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616

华小易名之深思

2024/12/19 南洋商报/社论

三所华文小学因易名问题引发的争议,再次触动了华人社会对先贤贡献的珍视与文化传承的敏感神经。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权之争,更是关于历史文化传承、华裔对国家贡献的承认及尊重的深层次问题。名字之于学校,不只是一个符号或标签,而是历史记忆、文化根基与社会认同的重要载体。

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以华裔先贤命名学校的初衷和意义。当年,国阵政府与马华公会争取的“10+6”华小,其中3所学校以敦翁毓麟、敦林苍佑和郭鹤尧三位先贤的名字命名,是对他们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华文教育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高度肯定。

这不仅是对先贤精神的纪念,更是一种文化象征,提醒后人铭记先辈的努力与牺牲,激励年轻一代承继奋斗精神。

然而,改名事件在20182019年间发生,引发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学校名称的更改是由出资者建议,还是教育部在特定政治背景下所批准的决定?

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指出,尽管出资者有权建议命名,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教育部手中。因此,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任内批准改名,实属不妥。这一立场引发民主行动党领袖的反驳,甚至有人质疑马华为何不在接任教育部副部长时将学校名称改回原状。由此,一场关于责任归属与政治立场的口水战愈演愈烈。

然而,在这场争论的喧嚣背后,我们更需要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华裔先贤的贡献为何值得被铭记?二是为何学校名称的变更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

华裔先贤贡献不容忽视

首先,华裔先贤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敦翁毓麟、敦林苍佑和郭鹤尧三位先贤,分别在政治、教育、经济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学校,是国家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是华裔社会与国家历史的交汇点。这样做,不仅彰显了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更能激励后代追随先贤的脚步,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其次,学校名称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

华文教育之所以能在马来西亚生根发芽,离不开无数先贤的努力与奋斗。学校名称的更改,无疑是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模糊化,甚至被视为削弱华社历史贡献的象征。

因此,华人社会对改名事件的强烈反应,既是出于对先贤的敬重,也是对华文教育未来发展的忧虑。

面对这一问题,现任教育部领导层责无旁贷。

教育部长法丽娜及副部长黄家和应该正视华社的诉求,重新审视学校名称改动的合理性。尤其是黄家和,作为华裔代表,更应展现担当,明确表态是否支持将三所学校恢复以先贤命名。这不仅是对华社的交代,更是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尊重。

教育,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学校的名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它背后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却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我们认为,恢复三所华小原本以华裔先贤命名的名字,不仅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更是对国家多元社会共存共荣理念的具体体现。

最后,我们呼吁各界政治领袖摒弃口水战,回归问题的本质。无论是政府还是出资者,都应以教育与文化传承为重,让这场风波早日平息,让三所华小的名字重新焕发出先贤精神的光芒,照亮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

 

马华无庙请神的建校计划

2024/12/19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官世峰

就在2018年全国大选半年多前的20171026日,教育部宣布批准增建10所新华小及搬迁6所微小,正是所谓的10+6建校与迁校计划。其中9所新华小更是以我国政治界、教育界和商业界的华裔先贤命名,纪念他们的事迹与功绩,当时在朝的马华公会宣称这是政府对华社贡献的认可。

事实上,在10+6计划推出之后,截至2018年全国大选之前,并没有任何一项相关的建校或迁校工程列入大马计划中的滚动计划以期落实。这意味10+6计划谈不上是真正周全的计划,除了给予建校和迁校的批准信,并未实际处理校地与拨出经费,怎样执行、何时完工等核心问题都没有具体的著墨。

简单来说,一直让马华沾沾自喜的10+6计划,其实就如庙宇未有一砖一瓦,却先做匾额、请神明。马华企图先借10+6计划熬过大选,未来五年的选举周期内再想办法建校与迁校,就算只完成23所,也可以在下一场大选扬武扬威。这算盘最终打不响,2018年发生了改朝换代,马华纯粹为选举制造的幻象,成了之后希望联盟政府乃至今天团结政府认真扛起的政治责任,尤其是民主行动党。

完成建校绝非朝夕之事,过程包括物色适合的校地并向州政府和土地局申请、拟定工程量清单、编列预算或寻找经费、公开招标遴选承包商、兴建校舍前向地方政府申请规划准证(KM)、提交建筑图测,还有在校舍建成后须获取完工与合规证书(CCC)才能让学生安全开课。10+6计划之所以空洞,是因为没有就这一系列问题做出事前考量并制定执行方案,也没有设下完工的目标日期。

姑且不论喜来登政变与新冠疫情造成的重大影响,以上每个环节本来也难免会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来回调整,一旦疏于监督和跟进,时间稍有拖延便会增加工程所需成本,致使建校事宜迟迟无法顺利进行。过去数十年来,这种情况不只有华小,国小和国中工程遭延误也相当常见。

如今团结政府展现决心和诚意,教育部出手与各方面协调,加速推进建校与迁校的各项必要程序,逐步落实10+6计划。团结政府2022年成立至今的24月内,10+6计划当中再有2+2所华小的建设得以实践,新华小有分别在今年5月和12月动土的雪州征阳华小与金务大湾华小,迁校方面则有20236月动土的雪州礼仁艾美娜华小(原森州礼仁园华小)及今年6月开课的柔佛培才华小(原吉打培才华小)。

