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413

外派华文教师心声:“做好准备,共迎春来”

2023/0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

~作者: 储玮玮

“曾经指导的一位菲律宾华裔高中生,目前已成为当地华校的实习华文教师,这是兔年最好的礼物。”外派华文教师何丽日前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临近中国春节,自己每天都会收到来自海外学生发来的节日祝福。

何丽是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二小学语文教师,有30余年教龄。2018年至2020年间,她分别前往菲律宾密三密斯光华中学和晨光中学,除日常教学工作外,还指导、培养当地华文教师。

“海外侨胞的尊重、华人华裔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我很感动。”何丽说,自己连续两年参与华文教育研习班教学讲座,400人的现场座无虚席,大家认真听讲频繁互动。那一刻,让她坚定要当好“文化传播使者”。

何丽认为,海外华文教育应从兴趣入手。在菲律宾期间,她针对华语零基础的学生,通过教授华语歌曲,举办华语歌曲比赛;利用练毛笔书法、剪纸识字;边跳长绳边唱歌谣、背唐诗等,激发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在家庭日,何丽带着学生包饺子、做葱油饼等,并介绍中国各地的文化习俗。

回国三年来,何丽一直通过线上与学生们保持联系,教学指导工作从未间断。“疫情之后,我相信海外华文教育的前景一片大好,也期待着早日与学生们线下相聚。”

来自宿州学院的刘明龙是一名专业武术教师。2019年,在安徽省侨办承办的“华文教育·名师巡讲”(马来西亚)活动中,他承担中国武术的教学任务。

初次上课,刘明龙教授学生们武术抱拳礼,讲授其内涵,深受学生喜爱,并贯穿到课上课下每个环节。“学生见到老师,第一件事就是行抱拳礼,向老师问好。”刘明龙说,这是中华武术武德的体现,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武术的崇拜。

在实践教学中,刘明龙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武术基础分组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穿插武术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每个动作他们都很用心在学,对没有接触过的刀术、长拳等项目,求知欲很强。”

2022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研习班(安徽)上,刘明龙担任武术主讲教师,向来自菲律宾、印尼、缅甸等18个国家的233名海外华文教师讲授了中国武术的起源、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国际传播与实践等内容。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中国武术都有很高的热忱,我对武术在海外的传播很有信心。”刘明龙说,海外教学经历也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为中华文化走向海外提供丰富经验,将继续发扬和传承好中国武术。

疫情之下,线上教学的挑战曾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一大困境。如今,“做好准备,共迎春来”是外派华文教师共同的心声。

宿州市第十一小学的外派华文教师丁勇认为,优化防疫措施后,华文教育事业也将再度迎来春天。未来,除了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还可以互相组织师生访问团交流,让华文教育基地与海外华校结成联谊单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继续做好华文教育。

 

中国朋友助柬学生告别“流水席”式课堂

2023/01/1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

~作者:欧阳开宇 余湘珺

干净的课桌,粉刷过的新墙,透过窗户的充足光线……柬埔寨干拉省安龙达塞中学学生波兰梅走进新校舍,“连心情也变明亮了”。

1月上旬,中国云南省援柬埔寨干拉省安龙达塞中学教学设施项目启用,当地师生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新校室。新课堂第一天,波兰梅与同学们身穿白色衬衫、黑色半裙这一柬埔寨学生的经典校服套装,早早就来到学校开启“新鲜的上学体验”。

安龙达塞中学2014年成立,由于没有校舍,只能借用当地小学的教室。小学一共15个教室。小学用10个,中学借用5个,学生们像“吃流水席”一样上课——七年级的学生上午用完教室,八年级的学生下午再来用。

“这一天我们盼了9年!”安龙达塞中学校长邓索卡向中新社记者说道,此前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安排教学很不方便。

邓索卡说,新学校启用前,当地很多学生上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一部分学生只能去10公里以外的中学上课。早上7时上课,不到5时就得起床,骑1个多小时自行车到学校。一些家长甚至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让孩子辍学。

即便有机会就读,学生的体验也不太好。邓索卡回忆说,3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里上的小学,只不过那时还是木质房屋,用树枝围起来的篱笆做了个简易围墙。1997年,小学重新翻修,有了现在的砖瓦房,但也年久失修,桌椅板凳老化严重,黑板、教具、卫生间等设施都较为简陋。

