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436

学校当自强

2023/04/25  星洲日报/大北马

~文:陈云清

根据新闻报载,近两年来,华小五年级生转校到国际学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界关注,这情况若持续下去,对华小和华文独中,乃至华教发展会否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种转校的趋势,有指原因之一是政府废除了小六评估考试(UPSR),学生无需考获UPSR,因此有些家长在孩子五年级途中,便让他们参加入学试,以便转学直升国际学校,而这决定可让孩子缩短一年时间升上中学。

国际学校从2012年的70所增加至2022年的209所,这数据反映国际或私立学校在大马拥有一定的市场,即便担心这种教育源流将影响华校未来的生源,但在自由市场前提下,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确实有这方面的优势为孩子择选教育模式。

国际学校渐受本地家长青睐,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师资、环境、设备、教学方式、课程、课外活动等吸引了家长,期待孩子能在优质环境条件下愉快学习、健康成长、视野阔达。

上一代的学生,无论是小学、中学或高等教育的选择,主要还是以政府或国立的教育单位为主,而近些年来私立与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创立,不只带给家长更多的选择,相信多少也带给现有学府单位在教育视野上的一种审视。

就例如,有些国际学校的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的需求,不以打骂责问为纠正的手段,而是聆听并同理孩子的心声。

回看我们的学校,不难听到孩子会向家长“报告”今天班上哪个同学被老师痛骂,或是坦白相告自己被老师责问,而老师却不愿花时间听取解释的“诉衷曲”这样的校园风气,我们不能把矛头指向校方或教师,因为总是纸上谈兵的教育制度,让学校与教师长期处于为难局面,是要着重孩子的心智成长,还是满足官家的拔苗助长?

政府废除小六评估考试,只以校本评估作为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标准,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开心学习,老师也能够无压力教学,甚至很多人都相信,如今的小学生一定比当年的学长姐快乐很多倍了。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未必,挥别了UPSR,却遇上了UASA(学年末测验),虽然是以校本评估为前提,但从学校、教师、家长至学生身上,还是存在应试的压力。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国家教育单位的教学系统不是今天才初创的一套制度,而是具备一定的成熟机制,包括前后已栽培了不少各领域精英专才。

甚至是学校单位本身,在执行并遵守原有的教育方针下,另外开拓学校本身的风格,例如致力与国外学府有所链接、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学生在自身过度里,亦有机会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个人的学习能力。

只是,在强调教育平等化、普及化的精神理念下,如果国际或私立学校的环境与运作模式有可取之处,则国家当局也应在这方面,注入更多的资源与决心在教育领域里,让来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学生,平等拥抱优质教育。

教育乃建国之本,这是政府喊了多年的口号,即便每年财政预算案,教育部是获得最多拨款的部门,但在执行教育优质化方面,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须奔跑以冲线。

 

网课后的渴望

2023/04/28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黄宝珠

去年的高三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与别不同的经历,他们在高一时就开始接触了网课。从一开始的老师录制视频到后来的直播,陪伴老师在直播上的成长,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很多被现场督促的机会。

最近,学校在模拟考了,身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我,在这三年里面对著时而网课,时而实体的数学课,充满了很多的无奈。在上网课时,都会在教完一个定理或概念后,不断问同学明白吗?然后也给了很多例子,希望他们可以好好应用,然而,在网络上另一端的他们,真的如在班上般,也拿起了笔在演算吗?还是,在忙其他的事……这,也只有他们才知道了。

当我在批改模拟考考卷时,虽说高数二会比较难,而那些在初中时数学不错的同学,都没机会拿到分数。再看看名字,正是那些上网课没发问,上实体课常拖欠甚至不交作业的同学居多。

今天感慨的谈谈理科生的作业……有一群同学上课不太爱听课,因为校外的补习老师把课教得比我快,他们会觉得自己都会了,不必再听,浪费时间。然而,他们捉不到的重点是,补习,教会你如何解题刷题,学校的老师都得从概念讲起。如果在学校再听一次,可能就对某个定理的了解更根深蒂固了。

其次是一些对自己很有信心的小孩,他们会觉得在自己还没搞懂一个概念时,是不会开始做作业的。然而,高中生活是忙碌的,当自己正要安定下来搞懂习题时,老师已教多了几个单元,习题数量更是堆积如山了!而自己又发现,并不是每一题都那么容易懂,在课堂上,也不好意思提问,毕竟老师在讨论作业时,自己并没有认真在听,也没做下任何记录。久而久之,自己就成了缺交功课名单里的常客了。而这个经历,或多或少会磨灭同学对学习的热忱。

