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华教视窗】 ~ 1637

一场文化与心灵的邂逅
——我在峇厘岛教中文

2025/03/1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我已经在峇厘岛工作和生活7个多月了。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让我不仅在教授中文、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还有机会了解到这座美丽岛屿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感受峇厘岛人民的热情与包容。

初到峇厘岛时,我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深深吸引。蔚蓝的海水、翠绿的稻田、神秘的寺庙,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仿佛置身于一幅画卷中。有机会来峇厘岛工作生活一年,何其幸运!今年28号是峇厘岛萨拉斯瓦蒂日(Saraswati Day),我们和孔子学院的老师们去了百沙基母庙(Pura Besakih),看到那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虔诚祭拜的人们,主庙中像通往天台的阶梯,作为一名无信仰的普通民众,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与洗涤。我震撼于那雄伟的善恶门,震撼于跪拜的民众,震撼于信仰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书本中提到的跨文化差异。

我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在伽内什师范大学校内的巴陵康孔子学院中进行,教授的对象有新雅拉查地区小学生、中学生还有伽内什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开始时,因为文化差异和教育环境的问题,我还不太适应。但是慢慢的我发现,小学生在上课时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他们很喜欢游戏类型的上课方式,于是我采取唱中文歌的形式学中文,比如《小星星》《小娃娃打电话》,或者看视频配音的方式学中文,或者做一些有意思的教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慢慢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回答问题也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喜欢汉语、愿意学习汉语。下课后,孩子们会手贴额头和我道别,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感受到了自己教学的意义。大学生们的英语很好,我主要借助媒介语,然后逐步过渡到有拼音有汉字,再过渡到只有汉字。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而且增强了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我发现峇厘岛的节日庆典、传统舞蹈和手工艺与中国的许多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也会在课堂上教学生们剪纸,展示中国的传统乐器和手工艺品。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的教学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尊重,而我和大学生们也成为朋友,我们一起旅游,一起聊天,学生们也会和我咨询去中国留学的各种注意事项。最让我感动的是,今年我在参加伽内什师范大学的周年庆典时,学生们在下面给我鼓掌助威,大声的喊我的名字,让我在表演节目时本来紧张的心情瞬间平静下来,谢谢我的学生们。在峇厘岛执教的这段时间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传播了中华文化,更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成长的喜悦。

在峇厘岛生活的七个多月里,我也深深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与包容。无论是同事、学生,还是街边的摊贩、邻居,大家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我这个“外来者”。每当我遇到语言或文化上的困惑时,总有人耐心地为我解答。巴陵康孔子学院的外方院长Praba,总是无微不至的为我们安排生活中琐事。我们刚来峇厘岛时,安排司机带我们买当地的传统服装、为我们安排住宿的酒店、关心我们的饮食状况。下午下课时真巧遇上大雨,她会贴心地安排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送我们回家。假期的时候,耐心的询问我们是否有想要去旅游的地方,并亲自带我们去看瀑布,去感受峇厘岛当地的婚礼习俗等等,给了我大姐姐般的温暖。每当我下班走到路上时,总会有不认识的小朋友或者路人,给我打招呼,有些小朋友甚至能用汉语和我打招呼,让我很意外也很感动。还有我经常买椰子的小摊,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摊主总是以热情开朗的笑容面对我。所以我想对峇厘岛的朋友们真诚的说一声“谢谢”(terima kasih)。感谢你们的热情与包容,让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七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当我即将离开峇厘岛时心中充满了不舍。作为一名中文教师,我不仅在这里传播了中华语言与文化,也从峇厘岛的文化与人民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我感恩这段旅程,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机会与峇厘岛的朋友们共同学习与成长。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机会,让中文与峇厘岛的文化继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祝您生活愉快,平安幸福!

此致      敬礼!

