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1503

乐见清华大学的分校计划

2024/01/17  星洲日报/社论

首相安华周一致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除了邀请习近平趁今年马中建交50周年之际访马,同时邀请北京清华大学来马设立分校。为了展示诚意,首相特派地方政府发展部长倪可敏前赴北京向习近平传递专函,同时拜访清华大学表达大马邀请该校来马设立分校的决心与诚意。

清华大学如果宣布同意来马设立分校,对大马学子、求才若渴的企业界,以及致力于促进大马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政府而言,绝对是一项重大喜讯。清华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25,在亚洲排名仅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第8)与北京大学(第17),是中国“211”、“985”重点大学的领头羊,如果愿意前来,有助于大马朝向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目标迈进。

在清华大学之前,厦门大学早在2016年接受我国政府邀请,在雪兰莪雪邦县沙叻丁宜正式设立分校,分校除了汉语言和中医学专业采用中英文教学外,其他专业均采用英语教学。厦门大学《QS世界大学排名》392,中国排名21,同样是中国的重点大学,至今在大马分校毕业生人数超过3000人,在企业界与学术领域的成就斐然。

另一所来自日本的筑波大学,大马分校也将于今年9月开课,不同国家的大学有不同的文化,日本筑波大学分校的成立,将让更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受益于日本的教育体系及职场文化。

目前大马有来自英国、澳洲、印度和中国的大学设立分校,大多数的大学办学成功,学生除了国人,外籍生分别来自亚、非、中亚和东盟国家。

教育也是一项产业,所以“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中心”,除了培育国内产业人才、国外人才网罗、促进国际间教育与文化交流,还能活络经济、增加外汇收入……,二次大战后,美国经济与产业维持高速发展,这与他们大学教育普及,以及积极开放外国学生留学的教育政策有绝对关系。

很多亚洲优秀人才,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硕博班,许多高科技人才大多选择留在美国企业工作。多年来,亚洲的中、港、台、日、韩、印,以及近期的东盟国家,他们好不容易将学生培养到快成才(大学毕业),结果多数学生留学后“滞美不归”,国家或地区损失了菁英,却便宜了美国。

我们希望北京清华大学来马设立分校的计划能够实践,这将为本地学生(包括外籍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升学管道,是为莘莘学子之福、国家发展之福。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美、中、台、港、新、日、韩,尤其是台、新资源匮乏,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靠人才立业;如果人才匮乏,资源即使丰如大马、印尼,国力依旧排在全球的中后段班。

所以推动教育产业发展,团结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毕竟人才培育是国家前进的基础。

人才很重要,作为全球半导体生产中心的台湾,也面临人才短缺。台湾经济部今年续办半导体揽才团,协助IC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等厂商寻找人才,6月将来马求才,其他包括菲、印、越等国家的人才市场也被锁定。台湾经济部官员表示,大马有一定数量的华人社群,长期以来赴台留学生多,语言沟通也较顺畅,所以将成为台湾厂商青睐的招募对象。

不仅如此,台湾今年开始,对留台毕业生滞台找工作的时间也从1年增加至2年。

大家都在抢人才,大马不能无为不动;过去与现在是新加坡,现在与未来是台湾,大马应该已经察觉人才对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

也因此,倪可敏在北京说,首相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除了积极拼经济、改善民生外,近期更致力打造我国成为东盟高等教育中心,以推动全球各地优秀人才来马深造,创造我国经济成长新动力,开创昌明大马新格局;大马高等教育的语言环境、学费、住宿与生活费十分低廉,所以受到外籍生青睐,这为打造“东盟高等教育中心”提供绝对优势。

我们希望北京清华大学来马设立分校的计划能够实践,这将为本地学生(包括外籍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升学管道,是为莘莘学子之福、国家发展之福。

 

独中教师退休后的挑战

2024/01/14   南洋商报/言论

~作者:黄燕娣博士

这些年来,我所服务的学校陆续有809000年代加入的教师接龙式地荣休。这本应是个值得欢庆的时刻,因为这些教师任劳任怨地完成了独中教育的使命,而且可以欣慰地看到如今的独中有了更好的发展。