大家常说,高中的数学很奇妙,学一科考两科,如果把SPM也加进去,就是学一科,考四科了。这,也常常是我跟同学讨价还价时,告诉学生,这数学老师就是对他们的好,所以,必须得把心态摆正。上课时,用心听,用心做笔记,把一些该注意事项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点了习题后,马上接受挑战,解不到时,思考,翻笔记,不断用不同方法试试,若不行,隔天老师讨论习题时,发问,课馀时间也可以找老师,确定一下自己的思考模式出了什么问题。这,才是认真学习。不盲目抄作业,及时解惑,更是理科生要有的学习态度。

把不足补上

网课,失去了多少,在考试时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知识竟成了考倒他们的关键。老师很担心,所以不断复习,一些重要的章节还重教了几遍,一元二次方程式里的根的判别式,反三角函数,数列,二项式,数学归纳法,不等式,微积分,一次一次的复习,讲解,小考,就是希望可以把一些不足补上,把该有的知识点都送回给大家,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尽量让这些知识点变成耳熟能详,可是随意但正确的写在单线纸上。

当模拟考成绩拿在手上时,不该再有自责,后悔的时间,而是,对症下药,把不足补上。我的学生们常常在考完模拟考后问我,“老师,我们的模拟考考得不理想,但,你为什么没有骂我们,而您有时的自责,说自己觉得不够好,会让我们觉得很内疚,很对不起您。”

同学们,学习的道路上,一定会有起起落落,模拟考考得不如意,不是无药可救。而是该为自己加油打气,把统考题再做一遍,尽量装备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是最重要的。我说了,不要觉得对不起我,一切的成果都是回到自己,要对得起自己啊!所以,我会发起每天想我一小时的运动,就是,拿出统考题或复习考题,认认真真的做一个小时,做数学时,允许大家偷偷的想我。

祝福你们,mco宝宝,网课宝宝。每个不同的经验,都是丰富我们人生的好风景。

 

华小教育还合乎时宜吗?

2023/04/26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吴奕品医生

华小五年级转读国际学校的趋势增加,真的是因为废除小六评估考试(UPSR)所导致的吗?

一个长期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学生们所谓的“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和争取高分为目的。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究竟“栽培”出怎样的家长与孩子?家长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突然将相伴33年的UPSR给废除,这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不安,也让惯于应试的孩子失去了“奋斗目标”与“学习动力”。

教育部在2021年宣布废除UPSR时,我抱着乐观态度极力支持。因为我坚信,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应该以快乐学习,人格培养,自我探索为主,而非以“学习”之名,行“应试”之实。废除考试,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无法学习,反之能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机会与创新空间。

同时,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在不需要“拼分数”的情况下,更能鼓励老师们采用更多有趣的探究性学习,借此激发孩子们独立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思维,并提高孩子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知名教育工作者郭史光宏老师曾在文章中写到,“没有了统一考试,我们在时间上应该更宽裕了,在心理上应该也更从容了,不必每天为考试进度赶死赶活,也无需为考试成绩焦虑不安。我们可以将焦点重新放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致力于让每一个生命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意义。

但我所观察到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现今大多华小,特别是所谓的“精英班”(虽然教育部不允许校方以成绩分配班级),仍采用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法。课堂上依然火烧眉毛般不停的在赶课,学生们依然拼命埋头苦抄,仍然有做不完赶不完的功课与作业。道德节被用来教华文,体育节被用来教数学,所谓的副科都在主科的“淫威”下被牺牲掉了。在“赶课”的过程中,不是应该以孩子们的吸收程度为主要考量吗?当孩子还未能掌握好当下所教导的课业之前,真的有必要这样疯狂式的追赶进度吗?我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让二年级的学生默写古诗,坦白说这并不难。但这被背后所要带给孩子们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古诗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对诗中文字的感受,从中灌输文字美学。孩子能欣赏诗中文字的意境,掌握中华文化的美,也让孩子们了解古代人文精神,并提高人文素养。这些感受从来都不是靠死背,死记,默写而达成的。

考试废除后,教育部美其名以“校本评估”取代统一考试。理想中的校本评估,当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孩子心灵,思想,与生命的成长,各方面的稳定发展为目标。在校本评估制度下,若是仍然沿用填鸭式教育模式,以死记硬背为主,忽视了孩子的实际需求,容易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教育方式,只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却忽视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倘若华小仍然走不出填鸭式教育,仍旧以过时的权威方式进行高压教学,继续无止境的提高课程水平,在缺乏多样化与多元化教学方式和实践机会下,孩子们的能力和素质将无法全面发展,继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小孩其实也是一个个体,而我们究竟有没有想过他们的感受?有没有想过他们能否承受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压力?

