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华小命名学
2025/01/0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罗汉洲
话说,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指责民主行动党没有认真落实10+6增建、搬迁华小计划,甚至丢失了陈嘉庚华小。
马汉顺又说,他担任霹雳州行政议员8个月就找到2500英亩土地供州內9所独中作为以地养校之用,行动党什么都没有做到。
尽管很多人不喜欢马华,但我们不能以人废言,马汉顺是在摆事实,他为霹雳州9所独中找到养校的土地确实是事实,并且把231万令吉地价减到1万800令吉也是事实,而目前已执政2年的行动党在落实10+6计划却显得举步维艰,这也是事实。
10+6增、迁华小计划是马华在2017年11月宣布,且国阵政府交由马华统筹统办。惟国阵却在翌年下台,马华乃“出师未捷身先死”,10+6大计理所当然交由行动党执行。
当时受委为希望联盟教育部副部长的张念群宣布增建、搬迁计划不只是10+6,而是10+6+10方案,希盟政府共增建与搬迁26所华小。
此言一出,整个华社欢声雷动,“拍烂手掌”,马华顿时黯淡无光。
2022年11月,希盟联合国阵登台执政,行动党此时却绝口不提10+6+10宏图大计,只提马华的10+6计划,惟在落实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究竟是为什么?
马华在2017年只有7名国会议员及11名州议员,被讥讽为7—11连锁店,但却为华人争取到10+6计划的丰功伟绩,拥有40名国会议员及24名州议员的行动党竟在落实10+6计划却举步维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力不能及?不可能吧,它在政府中拥有最多国州议员呢。
马汉顺还说,行动党若有能力,用他们领袖的名命名华小也没有问题。
这话可大有商榷的必要,如果新建华小的一切经费,从校地到校舍、设备、桌椅、操场等等全由某政党负担,没有向民众筹款,那么用它的领袖名命名该新华小尚且说得过去,但如果用公帑或众筹兴建,可就不由政党说了算,政党不能用公众的资源为本身歌功颂德。
非所有领袖配享太庙
尤其重要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政府领袖都有资格配享太庙,也不是每一个党领袖都有资格“吃冷猪肉”。有些党领袖可能为党创下大功大劳,也为国家出了大贡献,但在维护族人权益方面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更有些政党领袖在维护族人的母语权益方面的表现令人痛心疾首,如果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华文学校,无疑是纪念不该纪念的人。
1950年代中期,华巫印三族领袖共谋争取独立,那时候的华裔政治领袖几乎清一色都是英文教育出身,他们不谙华文华语,甚至连祖籍方言也不大会讲。
他们不能了解华人热烈爱护母语的思想,华人要求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一名华裔政党领袖(后被委为联盟总秘书)竟然说,华文是很难学的语文,我自己就学不来,所以他不赞成把华文列为国家语文之一。
又有一名领袖说,这里不是中国,为什么要列华文为国家语文;这几名华裔领袖都与东姑阿都拉曼、敦拉萨同一个时期的人,都属于开国元勋,其他如“铁树开花”、“我学了爪夷文更像马来西亚人”、“只区区三页就如世界末日”等等,讲这种话的党领袖,如果用他们的名字为华校冠名,岂非嘲笑华人的母语教育?
别炒作砂承认统考机制
2024/12/31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田诗其
近年来,独中统考的承认问题倍受关注,而砂拉越在这方面的举措值得被肯定。自已故砂拉越前首长丹斯里阿德南开始,砂拉越就率先承认独中统考,展现了其在教育政策上的开放与务实态度。这项决定不仅比西马走在前头,也凸显了砂拉越多元社会的包容精神。
相比砂拉越的实际行动,西马至今仍在纠结是否承认统考,停滞在不确定的“何时何地”。砂拉越不仅承认统考,还通过砂拉越基金局为独中生提供奖学金和资助。这一机制正是砂拉越多元文化与社会特质的体现,也是其教育政策开明和前瞻性的表现。
在批评砂拉越承认统考机制之前,那些政客是否有正视联邦政府对统考的态度?时至今日,独中统考依然未被联邦政府纳入国立大学的入学资格,这难道不是问题的核心吗?
