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1638

没家长要担任华小家协主席?

2025/03/18  星洲日报 /花城

~文:李国辉

马来西亚华教家长协会(华协)会长骆展丰揭露,国内一些华小家协主席在子女毕业后,仍续担任要职,会对学校的发展不利。他认为家协家长会员资格在子女毕业将自动失效,若其持续担任家协要职,可能导致现有家长的联系减弱,甚至出现管理断层的隐忧。

华协会长的隐忧不无其道理,尤其城市与稠密花园地区,学生家长众多,人才济济,没理由学校找不到一些肯献身的家长出来领导。诚然,有些著名的华小的人事较复杂,人事纠纷亦多多;间中或许有挂名不做事沽名钓誉,霸着茅坑不拉屎者,有不学无术不择手段,只好出出风头争上位者。然而一些学校仍有不少任劳任怨,,不为名利出钱又出力,真心为学校师生奉献的家长。这类家长愿意出来领导是该校的福气与荣幸。

在郊外偏远的一些微型华小,的确会出现没人及找不到家长愿意出来领导家协,因家长学生逐年减少,热心的家长一旦孩子毕业了,而又没人欲接棒,唯有蝉联了再蝉联。这往往是微型华小家协面对的困境。

教育部于1973522日制订了《1973年家长教师协会条例》规定每一所获得全部资助拨款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须设立家教协会,其宗旨与功能乃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子女在学业与身心的健康成长,并策划各种康乐活动以进一步加强联络师生家长的感情,让家长们了解其儿女的需求,爱好与身心的发展。

因此,有了家协组织,家长们就有一个适当的平台提供意见,期望学校能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接触更多的优良中华文化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学习,勇敢与独立的思考能力,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而孩子们在校方提供充足的教学知识及处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将取得更好的身心发展。

华小家协可说是一个极佳的教师与家长组织,双方可互相沟通,与交换心得及吐露心声的场所,以避免及化解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与纷争,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

当家长们彻底明白了解了家协组织的宗旨功能,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孩子的将来,尤其缺乏资源的华小,极需热心公益与热爱华教的家长挺身而出,尽力协助华小的发展及照顾莘莘学子的福利,踊跃加入学校家协的团队,为学校尽一份力量。

当然,不是人人都愿意担任家协主席领导该组织,因它不似一般政党与资产雄厚的华团组织。所谓瘦田无人耕,耕开就会有人争。担任家协主席无利可图,并须以身作则,不仅需出钱也需出力,甚至面对无中生有的指责,是一项吃力极不讨好的义务工作。

诚如已故教育家沈慕所说的,“傻瓜,傻瓜,我是傻瓜,你也是傻瓜,可惜的这世界上的傻瓜太少了。我愿你我和一般志同道合的人永远做个傻瓜,去感化这世界上无数自私自利的聪明人!”沈慕羽教育家这番肺腑之言,能否激起家长们的共鸣,“果敢”地挑起家协主席之职?

华社的确极需一些为公不为私,处处为学校师生利益与福利着想的“傻瓜家长”的涌现,华教的明天才会更好!

 

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学习的权利

2025/03/18 《光华网》

~作者:黄顺祥

几天前,我和朋友聊起华文学校的变化,其中一个话题让我深思–如今的华小,不仅学生组成越来越多元,连教育需求也变得更为复杂。过去,我们可能只关注学校的学术成绩、师资水平,但现在,特殊教育班的设立,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特殊需求的孩子,他们并不比其他孩子差,他们只是需要更适合的学习环境。华小一向以优质教育闻名,近年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非华裔家庭选择让孩子就读,而在这其中,特殊需求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因此,在华小设立特殊教育班,不仅是必要的,更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很多人或许以为,特殊教育是特殊学校(Sekolah Pendidikan Khas)的责任。但现实情况是,许多特殊需求的孩子未必想要被送往专门的特殊学校,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希望能在普通学校中学习,享受正常的校园生活。

近年来,华小的非华裔学生比例逐年上升,而无论种族,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所有群体中都有存在。因此,华小设立特殊教育班,早已不是华社单方面的需求,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不少家长对特殊教育仍然存有误解,甚至会担心:“我的孩子如果和特殊需求学生一起上学,会不会受到影响?”其实,现代教育研究早已证明,包容性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不仅对特殊需求学生有利,也有助于普通学生培养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在一些已有特殊教育班的学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见证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彼此成长的感人画面。普通学生学会了耐心与包容,特殊需求学生也更有信心融入校园生活。当我们让孩子学会接纳不同的人,社会才会变得更温暖、更团结。

尽管越来越多的华小设立了特殊教育班,但现实是,资源仍然十分有限。目前,许多学校面临以下挑战,包括: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特殊教育需要具备专门训练的老师,但目前师资供应仍然不足。许多学校只能由普通老师兼任,难以提供最专业的教学。

其次是設施不足。特殊教育班需要特别的学习空间,例如感官训练区、安静角落、个别化教学区等,但许多学校因经费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最后则是社会认知仍有待提升。一些家长仍对特殊教育班存有误解,认为这只是“慈善”而非“必要”,因此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宣传,让大家理解特殊教育的价值。

如果我们要真正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政府、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必须共同努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加强,即增加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政府应提供更多奖学金与培训课程,鼓励更多教师修读特殊教育专业,让更多学校有能力开设特殊教育班。

