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星期六

【华教视窗】 ~ 1505

马来家长送小孩去华小的原因

2024/01/26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马来家长送去华小,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小孩能多学一种语文,将来提高就业竞争力?

或许这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可能也不是所有的真相。

日前,教育部长法迪娜接受英文电台访问时坦诚,华小已逐渐成为马来家长一个重要且受欢迎的选择,甚至有些马来家长也把小孩送去泰米尔小学,加上教育法令也明确承认多源流学校的存在,因此呼吁各方不要再挑起这个课题。

教育部长能如此说得理直气壮,当然是大快人心。毕竟这个课题老生常谈,几乎已经如嚼烂的口香糖,几乎无味无趣了,若还有政客要挑战多源流学校的合法性,就代表他黔驴技穷,政治财产负数了。

只不过,有人认为马来家长把小孩送去华小,嚷嚷“华文就是伟大,所以连马来人也必须认清现实来学习”,这种独尊华文的狂傲想法,事实上格局也与上述政客一样。

都只是妨碍国家团结的种族主义者。差别在于,一个明著轻蔑,一个潜在歧视。

毕竟,语文本来就是沟通的工具,无论学习哪一种语文,都会增加在社会生存的优势。所以,没有哪种语文比哪种语文优越,每种语文都有各自的文化底蕴与美丽,一直拿语文的国际使用声量来比较,看似要抬高自身语言的身价,实际上曝露的只是虚荣的功利心,违背人类在创造不同语文时的美好初衷。

语文应该是同等的存在,学习也是。就像马来人会把小孩送去华小或泰小,也有华人家长会把小孩送去国民小学,同等道理。

只是,毕竟大马的官方语文是马来文,不少马来人却开始会把小孩送去华小的原因,除了学习多一种语文外,真正来说是马来家长更喜欢华小的教学风气与方式。

华小校风

我曾经与一位受华文教育的马来女生交谈,她透露家庭没有一个人懂得华文,但父亲当初坚持要把她送去华小,理由很简单。

“爸爸看到哥哥在国民小学的上学情况不理想,后来打听之后,发现华小的校规比较严谨,老师教导一视同仁,会真正督促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同学之间上进心也比较强,会在课后互相温习或勉励,所以就算我当时不懂华文,起跑点比较低,爸爸也相信未来一定会受到良好的熏陶,为终身学习铺下基础。”回忆起童年的重大抉择,她真心感谢父亲的果敢远见。

对她来说,学习中文当然多了求职优势,尤其是中国强大后,对她来说多了跟国际接轨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她在华小受到严厉的教风影响,懂得用不同的礼教文化来看世界。就算遇到一些与伊斯兰教义矛盾的事,至少她能拥有多一种思考角度,来判断各种事情的发展可能性。

比起华小传授的语文优势,华小整体的稳妥运作与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或许才是马来家长看中的核心价值。

而一个语文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多人想学习,而是这个语文传递出来的广大包容力,让学习的人懂得互相谦卑宽厚,不出粗言一直评比,这才是掌握语文后最美丽的交流风景。

 

启迪民智始于教育

2024-01-23  光华日报/言论

~文:一亩田

一周前,槟州约80%地区断水96小时(虽然部分地区断水时间没那么长)。和去年冬至期间的72地区断水12小时相比,刚过去的断水并没听到太多民怨,这或许与州政府在断水前不断提醒和教育人民有关,让人民提高危机意识,有所心理准备。所以说,社会启蒙和社会教育,有助改变民性,提升民智。

随着槟州2024年头等“大事”的96小时断水画上句点后,坊间也出现了“比较”的声音。去年12月杪的12小时断水,槟首长曹观友打了一场不好看的“水战”;然而,刚过的96小时断水,曹观友却打了一场漂亮的“水战”。

就拿两场“水战”的经验,来给槟州公交系统做一个借镜。交长陆兆福刚在过去的“槟州行”,又提起了让槟州人燃起改变交通拥堵的希望。“轻快铁计划”今年内启动,首期工程是槟岛延伸至北海槟中环广场。

话说,若轻快铁真的在槟城落实了,又有多少槟城人会乘搭呢?轻快铁的使用量是否会比每日出入的私家车流量更低呢?

其实,在槟城轻快铁未有丝毫眉目前,州政府就该扮演“教育”民众使用公交系统的角色,让人民了解公交带给大家的便利,更省时、更省钱等。

“轻快铁计划”得来(中央政府的援助)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善用这项好的计划,好让好计划能在槟州持续下去,让我们的后人享有更多的好福利、好政策。

州政府可以先着手教育人民有关公交系统对未来永续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的公交系统,才能让槟州迈向更进步与繁荣,别再浪费时间在拥堵的车龙中了。

 

教育应有教无类

2024/01/26   星洲日报/砂拉越.