至于尤为关键的经费问题,团结政府采用“捐资建校”(Derma dan Bina)模式,在有限的政府资源中找到突破口,由发展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共同合作建校,加快实现10+6计划的动力。如此一来,政府可以腾出更多资源转投在师资培训、教学设备、学生活动等等,从而提升华小整体的质量。

然而,新华小纪念华裔先贤的校名被改一事,给马华逮到机会无限上纲攻击行动党抹杀历史和前人贡献。殊不知,马华先请神却无庙的做法,把华裔先贤的大名用于选举,如今还不断炒作更改校名课题捞取政治资本,这些行为才是对先贤极大的不敬。

10+6计划从马华的空洞承诺,到团结政府的实干成果,把空中楼阁变成实实在在的华小,说明了华教的建设必须摆脱形式主义。教育部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整合政府内外的力量与资源,确保华小的永续发展才是传承华裔先贤精神的实际行动,并非借由校名就能体现。期待陆陆续续有更多华小动土、开课的好消息。

 

英语不是“殖民者的语言”

2024/12/19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李一峰

日前一名小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英语考试不及格,并声称“身为马来人不应该学习殖民者语言”的视频,让人惊讶我国“泛政治化”情形之严重委实不容小觑。因为其非但已经侵入杏林,而且居然还是小学。这种“泛政治化”之可怕在于其对正面价值观的扭曲,如今的案例便是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语言学习“政治化”,甚至被用来彰显所谓的“民族自豪感”。这完全是一种对语言本质的曲解,其结果不仅会影响个人发展,更会社会进步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它的作用除了承载文化及传递知识,主要的功能还是为了交流。事实上语言本身是无罪的,将其污名化为“殖民者的遗产”或“外来威胁”,只是一种带有政治目的的狭隘偏见。实际上任何语言的存在,都应该被视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而非一种压迫的象征。

其实只要稍微有分析力的人,都会深知将语言学习与民族主义挂钩,表面上看似一种对文化身份的捍卫,实际上却是因噎废食的短视行为。因为在一个全球化时代,英语早已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无论是学术研究、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活动,掌握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有鉴于此,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用“不学习殖民者的语言”为理由去拒绝学习英语,只会削弱自己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将语言学习政治化的思潮,更可能对年轻人产生误导,影响他们对世界和自身文化的认知。需知道教育的本质,仍在于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能力和选择,而非将狭隘的政治观念灌输给他们。语言学习是一项能力的培养,与文化认同并不矛盾,强行将两者对立,只会制造不必要的分裂与对抗。

我们应该深刻认知到,学习其他语言从来都不是对母语或本民族文化的背叛,而是与世界对话的桥梁。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更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语言学习让国民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学习其他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世界。这并不会削弱文化自信,反而能增强我们理解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能力。一个真正自信的民族,不是通过拒绝他人的文化来彰显自我,而是通过拥抱多样性来体现其兼容并蓄的魅力。

将语言学习政治化的思潮,更可能对年轻人产生误导,影响他们对世界和自身文化的认知。需知道教育的本质,仍在于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能力和选择,而非将狭隘的政治观念灌输给他们。

总的来说,语言政治化的危害,绝对不容忽视,因为它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对语言学习产生抗拒,进而丧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政

府和教育部必须正视此事,并以理性的态度,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语言的价值,避免让政治偏见干扰他们的成长。唯有摒弃偏见,推动理性的语言教育,才能让语言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而非制造分裂的工具。

 

走一趟绘本学习之旅

2024/12/19  星洲日报/柔佛透视

~文:洪荣坚

水上学校──笨珍咸水港启蒙学校日前邀请绘本雨林协会,为笨珍县华小的师生举办”雨林故事趴趴走──绘本活动”。

此次活动别具意义,也让当地师生更深入了解绘本教育的奥妙之处。绘本教育是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知识、情感与艺术结合一起,不仅是孩子接触世界的第一扇窗,也是塑造他们人格与思维的重要工具。

绘本教育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故事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情节,为孩子提供无限想象空间,他们可以成为故事中的冒险家、艺术家,甚至是问题的解决者。

这种创意训练,为未来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

绘本也是情感教育的桥梁,通过故事的角色与情节,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友情、亲情、勇气、善良等核心价值。

一本讲述分享的绘本,可帮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一本关于克服困难的故事可培养他们的坚持和勇敢。

绘本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而生动,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健康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面,绘本教育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作用。

简练的文字搭配生动的画面,不仅让孩子轻松理解故事,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孩子阅读绘本时,会模仿角色的对话或复述故事,这种互动阅读方式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语言技能。

绘本教育还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能力,从小接触绘本的孩子更容易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绘本中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他们更敏锐地感知美,提升艺术素养。

总括而言,绘本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它不仅打开孩子认识世界的大门,也为他们的想象力、情感世界、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冀望绘本能成为每名孩子成长的伙伴,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为孩子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