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426

各源流教育无关破坏团结

2023/03/13光华日报/社论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因为人才的培育是和国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所以如何用教育撑起国家的未来,就是当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当局不仅需要解决学术上的问题,还要面对许多极端思想者无视我国多元种族的独特元素,不断在挑起各源流学校的问题,因为这些人一直都在咬定各源流学校是导致国民分裂的元凶。

多元种族是我国独特的元素,也是立国的根本,多元文化在我国未独立之前就存在,但历史证明立国后并没有因为多元文化而导致国民分裂,或导致国家和谐被破坏,其实多元文化反而让国人更学会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只是很多有心人会想要对教育法令和联邦宪法做出片面的诠释,甚至入禀法庭挑战联邦宪法赋予华淡小地位,更有许多政客为了突出单一种族的论调来捞取政治利益,而不断挑起废除各源流学校的课题。

日前,土著团结党妇女组主席丽娜哈仑就建议团结政府关闭华淡小这些各源流学校,并成立单一源流的团结学校。

她表示,许多马来人也将孩子送到其他源流学校就读,如果政府学校获得加强,那么这些马来人父母也不会将子女送到其他源流学校就读。这么一来,就不需要有其他源流学校的存在了。

丽娜哈仑的言论虽然只是个建议,但显示出她对宪法赋予各源流教育的地位,以及国家保留各源流教育的意义并不了解,同时也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受。

各源流学校的课纲一直都是由教育部统一拟定的,所以各源流教育根本不会有分裂国民的元素存在,而各源流学校教学方式也获得各族的肯定,各族父母把子女送入各源流学校,不仅是要子女学习不同的教学方式,更希望子女们能够学习各族的文化,未来在社会上能与他族和谐共处,不会出现偏激的思想。

由此可见,破坏各族团结的并不是各源流教育制度,而是那些挑拨离间的政客和极端思想者。

这些人狭隘的思想中,只想要看到其他族群屈膝同化,却完全没想过其他族群也是国家的一份子,只有和谐共处才是国民团结的唯一方式,极端强硬的态度只有破坏,绝对不会对国民团结有任何建设性。

另外,一再激起单一种族单一教育的论调,只会加深单一种族的排外思维,这种思维才是破坏国民团结的最重磅炸弹。

所以,不要让这些不当的思想破坏教育制度,请给孩子们一个单纯和正确的教育环境。

 

孩子拒学中文,怎么办?

2023/03/12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周若鹏

先说结论:不太要紧。我不是马华写作人吗?受华教熏陶,半辈子用中文思考、写作,经营中文出版社,我不是该举大旗高声呐喊中文万岁吗?谁不听话就拿旗杆插他吗?

我过去在独中求学,某日同班的刘同学对我说:“学中文有什么用?这世界在用英文啊!中文懂个基础就够了。”我没反驳,这段对话居然是在以中文为主的教育环境里发生的,想像一下,若换成以英文为主的国际学校,会怎样?

会思考这议题,是因为某国际学校的家长老师问起,孩子抗拒中文怎么办?家长和我一样来自中文教育背景,我理解那种惋惜,四书五经之妙,唐诗宋词之美,孩子感受不到了;金庸、古龙以至中华圈的流行文化,也无法和孩子分享。

功利难成学习动力

家长怎样说服孩子中文的重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那套肯定没用,因为他们都读不懂;于是只好从功利角度切入,说中国崛起,中文有经济价值,你看老外不都在学中文吗?然而对年轻的学生来说,功利通常都不会是学习的动力。

学习语言需要合适的环境,我的刘同学无论多不认同中文,他的中文能力就是比一般人强,因为他身处于独中环境里。国际学校没那个环境,尽管有开办中文班也好,每周一两小时的课程怎比日常的英语对话和英文课业呢?

中文教育背景的父母把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有很多理由,一是相信那一套的教育品质;二是希望加强英文能力;三是开阔视野建立人脉。但同时又希望孩子平行发展中文能力,于是用那一堂中文课自我安慰,还以为自己能在家教孩子中文。

这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快就会破灭,在那环境底下还能读中文书籍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个中三程度的国际学校学生能阅读许多颇有深度的英文书籍了,已不可能接受小学程度的中文读物。

“硬销”会带来反效果

也许该自省的是家长,博大精深的只有中华文化吗?英文世界的知识也一样渊博呀,只要孩子能掌握一种语文,持续对诸事好奇,不断自主学习,又何必要求一定要用中文呢?如果中文是第一语文,那么掌握好当然很重要;如果他英文很强,那么中文能力也许只是锦上添花。

你身边必然也有好些不谙中文的华人朋友,工作和生活都好端端的,你真能说他们的生命中缺失了些什么吗?那么,他们能不能也说你缺失了莎士比亚呢?任谁这样想,是不是都太自以为是了呢?

