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星期二

【华教视窗】 ~ 1458

独中的发展与挑战

2023/08/13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各华文中学经历了一段波涛壮阔的历史演变,陆续放弃改制,成为独立中学。

这些独中在经历独中复兴运动,经受岁月的洗礼后,如今依然屹立不摇。这不仅仅是集体奇迹,更是华社大多数人的支持和付出的结晶,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让这些学校能够在现今生存下来。

城市及大型独中由于地理环境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就读,导致人数爆满。这些独中常常能够依靠来自华社的资源和支持,因此在办学经费方面并未遇到太大的困难。

然而,与之相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型独中可能因为学生人数较少而面临生存压力,学校运作经费不足,持续经历着经费欠缺的问题。这使得大型城市独中和位于城市地带的独中在多个方面都超越了小型独中。

重视教师专业素养

独中的领导层能力和策略也是影响各独中发展的关键因素。领导层应该高度重视校本教师的专业素养,赋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来展示才华,而不是过度依赖外来支援。

尤其是那些拥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独中教师,学校可以更充分地运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培训其他教师,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这将有助于构建更为充满活力和多元智慧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丰富的教育。

真正的领导者应避免排斥异己或组成自己的同声同气小团队。他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智慧来处理校务,倾听各方声音,尊重不同意见,共同努力提高学校整体水平。

通过建立开放、公正和融洽的工作环境,可以吸引更多杰出的教育人才加入独中,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那些能够制定长远规划,善于应对挑战,并有效运用资源的独中,通常在办学水平和学生表现上都能取得卓越的成就。

同时,独中的发展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社区联系。独中应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社会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让学生更亲近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实习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应助解决资金短缺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独中应不断改革和创新,以使其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培养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学子。然而,独中也应该保持华文教育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和珍视中华文化。

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更加重视独中的地位和需求,提供更多支持和资源。独中的持续发展,不仅是华人族群文化的传承,也是国家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和相关教育机构应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独中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确保每所独中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期待未来,华文独中能继续为华社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谈华文历史书写

2023/08/12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舒庆祥

当读者看到这篇文章见报时,大马6州选举的结果花落谁家已知晓。这选举成绩就是历史,以后就将记载在大马的现代历史上。

什么叫历史?凡是经历过了的事就是历史,大马历史就是由这些千千万万经历过了的事累积而成。

没有历史的民族,或许不知道自己民族过去的历史,由于没有根,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自己是谁?这犹如无根的浮萍一样,任在海洋中漂游,不知彼岸在哪里,不知什么是自己民族的终极目标。引伸之,他们就不会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抗争,由此可知历史的重要性。

华人是重史的民族,即使移居世界各地后亦然,家谱的存在与流传,就是一个例证。

有关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历史虽有各语文的著作,更不在少数,而华人自身的论述也不遑多让。

华人史的书写,早年资料的来源,有作者自身多年的收藏与保留,乡团与学校保存的特刊、各类书籍、报纸、文件、会议记录、口述历史等。

如往上追溯,也有来自本地或外国国家级或州级图书馆等等。此外,就是官方档案局及零散的官方文件。

在网际网络时代,多了一道取之不尽华文网际资料的海洋,为华人历史的存留,留下了更广大的空间。

一直以来,牵涉及关华人史的论述,大部份资料就来自上述这些管道。

官方档案局及官方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绝不能忽视。可是,之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如语文掌握能力不足,或没有撰写编入的管道,华文历史的论述就少了这一块。

由于这原因,早年以华文书写的史料,缺点是偏重自身原有的资料或口述,因而在内容出现部分谬误或不实或不足,这是一个偏颇。

可是,在今天的史学界为了纠正这偏颇,又走向另一偏颇,即以档案局或官方文件为马首是瞻,否定了先辈们付出的努力与作出的贡献,而想要颠覆华社之前的观点与立场。

孰不知,即使档案局及官方资料,由于其建制不全,加以资源欠缺,人力不足及其他种种人为的偏见因素,华人史实论述的不全及不公是公认最大毛病,如柔佛古庙建于何年,时至今日,档案局及官方文件都没有记载,还有其他诸多例证。

