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校迁校批文 接三连四
2025/08/0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启华
近日,副教育部长黄家和风尘仆仆到沙巴山打根,亲自移交双修中学迁校计划的批文。这是今年首6个月内,第四间被昌明大马政府批准搬迁的华校,可喜可贺!
双修华中学生人数超过1300人,原有的校舍已不敷应用。新校址与双修小学和双修幼儿园毗邻,通过一体化的校园规划,更有利于该校未来的整体发展。
今年年初,黄家和也亲手移交本年度第一封迁校批文予巴生港口直落昂利民华小。
创立于1944年的利民华小,受地理环境影响,频繁遭遇水灾。加上周边工业区蓬勃发展,造成空气质量、交通安全、野生动物闯入等问题,影响学习环境。
该校在2022年曾经被前朝政府驳回迁校申请,当时的正副教育部长分别是,土团的拉兹吉丁和马华的马汉顺。
团结政府执政后,该校董事部重启迁校计划,先后得到两位火箭副教长,林慧英和黄家和的大力支持,最终在今年2月正式获得批文。
几个星期前,黄家和接二连三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宣布槟城恒毅华小与柔佛中央华小迁校获准,并亲手移交白纸黑字的批文。
恒毅华小现址位于槟城乔治市,仅有3812平方呎,校舍空间有限且与教会共用,6间课室只能容纳152位学生,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
新校址位于槟州希盟政府2013年打破先例拨出的土地,与恒毅中学峇央峇鲁分校毗邻,占地3.55英亩。
恒毅小学的迁校申请,在火箭国会议员林冠英、两任副教长林慧英与黄家和积极协助下,终于如愿以偿,获得批文。
只剩下4名学生和5位老师的柔佛中央华小,与当地泰米尔小学共用仅0.64英亩的校地,空间严重不足。
该校将迁至柔佛新山Eco
Flora花园的新校址,面积扩大十倍至6英亩。当地人口密集,新校舍能更有效的纾解学额不足的压力。
中央华小自1999年推动搬迁工作,一直求助无门。在副通讯部长张念群的前助理,陈劲晖拔刀相助、黄家和鼎力支持之下,去年11月11日正式向柔佛教育局提出申请,今年6月25日获得批文。
整个申请过程,只用了短短8个月的时间,正式由黄家和亲手移交那张已经等待了26年的批文,令人刮目相看!
还记得黄家和去年刚上任副教育部长时,曾经承诺”建校迁校,重中之重”,未来4年,将在教育部积极推动建校和迁校计划。
单单在今年首6个月为华社争取到4间华校搬迁批文,足以证明黄家和上任以来,不遗馀力地处理华教课题,表现值得赞赏!
黄家和愿意亲自了解华教课题,倾听民间声音的积极态度,也获得董总主席陈友信和教总主席谢立意的肯定。
当然我们也看到火箭上下,在这4所华校迁校的申请过程中,里应外合,给予华社最周全的协助。全力以赴,为华教争取最美好的结果。
除此之外,昌明大马政府,致力于强化廉正与问责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努力,也充分展现在迁校申请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罢了。
微型华小,迅速获准搬到更有需要的地方;苦等26年的批文,变成教育部最快下放的批文;被前朝拒绝的迁校申请,得以重见天日!不得不为黄家和、火箭和昌明大马政府点赞喝彩。
对实行11年义务教育的探讨
2025/08/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振民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政府有义务运用公权力,保障所有国民不受阶级或种族的限制,免费接受教育。
从2003年代起,马来西亚政府开始提供免费的小学教育,免除学费。学生只需负担课本、作业、文具丶校服(包括体育服)丶课外活动等费用。
自2025年学年起,中学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这样,马来西亚教育预算每年要支出数百亿令吉,以维持免费教育体系运作。政府还为B40低收入群体,提供”学生援助计划”之类额外援助。
今年7月30日,国会通过了《2025年教育(修正)法案》,即将义务教育扩大至中学教育阶段,即涵盖小学至中五(Form5),实行11年义务教育制度。
该法案强调,若家长未能确保子女完成中学教育,将被视为违法。—旦定罪,最高将被处罚款不超过5000令吉,监禁不超过六个月,或二者并罚。
教育部强调,第13大马计划分配给的670亿令吉,将用于全力发展学前教育至中学教育,以确保国家教育体系发展更加目标明确和高效。
实行义务教育,彰显马来西亚政府重视国民教育,推广全民普及教育,也是昌明大马框架为主轴的全面教育改革议程。
强制执行与完成中学义务教育,总体上来讲是很好的,但还有困难与在实际操作中,势必会遇到一些现实挑战,需要解决。
可以肯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念到中五,半途中总会有人辍学:有的因家庭贫困,不得不外出找工作,以补助家计;有的学生对学习没兴趣,学业赶不上,对读书大环境不适应;有的原住民莘莘子弟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难,上学不便;有的家庭破碎丶早婚或怀孕;有的家长不重视教育,不给支持与配合等等,都可能造成辍学失学。
所有这些,都可能造成执行力受阻,即使有立法的威慑力,但不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仍可能”被迫”辍学。
为了应对可能面对的现实挑战和诸多困难,政府应采取各种针对性丶确实有效办法加以解决。例如:实在需要”辍学”的学生,要申请,并得到校方与地方教育当局的审核批准;可多设立技职学校;给困难户家庭以援助或津贴;通过培训,解决师资不足及改善学校设施;加强教育宣导,提高家长的认知及配合法律的执行,等。
实行 11 年义务教育,是马来西亚教育制度的重要里程碑,标志著国家在推动全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与培育未来人力资源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五年级的完整教育路径,不仅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公平成长的机会,也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然而,制度的成功不止于立法,更依赖全民的理解、配合与持续投入。政府、学校、家长与社会各界必须携手并肩,确保每一名孩子都能真正完成这段学习旅程,拥有通向更好人生的起点。