中文很好,把好处告诉孩子,试图减少抗拒心理就够了,“硬销”只会带来反效果。找一些趣味的中文内容引发兴趣,比如中、台连续剧,让他们保持和中文世界的关系。在家里用华语,制造使用中文的小环境,让孩子“中文懂个基础就够了”。全球有60亿人不懂中文,都活得好好的。

 

考生给我上了一堂课

2023/03/12   星洲日报/东海岸

~作者:甲乙丙丁

今年,我监考大马教育文凭(SPM),组长说,全校只有一名学生报考华文。

听后,我便自荐考华文试卷当天到来监考,想看看这位坚持学习华文考生的庐山真面目。偌大的礼堂,组长、副组长和我监考一名考生,这是我从未有过的经验。

华文试卷一,该男考生断断续续地写作文,待考试时间结束才停笔。

在校执教数学的我对这名文科生认真作答的态度留下好感,他是班上唯一报考华文的华校生。

下午230分才考试卷二,没有回家休息的我看见该考生在食堂吃便当,我请他吃苹果,顺便探问其报考华文原由。

考生回应指自己的学校没有华文老师,所以校方没有开华文班,每逢星期五放学后,他得赶到距离比较远的某所国中上华文班,感谢该校华文老师肯“收留”这名外校生。

该考生直言自己的华文掌握能力属于中上,多数考到优等成绩,偶尔考获特优成绩。考生坦言许多华文造诣甚强的理科生深怕报考华文会破坏他们考获全部科目都是特优的成绩,所以放弃报考华文。

考生又说,由政府提供的奖学金不会把华文这一科计算在内,就算成绩特优也没用。可是,私立学院所提供的“豁免学费制度”不会把华文排除在外,只要成绩特优就会计算。

该考生还说,华文和英文属于世界强势的语言,在SPM会考,他有报考华文和英文,即他受官方承认能够掌握这两种语言,归类为懂得多种语言的一群。

外国人不会像本地人那么地“功利”,查问你的华文和英文的成绩,非得要特优不可。

考生最后有感而言,有心报考华文,不会找理由,无心报考华文,只会找理由。

 

教育领域中新伙伴关系的想象

2023/03/12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邱德荣

阅读东姑阿比丁在言路上的《欢迎教育领域的新伙伴关系》后,我深感共鸣。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大学经营需要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为此,大学应加强与国际高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从而扩大国际影响力。如文中所提:想象一下,当这些国际学生在一个国家毕业后,相互学习时会所建立起的信任和友谊,将形成有韧性的伙伴关系和新社群。

对于在某个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会相对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如果这些人受到该国的帮助和支持,加上知恩图报之心,也许会为该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潜在的动力和资源。

在韩国留学期间,我遇到了许多来自非洲国家的学生,与他们交流后发现,他们有许多人都是政府部门的第二或第三线职员,并且受到韩国政府全额奖学金的资助。这意味着什么呢?考虑到他们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各自单位的领导者,这将对韩国与他们的国家在未来的合作和发展中产生什么样的成果呢?

最近,我与一位教授探讨了高等教育的理念。他认为“语言不应该成为获取教育的障碍”。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来马升学,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威胁,但是也可以被看作是契机。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思路,大马高等教育不断获得世界各国的青睐,将有助于促进未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因此,高等教育部必须快速采取行动,探讨适合当前处境的国际教育政策。

以东南亚国家为例,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为了吸引更多中国学生,甚至设置了以中文作为教学媒介的课程。一些人可能会反对这些大学只是为了赚钱而采取这种行动,但是,如果连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开设中文班,那意味着什么呢?

马来西亚是除了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外中文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本该拥有领导中文教学的更多资源和筹码,但在政策应变和韧性方面,马来西亚却不如邻国,这实在是可惜。

文中也提到,在孟加拉设立新校区的确是大马私立大学的一大殊荣,这不仅是许多高等学府的策略和目标,以想尽办法开拓更多市场,甚至以教育作出更大的影响力,这些国际学生的校友,如果善加利用,肯定会成为教育集团和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

我曾经与孟加拉学生对话,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招揽更多的伙伴前来大马升学?他们表示许多孟加拉学生不愿意前来的原因,是大马人对孟加拉人的标签与眼光,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我想表达的事情,当然这种根深蒂固的标签的确无法在短时间解决,毕竟就连我自己,早期在马大读书时,也曾因某位孟加拉学生在自我介绍之时,眼中竟无意识闪过“bangla”的身影,确实不礼貌。因此,只有通过与国际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扰,才能建立起不同于以往的伙伴关系。

在教育领域,学生被视为一种新的伙伴关系,这种思维方式非常重要,这样,教育提供者就不会把学生视为单纯的金钱来源,而是能看到更广阔的伙伴关系,这将在未来产生超乎想象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