教育素质;落实教育分权制,杜绝政治过度介入与滥权等等。以上这些声音,政党和政治人物可曾听清楚?

一言以蔽之,教育兹事体大,乃百年树人之事,任何教育课题,包括华教事宜、承认统考都不该沦为政治筹码。政党和政治人物对华教的“赞颂”,华社听太多了,如今期望的是执政者能把漂亮的辞藻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公平对待华教,切勿一直口惠而实不至,让华社一次又一次失望!

 

希盟承认统考的态度更值得肯定

2022/11/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孝仁

相较于将问题扫入地毯甚至进行逃避,起码我们看到希盟确实正在做出努力,对于完成承认统考这个使命至少还抱有期望。

15届大选如火如荼举行,路上随处可见铺天盖地蓝红相间的旗帜,各政党联盟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继希望联盟早在提名日前夕公布竞选宣言后,国盟和国阵也在过去的一周相继公布了本届大选的竞选宣言,向人民展示他们的诚意,企图赢得人们更多的选票。

其中,作为华社的一分子,“统考获得承认”无疑是许多人依旧非常关注和关心的课题。

然而,除了希盟再次将承认统考列进竞选宣言外,上届也同样将统考列入竞选宣言的国阵,以及由高级教育部长莫哈末拉兹作为主要领导层的国盟,在本次大选竞选宣言中对于承认统考却只字不提。

希盟政府上台短短22个月,最终无法完成承认统考这件事情,所以这次大选,再次将承认统考列入竞选宣言,也成为政敌攻击希盟的一个课题。

然而,回溯马华担任执政党时期,也经常搬出承认统考这个议题,让华社在大选中支持他们;但很可惜,这个最后一里路至今却依旧没能走完。

希盟执政时,成立了独中统考特别委员会研究承认统考的可行性,当时也计划把报告呈给内阁。

不过,随着喜来登行动政权易手,无论是国盟或国阵领导的大马一家政府,承认统考一事在过去两年多来又再无下文。

直到今年7月,莫哈末拉兹在国会书面答询时,指统考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除非独中使用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实施国家课程,为学生准备相同考试,政府才会承认统考。

教长在国会下议院的言论,似乎代表大马一家政府在第15届大选前的立场。

无可否认,希盟再次将统考列进竞选宣言确实遭受了不少非议;但至少,希盟对于承认统考的态度无疑更加值得被肯定。

前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也在过去数次为无法在任期内承认统考做出道歉,也让人看到了希盟在争取承认统考的努力上,至少比国阵和国盟更加勇于面对批评。

虽说不少独中生对于承认统考已不再抱有太大的期望,甚至对于希盟再提承认统考一事不屑一顾,但起码希盟显露了承认统考的魄力和决心。

相较于将问题扫入地毯甚至进行逃避,起码我们看到希盟确实正在做出努力,对于完成承认统考这个使命至少还抱有期望。

 

文化活动须推广非对抗

2022/11/13  南洋商报/灼见

~作者:廖文辉

马来西亚自从宗教极端主义坐大后,各种各样泛回教的出位言行举动此起彼落,罄竹难书,其中一种就是反对各式节庆活动。

今年7月,雪州政府参与联办的“日本盆舞节”在停办了3年后,再度登场,但掌管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拿督依德利斯阿末认为该活动含有宗教元素,建议回教徒不要参加。

盆舞节源自日人祭祖的情怀,类似华人的清明节和中元节,虽有鬼神元素,确是一种孝道文化的体现。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人性之本然,应当鼓励。此外,站在尊重多元文化的立场,更不应禁止。