一位热爱峇厘岛的中文教师

 
谈教育

2025/03/16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王小柳

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提出“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

教育需要顺其自然。有的时候,如果不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往往会破坏了孩子原本的优秀品质。孩子天生具有较好的专注力,这时候家长不能习惯性的去打扰孩子,或者强势地控制孩子去做事。通过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自律和主动地完成任务。

教育需要科学指导。一直强调的老一辈不要给小孩追着喂饭,追着加衣。长期这样的话,孩子就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或者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因为当个体觉得饱的时候,家里人会认为他是饿的。当个体衣服穿得正好的时候,家长认为他是冷的。不能图一时便利而牺牲他感受和想法。

接受教育的结果。那些小镇出来的是做题家,后来会怎么样,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搞不清楚的人事当作题目做了。可能有一天小镇做题家看到的人一个个都是一道题,有分值很高的不知从哪里入手的大题目,有解起来复杂的不屑去做的小题目,有看似简单解错了不愿意重做的题目。小镇做题家有自己的轨迹,虽然比较辛苦,至少通过这种方式,把世界拉入自己的系统中。

教育是发展变化的。理论上是说孩子应该少吃零食,少玩电子产品,发挥学习的内驱力,不能把零食和玩游戏作为学习的奖励。一个孩子如果已经迷上了游戏不学习,倒不如让其凭学习成果领取游戏时间,这样孩子有了小目标,也会愿意去学习。平时不翻的书也翻看起来,也许在接触学习的过程,就渐渐养成学习的习惯。

教育需要适应社会。想要把事情做好,先把人的关系处理好,大部分时候这个世界讲的是共识,而不是事实,除非个体可以强到发现事实改变人们的共识,而我们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能力。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一个和自然、社会融合的过程,通过教育让其自洽。尊重每个个体,使得他们可以坚强地生活,勇敢地做自己。

 

学中文有好处

2025-03-17  《中国侨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赵晓霞

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犹他州帕克城高中生劳伦·格里加纳维丘斯在《帕克城纪事报》上撰文细数了学习中文的好处。文章说,帕克城人有学习中文的传统。在所有第二语言学习选项中,中文提供了一些最好的机会,因为中文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拓展就业机会

劳伦·格里加纳维丘斯提到,学习中文可以提供国际商务、制造业、技术和外交领域的职业机会。此外,随着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实力的持续增长,中文能力在全球职场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劳伦·格里加纳维丘斯的感受也是不少海外中文学习者的共识。

在距中国万里之遥的非洲,一些年轻人就通过学习中文获取了独特的就业机会以及在工作选择中的竞争优势。

“中文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改变是增加就业机会。这从每年的招聘会上,会中文的人才很抢手就能看出来。”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尚雪说,“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也顺应这种需求,比如2023年我们推动内罗毕大学设立中文师范专业,同时开设中文证书课程、校企合作‘中文+’课程、政府工作人员中文培训、中文俱乐部课程等。可以说,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为驻肯尼亚中国企业,培养、输送了很多双语人才。”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非洲首家孔子学院,于200512月揭牌成立。20年来,该孔院的中文学员在规模和人数上持续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中文可以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为就业加分。

目前就职于非洲之星铁路运营公司的卡罗琳就是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于2010年至2012年在孔院学习中文。她曾是肯尼亚首批女机车司机之一,目前负责调度工作,蒙内铁路轨道上疾驰的列车见证了卡罗琳的成长。“机车驾驶培训是中文授课,中文学习为我对课程的掌握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现在我在调度办公室工作,负责组织和调度机车和司机等,和中国员工的沟通很顺畅。同时,我也会帮助不懂中文的肯尼亚同事进行沟通。”卡罗琳说。

对中文增加就业机会,同在肯尼亚的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周晓东深有体会。“在肯尼亚的中资企业需要会中文的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到中资企业工作,薪水通常是没学过中文的同等毕业生的两倍。”周晓东说。

周晓东记得有一名来自蒙巴萨的学生家长,带孩子到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参加少儿汉语考试(YCT)。他问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学中文?”家长答:“学习中文不仅扩大视野,还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来自刚果()的小伙子朱利安是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学员之一。因为布隆迪与刚果()为邻,朱利安选择了离自己家乡更近的布隆迪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在刚果()的中国公司需要会中文的人。学好中文,我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朱利安说。

不仅在非洲,在马耳他、泰国、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会中文也是就业优势,这也催生了当地旅游、铁路等行业从业者学习中文的需求。学习中文的需求反过来推动了各类“中文+”课程和培训。

“在柬埔寨,既懂中文又懂专业技能的本土人才是稀缺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柬埔寨企业想聘请懂中文的学生去工作。2023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建成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学校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资企业和当地企业培养既懂中文、又具备精湛技能的人才,目前已卓有成效。

从了解到理解

语言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心灵的桥梁纽带,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钥匙之一。中文以丰富的信息量和优美的书写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也为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注入了活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022年,在太空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引用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表达在太空的所见与所想,引发热议。太空中的中国诗句,不仅展现了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魅力,还展现了文明交流的浪漫。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逾3000万。