体育课的活动场地更为局促。邓索卡说,体育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通常让学生们到教室外的空地上做体操。但由于学生多、空地少,院子里还停满了摩托车、自行车,只能腾出一小块地方。遇上雨天,低洼的地方被淹,“很多学生都带着一身泥回家”。

“现在好了,我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教学楼,而且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课桌、黑板、灯光,学生们还收到捐赠的新书包,现在上课都更有劲儿了。”邓索卡说,感谢中国朋友们解决这里乡村学校教学资源老化,教育环境差的问题,为安龙达塞村及附近村镇的村民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该教学设施由中国云南省人民政府出资,云南省商务厅管理,委托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教学楼面积约400平方米,包含6间能容纳50名学生的教室及桌椅、白板等配套设施,学校还修建了围墙及内部道路供学生们活动。

新学校启用当天,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专程到现场参加仪式,向学生们发放学习用品,并与师生们交流。布拉索昆告诉学生,要记得是中国朋友帮助他们建设了新课堂,要多做促进柬中交流的事,珍惜这份特殊的友谊。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同柬埔寨的教育合作,除帮助柬埔寨改善基础教育环境外,每年还提供大量奖学金名额。”中国驻柬埔寨使馆公使衔参赞常健也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将来去中国留学,做中柬友好的维护者。

新操场上,同学们纷纷领取新书包,互相分享着喜悦。“学校离家近,比以前要节约40分钟,中午能回去吃午饭、小睡一会儿,下午上课不再是‘瞌睡虫’了。”波兰梅与小伙伴手拉手走在新校园中,笑靥如花。

 

大酒楼里的小/学毕业典礼

2023/01/1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锦松

曾任北京英迪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及驻中国办事处主任、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UCSI大学中国区总监、新纪元大学学院招生处资深主任,报社社论主笔、杂志主编,先后旅居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重庆10馀年,现为独大教育中心理事及大同韩新传播学院文化事业处主任。

小学毕业典礼在酒楼举行,本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由于有家长投诉,一下子炸开了锅。

一个家长的“不满”会掀起千层浪,显示问题挤压已久,没能在适当时机得到化解,而这一次应是“无法再忍”,而非“唯恐天下不乱”。

所有问题都存在一体之两面,事情会演变至今,董事或校方显然没有能从根本去了解问题本质。在一个贫富差距仍大的社会,上层结构的群体是无法深刻了解底层群体的困顿与难处。

之前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一些经济困难者不得已在家门前升起白棋寻求协助。其实,不少人不愿意被看成乞讨的对象,对外求助总有难堪与不得已的心情。

华人社会热衷通过宴席联系彼此情感的文化从来没有改变。当然,民以食为天,不存在道德问题。因此华人社会不论是婚姻、庆典、筹款、友朋相聚,都离不开饭局,当然还有酒逢知己千杯少。

但今天华小毕业典礼在酒楼举行问题的论辩,几乎出现舆论一面倒的力挺经济困难家长,而对校方指著连连,原因在毕业典礼仪式被奢华宴席所掩盖,是否打自心理是学生所要的,还是校方的“一厢情愿”?

许多被认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因为没有人“反对”或“不说”,就成为约定成俗。酒楼里举行的毕业典礼一些家长的“沉默”并不表示他们是“赞同”?

对许多贫穷家庭而言,经济是最难跨过的门槛。父母可以省吃俭用,但都不愿意苦了孩子。毕业典礼,是孩子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经历,稚龄的童真、友朋的亲切、同侪的无邪,创造了最纯的情感。

谁是毕业典礼主体?

这个最值得记忆的节日,本来应是欢乐、温馨与感恩的。而毕业本来就是六年学习阶段的一个总结,为自己学习过程画上一个完美句点。而毕业典礼的主体,肯定是“孩子们”而不是“大人们”。当然会有浮夸的父母,会希望通过这个仪式来彰显自己的财富或地位,在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其实已经玷污了毕业典礼的纯与真、善与美。

80元的毕业典礼在酒楼的花费,或许不能说很高。但被质疑的是何以不是选择在学校举行,何以需要家长与孩子掏腰包来赴一场不必要的宴席,心不甘请不愿的家长似乎没有选择权。

在这个节骨眼上,校方以为只要多数家长同意即可。毕竟少数服从多数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假道德”。

当然,校方的好意与动机,或许没有考虑周详,对不愿意参与酒楼毕业典礼的家长没有给与更多的关注与体谅,当然校方提出没能缴纳宴席的家长可以提出特别申请,由校方来支付。试想想,孩子的父母如果这个被定义的“小数目”金额都需要“乞讨”,父母与孩子都要面对“面子”挂不住的难堪。

办理酒楼里的毕业典礼,本来就是要给学校最大的“面子”,但最终却因而伤害了父母的“面子”,到底谁的“面子”比较重要?