反观,如今国内许多国际学校的教学理念与课程大纲,更趋向于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在学术,人文素养,艺术,与身心灵各个方面平衡发展。他们的教学理念更强调与重视的是“过程”多于“结果”。

相比之下,负担得起的家长,能不心动吗?

我们必须接受,华小及独中已不再是华裔子弟的唯一选择。这究竟是废除考试所导致?还是华小教育本身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思考,华小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否仍然合乎时宜?

借用李心洁所说的一句话:“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最注重的是,在从事这个教育的人物是谁?他到底有没有那份真正的爱跟精神,能够把这个教育的理念完整的体现出来。

 

孟母三迁,必有她坚持的道理

2023/04/25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陈珮敏

阅读“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脑袋浮现很多疑问,像:为何孟母要大费周章三次搬家呢?难道环境真的能决定孩子成长的素质?若家长管教好,是否能胜过环境呢?孟轲的成就到底是因为搬家后的环境所致,还是母亲对孩子的重视呢?

我也曾与朋友探讨上述疑惑,当然,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讨论。不过,这成语说明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与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目前在教会担任全职责少年事工干事。在岗位中,分别牧养三个不同区域,即城市、新村和郊区的少年。无论是他们的生活、学术追求及对前景意识,都出现明显差异,这固然影响孩子的行为与价值观。

这文不能以偏概全,纯属分享我所观察到的现象。先来说说城市的孩子吧!

城市孩子确实较注重学业成绩,不管学业成绩如何,只要经济环境许可,孩子日常生活大部分被补习“占据”,有的还比公司老板更忙碌,除了上学外,空档时间被兴趣班及运动班塞满。

或许这是父母用心良苦栽培孩子的方式,与其让孩子在家闲着,浪费时间在娱乐及科技产品上,不如去学习其他兴趣,掌握更多新技能。不过,对于生活技能,像洗碗、打扫、烹饪等,不是所有少年都在行,更别说其他的维修技能了。

城市孩子对学术追求,许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父母或得到奖励。对前景的选择,也不是因了解自己而选择,许多时候由父母决定与安排。但是,他们都以读大学为目标,这才算完成学习生涯。

生长在新村的孩子呢,傍晚时分常在篮球场上看见他们的踪迹,也可能在路上遇到不戴头盔、没有驾照却骑着摩托的他们。这不表示父母缺乏管教,而是新村的生活特色,父母也让孩子挥洒汗水,与邻居孩子一起玩乐。

不过,在我带领的少年群中,许多与公公婆婆居住。父母离异、离世或离乡背井在外头公干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孩子的生活不一定看重学业成绩,有的在中学时已外出打工,体验生活现实。

他们对于自己前景有两个方向:成绩好的一群,愿意为学业默默耕耘,在不造成父母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以进入国立大学为目标,让知识改变命运;自知没有学习天赋,学业满江红的一群,则选择提早踏出社会挣钱。

郊区孩子的家庭背景更为复杂,大部分父母一方为外籍人士、离婚或再婚,孩子们对婚姻及恋爱观则从网络及旁人身上建立。

在资源匮乏,人烟稀少的郊区,孩子们手不离机的状况严重,因为他们的娱乐除了打球,就是打电玩了。

至于孩子们有否补习,全依照各自的家庭经济状况;而孩子的学业成绩如何,家长管不了那么多,为生计伤脑筋就够了,而孩子们也并不在乎。他们期待尽快长大,尽快中学毕业,然后中五后到城市工作与生活,至于选择什么工作都无所谓。

我非常感恩有机会认识他们,与他们以导师的身份相处。虽然孩子不是在好的起跑点就一定有优势,三个区域也没有何者就一定占优势,毕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嘛,但至少在他们少年奔跑之际,有人从旁引导与陪伴。

孟母三迁,必有她坚持的道理。若无法提供孩子们良好的环境,至少成为他们的生命导师与榜样,帮助他们自我了解,品格塑造,以致有更美好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