依德利斯阿末的言论,不仅引来雪州国州议员反驳,雪州苏丹殿下更要求依德利斯阿末亲自出席观看。今次活动吸引不少巫裔民众出席,还有巫裔摊贩在内。

一次性文化活动没作用

盆舞节结束后,对于众多回教徒参加盆舞节,有一马来组织感到惊讶,并宣布在730日举办“马来文化节”,这无疑是种对抗的姿态。

然而文化活动是要持久经营的,不是一时兴起,或是带有对抗意味就能成事的。如果是因为盆舞节的刺激,激起马来社会对自己文化的重视,并通过文化节来长期推广和发扬,这未尝不是好事,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那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这一点,由全国各州中华大会堂轮办的华人文化节,持续了数十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马来文化节也应该本着这种发扬自身传统文化的精神,组织起来,认真策划,通过常年的文化活动,将马来文化推广给其他的族群,以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如此才是上上之策。不当仅是站在对立面来看待和处理。文化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推动,而不是成为抗拒和敌对的工具,这是种不尊重文化的举动。

各宗教族群应存同求异

民间自发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本来是值得鼓励和欣慰的事,可是在马来西亚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

本来立足民族和宗教相互尊重,存同求异的原则下,各自的文化活动应当可以自由举行。

近十年由于回教宗教极端份子和组织的叫嚣,许多的文化活动,在宗教的检视下,都成为社会动乱、道德败坏的根源,必须加以铲除和禁绝。

沙巴中华大会堂常年主办的“沙华堂国际龙舟赛”、东马的丰收节及所有民族文化庆典节目一样,都是全面对外开放,盛迎海内外人士来参与其盛,没有种族、文化和宗教的界线,是应当仿效学习的对象。

 

华小的非华裔

2022/11/14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周福强

日前,突然想起已多年没回母校芭蕾华小,就约了前董事长一起去巡视,缅怀当年建设学校的情景,前校长也赶来和我们会合。

踏入校园后,突然觉得不对劲,怎么一眼望去,几乎都是友族学生,以及包头巾的女生,以为来到了国民小学。

走进大礼堂,也看到好几位包头巾的女教师,礼堂里的学生大都是非华裔,华裔子弟寥寥无几,都成了少数民族。

刚好校长看见我们,也走来打招呼,两位前董事长,1位前校长和新任校长就在大礼堂前交流讨论。

校方透露,随着新村和附近住宅区逐渐老化以及年轻人大量外流,华裔学生逐年递减,全校学生人数也从巅峰期近600人,萎缩至200多人,再加上友族家长对华小教学充满信心以及中国的崛起,纷纷让孩子报读华小,希望能掌握中文,提高竞争能力,赢在起跑点。

此起彼落,导致学生比例出现逆转,非华裔占6成以上,成了大多数,更造成恶性循环,华裔家长担心学习水平因此被拉低,更加抗拒村内华小,宁愿选择更远的市区华小,人数越来越少,华文小学已不再是华人学校了。

悬殊的种族比例,也使到纠结多年,需不需要迁就少数非华裔,让食堂停止售卖猪肉食品的争论,不再成为课题,少数服从多数,食堂直接让友族承包了。

友族钟情华小,是华文教育的荣幸,无需抗拒也难以拒绝,唯有尽能力搞好教学。不过,友族报读华小存着另一隐忧,必须深入探讨。

那就是友族家长对华文教育的认知有着很大的落差,他们把华小当成学习中文的地方,而实际上,华小的真正意义是,以中文,也就是以母语作为媒介语,学习知识的地方,两者的出发点,简直天渊之别。对于母语不是中文的非华裔是一大挑战,也令老师的教学举步维艰,学生学习进度也大受影响。

除了部分天资高以及家长关注学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大多数非华裔的成绩堪忧。再加上升上国中后,失去了中文环境,大都忘掉大部分中文,特别是读写单字,更妄论欣赏诗词文章,最后只剩下简单的会话,真正能掌握中文的凤毛麟角。这也是我在工作时,考验了好几位华小毕业的友族,得到的结论。

芭蕾华小的非华裔比例居高不下并非个案,是许多郊区华小的常态,有的甚至达到9成以上。为了学生的前途以及学习水平,更悲观的就是可能引发华小变质的危机,教育当局与华教组织有必要让友族家长报读前权衡利弊,以及研究对策方案,提升非华裔的学习能力,以解决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