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583

以学生为重,勿重演“调职潮”

2024/10/07  星洲日报/社论

柔佛巴西古当逾百名资深教师遭同一时间调职事件,近日闹得沸沸扬扬,也引起反弹。在各方抨击下,柔州教育局已展延这项大规模调职行动。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日前表示,柔州教育局将与国、州议员、各校董事会及校方等单位做进一步讨论,好让事件圆满解决。

而周日传出的最新消息是,全体被调任教师到新学校的报到日,将改至今年年终考试后,且会分批进行多次调动,直至新学年开课前完成。虽然这起风波已获解决,对校方而言,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不过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日后或可能重演“调职潮”。

先谈谈这次的风波。资深教师调职在教育界是常态,此次调职闹出风波主要是因为涉及人数太多,而且时机不对、时间仓促。

这项被形容为“大洗牌”的调职行动,涉及11所华小的134名教师,而柔佛再也华小受影响最大,共有34名教师被调职。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支柱,为学生授业解惑,教育局突然调走学校的大批教师,不但影响校方的教学安排和行政,也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当局的调职安排过于仓促,数天内就要教师到新学校报到,让教师、校方没有充足时间作出调整。再者,在上课期间(尤其学校准备进行年终考试)忽然进行大规模调动,无疑会打乱校方、教师的工作,以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

若当局能站在校方、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学的角度,多加考虑,多一分斟酌,就能避免这一场风波。

当局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而作出如此不合情理的决策?当中是否涉及“小拿破仑”的问题?虽然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当局仍应彻查,以作出交代。

若当局能站在校方、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学的角度,多加考虑,多一分斟酌,就能避免这一场风波。

就规则上来说,教育局确实有调职的权力,而资深教师也了解自己面临调职的可能性,只是当局在行使权力时,应多一点人性化的考量,不能只是盲目地依规则行事。

比方说,当局可以提早发出通知,让校方、教师有充足时间作出妥当安排;而且任何的调职(如非紧急)应在学期结束后的学校假期进行,以免影响上课情况。

还有,如前所言,当局应控制调职的人数,不宜动作过大,影响学校的运作。此前,也有资深教师被调职,但都没有闹成风波,原因是涉及人数较少,冲击不大。

当局把资深教师调往其他学校的目的是不要让教师一直待在“舒适圈”,影响教学表现;然而教育局也需了解当中的负面影响,毕竟教师不同于其他公务员,他们面对的是学生,需要与学生建立积极情感,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虽然这一次,副部长迅速采取行动,喊停了大规模调职,惟若没有深入探讨问题的根源,他日不排除仍会出现“调职潮”。

教育部须回到问题的根源,研究调派资深教师这项措施的利弊。教总坦言,希望教育部取消在全国落实调派资深老师的措施,因为这会带来诸多问题。

教总主席谢立意说:“如果这个措施对老师、学生和学校带来好处,改善和进步,我们会支持,但关于执教15年就要调职,我们想来想去好像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添乱,会有很多问题。”因此,当局应该回答这个问题:调派资深教师到其他学校,到底是利多于弊,还是好处多于坏处?

若证实利多于弊,对教师和学生有帮助,那教育部可以优化调职的程序,让事件进行得更顺利;假如发现调职所制造的问题比好处还多,当局就应考虑取消这项措施。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既然教育界对于资深教师调职一事出现异议,当局理应进行研究,解答教育界的疑惑。

 

昌明教育大抽离

2024/10/08  星洲日报/大柔佛

~作者:六叟

从报章上得悉柔佛新山巴西古当11所华小,近日有134名资深教师接获一星期调职的通知,这应该我国教育史上首次如斯的不顾学生学习进阶,以及严重打撃与挠乱华小行政事务的大动作。

在国阵时代曾发生未诣中文的教职人员被派往华小的坑害华小的事,引发后续的一些违反人权的事件,这个大家应该记忆犹新,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了。

如今团结政府当政才短短两年余,却来了个资深教师大抽离的举措,目的何在?