因此,华人历史如果仅依靠档案局及官方文件,就要重新诠释或改写早年的华人史,这是有待商榷。

另一点,民间存在的史实亦不能被忽视。

以下是一件一向少受人重视华人民间史料,它早就揭示了宽柔最早的一间校舍位在现今直律街与罗咪街交界处,原是陈旭年的豪宅内,后来改为大同戏院与华英戏院。

这件史料是该戏院经理纪茂燧书写,文中提及的纪力豪是他父亲,时任宽柔董事。

该戏院于1939年因变成危楼而被拆除,为节省篇幅,文中的英文戏名己加删除,错别字样也有更改。全文照原稿照录如下:

此戏院前是柔佛新山宽柔第一学府首任校长林先生,我亦在此受幼子园班数年后,由于段亚山是本院主,租给家严纪力豪老人家。先创无声大同电影院,后由纪力豪老人家在一九三四年介绍租给于邵氏华英有声戏院,再过数年后,在一九三八年,由柔佛市政府为该院经已太老,有危性命而令即除。

在一九三九年停映,对本院历史,就吾所知,前此院是潮州头家陈旭年老人家的住家,卖给段亚山老人家,吾当时是代表邵氏当做华英有声戏院经理。

写此,以作为本院历史性为记。

本院地址是在柔佛新山直律街三十七号纪茂燧

总之,华文史书书写史料来源应多元化,给论才会更具完整与正确。欣闻有华团有计划收集原汁原味的史料,让真实的历史得到以重现,愿他们这项华文历史书写计划早日成功。

 

教育处处是例外

2023/08/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杜新宝

2015年起推广“思维教育”,已为教师、家长办50多场工作坊、讲座,《思考、挣扎、蜕变》、《小学标准课程(KSSR)中的思维技能》、《给父母的建议》等书作。

科学中有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成功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比如牛顿定律不只解释了物体向下掉的原因,也解释了月亮绕地球转的原因。教育中有教育通则。本文的教育通则指屡试不爽的教育方法,用之常见成效,比如“赞扬是教学中好的鼓励方法”就是通则,很多教师的经验都证明了通过赞扬能改善无数学生的学习态度。

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注意反例。再拿物理来说,牛顿定律虽然一遍遍地成功,但只要有一个现象解释不了,就说明了牛顿定律可能有不完善之处,因此物理学家格外注意反例;经验丰富的老师也注意例外。通过赞赏让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喜欢上学习,但当某个学生却因赞赏而喜欢上虚荣,就说明了赞赏这个鼓励方法并非时时、人人用之皆好。   

不符合教育通则的例外(下文称“教育例外”)俯拾即是。人们普遍认为勤记单词是快速掌握语文的诀窍,但这方法对有些学生行不通;大家倾向于认同小组讨论能帮助学生习得合作精神,但实际上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就是不交流、不贡献、爱闲聊;科技发达了,电脑模拟帮助一大批学生看清楚多普勒效应发生的过程,必然也会有一些学生好像看了场戏,对多普勒效应还是捉不准。

显然,绝对的教育通则是没有的,只能力求对越多的学生有效越好。以为科学定律绝对准确是对科学认识不全;以为有绝对有效的教育通则是对教育有所误解。这道理似乎显而易懂,但却有不少人违背它。当听说某某成绩全优的考生严格遵守学习时间表,有的人或会误以为那就是杰出的不二法门。一所补习中心推出“保证特优”的广告词,就是在企图用不存在的绝对有效的教育通则蒙混学生和家长。

教育处处是例外并不表示通则没用,不能因为有的学生错误看待奖励就完全否定掉奖励的教育手法。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通则和例外之间的关系。能拿捏得准此二者的往往是教育学研究者和勤思考的教育者(老师、父母)。这两种人不把通则当实践的教条,而是把通则当实践的指导,运用通则之馀不忘各别对像各别处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父母对孩子玩电玩的看法是不鼓励,但实践上却常不知怎么办,这就出现了简单的“一概反对”的立场。

没多少人是根据学生是谁,出发点是什么、期望是什么、态度如何去决定是否容许玩、玩多久、怎么玩等。不知怎么办的原因在于缺乏思考。能深入思考和审慎处理的话,电玩本身有其不容否定的好效果,比如培养孩子辨认几何图形的能力,也可以当作一种教育媒介训练孩子某些素质,比如纪律,让孩子玩了四十五分钟后自行停止等等。不忘提醒一句:如果你听说有这些好处,马上就觉得似乎不去反对玩电玩好,那正是我所说的,你是在“不知怎么办”著。