更让人质疑的是,当初对岸的政党在大选时高喊承认统考的宣言,如今却止步于“忽悠人民”的口号。既然已经是执政党,何不展现魄力,推动全面承认统考,而不是推卸责任、怪罪前朝。
如今,谁在掌握联邦政府的权力,谁在国会中占多数议席,人民心中一清二楚。政客们若真有心推动教育公平,就应把焦点放在联邦政府身上,敦促其兑现承诺,而非刻意针对砂拉越。
如果认为砂拉越的教育政策还有不足之处,那联邦政府又为改善做了多少努力?与其批评砂拉越,不如尽快将教育自主权归还砂拉越,让砂拉越能够根据自身的多元需求制定更完善的教育政策。
教育是联邦政府的权限,但砂拉越已经率先在其能力范围内推动了承认统考的政策。那些试图混淆视听、转移视线的言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更显得缺乏担当。如果政客们真心为人民着想,请拿出魄力,向联邦政府施压,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责任、转移焦点。
砂拉越已经为承认统考迈出了务实的一步,接下来就看联邦政府是否有勇气跟上。
语言并非敌人
2024/12/29 星洲日报/古城
~作者:黄元珠
以前,我们总被洗脑般的自我美化,说身为马来西亚华人,因为自小学习中文,懂马来文英文,家中或许还说一些方言,一身多语的本领,是与世界接轨的最强特质,我们引以为傲。
确实,到了应该找工作的年纪,英文和马来文是门面,中文就是加分,这些只是基本要求。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具象化,我们走在街上可以遇到各国来到的朋友,但是,又有多少人懂得说以上3语以外的语文呢?
最近到了泰国合艾旅行,当地的小贩从泰语、福建话、英语、华语、广东话甚至是马来语切换自如,我们引以为傲的3语本领,人家已经发展到了5至6种语言,若你是公司主管,你请谁呀?
最近这10年,常到毗邻的东南亚国家旅行游玩,早期,大家比手划脚沟通,讲价也用计算机按号码,现在到了这些国家,语言无阻啊,小贩们也可以用你最熟悉的语言跟你哈拉两句,让你错觉自己其实就行走在鸡场街夜市,而不是在合艾的夜市。
我想,出一趟旅行,真的感觉到若马来西亚仍再为无谓的事情争吵,而国民仍维持这般安逸的现象,过不了几年呀,投资者也不用选择马来西亚了,我们就快要成为东南亚那个最不出色的国家。
目前,我们国家想要从科技方面进行栽培,而目前,世界科技龙头不外乎就是以英语和华语两大语言在主导,无论是学术研究、技术开发还是产业创新,英语和华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两种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以便在国际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只是,却还有人在提出,英文是“侵占者的语言”而不削学习,中文也不该被强调,认为这会限制其他语言的发展。然而,在全球化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拒绝学习这些主导语言只会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技术优势。
语言并非敌人,而是通往更广阔未来的桥梁。
守护大马多元文化,你我有责
2024/12/29 星洲日报/大柔佛
~文:曾笳恩
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派发了分别印有农历和伊斯兰历两种版本的月历,旨在让选民在日常生活中,更便利地参考符合自己文化和宗教需求的月历。
这一举措本是基于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却被某党政客扭曲为分化民族、“去华化”。对此,我感到遗憾。
大马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信仰的国家,不同族群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这正是我国的特色与优势。
对于华裔,农历是规划重要节日和家庭活动的主要依据;而对于穆斯林,伊斯兰历是宗教活动的核心参考。
针对不同需求分发相应月历,不是为了分化,而是体现对每个群体实际需要的尊重和理解。
反观某党政客指责,说“一份通用的月历”才是多元化的最佳体现。
这种论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即不同文化的需求,并非完全可以通过单一形式满足,如农历中包含节气、生肖等信息,这是华人文化的一部分;伊斯兰历中标注的宗教节庆对穆斯林至关重要。
如果统一成“一份通用月历”,这些独特性将被模糊,甚至抹去。这不是多元化,而是单一化。
关于“误拿月历引发误会”的指控,这并非分发多版月历所致。在派发月历时透过有效沟通,便可避免混淆的问题。这项指控,不能否定派发月历举措的初心和价值。
同时,我必须强调,尊重多元文化的核心在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绝不意味着消除彼此的独特性。
真正的多元社会,不是一切都变得千篇一律,而是每个群体的文化都能够被看到、被理解、被接受。
昌明政府在过去22个月,致力塑造一个开明与开放的多元社会,若该政客无法认同昌明政府致力维护大马最珍贵的资产──多元文化,那或许可以建议贵党领导层重新考虑在执政联盟中的位置,另辟新路!
行动党秘书长,我,以及其他印了两种版本月历的国州议员盟友,皆是以服务和尊重为出发点,目的是让不同族群的民众感受到关怀与便利。
这一举措绝无分化社会的意图,更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一方。那些试图将此举措政治化、煽动情绪的人,才是真正制造分化的根源。
在此,我呼吁大众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多元文化的表达,我们需要更多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通过误解和攻击来制造对立。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建设团结、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
最后,作为我本年度最后一篇投稿,在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来临的蛇年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