报章新闻刊登道,我们的教育部副部长对此严重事件的应对方法,却是“要求”柔州教育局处理此事。

不知道是报社误用“要求”这个词语,抑或副长真的就是如此向其辖下的教育局作出这项“要求”?

无论如何,有提出“要求”总比静静好一些;希望这项“要求”能够符合华小,以及支持团结政府的众多华社成员的要求!

从负面的思维看待这次的事件,令我想起一句不晓得是谁说的这么一句话:“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我会不会过于负面或过于敏感?

 

当教师调职成了例行公事

2024/10/08  星洲日报/言路

~作者:陈胜强

我的两个女儿今年也是六年级。再多几个月,她俩也即将毕业。从此,踏入校园将不再是必然,与老师的交集也得靠缘分。只要走出校门,这辈子也很难再聚集了。

在这6年里的相处,老师能陪伴孩子们过完最后的小学生涯,那会是个完美的童年回忆,也是个完整的人生阶段。

她俩非常幸运,遇到的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就连我,有时也自愧不如。因此,我更加期待孩子们最后一天上课回家后的心情。我希望她们能深刻体会生离的黯然,在她们清晰的认知里学会接受命运的不可抗,然后珍惜生活里的各种缺失。

所以,当我家夫人上个星期给我看了关于教师大调派的新闻时,我其实非常不满。过后几天的发展虽看似皆大欢喜,但我仍心有余悸。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在这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调动?这几天我非常勤劳的跟进新闻,想知道的不只是结果上的处理,还有原因上的交代。

我必须承认,人事调职不一定是件坏事。在行为学里,人事调职是避免员工因为沉浸在舒适圈而逐渐惰化。这舒适圈啊,包括工作环境的习以为常,工作内容的千篇一律,甚至是人与人的互相包庇。

人事调职让员工们因为新环境而重新感受危机感,把松弛了的皮再一次的绷紧一点。

教师调派的目的是什么?调派真的有达到预想中的目的吗?教师调派虽已是全国的例常事务,但例常不一定就是正常。调派的目的、调派的必要性、调派的征选方式、调派的时机,我很想知道答案。

不一定是件坏事,不代表那就非常好。人事调职若转走了那些正在舒适圈里正常发挥的员工,那么调动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因为员工必须重新适应新环境而浪费了时间。而若调走了团队里的大动脉,那更糟糕。

人事调职伴随着风险,那是高层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的事。当人事调职在教育界成了例行公事,哪有何意义?

教育,不可能达到像工业般的高度体制化,也不适合像企业般的正规化。

教育是因材施教,最怕的是沦为流水线。讲白了,体制与正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折中方法。

教师调派的目的是什么?调派真的有达到预想中的目的吗?教师调派虽已是全国的例常事务,但例常不一定就是正常。调派的目的、调派的必要性、调派的征选方式、调派的时机,我很想知道答案。

有老师的地方才算是学校,老师才是形成学校的核心人物。老师会比父母更早的让孩子们体验到离别的感伤。

毕业典礼,是老师将给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别再让官僚作风阻碍教育的始与终。

 
强人所难的小学国语统一课程

2024/10/07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孙和声

大马虽说已经独立建国67年,只是遗憾的是国民对许多基本课题依然缺乏共识。比方说,到今天依然时常听到政治人物发表多源流学校有碍国民团结的言论,而最近又有关华泰小国语课程应与国民学校统一的老课题。

本来不少人认为,由希盟主导的团结政府应会比前朝在这方面更进步开明,可事实又不尽然,如前阵子有关是否应在国民教育中多加入伊斯兰圣训的争议。同理,清真认证也闹得沸沸扬扬。说到底,这是个大马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国家课题,是世俗国非世俗国抑或是半世俗国?是部落国还是公民国家?国民团结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一尊多元国还是多元平等国?是一个国家一种民族、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国与族合一国,抑或是多元文化主义国?