意识到教育例外的存在促使我们时刻留心自己正运用的教育通则是否适合眼前的被教育者。当你打算播放一段教育动画片,你会自然地想一想,虽然这动画片对一般学生都好,但对眼前这个孩子,适合吗?假若有关故事叙述一位坏孩子如何被感化,故事先说有关主角如何坏,之后怎么被劝导或如何吸取教训,最后成功向上向善。

此类动画片用意良好,许多孩子从中明白自己过去如何不对,但如果以教育例外的角度来看,以下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如果观赏的孩子本身从没想过故事主角的坏行为可以如此之坏,那么这样的动画片会对这类孩子起什么效果呢?拿个具体的例子:如果有关孩子不曾想过父母叮嘱他服的苦药可以偷偷地被倒进马桶,不曾听过朋友这么说,也不曾见过任何人这样做,那么上述的动画片出现这样的画面,对这个学生而言是好还是不好的示范呢?对某个学生而言不存在的坏行为,我们需要刻意做个示范,然后教导他们那是不好的行为吗?看这类结构的故事,孩子会被主角的坏主意吸引还是会被主角的最终悔改感动?这些提问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其用意只在于说出一个重点:如果你承认教育例外的存在,就必须对每一教育方法、过程所可能对某个孩子带来的效果细心斟酌,并且经常保持警惕之心,不可一概以教育通则僵硬处理。   

人们一般都会把个别成功的教育经验概括一番,然后以通则的形式传播开去。我们吸收了这些通则,如果也照搬别人的经验用在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身上,不能保证必然成功。教育通则很吸引人,但教育例外到处都有,只有懂得处理好教育例外,反映别人成功经验的教育通则对我们才会有更高的指导价值。当一大群人都到澳洲、都念医科、都急著毕业,这些被认可的康庄大道,当中有许多其实也是不思考教育的父母送孩子走的冤枉路。

 

告老师,好吗?

2023/08/01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方城

最近,在教育界引起骚动的新闻,大概就是3位学生因为告老师旷工没有进班上课,导致他们“无法面对考试的损失”案件胜诉。

3位学生经历年多诉讼,成功获得每人5万令吉赔偿。大家都为她们的胜诉表达恭贺,觉得这是给老师们的一个警钟,教书育人应该要“鞠躬尽瘁”,虽不至于要“死而后已” ,但至少不可耽误学生的学习进度。

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现在的学生更狂妄自大,更不易调教了,因为老师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会以老师没有“做到学生要的指标”而遭到提控。

如今师资荒问题几可燎原了,加上这样的破例个案,我真的不晓得有多少老师还愿意坚持育人。

专业人士须有“德”

我们常说:每一个专业人士,都必须要有“德”。老师要有师德,就如医生得有医德一样。医生给病人治病,因疏忽造成人命伤亡,固然要追究责任;但老师在校罔顾学生学习的权利,我想真的还不至于要告到法庭去,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的角色就只是“引导者”而已。

法庭宣判的时候,那3个学生不是好好地在学院上课吗?老师没有给予指导,不是让她们学会自学、自立吗?这样一说,我们不是反倒要感激那个不上课的老师了吗?

我们常说: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我相信:老天会让你遇见一些你觉得痛苦悲惨的事,其实都是来成就你,让你成为更好的人的。

孟子不是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吗?

坐等不如求生求存

遇到这样的事,固然是要解决的。学校内部、县教育局、州教育局、乃至于教育部,都可先采取行动,实不必一下就跳到由司法来干预解决的。如果这3个学生有上中文课,大概就会明白,那个老师不进班,其实就是给她们的一个考验、一个让她们成长的机会!

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除了叹倒霉以外,学生也会知道这个世界就是有所谓白领薪资的败类。学生可以因此求出路,找其他老师帮忙,而不是在原地坐等老师出现,等他指导而已!这是学生该学会的求生求存的方式。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也是好事啊。

此外,学生去告老师,我认为那绝对不会是个别学生的主意,背后一定有人给她们撑腰的。这个人的存心为何?真的只是为了惩戒老师,还是为了获得金钱的赔偿?这是不是会让其他目睹的学生变得更势利了呢?

00后的孩子本来就不易教,要他们学会从容面对困境、自强自律已非常困难。此番又让他们看到这样的个案,恐怕会更蛮横跋扈了吧?

看见那3位学生胜诉后洋洋得意的样子,我突然担心未来的老师及学生的相处模式,是不是变得更势利,更勾心斗角了呢?

如此一来,那个曾经让我们留恋的青葱校园及单纯学生,恐怕也将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