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星洲日报/大都会
蔡庆文(前排左十二起)与罗洪贤一起颁发证书予所有分享老师,以及颁发感谢状给课程分享主持人、种子老师短讲主持人、线上共备主持人、短讲主持人、各校种子老师及台湾专业导师。(林明辉摄) “跨阅5.0”工作坊在吉隆坡循人中学举行,现场共有逾300名来自不同华文独中的师生参与。(林明辉摄) 邱健铭(左起)、张永庆、宋怡慧及曾明腾在综合座谈会上,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并分享他们在推动AI教学及跨学科课程中的经验和见解。(林明辉摄) 陈美溢(左起)、黄晓彤及卓奕全作为种子老师,在短讲分享会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林明辉摄) 在3所发起学校巴生滨华中学校长吴丽琪(左起)、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吉打吉华独中校长许志明(右一)的见证下,罗洪贤(左三起)移交委任状予蔡莉莉。(林明辉摄)
(吉隆坡3日讯)“跨阅5.0”工作坊今日在吉隆坡循人中学完美落幕,吉隆坡坤成中学作为下届主办方,校长蔡莉莉力邀全国所有华文独中教师于2026年8月8日至9日,一同参与“跨阅6.0”工作坊,共同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课程博览会上,巴生滨华中学的展摊以“巴生河”为主轴,展现出学生在课程里的成果。(林明辉摄)
由董总主催,吉隆坡循人中学主办,3所发起学校森州波德申中华中学、巴生滨华中学、吉打吉华独中协办的“跨阅5.0”工作坊,一连两天在循人中学大礼堂举行,共有19名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进行课程分享,现场也设有课程博览会,展出各独中的跨科课程设计成果。
蔡庆文:实作探究 设计高水平教程
吉隆坡循人中学董事长蔡庆文在闭幕仪式致词时指出,本次工作坊围绕“跨阅”主题,结合独中核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实作与探究的方式,设计出高水平的教学课程,不仅是一场知识的分享,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他特别引述宋怡慧主任在主题演讲中的观点,指出阅读不仅能点亮孩子的想象力,也能激发思考与创新能力,惟随着现代社交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导致阅读风气逐渐衰退,知识的吸收也变得肤浅。
他认为,“阅读领航”这个主题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有责任推动阅读风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与校园文化。
他说,工作坊中对于课程共备的讨论,以及运用AI技术推动跨域教学,让教师在课程整合、合作与创新方面获得实质提升。
此外,他特别感谢台湾教育团队自“跨阅1.0”以来一路的支持与协助,有效推动读中课程的优化与转型。
坤中接领委任状
闭幕仪式上,吉隆坡循人中学校长罗洪贤把委任状移交给下一届主办方,即吉隆坡坤成中学校长蔡莉莉。
罗洪贤表示,循人中学能有机会主办该工作坊,为独中课程发展贡献力量,是一项莫大的荣幸。
蔡莉莉在现场也介绍了“跨越6.0”工作坊的主题和初步规划。她透露,2026年“跨阅6.0”工作坊将以“扎根校本,阅动世界”为主题,标志图案是一棵象征智慧与成长的树,寓意将“跨阅”课程深植校园,培养学生多元发展能力,并以教育为根,拓展全球视野。
她说,过去的“跨阅”课程从初三的小范围尝试开始,逐步扩展至全校施行。今年的课程则由初二年级的试点班进行,期望明年能落实至全体初二学生,逐步推广及持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最终发展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她也盛情邀请所有独中教师于2026年8月8日至9日,一同参与“跨阅6.0”工作坊。
宋怡慧:教师应以温柔态度⾯对学⽣
在综合座谈会上,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与课程总召集人宋怡慧主任、跨阅科学组共备召集人曾明腾老师,以及跨阅数学组共备导师邱健铭老师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并分享他们在推动AI教学及跨学科课程中的经验和见解。
宋怡慧认为,AI是教师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协助了解学生需求、评估学习起点,并在缺乏支援时,协助教学与决策;但AI无法取代老师的角色,因为学生每天都在变化,背后更有复杂的成长背景与情感状态,唯有老师能真正感知与引导。
首页 最新 头条 热门 国内 国际 言路 财经 娱乐 地方 体育 副刊 学海 星洲人 百格 星角攝 好运她提醒,教育不应交由冷冰冰的系统处理,教师应以更温柔、更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学生,努力成为学生无法被取代的精神支柱。
曾明腾:课程重点应追求脉络延续
曾明腾针对“跨课课程是否应每年更换主题”一事表示,课程重点不在频繁更换题目,而应追求脉络的延续与深化。他以巴生滨华中学为例,该校以“巴生河”为主轴,连续5年设计包括环境、水质、饮食文化、水耕与生态等不同主题,展现课程一贯性与地方特色。
他强调,教育不应流于表面展演,而应注重长期耕耘与实践,每所学校皆可发展出具独特性的“校定永续课程”。
邱健铭则强调,课程设计应超越认知层面,避免被AI轻易取代。而优质课程应具备通则与深度,并结合光谱活动及跨科整合,如数学分析与化学验证,以培养学生真正的素养。
张永庆:好课程建立在扎实理论基础
张永庆指出,一门好的课程应具备清晰的价值导向,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他特别赞扬了初次参与该工作坊的吉打新民独中郑冬冬老师,尽管曾数次错过线上会议,惟对方依然全心投入教学,用实际行动走入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与需求,展现了教育应有的陪伴与关爱。
⻩晓彤:教师扮演唤醒提醒⻆⾊
在种子老师短讲分享会上,吉打吉华独中的黄晓彤老师表示,许多教师在课程设计上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失败,而是对自己的怀疑,如自己是否做得够好,或自己还能做什么?
她坦言,自己在设计课程时,也曾因追求完美而焦虑不已,甚至一遍遍检查标点符号、字词用法,还求助AI工具研究国际教育机构的评量标准。
她鼓励大家,不必设计完美的课程,而是持续记得点亮自己,正如点亮学生一样。学生所学早已存在他们心中,教师只是唤醒、提醒与照亮的角色。
卓奕全:教育本质是陪伴与持续
巴生滨华中学的卓奕全老师指出,教育过程中也会出现“低效率”的情况,如学生学习缓慢、课程进展受阻,但正是这些“看似缓慢”的过程,支撑起整个教育生态。
他提醒大家,不必执着于立即见效或高效率,因为教育的本质是陪伴与持续。
他表示,当他们过度强调能力培养、技能提升等“额外价值”时,可能会不小心偏离了课程的核心。就像光合作用中的氧气,虽重要但若控制不当,反而造成负担。他鼓励大家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保持初心与平衡。
陈美溢:目标明确“走出”教学航线
吉隆坡循人中学的陈美溢老师说,在备课时真正驱动她不断前行的,是自己的一句疑问,即自己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这也是他们不断优化课程的原动力。
她也相信,课程设计的起点与终点是相连的,只要目标明确,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航线。
(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