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412

华文小学同人的辛酸泪

2023/01/11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隐士

《红楼梦》有词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近来“小六生毕业典礼”的课题发酵之后,网络上浮现众多批评华文小学的言论。作者各自抒发己见,许多言论的“尖锐程度”,确实足以使得以“爱护华教为己任”的学校董家协和校长流下“一把辛酸泪”。

我曾经在华文小学服务34年,历尽“人事沧桑”。经验告诉我,凡事必有正面和负面的看法,因此我不谈论相关的言论是否“过火”或“有理”,我只是要说说“谁解其中味?”,让华小的学生家长理解学校同人办校和处理校务期间,所遇到的那种“五味杂陈”的滋味。

我先举一个例子,当年的某一天我出席教育局会议的感慨。当局长宣布获得政府兴建新校舍的学校名单时,我发觉到坐我旁边的一位国小校长听到他的学校将获得兴建一栋新校舍时,他的“淡淡然”的表情,我至今难忘。而当我获悉我的学校也获得兴建一栋新校舍时,我的“无限欣喜”的激动心情,至今也还记得。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

我在昨日的电视新闻中,听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在一个仪式上致词说道: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以外,华文教育体系最完整的国家。

他说的是事实。而在我国,华文小学需要“自力更生”求取发展,也是事实。现有的华文小学,举凡要兴建新校舍或其他大型的基础建施,都是需要学校董家协、校长、教师、家长、校友和社会人士共同努力筹办大型活动,例如报馆办的歌星义演大会共同筹款,才得以完成。

一个大型的基建完成后,又还要辛苦办各种活动,例如义卖会和各式各样的活动筹款,以便装设内部设备的后继工作,零零总总,不一而足。

可以这样说:华文小学确实有办不完的常年筹款活动,因为学校需要与时并进,增添新的设备,也需要举办各类活动,都需要经费。因此,华文小学同人筹款的苦,确实是“一把辛酸泪”。

没参与为学校筹款的人,“谁解其中味?”华小董家协和校长为学校无私付出,都是有目共睹。盼望社会民众和家长,勿以偏概全,莫因为单一的事件,抹煞华教同人的贡献。

 

停止商业化华小毕业典礼

2023/01/12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宋明家

柔佛新山宽柔二小在酒楼举办毕业典礼,被家长投诉费用高昂,引来各方网民议论。笔者来自贫困家庭,对“乱花钱”这码事很感冒,也能体会生活艰苦的B40M40家庭的困境。

在这毕业典礼议题上,笔者无意针对任何学校,而且华小商业化议题也不只“毕业典礼”这一项,此文纯粹抛砖引玉,希望教育界人士认真重视、检讨这些奇葩现象。

1)毕业礼袍的纠结

幼儿园毕业穿毕业礼袍、四方帽,那是图小不点的可爱;这些年连中、小学也来这一套,很奇怪。20154月,时任首相署部长魏家祥说华裔在中学的辍学率高达25%201110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说华小平均辍学率达4.2%,位居各源流小学之首)。

华小生毕业上中学后辍学率高,到现在还是个大问题。把这些虚有其表、缺乏内涵的毕业袍四方帽的花费和心思,放在探讨如何解决“华裔高辍学率”问题,不是更好吗?至于说想让以后可能没机会戴四方帽的小六生过下瘾,理由也很牵强。每个人天赋潜能都各不相同,老师们为什么一定要灌输“戴四方帽”的观念?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阐明:学校成绩差的人,不能说是“智商低”的人。因为传统学校注重的,只是某些智能组合(例: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传统的大学四方帽,因为业界需求的关系,也主要给这些智能组合的人戴的。另一些智能组合(例:内省智能、人际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的就业市场(比如摄影师、画家、舞蹈家、演员、音乐家),并不强调要求学士文凭,个人技术能力反而是重点。协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天赋智能、尽力发挥自身所长,远比对四方帽的痴迷和崇拜,更为重要。

小六生而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的有心要戴四方帽,耐心等大学毕业吧。

2)贫富鸿沟和教育歧视问题

民主及经济事务研究中心(IDEAS20132月的简报显示,在教育相关议题上,大马贫困家庭面对的困境,第一项是“学校征收额外费用”。时隔十年,这些额外费用只有增没有减。

说这些费用是大多数家长认同的,或让学生自由选择(礼袍、宴席),都不符合教育哲理。同时,若大多数家长举手赞成,有穷家长会站起来反对吗?若说校方肯赞助,那也不合理:谁肯承认家里穷?是要让我家孩子被同学们歧视吗?记住刚迈入青春期的12岁孩子来说,面子比任何东西都大。毕业典礼的高昂费用(比如几十令吉的宴席),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家三口好几天的伙食费;试试走入社区暗角就知道了。

社会的贫富差距,尤其和父母的教育、和孩子认知能力是相关的,这是许多教育研究的老生常谈(例:智利和美国联合研究团队20179月发表的PIER Working Paper)。荷兰University of Groningen研究人员探讨教育体系的贫富鸿沟,点出一个现实又残忍的“教育歧视”(educationism)问题:高教育水平者会不自觉的歧视教育水平低的人(引20185月《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论文)。