然而,对于这些荣休的教师来说,新的生活挑战也即将开始,或者说是对“失业”的一种担忧。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寿命的延长,独中教师荣休可能并非一件让人完全快乐的事情,荣休后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同往日的现实考验。    

做好养老财务规划

在独中获得10年、20年或30年以上的服务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领取教师荣休奖可能会带有一些复杂的心情。因为,这提醒着我们需要认真规划养老生活,确保财务上的充裕及往后要过着清闲的日子了。

首先,独中教师的薪水相对较低,有些独中给予荣休教师只能一次性领取有限的退休金。这可能导致一些经济上的担忧,因为人的平均寿命提高,加上迟婚,退休后他们要照顾的可能还有年迈的父母和还在求学的儿女。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退休后无法专注于个人兴趣和爱好,更不能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 

其次,虽然大多数退休的独中教师能以一年一聘的方式继续任职,但被续聘的教师面临着年年不稳定的聘期,可能随时被校方解约,福利也相对较少。从正向来看,这也可能为退休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追求更有意义的工作或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 

第三,退休后可能被校方派出国內外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理所当然地这些机会更多会留给年轻教师。不过往好的一方面想,若财务没问题,退休教师可以自费自主决定追求学习的方向,深耕个人兴趣领域等。

此外,荣休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可能会受到校方较少的关注。或许,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向其他教育团体分享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其他教育领域的智囊。也可以把多年的教育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在各大报章或期刊。这也是另一种扩展视野的机会,让荣休老师能更多地为自己而活,追求个人价值和梦想。

退休是新生活起点

另一方面,在学校为退休教师举办荣休仪式之后,新学年开课时,续聘的荣休教师常常会被学生问到:“老师,您还在教吗?不是已经退休了吗?”这种情况让教师感到尴尬,不知如何向小朋友解释。同样的问题也经常在朋友圈和校友面前被问到:“你不是已经退休了吗?还能再继续教学?”这是一个常见的尴尬场景。      

荣休是每位教师都将要面临的现实,只是每个人在还没有真正经历之前,或许无法深刻体会这些。从积极面来看,退休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因此,让我们一同期待着人生新篇章的开始,荣休的独中教师在这个新的阶段中依然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泰国任教——不曾远去的岁月

2024-01-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齐红

2018年,经过选拔和培训,我成了一名赴泰国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我任教的学校位于北柳府帕侬沙拉堪镇,已有几十年历史,全校有2000多名学生。学校重视语言教学,设有英语、汉语及日语课程。

4名汉语教师中,我负责教授初中级汉语课,并组织各类语言文化活动。在那里,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学生、温暖的同事,也感受到了真挚的情谊。旧日时光虽已逝去,但我在北柳府任教的情景却十分清晰和难忘。

教学相长 亦师亦友

学生们在课上活泼好动,有的还有些散漫。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及课堂管理,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后,我制定了教学方案。首先,采取精讲多练的原则设计各种练习。其次,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努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最后,与学生“约法三章”,并采取积分制,以做到奖惩明确。我还给我教授的12个班的422名学生取了中文名字,并把名字做成抽签筒,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两个月后,课堂秩序趋于稳定,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学生们对我的称呼也由开始的“张老师”变成了“齐齐姐姐”。

课下,学生们友好热情,天真烂漫。记得第一次和学生见面那天,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在我身边,充满好奇地打量着我。一个叫 “诗雨”的小女孩拉着我问:“老师,‘I love you ’用汉语怎么说呀?”我告诉了她。从那以后,这个班的同学在路上碰到我时,都会说一句“老师,我爱你”。