~作者:何晓嘉

政府废除小六评估考试及初中三评估考试的其中目的是想改变大家为了追逐成绩而学习的观念,而学生们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效果吗?相信不少即将升上一年级的新生已陆续到小学报到,部分学生甚至需要先进行入学程度考试,以评估学习能力进而分班。

据了解,有关分班制度是为了让同样程度的孩子聚集在一个班级,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教导。至于程度一般的学生则会有另一套教学模式,以让孩子们赶上学习程度。

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该分班制度有不妥之处,无形中让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被标上“精英”或“普通”的标签。懵懂的孩子可能不会察觉到当中的区别差异,但难免有师长会以“精英”及“普通”的眼光来衡量及看待不同班级的学生。

分班制必有其中的好处,能让老师得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加强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前提是,优秀的老师需要负责带领程度较差的班级,非精英老师带着精英学生飞速前进,而普通教师则带着普通班级,放牛式的让学生“轻松学习”。如此只会让好的学生更好,普通的学生更差,两批学生的学习程度鸿沟越来越远。

甚至也听闻一些家长说,孩子被分配到学校精英班就读,每天需要承受重大的课业压力,生活除了上学就是补习,因为考试稍有差错,排名就会垫底,久而久之孩子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及热忱。

当然,也有家长认为精英班能培育出精英学生,孩子从小打好学习基础,对未来升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孩子学习进度不一样,分班制度才能有效让学习进度在同一阵线的孩子学得更快更多。此外,分班制也可以激励部分普通学生奋发向上。

无论如何,学习并非竞赛,比较学生之间的成绩也不是教育的本质,有教无类才是教育的理念。过早为孩子上标签未必是好事。

 

教育部应该学习真正的“协商”和“沟通”

2024-01-23  光华日报/言论

~文:黄顺祥

马来西亚教育部又有新搞作了,这次把焦点放在校服上。新的政策是:允许穿运动服上课,并且规定自新学年起,学生2天穿校服、2天穿运动服,另外一天则穿课外活动服。

教育部长法丽娜宣布有关消息后,立刻在坊间炸开了锅。即便教育部言之凿凿,表示在先前已经和各造讨论和商议,并已经获得有关单位的支持,但对于这项“新制服规定”,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家长总会不久后就发文抨击,直指这个措施对家长们而言,真是莫名其妙!

“难道教育部嫌每天努力辛勤上班、打工或开档开店做生意的父母们太得空?除了找吃、赚钱养家、教孩子功课应付学业等等还不够,还要去记得哪两天孩子得穿校服、哪两天孩子得穿运动服,然后哪一天孩子可以穿课外服装去学校?”

作为家长的我,很容易就会被家总的论点所说服。毕竟孩子的日常已经足够让父母感到焦头烂额了,再加上新的规定势必又要花上不少钱,在经济不算景气的今天,无疑是雪上添霜,让父母的肩膀愈加沉重。

另一边厢,家总之所以炮火轰轰,显示出在这之前它们并未得到任何的谘询,以至于教育部公佈后才会感到意外不解,甚至是愤愤不平。

也因为教育部的语焉不详,导致这几天以来许多国州议员也接获不少的投诉和询问,包括课外活动服该怎么穿?是整套制服还是T恤?

校服厂商亦对此感到气馁不已,事缘这起事件和当年的白鞋换黑鞋一样,都是突然或临时才宣布新的政策,过程中完全没有给予足够的沟通时间,结果把厂商杀得措手不及,只能望着囤货兴叹。

教育部会采取有关政策,也许有其良好的立意,可是在执行上却显得十分粗糙。一是政策制定过程没有采集足够的民意作为基础;二是宣布时语焉不详,没有详尽的规范和指南;三是执行的时间过于仓促,完全没有缓冲及过渡的时间,让民间适应不良。

更让人诟病的是,类似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教育部却周而复始地重复这样的错误。如此一来,只会彰显政策制定者的不专业,对团结政府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更甚的是,这会令人觉得我们的教育部都把重心放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之上,而非真正重要的大事。

我们必须时时谨记,民主治理是一个不断沟通、协商与审议的过程,必须将民意与专家的政策协调过程视为民主审议的过程,深化在地永续价值及实践方法,才能有效回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

接下来的日子,我由衷地希望教育部能够把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用在改革和提升我国积弱已久的基础教育素质,全力以赴提高大马学生的未来竞争力。毕竟,我国教育水平和长期表现低靡,尤其缺乏良好的数理基础教育,在数学、阅读与科学能力方面一直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排在世界的后段班。

如此的教育改革,才是全民所希望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