一个个海外中文学习者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进而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来自美国的方龙在去年9月以进修生的身份入读北京大学,开启学术与文化探索之旅,但他的中文学习之旅从读高中时开始。“学习中文拓宽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提升了我了解中国、学好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信心。”方龙认为,学习中文还帮助他学会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他对文化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跨文化的沟通与合作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荷兰姑娘方美美从17岁开始学中文,到现在已逾5年。“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国感兴趣。记得那时候不太喜欢看书,但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我读得津津有味,一天就读完了,后来还反复读了好几遍。我是真的很喜欢中国文化,也因此在读大学时开始系统学习中文。”

学习中文改变了方美美的生活,她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像中国人了”。“因为当你学习一门语言时,你也在学习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学中文前,我不了解中国。学中文后,我改变了之前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对其有了新的了解和理解。”方美美说,“受我影响,我妈妈也开始看中国电视剧,关注中国。”

来自保加利亚的秋蓉刚从马耳他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说起学中文的初衷,她用“好玩”来描述。2021年,秋蓉迷上了中国电视剧和太极拳,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中文还很好听,我就想学会这门语言。”秋蓉说。

几年来,秋蓉沉浸在中文的奇妙世界中。“学习中文让我的梦想越来越具体了。如今,我最想做的是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或保加利亚语,和读者分享中国人的勤奋、富有想象力等特点,这是我梦想的一部分。”秋蓉说。

收获珍贵友谊

秋蓉在13岁时,结识了一位中国朋友。但她不会说中文,朋友的英文也不好,交流起来困难重重。“不过我们都没放弃,友谊反倒越来越深厚,这让我深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伴随着这段珍贵的友谊,我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友谊。”秋蓉说。

正如秋蓉一样,不少海外中文学习者在描述学习中文的收获时,都会提到“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增进了友谊”。

来自美国的李晓雨是第二十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在她的眼中,语言很神奇,会一门外语就可以有不同的朋友,可以经历很多新奇、有意思的事。

20岁的茉莉花来自澳大利亚,中文学习之路从大学开启。学习初衷是到中国参加了夏令营之后,真正地对中国有了了解,因此希望深入学习中国文化。

随着茉莉花中文水平的提升,结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她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期间,不仅认识了中国朋友,还认识了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在中国学习期间,有很多让我难忘的人和事,比如我和老师、同学一起逛景山公园,一起到福建参加演出,这些大家一起相处的过程都很美好。不过让我最难忘的是登上了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和朋友们欢聚一堂,也见到了很多新朋友,是一次特别美妙的经历。”茉莉花说。

来自哥伦比亚的蕾蒂于两年前来到上海,在同济大学攻读环境科学硕士学位。为了提升中文水平,她参加了学校的中文课并结识了新朋友。“中文学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随着我的中文说得越来越好,我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很享受和他们交流的美好。”蕾蒂说。

原本计划在中国学习两年的蕾蒂,决定延长自己在中国的学习时间,如今已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新的项目中,我认识了更多朋友,友谊不仅促进交流,还带来思想上的碰撞。”蕾蒂说。

不少海外中文学习者的中文学习之路从孔子学院开始,在孔子学院开展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孔院和当地民众之间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将友谊的种子传递至两国的友好交流中。不少学员表示,感恩人生中可以与孔子学院有交集,通过孔院这座桥梁,他们不仅学习了中文和中国文化,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正如孔子学院同仁达成的共识:孔子学院以语言为媒,架起了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华文何时复苏?

2025/03/17 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副刊

作者:李平定

每到A市招货,首选必是K;该店不但办货多,而且是现钱交易。

10多年前,我甫临该店,老板陈君一见到我,就笑着说:“昨天我店里来了个老外,满口标准的汉语,使我这个峇厘腔汉语的华人,很感汗颜!老外说,他在中国学了三年中文,在中国四处游玩,然后到马来西亚旅游。在马来西亚的华人,都能讲流利的汉语,怎么来到印度尼西亚,却碰不到会讲汉语的华人?你还是我碰到的会讲汉语的第一个华人。”我听了不禁十分伤感!

如今,华文解禁己经25个年头了,华文复苏了吗?没有!君不见懂中文的人越来越少,讲华语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吗?呜呼!华文复苏感觉似乎还是一片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