建议一些企业公司也学习办大型周年纪念活动而跟员工一一收费,最好在豪华大酒楼,看看会有什么反应。

只有设身处地站在家境困难家长与孩子的角度想想他们的处境,该不该在大酒楼举行小学毕业典礼的是与非,不就一目了然,何须再喋喋不休。

 

华教发展的岔路

2023/01/14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瑞泰

我是老陈第二次念初三时的同班同学,为什么说是第二次?因为他初一到初三每一级都念两年,别人六年高中毕业,他则用六年时间来完成他初中学历。在完成初中统考后,老陈找了车厂谋了一个学徒开始了修车技师的职业生涯,踏踏实实的做了二三十年。

成家立业后为了应付庞大的生活开支,住在新村非法木屋的老陈和妻子继承了岳父经营了数十年的晚报摊位,在修车厂下班后赶回家梳洗就开档卖报纸,老婆负责顾档口,他自己则骑摩哆在附近的咖啡店、夜市、吊花场等地兜售晚报,一直要到晚上十点多收摊之后才带著妻子儿女吃晚餐。

七八年前,大女儿到准备报卖小学的年级,本以为在华人新村生活的老陈一家会把孩子送到华文小学,但他却将孩子送到以马来文为授课媒介的国小。“华小很贵,各种费用很多,还有一堆活动、补习,家长和孩子负担很大,我没有本事让女儿去华小,还是国小比较便宜也简单,而且国小也可以上华文课,这样就够了。”在报摊旁边的嘛嘛档,跟我喝茶的老陈这么说著他的决定。

从老陈的求学经历和对孩子教育的选择,看到了华文教育在过去三四十年来的转变,从过去贫穷华人子求学的选择,到今天害怕无法负担,转投国小的奇怪结果,这也让我在思考为什么华文教育发展至今,会让华人觉得自己及孩子无法承担华小的一切而选择国小?

华文教育的起始点是为了启迪民智,当初我们的先贤为了改变华人的困境而开办各种学校,希望透过教育提升华人的生活与地位,并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中念书是有钱人的权力这种困境,无奈兜兜转转的,竟然又走回有钱人才能念华校的窘境。

在最近的华小毕业典礼收费以及募款卡的争议中,有一种傲慢的论述认为华小就是需要被大家照顾,如果大家都不愿意配合学校的要求,那华小就无法经营,整个华社都是受害者,这种说法犹如道德绑架,更让大家对华校产生离心。

学校经营

我们当然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船,但却也不能不正视一些别有居心人士透过爱华教、为学校的这种论述来情绪勒索华社与家长,利用发展教育之名来阻挡所有的质疑和挑战,只要多问几句就是搞事,将问题摊开就是破坏华教发展。

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像老陈这样的家长,即使自己是华校生,却因为各种考量而静静的选择让孩子到国小,这可谓是华教发展最悲哀的情况。

回归问题本身,学校经营确实有困难这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我也相信家长、社会大众都不会回避华校所面对的问题,这是数十年来的华人社会基本共识,但组织工作者不能够要钱的时候,就大家都是华人为华教,面对挑战和问题的时候就是标签和谩骂,质疑相关人士的身份和立场,这也就是今天华文教育越来越离地的根本原因。

希望接下来的华文学校组织工作者,不管是家教协会、董事会还是校友会,都应该重新反思学校经营发展的路线和问题,将钱花在刀口上,华校有著各种国小没有,如精明教室之类的先进设备,也主办各种比其他源流学校更多的加强课程、校外活动,只是设备先进就是好吗?活动多就是优秀吗?校方其实应该好好去研究探讨这些设备、课程到底是否值回票价?还是只是好看有面子?

如果没有预期中的效用,是不是可以回归塑造单纯的校园教学环境,并继续保持及传承中华文化,让华人子弟不会觉得华校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存在,华文教育才能够在这个土地上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