除此之外,提升学校设施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政府与民间机构可以合作,为学校提供更多资源,例如设立感官训练区、提供特殊学习辅助工具等,让特殊学生能更舒适地学习。

另外,我们亦须加强社会认知,透过讲座、宣传活动,让家长和社区了解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消除误解,让特殊孩子得到更多的包容与支持。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社会进步,不是看最优秀的人能走多远,而是看最弱势的人能走多远。特殊教育不仅仅是帮助有需求的孩子,更是在塑造一个更有爱、更包容的社会。

 

从名句精华存废,论华文教育革新需求

2025/03/20 东方日报/评论

~作者:陈诗蓉

在讨论中六文学史的存废问题时,有朋友提起早已从中学课程中移除的“名句精华”,不无忧虑地表示:“中学已经没有名句精华,现在连中六也要取消文学史,未来华裔子弟的文化根基会不会越来越薄弱?”

1987年被纳入课纲,并于1988年正式出现在中学课本中的“名句精华”,的确承载著“增加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升文学素养”的期望。每个年级各安排60句,从预备班至中五,共计360句。课本编者把它安插在每篇课文之后,每篇两句,试图在有限的课程容量、教材范围与教学课时之间另辟蹊径。

说是“另辟蹊径”,因为只截取句子,可突破课程容量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思想内容的作品,就像多开一扇导入作品的窗口,使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找到“入口“,循迹而行,进一步涉猎、阅读原文或相关文学作品,为语文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则扮演“引荐”的角色,像个导览员一样为学生介绍名句的特色,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与好奇心。遗憾的是,许多教学实践却走向了另一极端,由老师包揽解读、消化的工作,再灌输、喂养。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含义、作者、出处,甚至专门抄录名句,以强化记忆,却缺乏对其背景与语境的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与欲望自然大打折扣,对老师来说,也是极大的负担。于是2000年革新的《中学华文课程大纲》根据反馈,将名句精华从360句缩减至230句,分别是预备班30句,中一至中五各40句。可惜内容的缩减并未带来教学方式的革新。

直到2015年,新出炉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不再纳入名句精华。存在于中学课程近30年,陪伴几代人走过青涩岁月的名句精华至此宣告结束,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回首过往,有人觉得枯燥乏味,苦不堪言,也有人觉得受益无穷,乐在其中,无比怀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没深入调查,猜想跟老师的教学方式与个人学习心态不无关系。

我们在讨论课程内容的存废问题时,应该以教育目的,还是实际效果为主要考量呢?有人担忧,取消名句精华和文学史后,华文课程将变得应试化,显得单调、机械,失去语文味。似乎没想过这些年来,恰恰是这些内容的教学趋向应试化,而使华文课堂渐渐变了味,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也一样。学习语文知识并没有错,何须避之唯恐不及?但只要稍微关注我国这二三十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课纲须加以注明,特别提醒老师“不应为教语文知识而另设教材”了。

关注“怎么教”问题

华小推行KSSR课程时,为各项技能设下每周教学课时建议(低年段35211,高年段24211,上述数字代表每周各项技能的建议课时,依序为听说、阅读、书写、趣味语文、语文知识)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由。因为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学心态,扭转局势并不容易,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每周的语文知识教学时间不得超过一堂课的建议,设下底线,以确保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被忽视。

当我们在高嚷这个不能丢,那个要保留,为华文课程该“教什么”的问题而担忧时,是不是更该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有读者指出,在华文师资问题尚未解决前,谈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毫无意义。事实上,二者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如果学生在经历六年小学华文教育、五年中学教育后,对华文仍无感情、敬而远之,未来到哪里找出对华文教育有热情的教师?

当前,愿意选修华文的中学生人数逐年下降,虽然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华文学习中获得滋养,喜欢华文,爱华文,与华文建立深厚的感情纽带,又怎会毫不留恋地轻言放弃呢?

 

与时并进终身学习

2025/03/20 星洲日报/大霹雳

~作者:孔建莹

采访工作上,尤其是出席毕业典礼,最常听到的就是鼓励毕业生要与时并进终身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在学习,长大、求学、毕业、就业,到了退休年龄,是否就停止学习?这攸关个人选择,没有所谓对与错。

生活上充满很多新知识,唯一不变的是世界一直在变。就像以前没有网络,到网络面世,我们从使用两指艰难地学习敲键盘,到有了网络、社交平台、电商、电子钱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许多现代人来说已是融入生活密不可分的事。

源源不断的新资讯进入我们的生活,不赶紧跟上学习相关知识,短时间内或许不会对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不过,久而久之当上述新知识普及化,而我们还是对它们毫无所知,拒绝接受或学习,恐怕会变成“老古董”,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某次去巴刹采购时,因手上现金不足,习惯性地问一名小贩是否有二维码支付,他说:我太太会做,我不会,孩子要我专心做买卖就好,怕我一时不察,没有确认到顾客的二维码付账是否到账,就会亏钱。该小贩表示,其实他也想跟上时代。

另外,现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不想被取代,就得进一步提升自己,才能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我们要成为人+人工智能的组合,而不是人工智能取代我们。

曾听闻某行业的高层人士,尽管已拿了无数个行业相关文凭,人到中年,仍然不放弃学习,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行业知识,精进自己,提升在行业的竞争力,这种学习毅力,值得我们视为榜样。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终身学习,受惠的是自己,成长的也是自己。