这些争议一再出现,也突显出并不是简单地换了政府就会改变一切,也未必会出现转型正义。其实,回顾历史,早在1960-70年代,马来左翼与华族左翼会闹分裂根本原因之一,便在于对一些基本课题特别是有关语文与教育的课题出现重大分歧。

一贯以来许多马来政治与知识精英便坚持马来亚是一个马来族之地;据此,马来族应是这个国家界定性民族或者用马哈迪话说,马来族是马来(西)亚的界定性种族。因此,这个国家的性质应该由马来族说了算,由马来族来界定。1971年出台的国家文化政策便开宗明义地说明国家文化应以土著文化为基础。随著伊斯兰化的进程,伊斯兰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甚而至于伊斯兰发展局得派驻官员进驻公共机构。

其后果当然就是公共机构的伊斯兰化。以“先进州”雪州为例,穿短裤就不能进入政府机构办事。连多元族群混居最杂的先进州雪州均是如此,更逞论其他州。耐人寻思的是,混合选区这么多的雪州非穆斯林选民或政党也未对此表现出太多不满;或许是为了考虑到大局为重。即然要顾全大局就只好忍受不便。这总比让巫统或伊党执政好。这就是所谓的大局为重。在州层次也是这样。当希盟执政中央后,在中央或联邦层次出现类似情况也是预料中事。为了全局就只好当被慢煮之青蛙。

尽管如此,华社中依然有人特别是华教人士,会对华小会否被变质保持高度警惕。毕竟,虽然换了政府,以马来语统一全民学校的最终目标未必有变,而可能是一如既往。

华基政党可以为了保住权位而对此默不作声或含糊其辞地应对,可华教人士可不能对此保持沉默。华小之所以是华小,就是因为其是重视母语教育最重要的防线。这个防线一破,华教的根本就会被动摇。时间一久,华中、独中、华文媒体自会慢慢断了生源与读者。这是可以预见的。

马来语文民族主义者要推动马来语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也应持有将心比心的恕道。马来族要发扬马来语,也应体会到非马来族也珍惜他们的母语;更何况母语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工具。没有学好母语便失去一个最好的学习工具,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华小生与泰小生得学习三种语文;只有少数学生有可能同时掌握好三种语文;绝大部份只能掌握好一种,也使用这个母语来思考推理。若得花同等时间在马来语,母语的能力肯定会削弱,因此,可以说要强制华小与泰小所有学生的马来语程度与国小生(多为马来族)同水平是强人所难,也应考虑到学习效果。

其实,在这个手机盛行时代,许多小学生的语文与学习能力皆有所下滑。因为手机使学生更分心而不是更专注;只有少数有纪律的学生才能据此提高学习能力。可以说,强制统一课程是不负责任的蛮干。

做为一个多元民族语文与宗教的国家,大马其实应向瑞士、比利时、芬兰、加拿大、印度等国学习,使大马成为一个名实其符的多元文化主义国,接受平等对待各种民族语文、宗教与文化,而不是坚持要用语文同化他族,这只会弄巧反拙引发非马来族的抗拒感,从而损及国民团结。

进而言之,国民团结也应把重点放在内容与精神,而非形式。试问马来族用马来语学习伊斯兰,并没有削减他们对伊斯兰认知与认同。同理,非马来族用其母语学习有关我国的知识,自然也不会削减对国家的认知与认同。

反之,同一个受国民教育的马来族也会闹得四分五裂;显见问题不在于形式上的语文;而在于其共识,而共识当然可以用不同的语文达到的。深层地看,国民团结基础在于平等与公平。有道是不平则鸣,若不实现实质的公平与平等,即便在语文上同一了,也不会实现真正的团结。

公平与平等的待遇才是实现国民团结的基石。说白了就是应以公民身份做为国民团结的纽带。瑞士便是一个实例,是依据公民身份而非语文建立一个卓越又团结的富裕繁荣的先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