这种“教育歧视”,很大可能是华小商业化的症结之一:家教协会或校友会成员(尤其是名校)大多受良好教育,家境相对富裕,或社会地位较高。笔者赞叹家协成员为学校付出的辛劳和苦劳,在此只想提醒华小各造:处于所谓“优势阶层”的我们,记得时时为贫困B40家庭着想。

3)毕业典礼的教育意义

在物资贫乏的上个世纪,多在课室或学校礼堂办温馨茶会或简单的毕业典礼。现在大部分人丰衣足食,年轻老师和家协有新点子,那也很好。但许多华小要求毕业餐费、活动费、回馈母校捐款、毕业袍费、毕业照费,这种商业化的毕业典礼,表面上看起来很“体面”,实则意义欠缺。华小是半津贴学校,校内设备需要靠大众捐款,才能负担得起。这些我们都明白。想要家长捐款,直接对全校筹募基金就好;藉毕业典礼筹这些款项,不管是硬性要求或自愿的,终究有挟持逼迫之嫌。

毕业典礼的意义,在于通过仪式,让毕业生们:(1)在学校作最后一次有意义的聚会;(2)对师长的辛劳培育表达感恩;(3)更具有母校的集体荣耀和情感。

少了这些内涵和价值,空以毕业袍、四方帽、昂贵聚餐等徒具“形式”(而非“仪式”)来充场的,还算是“毕业典礼”吗?

 

别小看父母语言的力量

2023/01/12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是现代父母的软肋。大家都担心孩子跟不上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而不惜付出心力,不吝投注金钱,给孩子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大家带著焦虑与不安,纷纷往外求,忽视了家庭的力量,忘记父母也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宝库,不必再额外付费,却弥足珍贵,无人能取代!

家庭是孩子汲取生命最初养分的土壤,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真有起跑点的话,那最先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影响起跑点的必然是父母。

学者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里斯利(Todd Risley)曾针对不同家庭展开长达3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在三岁时共接收到4500万个单词,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在三岁时接收到的单词只有前者的1/3, 1300万个,两者相差整整3200万个单词(包括重复词语)!这样的差距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未来认知发展的差距,潜力开发程度的差距,学业成绩的差距。

虽然有学者对这3200万单字的数据采集、统计方法表示质疑,但并不否认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未来发展有著决定性影响。研究证明,最初三年的语言积累将帮助孩子建立大脑神经元连接,促进大脑发育。

换句话说,在重视对话、交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更好的沟通、思考、学习能力,这是对孩子未来成就造成差距的关键因素。有鉴于此,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听不懂,而总是沉默以对;不要认为孩子还不懂事,而敷衍搪塞,或总是选择运用单向、封闭式、命令式的语言,阻断沟通的管道。

与真实世界连接起来

时下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而少有时间陪伴孩子,有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也不一定能专注陪伴。常在餐馆看到一家大小坐在一块儿,却各自沉浸在手上一方小小虚拟世界的画面,大人滑手机,小孩看平板电脑,各自精彩,错过共情关注,帮助孩子把词汇与真实世界连接起来的机会,著实可惜。

大家可能会好奇,让孩子看视频,有声音有画面,生动又有趣,不也是语言学习吗?透过视频,孩子的确也能吸收新知,学习到新词汇,但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情感的连接和双向交流。

以一家人共餐为例,大人不仅能聚焦当下状态,与孩子平行对话,谈眼前所发生的事(如这西瓜很甜很好吃),还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如西瓜长在哪里?西瓜的种子能不能吃?),调动孩子过去的经验,丰富谈话的内容,拓展语言(如上次我们在奶奶家吃的西瓜是黄色的)。长期日积月累,孩子之间的词汇差距就算没达到3200万,也肯定不小,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的家长,岂能不予以重视?

写这一篇文章并不是想耸人听闻,给父母带来压力,只是希望大家忙于往外求时,别小看自己的作用与影响力,能更自觉,更有意识地运用语言的力量!

 

程是教改的支点

2023-01-09 光明日报/好评

~作者:王楨文

在小学读过科学,或是在中学时期学习过物理的人,应该都会接触过槓杆原理,老师会引用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来说明这个道理,那就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无论这句话在科学研究上是否正确,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句经典名言。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位物理学家的名言,那是因为最近在思考独中课程改革的问题时,从中获得一点儿启发。

回归教育本质

这三十多年来,教育改革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共同话题,当然这并不表示更早的年代没有人去思考和实践教育改革。然而时代的步伐越来越急促,根据人类的历史进程来看,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转折的关键,那个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成了时代标志,史家称为“蒸汽时代”,这个时代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系列生产与科技革命,在这两百多年间,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到现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变成地球村,而东西方的政经文教也随著这两百年来的生产与科技革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这也包括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人类历史这个大视角来看,为时三年余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是另一个历史分水岭,现今是疫后时期的年代,独中处在大时代的变迁之下,也顺应越来越急促的时代变迁,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从教育改革到人才培养,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应有的本质,且又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这可是重大的课题。

就以独中的教育改革为例,在这三十年来,看到独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勇敢实践,认为要实现《独中教育蓝图》所提出的“乐教爱学,成就孩子”目标,就要从课程改革下手,以实现培养“核心素养”,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终身学习者。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大家都明白“课程”才是学校的品牌,更是学校教育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