唯有落实到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家庭,义务教育的愿景,才不只是法律上的承诺,而是真正照亮孩子未来的一道光。
从书卷发放看教育中的“绩效焦虑”
2025/08/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为了提升全民阅读风气,政府在完成大学生书券发放后,也为全国约40万名教师提供了每人RM100的书券。除了购买一本“指定书”(Judul
Khas)以外,教师可到受认可的书店自由选购书籍。
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能否有效提升校园的阅读风气。始料未及的是,这样的好意竟演变成教师的压力。
压力并非来自“被迫阅读”,而是“被追著买书”。
政府设下的书券使用期限为三个月(7月1日至9月30日),按理说,教师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去精挑细选,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然而,八月未到,就听闻许多教师已在官员的再三催促之下,匆匆完成购书“任务”。
一些地区甚至擅自设下“内部截止日期”,并用持续跟进,不断公布“最新榜单”的方法来显示各校各区的完成率,以“某校某区已达成100%”来彰显执行效率。
这样的做法不仅有违初衷,也让教师无端端背负“赶死线”的紧张感。情急之下,唯有赶紧下单,以避免不小心成为拖累校誉的代罪羊,令校长为难。
这一幕,正是我国教育现场的真实缩影。
为了追求“绩效”,人为制造的压力屡见不鲜。公布榜单、列名督促,已成常态。许多出发点良好的政策,最终因为人为的偏差而荒腔走板,把大家弄得鸡飞狗跳。
再举一例。为了促进教师持续学习、推动专业发展,教育部设立了教师培训管理系统(Sistem
Pengurusan Latihan 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简称SPLKPM),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至少5天(40小时)的进修课程,并获得42个“持续专业发展”(Pembangunan
Profesionalisme Berterusan)学分。制度本意良好,非常值得肯定,但同样在执行层面走了样。
一些官员为了提前交出“成绩”,大幅度提前进修完成期限,要求教师在3、4月,即半年还不到的时间内,就完成全年的学习份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交差,大家只好想办法填数量、拼记录、 “凑学分”。只求数量达标,至于是否真的有所学、有所获,好像已无人在乎,也没人过问。
学生的阅读报告(Nilam)也是如此。原意是激发阅读兴趣,但任务设下后,执行时层层加压,最终异化成“完成指标”的竞赛。阅读的本质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数字的堆砌与形式的应付。
长此以往,我们能孕育出脚踏实地、善于自学、主动思考、热爱学习的国民吗?还是在不自觉中养出擅长“应付任务”、“迎合检查”,只在意“是否做完”,而不关心“做得好不好、学得深不深”的形式主义者?
小学入学年龄提前至6岁 是喜是忧?
2028/08/05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颜慈伽
政府计划全面推动第13大马计划(RMK13)下的教育改革,其中最受瞩目的措施之一:统一小学入学年龄为6岁,并将5岁幼儿教育义务化。
建议一经公布引起家长们的热烈讨论——到底这是国家教育迈进的一大步,还是将掀起更多问题的隐忧?
推动5岁义务教育,是否有足够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目前政府要求学前教师至少持有大学文凭,政策值得肯定,但也需给现有教师合理时间与资源完成培训,避免人才断层。
学校设备、资源是否到位?幼儿园、小学是否已具备足够教室、教材、设施等硬件?否则只会增加校方与老师的负担,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政府应加强对未注册幼儿园、补习班及安亲班的监管,依法取缔无牌机构,保障儿童权益及家长期望。小学第一阶段以英语为主要学习语言需谨慎推行,确保多语言学习的同时,尊重并保留各源流学校的教育特色。
身为华裔,应坚守华小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核心精神。若想提升英文水平,应从英语课程本身入手,改善教学法与内容,而非以牺牲母语教学作为代价。
政府拟立法要求学生完成中五,违者家长或面临罚款或提控,旨在减少辍学,保障SPM文凭作为就业门槛的意义。政策虽有积极初衷,但需正视辍学根源,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学业压力或校园环境不佳等,综合解决才能有效落实。
教育并不是靠强制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教育制度的改善,应从提供支持系统着手,如学业辅导、心理辅导、家庭经济援助等。
此外,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但现实中他们除教学外还需处理行政、家长、学生及霸凌等问题。
若改革加重教师职责,如变“执法员”,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和人才流失。政府应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分配工作量、提供心理支持和职业培训,以确保改革顺利。
教育政策应聚焦教学质量、师资发展和课程改革,避免仅靠制度施压。改革前,政府需广泛咨询教师、家长、专家及社会意见,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同时,需确保教育拨款公平、资源分配合理,让城乡及各源流学校均受益,不应存在偏差。
教育改革只有在制度、资源、人力同步强化下,才能真正提升国家教育水平,造福下一代。希望政府在推动教育改革时,能稳中求进理性评估,听民间之声,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