文化传播 加深了解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总是相辅相成,我向学校申请每周开设一节文化活动课。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文化两个部分。传统文化部分,介绍中国历史、文学及传统艺术。我特别讲解了中国书法艺术,从书法的起源讲到字体的演变发展。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拿起毛笔和宣纸跟我一起书写。当代文化部分,我讲述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以及中国人的生活。同时,我采取真实情景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线上购物、手机支付、点外卖。学生们惊叹道:“老师,在中国是不是有手机就可以做所有的事情!”课后,我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以“中国高铁”为主题的手抄报作业。经过1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异国友谊 弥足珍贵

在泰国,我结交了很多朋友。尽管语言不通,文化有别,但在短暂的相处时间里,我和他们结下了友谊,让我即使在异国他乡,也始终怀抱着一份温暖。

苏蒂达是学校的负责老师,留着利落的短发,两鬓也有了一些白发。来到泰国的第一天,她先带着我参观学校,还嘱咐我要注意的事项。随后,她领着我来到我的宿舍——一个小木屋。我注视着陌生而有些荒凉的环境,不知所措。突然,我看到屋里有几只壁虎,吓了一跳。这时,苏蒂达伸出双手拥抱我,传递着她的关心。

在这片土地上,我播撒中文种子,让它扎根生长;我肩负传播文化的使命,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后来,我在欧洲一所大学的孔子学院担任中文教师,将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希冀传递给了更多人,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真实的中国。

 

中华文化的再造

2024/01/14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利威

这场百年历史任务的成功与否,也将影响在海外的群体。所以从海外群体,无论是已经脱离好长一段日子的第一个群体,或者第二个群体来看,中华文化的再造,可以提供可贵的新资源,作为他们的参照。

有幸到北京清华大学聆听方朝晖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和传承”主题演讲,他反思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需求,时而深邃,时而风趣,很生动地讲解了儒法墨道释五大学派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理论的解释后,更多是实践的描述,尤其是真实的案例。中华文化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如此活生生过,在方教授的讲解下却成了生活中的存在,虽然我来自远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不过,如果比较海内外,中华文化的挑战并不一样。

在中国,中华文化的再造和创新非常重要,因为在面对庞大的人口压力下,祖先留下来的道德伦理,并不足以建构社会的秩序。这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财富、社会与国家等等关系。中华文化的资源是丰富的,但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仍有不足。所以社会出现各种造假和险恶,比如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法治思维、国家领导人的贪腐等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中华文化创新来应对现代化资本化腐蚀社会的挑战。

反之,在海外的炎黄子孙,继承的传统中华文化,已经足够他们在海外发光发热,生活和事业一帆风顺。所谓的海外,有两个群体。第一个是早已落叶归根的华人,他们虽然身上流着汉族血统,但在政治上早已经是其他国家的公民。这些人的祖先在19世纪、20世纪初,老早就离开中国到各地的西方国家殖民地寻求工作机会。很多是做些苦力的工作,但在他们身上的文化意识,教会他们勤奋、刻苦,并以儒家思想作为道德基础,逐渐在异地发展起来。一些累积财富的,也照顾地方上的需求,捐地造路、捐钱建庙,更倾全力办校传承中华文化。

经过几个世代,在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由于受到中华文化熏陶,即使生活在西方制度下,他们还是可以很好地应对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像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英国留下西方制度,加上中华文化的助力,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不同群体和平共处。 

第二个是近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离开的群体,很多人已经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比如美国、英国、法国、澳洲,有些居住了10年,有些20年,属于当地公民。虽然不像早期的移民,但他们同样继承了优良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加持下,很多发展得很顺利。虽然在白人占多数的社会,但无阻他们取得有利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面对各项艰难的挑战,中国现在正经历一场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再造过程。在一个体积如此庞大的国家中,要确保每一个人幸福是人类历史上的艰巨任务。这场百年历史任务的成功与否,也将影响在海外的群体。所以从海外群体,无论是已经脱离好长一段日子的第一个群体,或者第二个群体来看,中华文化的再造,可以提供可贵的新资源,作为他们的参照。如果当年的传统文化已经让他们如鱼得水,那么更新的文化资源,将让他们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